是產品,而非藝術品——也論人工智慧與文學藝術

2020-12-18 中國青年報

●倘若人工智慧能夠自己分析文學藝術的風格,那麼,這種創造性探索才能被稱為創作。事實上,目前人工智慧的智能模式遠不如人類,本質上仍是人類的工具,是一種技術手段

●未完成主體性的人工智慧所生成的所謂「經驗」,無法達成剎那的「浪漫」。它的產品是不會超越詩人的作品的。人工智慧的算法還只是模仿,而這種模仿仍然依附於人類的主體性創造

●人工智慧不是詩人和藝術家,但在它的協助下,詩人和藝術家的潛能將被極大激發,這是一道令人嚮往的風景

1月15日,光明日報《文藝評論周刊·文學》就人工智慧與文學藝術的關係這個話題,刊發一組文章,即《主體還是工具——人工智慧與文學藝術》《人工智慧寫的詩,算不算「作品」——關於人工智慧的「創作資格」問題》《人工智慧寫作是一面鏡子——由機器人小封詩集〈萬物都相愛〉說開去》。三位作者從各自的角度,闡述了人工智慧對於文學創作的潛在影響,並對未來的更多可能性進行預測和評估,讀來讓人受益匪淺,有話想說。

的確,人工智慧已開始介入到詩歌、散文等文藝創作之中,甚至生成的某些產品具有特定的風格,有「類人」的趨勢。隨著智能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及5G時代來臨,人工智慧業已滲透到人類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刻地改變當下世界的同時,也為文學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命題。它的應用正改變著審美客體,解構著審美主體,其間也伴生出諸多審美問題。

人工智慧之於文學藝術,只是一種技術手段

技術與藝術的關係是一個古老命題。技術的進步,可以為審美實踐提供更多的元素。人工智慧雖然有可能改變文學藝術的生產方式,甚至改變藝術作品的範式,但它所生成的只是產品,並非真正的藝術作品。在藝術起源的早期,技術與藝術並沒有什麼區別,古希臘人把凡是可以通過知識學會的工作都視為藝術,對藝術和技藝、技巧不進行區分。但是,藝術與技術是不同的。藝術創作具有更強的非預期性和無規定性,屬於「無目的的合目的性」。人類純邏輯的能力可以編碼,但一些超越邏輯的能力,如直覺反應、靈感不可編碼,數據不能等同於知識,算法不能簡單地與創作畫等號。

弱人工智慧在語言、感性和創造力層面,存在著顯著困難。對於這些人類所獨有的文學藝術創作層面的典型特質,弱人工智慧目前只能做到一定程度的模擬。在語言層面,人類日常使用的語言是人類自然語言,由人類社會發展演變而來。概括來說,自然語言是人類社會約定俗成的,區別於如程序設計的語言,也就是人工語言。多數的人工智慧應用程式使用「自然語言處理」(NLP),關涉的是計算機對呈現給它的語言的「理解」,而不是計算機自己創造語言。因此,對「自然語言處理」而言,創造比接收更困難,包括主題內容和語法形式。在語法上,人工智慧生成的詩歌通常很不恰當,甚至有時是不正確的。人工智慧的詩歌產品,雖然形式上有先鋒派的痕跡、後現代的味道,或許能給予讀者一種「震驚」的短暫體驗,但由於沒有歷史深度和時間刻度,顯然屬於一次性過的「仿後現代」。詩歌不能缺失歷史的靈魂,如亞里斯多德所言,「歷史沒有詩歌是了無生氣的,而詩歌沒有歷史則是乏味的」。

基於情緒和情感依賴於人類大腦中散布的神經調節這一事實,「感性」也是人工智慧難以企及的能力。雖然日本軟銀公司開發出「雲端情感引擎」機器人「派博」(Pepper),試圖模擬神經調節,但效果並不理想。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應用層面,大部分研究仍很淺表。而感性是藝術創作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品格。

在創造力層面,文學藝術創作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這一主體性的特質也是弱人工智慧所不具備的。至於強人工智慧何時擁有主體性的創造力,未來並不可期。英國認知科學家瑪格麗特·博登將創造力分為組合型、探索型、變革型。她認為只有探索型才有可能適合強人工智慧。然而,即使是探索型人工智慧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人類的判斷,因為只有人類才能識別並清楚地說明風格化的法則。倘若人工智慧能夠自己分析文學藝術的風格,那麼,這種創造性探索才能被稱為創作。事實上,目前人工智慧的智能模式遠不如人類,本質上仍是人類的工具,是一種技術手段。

在完成自身主體性之前,人工智慧很難剝奪人類的創作權

真理即創造原則,是18世紀早期哲學家維柯所強調的。只有人類大腦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的創造物。美國歷史哲學家海登·懷特也深信,人類的創造力即自我詮釋,是一種前邏輯的思維能力。人類在自我認知系統與自然世界的交互之中,理解了自我和世界的關係。當反思自我時,人既是主體也是客體,大腦可以觀察自身,二元對立就消失了。自反性乃是人類最主要的主體性。這種特定的自我,可以讓無意義的元素湧現出意義,這也是藝術創作產生的本源之一。目前人工智慧並不能實現自反性。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訓練機器人乘坐電梯,機器人會在門前停下。它把電梯玻璃門裡的影子當成另一個機器人,並不能識別一個被放大的自己的影子。

文藝創作是超驗、反思和自洽的,既包括規劃構思過程,又包含結構、節奏活動。它以觀念的構思形成藝術的表象,並以此作為生產的前提,從而使創作活動依據人的自覺目的進行。作品包含了主體對文化的整合和想像的跳躍,有物質層面的,有行為層面的,更有精神層面的,既具有技術屬性,更具備創造屬性。人工智慧的詩歌產品,目前只具有創造屬性中的轉換創新,本質上還是通過「人—機」協助、協同的方式完成的。

對於人工智慧而言,算法是大腦,算力是肌體,大數據是其成長的養分。基於深度學習的機制的人工智慧,並不理解自己所生成產品的意義。它所做的只是在算法的驅動下,將一種形式投射到另外一種形式上。而真正意義上的「創作」,是比「算法」複雜得多的精神活動。

人工智慧並不面向文學藝術,深度學習機制絲毫不關心讀者是否會欣賞其產品。所謂的人工智慧詩歌,是一種淺表的類型化文本,不能讓讀者實現永恆崇高的神聖性審美體驗,只能滿足讀者的好奇心。

人工智慧在文學藝術創作中可以成為詩人或者作家的助手,但不可能替代詩人或者作家。文學藝術創作過程中的非創造性重複工作,可以由人工智慧承擔,但是創作主體的心靈世界,詩人和藝術家的感性思維能力,藝術創作主體的靈感頓悟能力,是人工智慧不可獲得的。在完成自身的主體性之前,人工智慧很難剝奪人類的創作權。未完成主體性的人工智慧所生成的所謂「經驗」,無法達成剎那的「浪漫」。它的產品是不會超越詩人的作品的。人工智慧的算法還只是模仿,而這種模仿仍然依附於人類的主體性創造。

在人工智慧協助下,人類將激發出更多的藝術潛能

我們也應看到,在反人類中心主義的框架中,在後現代的視域下,人工智慧的進化是否可以承載些許「詩性」,還不能妄下定論。人類的身體、大腦等與生俱來的結構,決定了人類對人工智慧的認知局限。人腦的局限性使人類無法理解一些終極真理,人類可知曉的事物範圍存在邊界和上限,所以我們應避免把人工智慧狹隘化。

德國思想家本雅明對技術持樂觀態度,他不只懷念機械複製時代之前的「靈韻」,也為技術變革所帶來的藝術新形式歡呼。他所定義的機械複製文明時代已發展到人工智慧時代,人工智慧不再是簡單的機械複製,而審美客體並未因之面目全非。在後現代主義看來,原創性不是判斷藝術作品的最高標準,藝術哲學的美的概念性過於沉重,固執的理性觀念主宰著審美,藝術必須打破這種界定。藝術與非藝術、反藝術之間的區分是可疑的,藝術本應多元、異質。

文學藝術屬於一種「家族相似」,是相似性之網,它的概念應該開放和敞開。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文學藝術可能會更加多元。而多元性拒絕虛假的慰藉,它的目的是使藝術通向真理。

在人工智慧的推動下,人類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將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藝術與人工智慧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的融合,將激發人類無限創造的潛能,新的藝術範式將產生,藝術創作也將前所未有地變得更加日常。人工智慧不是詩人和藝術家,但在它的協助下,詩人和藝術家的潛能將被極大激發,這是一道令人嚮往的風景。

相關焦點

  • 與文學展開跨學科對話的藝術、宗教、哲學和當代技術
    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六十多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聚焦於比較文學平行研究和人文科學內的跨界問題,深入探討學科發展的方法論建設。論壇開幕式由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紀建勳副教授主持。
  • 東方藝術·大家 | 有溫度的人工智慧,渡鴉要做AI領域的藝術品
    然而,與所有新興技術在初期面世應用時的境遇一樣,高科技從實驗室走入尋常百姓家,不可避免的會經歷「生硬期」和過渡期——諸多高精尖功能並不能像效果預覽一樣,以相對以人性化的方式改變我們的生活,這也是大多數相關產品所面臨的最大尷尬,很多時候,不當的應用,使看似高大上的「人工智慧」反而變成了另一種累贅和雞肋。
  • 符號學與當代藝術:人工智慧時代的廣告變革與趨勢
    人工智慧推動了廣告形態的變革,衝破了原有的廣告認知與界線。泛廣告是人工智慧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人工智慧進一步應用到廣告中的前提,為廣告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起點,也為廣告實踐和創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即將於10月31日舉辦的第十二期《符號學與當代藝術》線上講座,我們邀請到四川大學廣告學與符號學副教授、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饒廣祥作為主講嘉賓,以《人工智慧時代的廣告變革與趨勢》為題做主題分享,並邀請了當代藝術批評家、獨立策展人顧振清,文學博士黃文虎,
  • 列維納斯思想中的文學和藝術及其文學批評意義
    這一分界點主要是在價值上而非時間上,因此一些當代的作品如果也指向善或神聖,就也可以從現代藝術的框架中脫離。這幾個對子中的A項和B項可以分別歸類成一個相通的集合,但並非完全對等,例如,我們不能說古典藝術都是再現倫理關係的藝術,但毫無疑問,比起現代藝術而言,古典藝術顯然更致力於這種再現。我們此前對於「文學」的梳理主要偏向於A集合,但列維納斯也曾從另外一些角度論述過B集合中的文學。
  • 人工智慧是否可以用來鑑賞藝術?
    12月12日,楊崇和與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範景中,藝術史家、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白謙慎做客上海圖書館,就人工智慧介入藝術研究的可能性展開對談。從筆墨技巧而言,黃公望所繪真跡無疑藝術成就最高,結合人工智慧程序的判斷,楊崇和認為,紋理描摹現實的水平,可以作為藝術家藝術水平的一個判斷標準。
  • 鬱達夫受到德國文學的影響——藝術與美的關係
    鬱達夫曾在在《<創造日>宣言》中說:「我們更想以純粹的學理和嚴正的言論來批評文藝政治經濟,我們更想以唯真唯美的精神來創作文學和介紹文學」他從歌德的創作裡找到了表現「真」的途徑,又在最為發達的德國美學理論裡找到了釋放「美」的依據。如《藝術與國家》中所言:「最後我們要講到藝術的最大要素,美與感情上去了。藝術所追求的是形式和精神上的美。
  • 揭示藝術與科學的非平凡關係 ——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
    為此,博覽會開設了四個論壇,其中之一是《創生與精確:藝術科學和設計之間的非平凡關係》,它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一起領銜舉辦,也是本次博覽會的重頭戲。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安排?這麼做不是將參觀者由觀眾變成了聽眾了嗎?沒錯,「未來實驗室(Futurelab)」的參觀者確實需要調整一下觀賞習慣,不僅要看展臺、看演示、聽演講,還要參與互動。即便在論壇環節也是如此。
  • 他用人工智慧重新詮釋了藝術的定義
    記得曾經有人談到,生活是心性與悟性的實踐,每一件藝術品,都是藝術家生活的心性和藝術的悟性所孕育而成的果實。但不知從何時開始,理應貼近生活的「藝術」卻開始留給大眾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
  • 一幅畫432500美元到如今一文不值,人工智慧藝術的泡沫破裂了嗎?
    去年秋天,一幅由人工智慧生成的肖像震驚了藝術界,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以驚人的432,500美元售出。這幅名為「 Edmond de Belamy」的肖像描繪了一個稍微失焦的男人,沒有鼻子,嘴巴有點斑點,穿著額白色領襯衫外面似乎是深色的工裝外套。
  • 展望新時代文化產業、大咖論南京「文學之都」、這個當代藝術展不...
    戴偉輝告訴記者,「在這一背景下,基於大數據、人工智慧和神經學分析的算法推薦將為優秀的音樂作品找到對的人,不僅作品可以得到更好的營銷,消費者也獲得了更滿意的藝術享受和情感療愈。」在這個過程中尹鴻發現,網際網路正為文化產業創造著新的市場半徑和新型的消費形態——任何對文化產品的消費,包括打賞主播、購買愛豆周邊產品,都可以構成以文化為紐帶的社交。尹鴻舉例說:「我們六零後購買產品時關注性價比,我們的下一代卻傾向於『購買我們那群人購買的東西』,無論『我們那群人』是一個多麼小眾的圈層。
  • 人工智慧時代,藝術教育該如何進行?
    2020年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全球院長論壇現場以往認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但處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直面人工智慧時代的當下,已並非如此。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開設一門「換位教學與自主學習」課程,學生可以自主報名,提出想要給老師上課的內容。內容確定後再用一個星期備課,最終老師會根據學生授課的好壞來打分。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常說,如今的師生關係更是「師兄論」。
  • 婁雪洋:論人工智慧致人損害的法律規制
    且當智慧機器人因產品缺陷致人損害時其具體缺陷所在環節很難辨認,這就意味著:與普通產品相比,智慧機器人致人損害時設計者、生產者、銷售者、操作者之間的責任劃分比較困難,而這本質上需要依賴技術手段,而非法律能夠單獨解決的。但隨著責任主體的擴大,法律也需要作出適時的調整。
  • 當紙本水墨轉為抽象藝術,奇蹟出現了!
    2013年,許德民出版了《抽象藝術文化論》。「許德民將『抽象文化』解讀為『非理性文化』,是一種生命文化,非功利文化,而抽象藝術是抽象文化的一部分。他將抽象藝術當作文化來推廣,是因為他認為中國抽象藝術缺乏文化(缺少基礎理論研究,缺少教育、宣傳、教材、師資、學生和觀眾)。
  • 越是好的電影,越像文學的行為藝術
    「50後」在看露天電影時,正當青春,不是衝著銀幕上的英雄故事躊躇滿志,就是盯著銀幕下的美人背影心事重重,自身成了文學現場的一部分,若想獨立成篇,總覺得彆扭。「60後」則是以搗蛋鬼的面目出現在現場,青春還是別人的事情,偶爾有不大不小的青春事件冒出來,往往會在文學白紙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真正通過小說與電影建立關係,是我的中篇小說《鳳凰琴》和《秋風醉了》,它們在同一年裡被改編為電影。
  • 當人工智慧成為藝術工具,人類的創造力如何長存?
    1888 年藝術品商人提奧,收到了一封哥哥梵谷的信,後者在信中對攝影也不屑一顧:「你必須大膽發揮色彩產生的和諧或不和諧的影響。畫畫也是這個道理,準確的構圖和調色都不是重點,那些逼真的圖像都算不上繪畫,只不過是照片而已。」但要說攝影對藝術畫作沒有影響,也未免掩耳盜鈴。
  • 陳夢家論明式家具藝術
    陳夢家論傳統藝術明黃花梨夾頭榫酒桌(陳夢家舊藏)古人論:「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庸 "概念在陳夢家的藝術論述裡多次出現,他認為一切物之表現都要有節度,以求得「中和」之結果。藝術只有達此般境地,才算得上是作者「涵養工夫」下的成熟作品。明鐵力木板足開光條幾(陳夢家舊藏)一件優秀的明式家具,簡樸的造型伴隨著精巧細節, 自成中和之美;一首經典的古代詩詞,凝練的語句蘊積了豐富的情感,便生雋永之韻。
  • 「笑」的藝術與文學中的戲劇性
    「笑」的藝術與文學中的戲劇性 2020-12-23 1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美術研究|以藝術進化論為名:美術入華語境中的中國畫論!
    ⑨這種從純粹功利角度看待藝術的觀念,是借鑑明治維新推行政治改革的康有為在討論藝術時的立足點。在後來多年海外流亡生涯中,康氏每至一處,始終不忘考察當地工業與藝術產品,並時常設身處地考慮如何通過商業輸出國內藝術品。在數年後所撰《官制議》中,他構想了一系列政要部門,其中赫然有「美術部」:美術兼音樂,吾國有樂部,則已設專部也。今各國工藝進化日上,皆由講求美術之故。
  • 藝術開卷|《託爾金:藝術家與插畫師》:藝術與文學緊密相連
    一冊《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成為了方艙醫院裡的「清流」,那何不讓一本本平日無暇細覽的藝術書籍,變作另一種抵禦疫情的良劑?「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推出「藝術開卷」板塊,邀請專家、學者、藝術從業者和愛好者,每期推薦一本藝術類(繪畫、建築、工藝美術、當代藝術等)佳作,共同採擷、分享藝術與文明之光。
  • 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京劇學學科,京劇的識論意義
    這是因為諷刺封建皇帝荒淫誤國只是在封建社會有現實意義,而愛情則是文學藝術的永恆主題,它通行於任何時代。但是,一切歷史故事一旦進人藝術領域它就不是純歷史,而是藝術品了。藝術品要服從藝術的規律。在藝術作品中完全再現古代的歷史不僅沒有可能,而且沒有必要。更進一步說,拋開藝術的規律,企圖在藝術作品中完全再現歷史、絕對忠實於歷史,將會扼殺藝術。清代學者章學誠在其《文史通義》中認為《三國演義》與三國時代的史實相比乃是「七實三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