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是否可以用來鑑賞藝術?

2020-12-21 澎湃新聞

如今,人工智慧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多,從分析數據到下棋、寫詩、擔任客服……在人類認為人工智慧難以成功的圍棋領域,4年前,AlphaGo打敗了韓國世界冠軍李世石九段。那麼,再深入一些呢?人工智慧是否能夠具備一定「審美」鑑別能力,在藝術鑑賞方面有所建樹?

獨立藝術史學者楊崇和試圖在中國山水畫鑑賞中引入人工智慧程序。中國山水畫一直被認為是藝術家內心世界的再現,其中基本沒有「寫實」的一面。楊崇和通過人工智慧的計算,提出另一種可能。他認為,從繪畫中再現自然這個角度入手,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畫家一直關注的是如何再現自然景物的立體感,通過焦點透視等方法,再現出景物的三維空間感。而中國山水畫中並非沒有寫實,只是走了另一條途徑:關注山石表面紋理的寫實。

12月12日,楊崇和與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範景中,藝術史家、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白謙慎做客上海圖書館,就人工智慧介入藝術研究的可能性展開對談。

範景中(左二)、白謙慎(左三)、楊崇和(右一)展開對談

西方繪畫描摹現實,中國繪畫描摹紋理

在藝術收藏家之外,楊崇和另一個廣為人知的身份是晶片公司瀾起科技CEO,是一個十足的「理工男」。在研究藝術的過程中,以理工科的思維,他想到了藉助人工智慧。

楊崇和對比了康熙時期的兩幅版畫。其一是1712年,康熙皇帝命畫家沈喻繪製的《避暑山莊三十六景》中的一幅,由朱圭等鏤木製版,為新出版的《御製避暑山莊詩》配圖。其二是康熙命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Matteo Ripa,1682-1746)製作的相同題材的銅版畫,是中國美術史上的第一套銅版畫。

在由中國藝術家製作的木版畫中,山石上版畫刻痕均勻分布,展現出山石表面受到風化和侵蝕留下的痕跡,而在義大利畫家製作的銅版畫中,山石上的刻痕主要是為了顯示陰影,受光的石面上基本留白,沒有刻痕,以此來凸顯巖石的立體感。

由此,楊崇和引出了自己的假設: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畫家關注如何再現自然景物的立體感,中國畫家則是關注山石表面的紋理,將看到的自然紋理呈現在畫作中。山水畫中的皴法、點苔等就是再現的手法。

通過對10-17世紀(北宋至清初)畫作的研究分析,楊崇和提出:「中國山水畫風表面上不論如何改變,始終有一股源頭活水貫穿其中,那就是對山水紋理再現的追求。」

「早期山水畫不僅有對山石表面紋理的呈現,也有對山石立體感和山谷空間感的呈現。這種畫法在宋代之後仍有使用,例如沈周的《廬山高》。但紋理再現的平面畫法漸成主流。」究其原因,楊崇和認為可能是「紋理本身的二維特性更適合繪畫這種平面藝術,更容易用書寫的技法來呈現,因而受到文人的關注和追捧,最終成為中國山水畫的主流」。

1712年,康熙皇帝命畫家沈喻繪製避暑山莊三十六景

康熙命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製作的相同題材的銅版畫

將人工智慧引入藝術評論

為佐證自己的觀點,楊崇和選擇通過人工智慧資料庫來做「科學的對比」。他將古人畫作與自然山水照片放入資料庫對比紋理。

「山水紋理的再現技法發展至宋代已經成熟。」 楊崇和認為,宋人皴法是用筆墨描摹或模擬山石的紋理,可以看作是一種筆墨被動「擬真」自然的行為。

元人則對紋理的書寫進行了「改造」,濾掉了宋畫中對景物細節的繁複描繪,只畫景物的關鍵特徵。也因此,著名中國繪畫史專家高居翰曾表示:「我們的確無法從宋代之後的中國畫中,看到其在再現技巧上的推進或風格的轉變。」西方中國藝術史學者羅樾也表示,「山水畫的本質在進入元代後發生了突變,完美的再現不再是那個時代的繪畫的最高追求,而一種新的表現藝術形式出現了。繪畫從圖繪藝術變成了一種知識型的、超越再現的藝術。(元代)與宋代相反,繪畫不再是呈現客觀景物的記錄,而是通過風格為個人的主觀感受服務。」

楊崇和則認為,在這種「超越再現」之外,從紋理描摹方面考慮,元代山水畫家依然在描摹現實的尺度上穩步前進和探索。

他以傳世三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筆墨與一幅照片中山坡紋理做對比。放入人工智慧程序之後,臺北故宮所藏黃公望真跡版描摹的紋理與現實中的山坡紋理最為接近,臺北故宮所藏子明卷次之,弗利爾美術館所藏清初王翬按仿本的臨仿再次之。

「黃公望經常去山水之中遊戲觀察,臨寫作畫,據此我們是不是可以相信,他畫作中的紋理再現能力的確更高?」 從筆墨技巧而言,黃公望所繪真跡無疑藝術成就最高,結合人工智慧程序的判斷,楊崇和認為,紋理描摹現實的水平,可以作為藝術家藝術水平的一個判斷標準。

楊崇和將三幅傳世《富春山居圖》中的紋理細節與真實山石紋理細節用人工智慧進行對比

結果顯示,黃公望的真跡所繪紋理最接近真實山石細節

將日本西宮市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五代時期南唐董源《寒林重汀圖》中的紋理細節拿來同樣做對比,更有趣的事發生了。同樣是皴筆描摹紋理,黃公望所繪紋理比董源更接近真實山坡紋理圖片。

「藉助人工智慧分析,我們發現元人雖然採用古典的皴法作畫,但改進了皴法,其紋理再現的成就超越了前人。」 楊崇和認為,同樣是山水畫大家,元代的黃公望比前人董源紋理再現更接近真實,這是通過畫法的進步實現的。

根據類似的圖像分析法,楊崇和假設元末明初山水畫家王蒙名作《青卞隱居圖》來自於對現實中太湖石的描摹。

這也與書畫評論家的見解大相逕庭。《青卞隱居圖》山石嶙峋,用筆快、重、急,以披麻皴、解索皴、牛毛皴為主,歷來分析這幅畫,都認為其繪於戰亂時期,筆法表達了作者焦慮不安的心情。高居翰更是認為其中描繪與真實有很大距離:「在表達空間與形式時,不但難以理解,光線處理也極不自然。」

「如果理解為王蒙是仿照太湖石創作了這幅畫,一切就迎刃而解了。」楊崇和為自己根據人工智慧對比而來的「大膽假設」找了文獻證據。

根據類似的圖像分析法,楊崇和假設元末明初山水畫家王蒙名作《青卞隱居圖》來自於對現實中太湖石的描摹。

明代書畫家米萬鍾在其畫作《天趣流鬯圖》題跋中寫道:「餘性固愛石,偶得古靈璧石,高可二尺許,峰巒變態,奇峭如鏤削,而其色澤、文理又宛然皴法自備,寔古今畫家心思力量所不到者。餘嘗凝對終日,似頗有得,因貌一二峰於素縑,稍點綴以樹屋,便覺天趣流鬯,遂成生平得意畫幅。」這一題跋說明,《天趣流鬯圖》所繪山水,正是出自於對一塊靈璧石的仿寫。

引申出去,古人「小中現大」的模仿也並非孤例。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了北宋宋迪如何描述自己作畫過程:「汝先當求一敗牆,張絹素訖,倚之敗牆之上,朝夕觀之。觀之既久,隔素見敗牆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為山,下者為水;坎者為谷,缺者為澗;顯者為近,晦者為遠。神領意造,倪然見其有人禽草木飛動往來之象,瞭然在目。則隨意命筆,默以神會,自然境皆天就,不類人為,是謂『活筆』。」

「潮溼汙染的牆壁照片,有些細節真的很像中國的山水畫。」楊崇和據此認為,中國古代畫家藉助自然景物創作山水有此先例,甚至,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達·文西也提到過,潮溼牆壁中,有風景的痕跡:「你應該看看某些潮溼汙染的牆壁,或者看看色彩斑駁的石塊。如果你一定要發明一些背景,就能從這些東西中看到神奇風景的形象,飾有形形色色的群山、廢墟、巖石、樹叢、平原、丘陵和山谷。」

到了明代中期,吳門畫派運用古典的再現技巧+新發現的自然特徵,創造出新的圖式和畫風,在紋理的歸納和整合方面開啟新局面。文徵明從石質山、 土質山、樹幹等自然紋理中概括出「共相」,由這種統一的筆墨語彙再現不同景物的紋理。

到17世紀,以董其昌為首的文人畫家走上了為筆墨,而非為真山水創作的道路,他宣稱「以蹊徑之怪奇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不如畫」。楊崇和認為,這「可以說是筆墨獨立於山水的宣言」。

「新的再現方法總是建立在對傳統的回歸上,並同時融入新發現的自然規律或特徵。」通過人工智慧的幫助,楊崇和將中國山水畫中紋理再現的演進過程概括為一條規律程式:山水畫之新風格=經典的再現技法+新發現的自然特徵或規律。

科學手段研究藝術,有哪些不足?

大膽假設,以人工智慧的科技手段「求證」,專業的藝術史學者如何看待這種藝術研究方法?

白謙慎和範景中都肯定了將科學方法用於藝術史研究中的嘗試。「現在提倡跨學科,大方向上這個講座非常啟發人。」白謙慎肯定目前以科學手段去研究藝術,是未來的趨勢,他也認為楊崇和找到的米萬鍾和達·文西例子「很有說服力」。

但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幾點疑問。首先是關於「像與不像」,「一種像是有意識的學習造成的,比如書法裡的臨摹;還有一種像是有血緣關係,但並非直接『認識』;還有一種,就是純粹的巧合。比如南朝墓磚中發現一塊很像顏真卿的書風,有人就認為南朝就有顏真卿這種書法了,但我認為只是巧合。這種巧合在自然生活中也會遇到,有一次我散步,看到前面有個老朋友,就去打招呼,結果並不是我以為的人,只是長得很像。偶然中的像,在生活中、藝術中都是有的。」

對於楊崇和將照片中的山水與畫中山水對比,白謙慎認為有巧合的可能性,「這裡也有統計學方法的問題。」白謙慎認為,楊崇和先找了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根據畫選了南方的山,再用人工智慧去算,得出結論說黃公望畫得最像,涉嫌從結論出發反向推理,「人的筆墨變化十分有限,所以相像的情況還是蠻多的。如果找100個孩子去畫,然後用人工智慧比對,也許其中有人對比出的結果比黃公望更接近照片,這是有可能發生的。」

對此楊崇和解釋,人工智慧所做的比較,並非具體的一幅畫對一幅照片,而是做了一個包含幾百萬紋理圖片的數據包,將要對比的兩張圖放進數據包中去計算,「並非兩張圖的簡單對比,而是通過龐大的紋理數據,去計算其中的『共象』。」從這個角度來看,找100個孩子去畫,其中有人比黃公望的紋理更接近真實的概率是存在的,但大數據計算更看重的是「共象」而非「巧合」。

範景中則提出,繪畫需要一套「繪畫語言」,這也是美術史家賴以研究繪畫好壞的依據,如果不了解繪畫語言,就無法討論作品的好壞。因而,一個藝術研究者在討論王蒙的《青卞隱居圖》時,研究的是他的用筆繼承自哪些藝術家,是他使用了怎樣的繪畫語言,而非將他的畫與太湖石對比,「即使《青卞隱居圖》是對著太湖石畫的,但王蒙使用的繪畫語言是一以貫之的,難道他每次畫畫都想到太湖石嗎?中國古代畫論,除了筆墨,討論的都是分類,從來不提寫生,至少元之前都沒有提到。分類是畫家如何把握區別性特徵,畫家畫的是共性。如果我們把藝術家使用的共性語言和個例比較,會有問題,用黃公望的具體的畫在現實中找對應,不是難找,應該是比較容易。」

楊崇和肯定了研究繪畫語言的重要性,「宋元畫家是用古典繪畫語言加上一些新發現,發展出進步,必須經歷對古典畫法的繼承,是站在巨人肩上,並不是簡單的新發現就能創新。」但他認為繼承的前提下,需要結合新發現,才能實現繪畫的創新。至於王蒙是否畫的是太湖石,他認為這是大家「如何去相信」的問題,「我們是寧願相信他閉門造車出門合轍,還是相信他有本而臨?王蒙沒說他繪畫的來源,只是我們認為哪種更合理的問題,他自己在家隨便畫就像太湖石,還是他照著一個石頭畫所以像的可能性更大?造型上,是因為要打仗了內心積鬱畫出這樣的畫,還是照著太湖石畫出這樣的山可能更大?這是一種分析,最終還是大家怎麼去相信的問題。」

楊崇和研究畫家用筆是否更接近真實,用的是照片做比對,就此,範景中還提出「照片是否更接近真實」的疑問,「鏡頭是根據一定程序設定運作,拍照出來的結果,和畫家經過筆墨的選擇繪畫是一樣的。我們對於客觀現實的描述是有一套語言支配的,相機也是如此。」

「人看事物有投射的一套機能,這涉及到的問題太複雜了,要解決其中的問題必須要有科學家來解決。」範景中表示,用科學手段去研究藝術,的確蘊含著令人期待的前景,「楊先生是理工男,我們把這些問題擺給他,說不定什麼時候他就會用一本書給我們做出令人興奮的解答。」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發展,鑑賞藝術與實用藝術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對常規的藝術樣式有一種樸素的理解,這些人認為像文學、音樂、書法繪畫、戲劇、電影、電視等等,都是茶餘飯後、工間事餘用來消遺解悶的
  • 是產品,而非藝術品——也論人工智慧與文學藝術
    人工智慧之於文學藝術,只是一種技術手段技術與藝術的關係是一個古老命題。技術的進步,可以為審美實踐提供更多的元素。人工智慧雖然有可能改變文學藝術的生產方式,甚至改變藝術作品的範式,但它所生成的只是產品,並非真正的藝術作品。
  • 謝秉均書畫藝術鑑賞會在京舉行
    北京商報訊(記者 胡曉鈺)12月23日上午,謝秉均書畫藝術鑑賞會在新聞大廈藝術館舉行。
  • 當人工智慧成為藝術工具,人類的創造力如何長存?
    這些人工智慧,通過學習人類的藝術作品進行的創作,依然廉價。就算哪天AI作品真能令繆斯汗顏,維納斯落淚,它依然沒有靈魂。攝影,靈感繆斯……的婢女創造力只來自人類嗎?這個問題是否過於「人類沙文主義」了?並不。
  • 攝影藝術鑑賞-0218-短裙大長美腿小學妹
    小編需要創收,所以需要廣告,下列文字為廣告位的必要條件,請理解 一、藝術鑑賞的概念、性質和作用  (1)藝術鑑賞的概念  攝影藝術鑑賞是人們對攝影藝術形象感受、理解和評判的過程。人們在鑑賞中的思維活動、情感活動一般都從攝影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出發,實現從感性階段到理性階段的認識飛躍,既要受到攝影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要根據自己的立場、觀點、社會生活經驗、藝術觀念和藝術興趣對攝影的藝術形象加以補充和豐富。  (2)攝影藝術鑑賞的性質  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攝影藝術鑑賞是攝影藝術發揮社會作用的重要環節。
  • 在藝術鑑賞活動中,聯想和想像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藝術鑑賞就其性質來說,是一種鑑賞主體憑藉藝術作品而展開的積極的、主動的審美再創造活動。在藝術鑑賞活動中,聯想和想像有特別重要的作用。黑格爾認為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像,別林斯基則把想像看作形象思維的中心。
  • 廣告|2020藝術鑑賞精品課程和經典藝術之旅官宣啟動
    「新藝能世代」三大藝術精品系列,中央美術學院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知名導師全程傳道、授業、解惑,提供專業的藝術解讀與藝術市場諮詢,助您快速入門藝術鑑賞與收藏,享受藝術之美,成功開啟藝術鑑賞與藝術品投資收藏的新篇章,收穫來自新世代的藝術能量和驚喜。「藝術鑑賞」北京站和上海站將於7月開啟,「藝術旅行」敦煌藝術之旅將於9月啟動。席位有限!報名從速!
  • 人工智慧時代普通人是否學習Python就可以了
    首先,隨著大型科技(網際網路)公司紛紛開放自身的人工智慧平臺,當今社會已經逐漸步入了智能化時代,所以當前的學生和職場人都應該學習一定的人工智慧知識。學生學習人工智慧知識不僅能夠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同時也會提升自身的就業競爭力,而職場人學習人工智慧技術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職場價值,從而推動自身的崗位升級。
  • 解讀:科沃斯機器人旺寶是否具備人工智慧?
    而旺寶是否已經具備人工智慧是很多人關注的問題,本文將通過拆解機器人旺寶每個組成部分,層層解讀,解開這個疑惑!  首先,人們一提到機器人就想到人工智慧。機器人只是人工智慧的容器,機器人有時候是人形,有時候不是,但是人工智慧自身只是機器人體內的電腦。人工智慧是大腦的話,機器人就是身體——而且這個身體不一定是必需的。比如說蘋果的Siri、百度度秘。
  • 攝影藝術鑑賞-0207-隔壁院子裡的大長美腿小姐姐
    小編需要創收,所以需要廣告,下列文字為廣告位的必要條件,請理解 一、藝術鑑賞的概念、性質和作用  (1)藝術鑑賞的概念  攝影藝術鑑賞是人們對攝影藝術形象感受、理解和評判的過程。人們在鑑賞中的思維活動、情感活動一般都從攝影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出發,實現從感性階段到理性階段的認識飛躍,既要受到攝影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要根據自己的立場、觀點、社會生活經驗、藝術觀念和藝術興趣對攝影的藝術形象加以補充和豐富。  (2)攝影藝術鑑賞的性質  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攝影藝術鑑賞是攝影藝術發揮社會作用的重要環節。
  • 胡仙鋤繪畫藝術與流派傳承鑑賞會舉行
    胡仙鋤繪畫藝術與流派傳承鑑賞會舉行 2020-12-20 14:16:14
  • 人工智慧是否能解決音樂抄襲的判定難題?
    而人工智慧的介入,可能會幫助我們更加方便、準確地鑑定抄襲。近日,外媒MBW從一份歐洲專利申請文件中得知,Spotify正在為一項名為「抄襲風險探測器」(Plagiarism Risk Detector)的技術申請專利,該技術可以通過AI自動識別一首歌曲與其他音樂作品的相似程度。人工智慧是怎麼鑑定抄襲的?
  • 藝術鑑賞營——繪本故事
    7月25日甌江紅·陽光黨群服務中心藝術鑑賞營第二期繪本故事來啦白雲姐姐帶領小朋友們唱起了兒歌:「大米飯噴噴香,小朋友們快來嘗,菜一口、湯一口,一口一口全吃光,農民伯伯很辛苦,小朋友們一定要珍惜糧食喲。」
  • 人工智慧時代,藝術教育該如何進行?
    2020年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全球院長論壇現場以往認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但處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直面人工智慧時代的當下,已並非如此。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開設一門「換位教學與自主學習」課程,學生可以自主報名,提出想要給老師上課的內容。內容確定後再用一個星期備課,最終老師會根據學生授課的好壞來打分。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常說,如今的師生關係更是「師兄論」。
  • 人工智慧如何塑造流行文化和娛樂業
    當我們想到娛樂業時,我們可能會想到其最著名的名人及其藝術。創建成功並與觀眾保持聯繫的藝術家需要做大量工作。但是您是否考慮過人工智慧如何在整個流行文化中發揮作用?幾十年來,娛樂業一直在使用AI來個性化用戶體驗並為桌面帶來更多創造力。
  • 教資考試有關「文化素養——藝術鑑賞素養」高分秘笈,西方美術鑑賞
    「學得小課堂」教資考試有關「文化素養——藝術鑑賞素養」高分秘笈,西方美術鑑賞 1.古埃及美術: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最後的晚餐
  • 機器人會代替畫家嗎,具體分析,藝術在人工智慧時代的生存優勢
    他表示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在未來幾年,我們中間大約百分之五十的行業都會被機器人代替,大批的人都會失業。很多人的專業可能還沒畢業就失業了。但是有些行業卻不會失業,比如,藝術。未來人工智慧唯一代替不了的是藝術這一點我是很贊同的,為什麼呢,具體請看以下幾個方面的分析。
  • 他用人工智慧重新詮釋了藝術的定義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藝術家從日常生活中汲取和提煉出靈感,進而創作出自己的藝術作品,而這件作品也被視作,兩者間溝通的橋梁。大眾通過這件作品,可以體會到藝術創作的心路歷程,反之,藝術家也可以通過「實物」更好的將腦中所想,輸出給大眾,而這就像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關係,既如此之近,又那般的遙遠。
  • 一幅畫432500美元到如今一文不值,人工智慧藝術的泡沫破裂了嗎?
    去年秋天,一幅由人工智慧生成的肖像震驚了藝術界,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以驚人的432,500美元售出。這幅名為「 Edmond de Belamy」的肖像描繪了一個稍微失焦的男人,沒有鼻子,嘴巴有點斑點,穿著額白色領襯衫外面似乎是深色的工裝外套。
  • 人工智慧的發展是否會威脅到創作者?
    打開APP 人工智慧的發展是否會威脅到創作者? 人工智慧實驗室 發表於 2020-12-17 09:31:57   近日,一首由音樂人工智慧創作的原創單曲在網易未來大會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