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兩個夢:禾下乘涼,水稻種遍全球

2020-12-26 伊棋知點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看到過抗日戰爭的殘酷,看到過人民生活的顛沛流離。跟隨家人輾轉遷徙的過程中,看到荒蕪的田野和滿目蒼夷的土地,看到忍受著飢餓的人們,他內心默默下了一個決定,上大學要學農,讓人們吃飽飯。

1953年,畢業後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一盞孤燈照終生,是對這個偏僻地方最好的描述。但艱苦的環境並沒有打擊袁隆平從事農業研究的熱情,他在與農民交談的過程中,發現農民要跑到很遠的山上去換水稻種子。農民告訴他,施肥不如勤換種。這句話對他有很大的啟發。農業生產要靠優良的種子。他把目光投向了雜交育種。

但在當時,國內外的主流觀點都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這就是說試圖通過雜交的辦法來獲得優良的水稻種子,在理論上是不可能的。權威的科學家都這樣認為,袁隆平陷入了迷茫之中。

1961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農校試驗田偶然發現了一處高大、穗大、顆粒飽滿的優良稻株,多達230粒。他以為找到了優良的種子,在第2年春天種下之後卻發現,所有的水稻都參差不齊。但是,他通過統計稻株比例統計發現,水稻是有雜交優勢的,那株優良的水稻就是天然雜交稻。

遺傳學理論上一直否認自花授粉的作物有雜交優勢,袁隆平卻質疑這個理論。1964~1965年,袁隆平從14萬株稻中發現了6株雄性不育株。經過慎重研究,1966年2月,他在科學通報上發表了《水稻的雄性不育性》,文章指出,要想發展雜交水稻,首先必須利用水稻的雄性不育性。這篇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並拉開國家雜交水稻育種的序幕。

袁隆平首先提出了三系配套的雜交水稻方法,即「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來生產優良的種子。但三系法的成本非常高,袁隆平又開發出了兩系法雜交水稻,該項目在1987年被列入國家863計劃。經過9年努力,在1995年兩系雜交水稻開發成功。兩系雜交水稻比三系雜交水稻能增產5%~10%。截至2012年,累計推廣量竟然達到4.99億畝,增產稻穀110.99億公斤,增收271.93億元。

但袁隆平並沒有因此而滿足,他開始研究新的水稻——超級稻。1997年超級雜交稻項目被列入國家S-863計劃。超級稻的開發非常困難,國際上基本上沒有什麼進展。而喜歡在水稻田裡做研究用品,在觀察亞種間雜交水稻時,突然靈機一閃。他設計出了一高冠層、矮穗層、高度抗倒、可提高光合作用利用率的形態模式,制定了「理想菌株加雜種優勢"的超級雜交稻培育技術路線。

在這個技術路線的指引下,1999年求超級稻百畝示範,填補產超過700公斤。2004年、2011年、2014年,超級稻分別實現了畝產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目標。2019年,在位於三亞的水稻機械化覆膜種植示範田裡,超優千號超級雜交稻實現了13318.5公斤/公頃的產量。

2020年8月,在記者的採訪中,袁隆平院士自豪的宣布:「讓水稻同時實現優質高產,我們做到了」。與畝產800斤的日本高端優質稻米「越光」相比,超優千號畝產800公斤。日本稻米協會副會長在嘗過這個大米之後,對他的品質讚不絕口。

已經90歲高齡的袁隆平院士,還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他希望優質高產的雜交水稻,能夠種遍全球各地,消滅地球上的饑荒。

在袁隆平院士的人生經歷和做事態度裡,這3點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第一是一輩子堅持做一件事情。人的精力有限,水滴石穿,貴在持久。為了實現個人價值,個人理想,選對適合自己的路,堅持下去,成功遲早會來。

第二是敢於向理論權威質疑,用事實說話。對於科學研究來說,質疑精神是必備的。因為真理往往是由實踐來檢驗。對於從事科學研究的學生來說,這點也很重要。科學的進步,總是在質疑中發生的。關鍵在於腳踏實地。創新,也是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的。

第三是胸懷願景,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條條大路通羅馬,對人來說,十幾二十年後,個人的願景是什麼,應該立個長遠的理想。現實生活雖然浮躁,但是要耐得住寂寞,為了理想努力奮鬥。不負韶華,只爭朝夕。

我是伊棋,大學生物教師,用專業的態度說科普、談教育,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瞭望|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
    袁隆平曾總結自己成功的「秘訣」: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有人問他,哪個最重要?這位以農民自居的科學家說「汗水與實踐」,「書本很重要,電腦也很重要。但是書本裡面種不出水稻,電腦也種不出水稻,只有在試驗田裡才能種出水稻。」早些時候,大家經常看他打著赤腳在學校裡走,因為方便下田。
  • 瞭望專訪|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
    袁隆平曾總結自己成功的「秘訣」: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有人問他,哪個最重要?這位以農民自居的科學家說「汗水與實踐」,「書本很重要,電腦也很重要。但是書本裡面種不出水稻,電腦也種不出水稻,只有在試驗田裡才能種出水稻。」早些時候,大家經常看他打著赤腳在學校裡走,因為方便下田。後來條件好了,他有了小汽車,車上常年放著一雙下田用的雨靴。
  • 袁隆平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
    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新華社長沙11月2日電(記者白田田、周勉)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其中晚稻品種為第三代雜交水稻。  在今年疫情和災情的多重衝擊下,這樣的測產結果來之不易,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7):袁隆平
    ——10月16日《科技日報》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於北平。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說:「我有一夢,叫做『禾下乘涼夢』。我們的水稻有高粱那麼高,穗子有掃帚那麼長,籽粒有花生米那麼大,我看著好高興,坐到稻穗下乘涼。」從1964年開始,袁隆平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使水稻產量從平均畝產300公斤左右先後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
  • 高考作文輔導231:素材|袁隆平:稻田裡的守望者
    素材再現「我夢見我們種的水稻,長得跟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米那麼大,我和助手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這個禾下乘涼夢,讓作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之路上一走就是幾十年在成功培育了超級稻和海水稻之後,袁隆平帶領他的團隊又開創了新的佳績,他們對在杜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的水稻進行測產,最高畝產超過了500公斤,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這一成果將為沙漠地區提升糧食自給能力、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區生態環境再添「中國貢獻」。
  • 87歲袁隆平演講全程飈英語,網友大呼佩服
    而最近,常年一身布衣紮根田間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讓網友震驚了,因為大夥發現他居然也有被「隱藏」起來的超牛技能,袁隆平在20分鐘裡全程飈英語的場面,您見過嗎?說起袁隆平,您會想到什麼?農民的兒子?「一雙雨靴田裡走,粗衣糲食莊稼漢」的雜交水稻專家?可是最近在一場論壇上,這位87歲的老科學家居然顛覆大家的印象,全程飈起了英文...
  • 被年輕人誇萌萌噠,袁隆平:這是啥意思?
    袁隆平表示不知道。主持人又問:「萌萌噠你知道嗎?」袁隆平回答說: 「不知道。」主持人接著說:「 說你是個很可愛的老人家,但是,又有點像年輕人,他們很喜歡你的性格。」在這之後,才有了震驚中國和世界的雜交水稻,海水稻。6袁隆平,除了大家熟知的首屆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之外他還是語言天才,英語十級,遊泳健將,排球王子,會拉小提琴,全能型頂尖人才。就是這個人,他習慣了自由散漫,習慣了在清晨聞著稻香,習慣了夕陽下望著稻田。
  • 「梗王」袁隆平上熱搜!英語10級!不想變胖!不想帶博士生,原因笑噴...
    為啥有人說袁隆平「自由散漫」? 這源於近期袁隆平的一則採訪。 今年八月,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迎來了90歲(虛歲)生日。近日,剛剛加盟「90後」的袁隆平接受媒體採訪時,回答問題妙語連珠,而且在這過程中還抓臉撓頭,登上微博熱搜榜。網友直誇可愛,稱之為「90後梗王袁隆平」。
  • 袁隆平爺爺90歲了,年輕時候的他是什麼樣的「小鮮肉」
    來源於網絡 1960年7月,袁隆平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隨後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 。 1961年春天,袁隆平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創業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1960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植株,是「天然雜交稻」。
  • 從「80後」變「90後」的袁隆平: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
    1「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9月7日笑稱自己從「80後」變「90後」了,他許下一個生日願望:畝產3000斤,要早日實現!由於當時嚴重饑荒,所以他決心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飢餓威脅,從事水稻雄性不育試驗。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試驗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從此,他把一生貢獻給了糧食。
  • 詩文典本周推薦——《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
    相信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都擁有這些良好的品質,能走出屬於自己的成功道路,所以這周給孩子們推薦的是「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中的《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希望家長們和孩子讀這本書的時候,能夠學習到科學家們身上堅持不懈、勇於探索的精神。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印在了這個國家的貨幣上
    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我國攻克、推廣水稻矮化育種技術使稻穀產量增加20%~30%,給水稻生產帶來第一次突破性飛躍。隨後雜交水稻的出現,正式按下增產的加速鍵——上世紀70年代,袁隆平團隊在海南島發現一株天然的雄性不育野生稻,通過全國大協作,將三系法雜交水稻配套成功,被稱為「第二次綠色革命」,平均畝產在矮化育種的基礎上增產20%。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尊貴特權,全球僅兩人有,另一個是英國女王
    如今我們每天都能夠吃到熱騰騰的白米飯要感謝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袁隆平。在小學的課本上就出現過關於袁老的課文,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為中國農業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個尊貴特權,全球僅兩人有,另一個是英國女王相比較那些走量的明星、網紅,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當經常關注像袁隆平這樣偉大的科學家,正是因為他的努力,中國人民才不會餓著肚子,祖國的繁榮昌盛離不開像他這樣的人的努力,祖國因為有他變得更好,而他所做的事情與你我每個人息息相關。
  • 袁隆平團隊花4年種出的米,好吃到不輸五常
    吃過很多種米,覺得五常大米已經很好吃了,前陣子竟然吃到了不輸它的超好吃的米!這種米,就是 袁蒙海水稻大米 。鍋蓋掀開的一剎那,沁人的米香撲面而來,待熱氣散開,晶瑩的米粒纏綿在一起,油亮誘人,原本不餓的肚子頓時直咕嚕。
  • 今天,我們給袁隆平爺爺送份生日禮物吧!
    網友們紛紛送上祝福袁隆平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創建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傑出貢獻誰來養活中國?袁隆平領銜的科研團隊接連攻破水稻超高產育種難題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標已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著世界紀錄
  • 今天是袁隆平90歲生日,這或許是送給他最好的生日禮物!
    >袁隆平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創建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傑出貢獻誰來養活中國?目前我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超過1700萬公頃佔全國水稻總面積的50%僅每年增產的糧食就可養活7000萬人△農民收割超級稻。
  • 87歲袁隆平演講全程20分鐘飈英語,引千萬網友致敬!然而,他還做過...
    如果全球有一半的常規水稻面積改種雜交水稻,按每公頃增產2噸稻穀估算,則全球可增產1.5億噸糧食,這相當於每年可多養活4億人。  已經87歲的袁隆平,  能夠用英語流利演講已令人欽佩,  還能清晰引用數據和專業術語介紹雜交水稻相關情況,  更屬不易!
  • 袁隆平不僅培育出雜交水稻,還領養「美短虎斑貓」,這隻貓幸福了
    袁隆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很多人都對他的成就感到佩服,卻忘記了袁隆平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他在生活中也有養「寵物」的需要。所以袁隆平在培養出雜交水稻後,還領養了一隻「美短虎斑貓」。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