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職業規劃師Vin原創
和一名帶貨主播約諮詢是不容易的。
她可能只能和你約定一個非常規的時間點,例如凌晨2點後。但李宣願意抽出她白天寶貴的休息時間希望儘快改變。
28歲的她和我確定諮詢時剛和國內一家知名機構籤完合約。這份合約和我們進入公司籤訂的勞動合同不一樣,更類似於演員的演藝經紀合約。
什麼是演藝經紀合同?一名演藝人員要想走上成名之路,就必須要經紀公司的輔佐,因為剛進入的藝人,在演藝圈內沒有人脈、資源、市場、粉絲,所以在這個階段的藝人,完全沒有什麼話語權。
這樣一來就需要經紀公司的推廣、宣傳、出席活動等,並且利用資源在各大影視劇中出演角色,當藝人的粉絲和影響力提升之後,這時候就成為明星,有足夠的籌碼再跟經紀公司談判。
如果能成為流量明星也就罷了,後期就是利潤分配的談判;最怕的是你不紅不火,又不想在這家公司幹了,公司還因為各種原因雪藏你,也不讓你接私活,怎麼辦?這個時候你想解除合同但是會面臨著高額的賠償,所以「演藝經紀合同」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跟明星不同,帶貨主播於經紀公司而言更像是快消品,沒有那多時間培養你,底層主播就更難上加難,沒有粉絲黏性。
遊戲規則一目了然:頭部主播獲得風口上的福利,資源不斷向他們傾斜,底層主播爭奪著他們分羹之後殘留的流量。
在這場比賽中,一個強大的系統在以精確的量化標準控制著主播。實時的數據跳動和不定時關閉的流量閥門,是高懸的紅燈。
根據BOSS直聘發布的數據,76.6%的「帶貨經濟」從業者最高月收入低於萬元,58.2%的人在考慮轉行。畢竟,李佳琦和薇婭的財富神話,只是極少數。
—1 —
有人仍然相信這是時代的機會。
入行後,李宣每天都會寫日記。她知道她不是一個站在風口上的幸運者,但她希望記錄下自己的成長,以下是她的部分日記摘錄:
作為一名新主播,合約要求每天要在平臺裡直播7個小時,我的小領導跟我說你得先練習一下。
怎麼練?
找一個保溫杯,對著它說6個小時,不能停,你要把保溫杯的都說感動,把它外殼都得說熱了。或者自己對著鏡子練習。
這幾天每天也只有二三十個人來看我,沒人說話。我心裡很崩潰,但是告訴自己要穩住,給自己找話題。
後來我發現,主播們其實都會自備一套專門用來緩解尷尬的題目和答案,直播間沒人的時候,自問自答照著背一遍就好了。
溜到別人的直播間去觀摩,發現他們的穿著打扮很有特色,不是好看,就是一眼就能讓別人記住你,也許是有點誇張,但是他們很容易就記住你了,多多少少你要有一點點自己的特色嘛。嗯,這個方法挺好,明天我要試一試。
因為隔得天高地遠,我們很少能和粉絲達成親密的關係,但還是有真心的人。最近有個小男生在我的直播間裡給我不斷的打氣,每天都會來打個卡,跟你說幾句話。
在我最需要的時候,這種打氣更是一種力量。我覺得這種默默的支持和溫暖遠超於現實中的朋友所給我的。
一旦進入了直播的圈子,後面不斷有新人會趕超你。休息一兩天、兩三天,沒事,但一旦停播時間稍微久一點,你就會被淘汰掉。
系統不是人,它只認數據。
系統不會告訴你直播時間低於2個小時是錯的。不會告訴你,粉絲來了100個人,如果只有幾個人關注你,這是錯的。
官方也不會告訴你,你被淘汰是因為沒有達到既定要求。規則是完全隱形的,只有靠你去猜,再專業的機構都很難摸清它。
做直播之前我有100斤,這段時間只有90斤。其實不是因為體力多辛苦,而是心力交瘁。作為一個主播,不可以是蔫兒的,必須隨時像打了雞血一樣出現在粉絲面前。
因為這個工作,我差點和老公離婚。他是那種思想很傳統的人,在單位朝九晚五上班。在他看來,這是不務正業的,經常帶著嘲諷的口氣說我被傳銷洗腦了。
再過2年我就30歲了,老公還大我好幾歲,一直想要小孩在備孕。我當然也有認真對待這個事情,但做這一行,作息不規律,日夜顛倒。
從籤約到現在,李宣幾乎使出了全身的路數,想要學習怎麼做好直播,她不停換風格,賣力地展示各種才藝,每天想著如何取悅平臺用戶,以求給觀看直播的人帶來新鮮感,留下更多的人。
這些才藝至少可以支持她一天7個小時的直播完全沒有重複,但一年是365天,每天都在直播,又怎麼可能不重複呢?
很多底層主播的努力程度不比李佳琦、薇婭他們差,但是這已經不是能用努力來衡量的事,頭部主播是站在了時間軸上很好的一個點罷了。
以Vin對這行的了解,即使是籤約機構的小主播還是沒人管,只能自己播,最後機構直接分走利潤的一半。 籤了機構,好處是機構會為主播們找好供應鏈,不用一家一家地去談,穩定一些。
但當一個新主播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機構完全是可以欺壓你的,一個運營管10個主播,哪裡顧得上你一個新小主播?
—2 —
李宣,家中4個孩子排行老二 。
諮詢中她笑稱自己是留守兒童,被父母忽視缺愛,一直缺乏安全感,不自信,不勇敢。
高中畢業後,在家裡從事的小生意買賣裡幫忙,四年後下定決定離開家鄉,開始闖蕩。以下是她的自述:
2017年,我來到了杭州,碰到了一位的服裝廠老闆,他讓我負責旗下的服裝店鋪。那時候就我一個業務員,工作除了開發客戶外,還要管店裡的一切事務包括帳目,頭半年店鋪的業績達到 300 萬左右,我還是很驕傲的。老闆在青島,他一個月來店裡待幾天,對我也很信任。
轉折點在兩年後,有一個機緣巧合的機會我接觸到工廠,才知道服裝業汙染是多麼嚴重,產業惡性循環,內心說不出的滋味。
當我知道這些內幕,就立馬上網搜索有關環保材料,工藝,查相關資料,進群找線索,發現想要解決幾乎無從下手,而且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加上服裝我只是個銷售業務出生,沒有專業背景,束手無策。
由於接受不了內心的衝突,一年前我跟老闆提出了離職。離職後目標不清晰不明確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沒學歷沒技能,又到了最佳的適孕年齡,不知如何選擇;很擔心當有了小孩之後,生活更是一地雞毛,所以很焦慮。
我只知道對做生意掙錢這事我一直都有激情,但我現在自從進入服裝行業後給自己加了一條,一定是要對社會真正有價值的,取之有道的。
小學的時候,班主任老師問同學們長大以後想當什麼。別人都說科學家、醫生、老師,我一個人說,我想做商人,老師都愣了。我現在就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所以,如果是自己單獨謀籌某一份事業,我希望能夠回歸本心,真正可以給他人帶來利益並且實現自我價值;如果是在人家公司做的話,我希望能達成和公司一致的價值觀。
自己到底是否適合在直播領域深耕,也希望Vin能幫助我重新構建對這個世界的正確認識和探索更多思維方式上的認知。這是我最大的訴求。
—3 —
在諮詢中Vin了解到,李宣希望有一天使用自己能力去創建屬於自己的公司或創建完全屬於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而且願意去冒風險,並克服面臨的障礙。
作為服務型的人會一直追求他們認可的核心價值。同時她又希望隨心所欲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習慣和生活方式。追求能施展個人能力的工作環境。
她平時喜歡看書, 也愛運動,攝影,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有探索精神,喜歡嘗試新事物;
熱心腸,樂於幫助人,能很快的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適應性強,做事喜歡主動出擊、自主性強,工作負責;充滿活力,用自己的技能來為別人增添樂趣,尤其喜歡說段子。
偏好有趣的人和事。熱愛社交,對於她而言適合的工作是直接與顧客和客戶打交道;能同時在幾個項目或活動中周旋。尤其愛從事能發揮自己審美觀的項目或活動。
整體來看。無論是李宣的個體特性還是她過往的經歷,其實是適合做銷售型的工作的,但作為主播目前還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和真正適合她的方向。
當然,成為帶貨主播絕對不是頭腦發熱的事情,諮詢中我幫顧茵分析了這個行業和職業的利弊。
1)是否能夠承擔最壞風險帶來的結果,比如說:如果你全身心投入做主播,很長時間沒有粉絲,沒有任何收入,你是否可以經得起家人的質疑和自我否定?
想要在這行持續做下去,是一個漫長和艱難的過程,需要的不僅是努力,還有天賦、心性、運氣、認知等多重因素。
成為優質主播的核心是先輸出稀缺優質有價值的內容。說白了,就是內容創業。你要輸出什麼樣的內容決定了你的定位方向。
如果你的生活和別人沒有太大差別,沒有核心競爭力和深度的認知,也就沒有壁壘,就很難超過其他專業人士提供的價值內容,也就沒有用戶留存。
前段時間來訪的一位客戶就是「內容電商」的創業者,他說做生意與做內容,在本質上也是如此相悖。
既需要像個讀書人般潛心靜坐,厚積薄發,數年如一日出產不令受眾審美疲勞的內容;也要跑進廣闊天地,審時度勢,搭準市場脈搏,還要對品牌方與受眾兩頭「不負如來不負卿」。
常常是扎進一種節奏,半天拔不出來,很分裂很考驗自控力,箇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總之,各行都有各行的難!
所以,在開始前就要想好,是否可以接受經濟壓力和失敗的壓力。
2)靠這行生活,未必能夠成為絕大多數人的職業。
職業是需要規劃的,比如寫書,必須要有足夠的銷量才能夠養活自己,哪些類別更容易有銷量,也需要細緻的研究。
很多人靠寫了很多年,才開始有了第一筆收入。
如果在沒有穩定收入的情況下,一頭闖入內容創作的黑暗森林,很容易就被獵殺。也許你在這片內容創作的森林裡有奇遇,靠著幾篇文章獲得了很多信眾。
但是,運氣並不是永遠朝向你的,只有持續不斷的好運氣,持續不斷的優質內容,才能使你走的更遠。也許你很努力,感動了天地,感動了自己,卻沒有感動讀者。
這時候,你就需要在漫長的時間堅守之中,最好能夠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來源,讓自己有信心的創作下去,讓自己的心態不至於在一直沒有收入的時候瞬間崩塌。
3、做事情,最好是低成本試錯。
如果你之前從來沒有創業過,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建議三思而行。
除非家庭經濟條件十分好,不為生活奔波,而且有非常高的內容認知水平,深諳傳播之道。
所以先找到自己的方向,延伸出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可遷移的能力,在哪些行業裡有過經驗和積累,尤其多出去走走,看看都有哪些業態,多去聊,估算一下發展好的業態每月的營收利潤。
建立出一個簡單的消費市場模型,然後分析人群畫像,再基於數據和你的能力推演合適的生意基本盤。
回到李宣的案例,她之前有過服裝行業3年的銷售工作經驗,完全可以先從熟悉的考慮著手,和公司一起找到合適的產品,這是一條低成本試錯的路徑和思路。我希望李宣根據我給到她的建議能夠再思考下,她聽我說完後連連表示贊同,當下決定回去和公司溝通方向。
最後的話:
直播,2020年的一股風。有的人飛了起來,有的人摔地上。比起爭奪流量,這個行業今後比的是運營效率。
究竟什麼樣的人更適合從事直播帶貨?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作為一個素人而言,就算直播帶貨是風口,如果你基礎能力上不過關,既不會剪輯、也不會腳本、攝影、沒有故事編導敘事能力或者表達技巧訓練、獨特的才藝或者樣貌等。
認知上的打法再不過關,停留在低維度;批量機器人、矩陣、IP、人性的貪嗔痴、直播供應鏈、市場的存量與增量、直播的本質和流量、消費場景和轉化、解決效率的問題等維度理解不深,機會來了也很難抓住,即使抓住了一時的紅利,也很容易憑實力虧掉。
創收能力是和你能提供的價值和經驗壁壘成正比的。
風停了嗎?基本大局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