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夜憶文
經觀財經眼 專欄作者
抹髮膠、住豪宅、喝咖啡、抽雪茄……你別說,被中央點名的抗日神劇《雷霆戰將》,確實雷的夠瘮人。
對於這部槽點滿滿的抗日神劇,本人就不和大家一一解讀荒謬之處了,在此僅僅和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分享幾張來自於網絡的截圖,大家娛樂一下就好。
輿論的猛烈討伐之下,開播僅僅13天的《雷霆戰將》,就被宣布從愛奇藝、芒果TV等平臺下架。
與此同時,原本在湖南衛視22點檔播出的該劇,也被另一部電視劇《最好的時代》替檔。
《雷霆戰將》大概是史上首部被髮膠和別墅毀掉的神劇。而背後的投資方中廣影視,大概率也是史上首個在國民級IP「亮劍」上玩脫了的上市公司。
套用功夫大師馬保國的那句神語錄——一家沒有 「武德」的影視傳媒公司,豈能隨隨便便「亮劍」?
01
關於中廣影視這家公司沒有「武德」的問題,從電視劇撤檔之後的反應就能看出來。
官方不但沒有承認失誤,還信誓旦旦的表示,本劇創作之初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瑕不掩瑜,主要劇情都經得起歷史考證。
然後,從新亮劍三部曲的名稱和宣傳資料也可以看出來(《亮劍之雷霆戰將》、《亮劍之未來戰士》、《亮劍之星空大戰》)——並非選角和編劇等方向出了失誤,而是公司劍走偏鋒,有意而為之。
中廣影視董事長萬榮在2016年接受的採訪也可以證實這一點。
「《亮劍之未來戰士》的故事設定可能是奪島大戰,比如說在2028年的南海,我們為了保衛自己的海島和領海主權,正面亮劍,應對某些惡意國家的挑釁。《亮劍之星空大戰》則偏重科幻元素,可能就要涉及中華戰士在外太空亮劍,跟邪惡勢力作戰了。」
扭曲事實,篡改歷史,如此沒有「武德」的公司,籌拍的第一部重量級作品《雷霆戰將》就慘遭下架,遭此「開門黑」也並非無跡可尋。
據中廣影視公布的2020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486.81萬元,同比減少39.85%。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虧損2775.1萬元,上年同期淨虧損2024.5萬元,同比擴大37.08%。
雖然中廣影視一直在財報中強調自身的內容開發能力和IP儲備,但事實上, 2019年以後,這家公司的影視劇銷售業務所貢獻的業績就已經急轉直下了。
2019年,中廣影視影視銷售營收376萬,佔比4.06%,而經紀業務營收8622萬,佔比93.04%。2020年上半年,影視劇銷售收入部分的毛利率更是大幅銳減。
這張明細表格裡也可以看出,影視劇業務僅佔中廣影視的一小部分營收,而其主要收入則是來自於經紀業務,公司本身的內容生產能力並不強。
02
沒有「武德」的背後,中廣影視的真正問題,出在了對IP運營的理解上。
在如今的影視圈中,大家看到的都是潮玩動漫、帶貨主播、頭部網紅、超級博主這些光鮮亮麗的title以及他們呼風喚雨的故事,似乎只要做了IP之後,就掌握了圈子中的財富密碼,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流量及變現方式。
實際上,IP做成功是很難的,賺不賺錢其實是另一碼事。即便第一波給你賺錢了,也不代表著這個IP就可以持續性給你賺錢,持續性的佔領消費者心智。
舉個例子,三生三世和花千骨,這兩款手遊當初炒的很火爆,不過隨著IP效應的消失,遊戲也就沒了熱度,現在已經沒有幾個人還在玩了。
具體到抗戰題材影視上,也是一樣,2011年時,中廣影視製作的《新亮劍》播出,該劇的豆瓣評分僅僅4.7分。當時的「亮劍」IP尚有餘溫,但由於中廣影視對IP本身調性的理解很任性,內容生產很隨意,導致國內觀眾的反應相當冷淡。
IP授權這件事情,做好了,是IP運營的一劑良藥,做得不好,會很容易透支IP的價值。
我想,作為國內觀眾尤其關注的抗日作品,作者在選擇授權或聯名方時,需要考慮IP本身的調性,需要考慮IP跨圈層的融合性,還需要考慮IP與IP、IP與品牌結合的創意點。
《新亮劍》失敗的第一原因,就是作者的IP授權工作沒做好,看看中廣影視的歷史戰績也知道,該公司徒有創意,但缺乏跨圈層的兼容性——打個比方,讓另一家專注於青春、偶像、熱血、傳奇類故事資源的公司,去改編《建國大業》,它真的能拍好嗎?
國產抗戰題材的IP授權,真的要謹慎。
03
《新亮劍》失敗的第二個原因,在於中廣影視對IP運營的邏輯理解錯誤。
IP的產生路徑,是通過內容輸出接觸用戶,通過信息反饋,不斷地去調整內容的方向,完善自身的設定。
這就註定了,IP的成長過程絕對閉門造車,而是一個在IP所有方與用戶之前反覆橫跳的過程,甚至需要設立不同的IP,去滿足用戶多樣性的要求。
那麼,我們可以看到,在前期對「亮劍」IP理解失敗的基礎上,中廣影視沒有吸取教訓,而是產生了更荒謬的決策——既然大家對第二波「亮劍」有微議,我乾脆改變目標圈層,在內容和傳播方向上「破圈」,打上種種天馬行空的網紅元素,讓青少年、追星族等一波對歷史不那麼較真的人有興趣買單就行。
殊不知,圈層、洞察、成本投入、IP影響力,這些都是互相影響的變量,圈層越小,洞察就需要越精準,就越容不得出現違背常識的失誤。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各大螢屏上很流行傳播《特種兵》系列IP,其中有一部就叫《特種兵之深入敵後》,當然了,這個圈層營銷的方向很明顯,就是軍迷,戰爭迷。
但是在這部電視劇中,特種兵居然是以抗日戰爭為背景展開拍攝的,講述是國民黨四人小隊在邊境敵後的行動——看上面這張劇目海報就知道,抗戰時期,中國還沒有出現特種兵這樣的菌種,更何況這種戰術背心是美系裝備,不可能在我國作戰隊員身上穿著。
針對精準目標人群的圈層營銷,首先就暴露出了邏輯上的漏洞,這部特種兵也就自然而然被打上了「抗戰神劇」的烙印,收視率一敗塗地。
新「亮劍」應該是一部怎樣的作品?
從影片性質的角度來看,這必定是一部大眾化的,寫實性質的歷史題材作品,所有意圖通過更改目標圈層,進行投機取巧的賺流量行為,都將是無效的。
這正如《特種兵之深入敵後》,將現代化戰爭題材生硬植入抗日作品一樣,只能弄巧成拙,讓軍旅、歷史兩個圈層的人都不感冒。
其二,經過多次翻拍,「亮劍」的IP消耗已經進入了半衰期,新亮劍的ip運營,必然要根據市場的反饋做調整和優化,而不是繼續閉門造車。
你說,抹髮膠、住豪宅、喝咖啡、抽雪茄......這些誇張的元素,在這些年的抗戰神劇中已經不止一次出現了吧?觀眾是怎麼罵的,不記得了嗎?
為什麼輕機槍的子彈就是打不完?為什麼僅剩10餘人的紅軍分隊能在敵人圍追堵截下生存7個月?投誠的敵人尚未被驗明正身,他的情報就被採用……這些關於戰事發展邏輯的硬傷,在2011年的亮劍裡,就已經出現過了,現在居然又出現了一波在戰場上抽雪茄,走T臺的,即便是再強大的亮劍IP,也經不起你這麼折騰啊。
所以,新亮劍的傳播定位,人物形象,角色定位,甚至是道具類型,都是不能隨意改動的,針對亮劍IP的後續運營,你能改動的無非就是微調情感線,敘事線,或者是拍攝手法的改變。(比如,老「亮劍」受制於資金投入的關係,針對戰場部署的描寫和刻畫並不詳盡,你可以拍的更像「紀錄片」一點,或者,你嘗試換一個人稱的拍攝手法也行)
IP生意的本質,就是流量的獲取和變現,但是這個流量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通過品牌與消費者的線性聯動,找準內容二次輸出的方向,以此來持續挖掘更為精進的商業價值。《新亮劍》的消費者到底會期待一部怎樣的作品?沒有完成深刻的洞察之後,就想賺一波輕鬆錢,那麼這可能就真的沒有「武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