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看到一則讓人糟心的視頻:
廣西一名小學生,被一群男生圍攻,欺凌者不僅用腳踹他,用拖鞋抽他的臉,還在他衣兜裡放鞭炮,也許孩子是被嚇壞了,竟然跪在地上,無助地哭喊起來。
這條視頻轉發量已經超過2萬條以上。
一開始,大部分人可能只是抱著獵奇的心態來看的,可視頻中那男孩悽慘的哭聲,讓很多人意識到,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打鬥,而是一場實實在在的校園暴力。
霸凌者非常的囂張,不僅拍攝了打人視頻傳到了網上,竟然還在學校處理此事時,將另外一名孩子毆打入院。
如今,當地教育局已經介入處理。
事後,網友們紛紛義憤填膺痛罵這群施暴者,不少人喊到:
趕緊安排少管所,實在是目無法紀,道德敗壞。
看完視頻,我只覺得內心充滿了憤怒。
但在這次事件中,不管是霸凌者還是受害者,每一個其實都是家庭教育的犧牲品。
因為沒有人告訴受害者要加強自我保護,也沒有人告訴霸凌者,這樣做是違法的。
01
孩子遭受霸凌,與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
很多父母都覺得,當自己的孩子遭遇校園暴力時,所有的錯都來自於施暴者,但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卻是讓孩子遭遇校園暴力的兇手。
換句話說,孩子時常在學校被欺負,不是他懦弱,而是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去年河北邯鄲某學校,一名小女孩被多名學生踢踹,施暴者將腳放在小女孩的頭上,並要求其跪在地上喊爹娘。
涉事的孩子都是附近的小學生。
雖然事後打人者受到了批評教育,但是,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長都沒有教過孩子怎樣正確面對霸凌。
一些父母在生活中過於老實,遇到爭執總想著息事寧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們認為吃虧是福,凡事不與人起衝突。
在這種影響下,孩子會往往變得特別乖巧,甚至是很溫順,長期如此,孩子慢慢成了他人欺負的對象,一旦他真的遭受了欺負,真的很難爭取自己的權利。
父母教授孩子善良本沒有錯,但善良的人為人正直,待人友好,可面對惡人往往會很吃虧。
因此,不要用自己的善良去包容惡人,這樣只會助長他們的惡行。
美國校園暴力紀錄片《狩獵者》,講述了美國學校的亂象,有16%的女生表示受過性暴力,但只有很少一部分會選擇告訴家長、老師,甚至選擇報警。
而比校園暴力更可怕的是,那些施暴者不僅錄製視頻,還把視頻公布於眾,根本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還到處吹噓炫耀。
很明顯,教育出了問題。
老師、父母都沒起到相應的責任,一旦出事,只知道把教育的責任推給他人。
可當他們得知孩子受到侵害時,也許第一反應往往是:
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
校園暴力,往往反應的是人性的另一面。
02
不要低估了人性
知乎上曾有個問題:
如何看待如今校園暴力的低齡化?
高贊回答說的是:
無知,分不清對錯,家庭教育不完整。
去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校園暴力司法數據報告》,數據顯示,近三年來,校園暴力案件有下降趨勢,但近九成校園暴力案件受害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傷亡,其中有35%的校園暴力發生在宿舍。
而在這暴力案件中,13-18周歲佔比比較大,呈年輕化趨勢,並且有80%的男生和女生都遭受過一次校園暴力。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曾在小說《惡意》中說過:
校園霸霸凌,就像被貼上惡魔的符咒一樣,在毫無知覺中就已經開始了。
可能就因為一句話,一個動作,無需任何理由,便給他人帶來了傷害……
校園是一片樂土,它本應孩是安全、舒適的,可如今卻成了暴力事件的發源地,這到底是為什麼?
還記得「王晶晶暴力校園事件「嗎?
上中學時,同學打架,摔壞了她的杯子,結果同桌開玩笑說要三百萬。
之後,有人對此事大做文章,甚至添油加醋。
最後,事實被扭曲了,王晶晶被孤立成了一個「妖魔「。
她遭到了同學們的嘲笑和譏諷,各種謾罵聲不斷向她湧來。
那年她才15歲。
可令她做夢都想不到的是,做這件事的人,都是她曾被稱為同學的人。
最令人可悲的是,後來她接受採訪,坦言都不知道該去恨誰。
最後,她把曾經誹謗她的人告上了法庭。
直到現在,那段經歷給她蒙上了揮之不去的陰影。
校園暴力如同一把不見血的刀,深深的化在了每個受害者心裡。
有些人,雖然沒有參與校園暴力,也沒有主動嘲笑過他人或沒傷害過他人,但當你選擇了視而不見,或加入了施暴的一方,都成了這罪惡裡的星星之火。
電影《少年的你》,故事一開始,受欺凌者胡小蝶跳樓自殺了,現場大部分學生都是拿手機出來拍照,發消息,議論紛紛,只有女主陳念走上去,給他蓋上了衣服。
這種「隨大流「的旁觀者心裡,讓很多學生如同看戲一樣,對事件毫不關心,甚至遇到霸凌,也是刻意迴避或忍氣吞聲。
記得電影中有個叫李想的同學,是個學霸,看到陳念受到欺負,只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
熬過去就好了。
也許他曾經也是這樣被欺凌過,這是他的個人體會,但不管怎樣,他都置身事外,看著他人掙扎。
也許對那些施暴者來說,暴力不過只是持續了幾分鐘,但對受害者來說,傷害卻從未停止過。
難怪有人說,永遠不要低估了人性,在利益和友情面前,大多數人會選擇利益。
每一起校園霸凌事件,都不應該僅僅只成為新聞熱點,看完便隨著時間的消逝而逐漸被人淡忘。
不要以為這事沒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就不以為然,上面事件中被欺凌的孩子,不能只成為我們同情或譴責的對象,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引起高度重視,加強監管和教育。
千萬別忽視孩子間的小打小鬧,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法律無法制約於人,只有對孩子的保護落到實處,為孩子普及校園暴力相關知識,也許這個社會會少一些欺負弱小的霸凌之徒,也會少一些內心受到傷害的弱勢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