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他的時代》:還世人以真相,讓你認識真實的孔子

2021-01-07 丁小悟典

孔子出生在2000多年前,出生在現代的一些人認為,這是與自己毫無相干的人,特別是近代對孔子的批判,使一些人誤解孔子,人云亦云地認為他是阻礙社會發展的封建餘孽,中國近代的落後因為受儒家思想的束縛,全是他的錯。

其實,這些人並沒有讀過孔子的《論語》,也沒有看過孔子的有關史料,根本不知道孔子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對於中國的意義。我們需要一個真相,還孔子與本來的面目,讓人更客觀地認識歷史的孔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孔子為什麼在知天命的年齡棄官而無風起浪周遊列國?

在周遊列國的路上發生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影響後世千年的儒家思想又是如何形成?

孔子對後世產生了哪些影響?

楚宏先生的《孔子和他的時代》回答了這些問題。

任何人的思想都是時代的產物。孔子生活在禮壞樂崩天下大亂的春秋時代,「克己復禮」是他人生的目標。

西周建立以後,大規模分封諸侯,諸侯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有很強的獨立性,但對周天子負有進貢和朝覲的義務。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在軍事和外交方面,各諸侯國要聽命於周天子,就是所謂的「禮樂徵伐自天子出」。

周公制禮作樂,對諸侯進行規範與管理,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鞏固了周人內部團結,為周朝的統治奠定了基礎。這套調整宗法人倫制度和行為規範體系 ,直到春秋時期才被打破。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犬戎所殺,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東遷洛邑,使得周王室在諸侯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越來越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君不君,臣不臣,僭越之事越來越多,社會政治秩序越來越混亂,進入了所謂的「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

孔子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黑暗的時代,黑夜給了他一雙黑色的眼睛,卻讓他看清了黑暗的世界。

孔子出生的魯國是周公的封國,周禮的傳承很深厚,原是禮儀之邦,在這樣氛圍中生活的孔子深受其影響,認為周禮在當時是比較完善的社會管理制度,讓社會安定有序。他看到周禮被一步步地破壞,社會出現無序混亂的狀態,十分痛心,一心想要「復禮」。

其時,魯國的國政大權已經不在魯國國君手中,而是由魯國王室子弟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大夫掌控,因為三家出自魯桓公,故史稱「三桓」,而「三桓」經常有僭越周禮的行為。

孔子51歲時得到了魯定公的賞識而重用,並且政績突出,4年中官職不斷上升,最後任大司寇攝相事,他要糾正「三桓」的越禮,施行「墮三都」,就是先拆除他們超規格的城牆。拆除違章建築遭到了「三桓」的抵制,發生了武裝突,魯定公的軍隊被打敗。

「三桓」不讓孔子參與重大政務,就把他閒置起來,使他不能施展施政才能;魯定公也常常規範周禮,沉溺於聲色犬馬的生活,也讓孔子很失望,他棄官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向其他諸侯國國君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

孔子先後到過9個諸侯國,14年中拜訪了70多個國君,顛沛流離,多次遇到危險。

孔子去衛國的次數最多、停留的時間最長,還傳出了與衛靈公夫人南子的緋聞,讓後世人浮想聯翩,不過都是俗人想的多了,孔子與南子是以禮相見,並沒有越禮之處。衛靈公雖然禮遇他,荒淫昏庸,只是用孔子來裝點門面,並沒有任用他。

孔子被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的匡地,絕糧7天,有的弟子對信念產生了動搖,有的讓他降低標準,而他彈琴、唱歌、講學不斷,自信地說上天給予了文化傳承的責任,如果上天還希望禮樂文化傳承下去,就不會讓匡人做出傷害自己。

在祖籍宋國,孔子批評權臣司馬桓魋生活奢靡,罵他「死欲速朽」,受到他了的威脅,弟子孔子趕緊離開。他毫不畏懼地說,上天已經賦予他傳承懿德的神聖使命,司馬桓魋奈何不了他!

孔子在楚國,遇到了一些隱士的冷嘲熱諷,面對這些人的明哲保身,他選擇了不可為而為之的艱難道理,為了理想,他絕不放棄。

孔子68歲回到了魯國,一邊從事教育工作,一邊整理古代文獻,修訂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在總結繼承了兩千五百年的文化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進行闡釋,建立了他自己的儒學思想體系。

孔子窮極一生所開創的儒學思想,並沒有被他的時代所接受,為什麼?

做人的問題,是孔子思想的最中心的問題,他關懷的是整個社會國家的治理,要求的是整個社會的素質,不是只關心自己的修養,因而要求很高。

春秋時期是諸侯爭霸的時代,叢林法則盛行,誰強誰就佔有主導權。在不講規則的無序時代,誰守規則誰吃虧,就會自身難保,就會有被吞併的危險。

孔子要求遵守規則,他的思想只有在大一統的情況下是比較實用,在誰的兵器強誰就更強的背景下是難以實現,當然不合諸侯的胃口。齊國國君想任用孔子,遭到了國相晏嬰的極力反對,他覺得孔子恢復周禮的主張不合時宜,不能富國強兵,很迂腐,齊王作罷。

孔子窮極一生所開創的儒學思想,雖然沒有被他的時代所接受,然而,數百年後,他的思想卻逐漸成為了中華文明的精髓所在,滲透在社會各階層的方方面面,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孔子被後世奉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楚宏先生在書中問了一個問題,假如中國沒有孔子會怎麼樣?

正如他所說的:「假如中國沒有孔子,中國可能會陷入一個可怕的粗鄙狀態,中國中華民族靠著孔子對禮的堅守才逃離了野蠻,守住了文明。」

古人對孔子的評價更振聾發聵:「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子點燃了人心中的道德明燈,日月般光照和指引著人生和人類的道路。

《孔子和他的時代》通過典型的歷史故事和大量史料的推理,寓理於事,不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鮮活的孔子,了解了他的一生,理解了他的思想。

孔子第75代直系孫、孔子研究院副院長、世界儒學大會秘書處秘書長孔祥林先生說得好:「我們只有懂了他(孔子),才會接受他」,「我們要把孔子重塑為中國聖人,那先翻開《孔子和他的時代》來認識他吧!」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 ,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孔子的雕像,都把雙手交叉在胸前?懂了它才能真正認識孔子
    至今,孔子精神始終屹立於文化頂峰,全球各地都建有紀念孔子的廟宇或祠堂。然而,不知你是否發現:現存的各式各樣的孔子雕像,不論面目身材如何,但雕像的姿態都是出奇地一致?他老人家雙掌疊放,掌心朝內,左手在外,右手在內,身軀微微前傾。所有雕像無一例外,幾乎都是這種姿勢,那麼它有什麼特殊含義?
  • 他名氣比孔子大,弟子比孔子多,孔子掌權後卻殺了他,還暴屍三日
    這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商鞅和孔子。 商鞅在年輕時代也是屬於典型的「懷才不遇」,他投奔到魏國公叔痤的門下,公叔痤聽從他的意見但是卻並不給他足夠的權力,只是讓他做了個整理文書的小官。
  • 孔子以克己復禮的仁愛之心,贏得了世人的愛戴和尊敬
    孔子在觀眾們的心目中一直像個大家長照顧著他的學生們,用自己的思維和智慧引導著學生們用仁愛之心修行自身的德行並影響社會的禮樂風氣。孔子不僅對自己的學生嚴格要求,對自己的孩子同樣是嚴加管教並沒有半點私心,更為難得是孔子克己復禮的自我要求。
  • 面對被歧視者,孔子的做法是:把他往好的方向帶
    在信息滿天飛的時代,一個小小的事件,就會造就一個社會熱點。很多人難免會受到情緒的影響,對某個不認識的陌生人產生誤解,甚至變形成一種地域歧視,這種歧視一旦形成,於人於己都不利。那麼我們今天就通過下面這篇《論語》,來看一下孔子是如何對待被歧視者的,從中吸取經驗。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至今,山東曲阜市還立有"復聖廟"。顏回所生活的時代,處於春秋末期,不但周天子的王權繼續衰落,而且各諸侯國的公室政權也衰落了。魯國在經歷了"三桓專權"、"陪臣執國命"兩個時期之後,不僅使宮室衰敗,魯國舊日的貴族世家也大都衰落。
  • 孔子: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孔子:眼見也不一定為實!有句常用俗語,叫「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是形容不要輕信傳聞,看到的才是事實。聽來的傳聞是靠不住的,親眼看到才算是真實的。是謂親眼看見的比聽說的要真實可靠。比劉向更早的孔子,就曾說過,「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孔子的這句話是說,按理說,人們應該相信眼睛看見的,但是,親眼看見的也不一定是真實可信的。孔子為何有如此感嘆呢?原來這與他的一次親身經歷有關。孔子是個有遠大抱負的人,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治國理想,曾率領一眾弟子周遊列國。說是列國,其實就是在現在的山東、河南兩省轉悠。
  • 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儒家思想為何流傳這樣廣?一句話告訴你真相
    將老師比作春雨,將師德與春雨的特點聯繫在一起,很好地形容出老師對學生的溫柔體貼和無私奉獻。說起老師與師德,古代最有名的老師自然是「至聖先師」孔子。那麼,孔子究竟是什麼樣的老師呢?以孔子為首的儒家思想,為何從古至今,流傳如此之廣?我認為一句古話可能會告訴你真相。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
  • 打倒歷代君主護身符的孔子——李大釗的孔子觀
    文/惜吾大家對李大釗想必是耳熟能詳了,提起李大釗先生,也許你腦海中閃過的是《庶民的勝利》,也許是那句振聾發聵的"試看未來的世界,必是赤旗的世界"。但除此之外,李大釗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他同樣引領了批判以孔子為代表的舊思想的浪潮。
  • 春秋戰國時期的「天下十豪」,除了孔子和孫臏,你還認識哪幾個?
    02孔子孔子,這是世人對其的尊稱,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被後世帝王追封為文宣公、至聖、文宣王,供奉於文廟之中。他開創了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的儒家學派,首倡私人講學的風氣。曾受業於老聃,因在魯國仕途不順,開始率領弟子周遊列國,晚年修訂了《詩》、《書》、《禮》、《易》、《樂》、《春秋》,其言行語錄被記載於《論語》一書當中。
  • 孔子·論語·儒家·心學(一)
    毋庸置疑,儒家文化屬於中國之為中國、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標誌性的文化基因,十三億中國人面臨著認同、自信、復興怎樣的傳統文化,必須重新認識孔子,重新認識論語,重新認識儒學,重新認識心學。一、真實的孔子在中國,做人做事,尤其是做教育,繞不開孔子。
  • 孔子四十不惑的人生境界
    孔子說他四十不惑,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你可不要理解為孔子到了40歲了,什麼都不迷惑了,什麼都知道了,什麼都懂了,什麼知識都難不倒他了,顯然不是這樣。這並不是說孔子到40歲就掌握了世間所有的知識,明白所有的道理,也並不是說他已經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了。那如何理解呢?孔子不惑之處,不在於他的知識比我們多,而在於他比我們具備了更強的人生智慧。
  • 孔子釋易——易經因孔子而升華
    夫子好易,韋編三絕在《帛書》中還記載了孔子和弟子子贛之間的一段對話:子贛曰:「夫子亦信其筮乎?」不過這個時候孔子還沒有出生(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所以對這次事件孔子也應該作了自己的佔算,但最後採納了大多數前人的意見。可見孔子不但喜歡易經,70%的準確率也已經算得上是一個佔卜高手了。三國時期的易學高手管輅(lù)是當時類似半個神仙一樣的人物了,也自稱「輅卜亦不悉中,十得七八」而已。
  • 名人故事——孔子
    孔子認為,道德也必須反映在政治上,即政治行為道德化。在他看來,刑罰可以使人畏懼而不敢犯法,但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犯罪動機。只有用「德」和「禮」對人民進行感化和引導,提高人民的道德意識,社會才能更加穩定。而以德治國的根本保證是統治者必須成為道德的楷模,以自己的道德風範來影響和教育人民。
  • 你知道孔子的兒子嗎?他是聖人孔子唯一的兒子,卻不出名
    你知道孔子的兒子是誰嗎?如果知道,你了解多少他呢?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孔子有著無人可以與之比肩的地位。他輝煌的一生,弟子三千,七十二人成大賢。然而,聖人唯一的兒子,在史書裡只有寥寥數語,默默無聞。他的名氣,似乎連孔子最普通的學生都不如。撥開重重迷霧,那麼孔子的獨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歷史人物?
  • 孔子說顏回,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
    飯煮好後,顏回請孔子進食,孔子假裝若有所思地說:「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我想把乾淨還沒人吃過的米飯,先拿來祭祖先吧!」顏回頓時慌張起來說:「不可以的,這鍋飯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孔子問:為什麼?顏回漲紅臉,囁囁地說:「剛才在煮飯時,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鍋裡,染灰的白飯丟了太可惜,只好抓起來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飯吃了。」
  • 「墨子」——「孔子」的反義詞
    據考證,墨子很可能出身於普普通通的農民,他更注重事物的合理性和實用性,並力求使萬事萬物簡化,易於人們理解和應用。所以,對於周朝的各種傳統、禮樂,墨子均持批判態度。但孔子與墨子不同,他是一位有較高修養的文雅君子,他對於已經逐漸失傳的古代傳統抱有同情和理解的態度,希望人們「克己復禮」,慨嘆當時已經「人心不古」。因此,出身就已經決定了,墨子要批判和反對孔子。再者,在歷史上,墨家學派是一個非常神秘的組織,軍事色彩濃鬱。
  • 孔子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軸心時代」是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所提出的理論。即以公元前500年左右為中心——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間的「軸心時代」是人類文明的重大突破時期。此時全人類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軸心。中國的思想家孔子代表文明傳統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軸心——人文精神。
  • 孔子被稱為萬世師表,那麼他的私生活如何呢?他跟南子是怎麼回事
    其身正不令而行就是這樣,孔子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告訴世人,在私生活上需要克制。他們家的子孫也是這樣,40歲之前如果還沒有兒子,才能娶第二房太太。就這麼著,老孔家七代單傳,一直恪守孔子所留下的家風,的確很不容易。所以說孔夫子在私生活上,不應該遭到誹謗。那麼緋聞有嗎?還真有這麼一次緋聞。
  • 孔子最偏愛的弟子是誰?不是顏回和冉求,而是傳承孔子衣缽的他
    孔子有3000弟子,72得意門生,每當提到他如此龐大的徒弟數目時,我們都會想到傳承至今的「因材施教」,而在72得意門徒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出名的有窮而好學的顏回,孔子曾經為他的死去痛哭流涕,有性格直率的仲由(子路),有多才多藝的冉求,孔子曾經對他大加稱讚,但如果要從他的
  • 孔子的畫像,為何總露著兩顆分開的門牙?專家:意義重大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即使過了兩千多年,仍然被世人稱為「聖人」,縱觀歷史,能讓後人銘記兩千多年的人真的不多,而孔子的影響力絲毫沒有因為時間而消磨,反而原來越大,現在全世界許多地方都知道,我國先古時期有一位偉大的聖人,他的名字叫「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