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歷代君主護身符的孔子——李大釗的孔子觀

2021-01-21 闕裡文道

文/惜吾

大家對李大釗想必是耳熟能詳了,提起李大釗先生,也許你腦海中閃過的是《庶民的勝利》,也許是那句振聾發聵的"試看未來的世界,必是赤旗的世界"。但除此之外,李大釗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他同樣引領了批判以孔子為代表的舊思想的浪潮。

20世紀初的中國,是兩千年來最衰微的中國;20世紀初的中國,是滿目瘡痍、新舊交替的中國;20世紀初的中國,同樣也是重新煥發生機的中國。在那場轟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中,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激進派知識分子,以民主和科學為武器,同康有為、陳煥章為代表的舊知識分子展開了一場關於評價和認識孔子的思想辯證運動。

近代中國面臨的最大思想問題就是如何在西方文化衝擊下對傳統文化進行取捨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給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而這其中最為堅決、最符合時代潮流發展的,莫過於來自共產主義者李大釗要求剷除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呼聲了。

李大釗作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他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為武器,對孔子及其思想的產生和嬗變進行了辯證的否定。

李大釗最早較為完整地闡述自己關於孔子看法的文章是《民彝與政治》,該文發表於1916年5月15日出版的《民彝》創刊號上。隨後,他又在1917年1月30日和2月4日的《甲寅日刊》上發表了《孔子與憲法》和《自然的倫理觀與孔子》兩篇文章。這其中,最能代表李大釗孔子觀的文章是發表於1920年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第2號上的《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一文。

在這些文章中,一方面,李大釗肯定了孔子的歷史地位,指出;"聖人之權威於中國最大者,厥為孔子。以孔子為吾國過去之一偉人而敬之,吾人亦不讓尊崇孔教之諸公。即孔子之說,今日有其真價,吾人亦絕不敢蔑視。惟取孔子之說以助益其自之修養,憚孔子為我之孔子可也。……故餘之掊擊孔子,非掊擊孔子之本身,乃掊擊孔子為歷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權威也;非掊擊孔子,乃掊擊專制政治之靈魂也。"李大釗還認為,應發揮、光大孔子思想中的精華。"以為發育自我性靈之資料,"目的在於助益"自我之修養",即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同時,特別強調學習孔子的"創造之力"和"日新之旨"。他甚至說:"使孔子而生今日,或且倡民權自由之大義,亦未可知。"

另一方面,李大釗對孔子思想中的糟粕進行了批評,特別是對經過歷代君主改造過的孔子及其思想進行了猛烈抨擊,主張徹底否定。李大釗在《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一文中指出:"看那二千年來支配中國人精神的孔門倫理,所謂綱常,所謂名教,所謂道德,所謂禮儀,哪一樣不是損卑下以奉尊長?哪一樣不是犧牲被統治者的個性以事治者?哪一樣不是本著大家族制下子弟對於親長的精神?所以,孔子的政治哲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以貫之',全是'以修身為本'。"

那麼孔子政治哲學與中國傳統制度之間尤其是與君主專制制度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他認為:"孔子所謂修身,不是使人完成他的個性,乃是使人犧牲他的個性。犧牲個性的第一步就是盡孝。君臣關係的'忠',完全是父子關係的'孝'的放大體,因為君主專制制度完全是父權中心的大家族制度的發達體。……孔門的倫理道德,於君臣關係,只用一個'忠'字,使臣的一方完全犧牲於君;於父子關係,只用一個'孝'字,使子的一方完全犧牲於父;於夫婦關係,只用一個'順'、'從'、'貞節'的,使妻的一方完全犧牲於夫,女子的一方完全犧牲於男子。"

在李大釗看來,由於經濟基礎的變化,作為君主偶像、專制靈魂的孔子思想已到了"歸於消滅"之時,"時代變了!西洋動的文明打進來了!西洋的工業經濟來壓迫東洋的農業經濟了!孔門倫理的基礎就根本動搖了!因為西洋文明是建立在工商經濟上的構造,具有一種動的精神,常求以人為克制自然,時時進步,時時創造。"

作為一名共產主義革命家,李大釗對於社會改造和文化更新的觀點無疑要更加激進,他越來越主張打破這個舊世界,創造一個新世界。從1918年7月開始,李大釗先後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讚揚俄國十月革命,鼓吹民主主義、勞工主義、社會主義。他提出十八世紀的法國革命"是立於國家主義上之革命",二十世紀的俄國革命"是立於社會主義上之革命",俄國布爾什維主義"是二十世紀全人類人人心中共同覺悟的精神"等觀點,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共產主義革命觀。

李大釗在《新紀元》一文中寫道: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德國、奧匈帝國革命所流的血"好比作一場大洪水——諾阿以後最大的洪水——洗來洗去,洗出一個新紀元來","從今以後,生產制度起一種絕大的變動,勞工階級要聯合他們全世界的同胞,作一個合理的生產者的結合,去打破國界,打倒全世界資本的階級。"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必須使人民從孔孟之道的桎梏下解放出來,保證人民的思想自由,個性解放,人格獨立。對於神化了的孔子的偶像,必須推倒,為此,"雖冒毀聖非法之名,亦所不恤也。"他還號召青年"衝決過去歷史之網羅,破壞陳腐學說之圈圈,勿令殭屍枯骨,束縛現在活潑潑地之我。"

作為共產主義革命派的代表,李大釗要求徹底打倒歷代君主專制護身符的孔子,這是在那個特殊時代最為振聾發聵的聲音,更是代表著中華民族立志革新以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決心!

相關焦點

  • 「素王」孔子的「土皇帝」後人
    孔子本人是殷商貴族後裔,宋微子啟的後人;孔子後代世襲罔替「衍聖公」,至今已有七十多代,當初袁世凱要復闢帝制,需要三揖三讓,便找來了前清廢帝溥儀、前明延恩侯朱家,第三個就是曲阜孔家,稱其為儒教教皇,可擔帝位。好傢夥,差點搞出個政教合一,可見孔家影響力之大。談到「衍聖公」的由來,還得從漢高祖劉邦開始。
  • 孔子的大仁與子路的小仁
    桓公想殺管仲,鮑叔牙勸說道:「如果君主只想治理齊國,那麼有我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主想成就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能失去他啊。」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勸告,假意說要殺管仲,讓魯國將管仲送回齊國。得知魯國送管仲回齊,鮑叔牙親自前去迎接。管仲到齊國的堂阜後,就被除去枷鎖,齋戒沐浴,去見桓公。桓公給了管仲豐厚的賞賜,並任命他為大夫,主持國家政務(《史記·齊太公世家》)。
  • 儒家對女性的壓迫始於孔子
    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儒家對女性的壓迫問題,一些學者承認漢代之後的儒家,如董仲舒、二程兄弟和朱熹的確存在壓迫女性的言論,但否認孔子壓迫女性。孔子認為女子是「近則不遜遠則怨」的難相處的「缺乏德性」的群體,而孔子推崇德性,瞧不起缺乏德性的小人。無論後人在注釋《論語》的時候,如何維護孔子的這句話,都要承認孔子在這裡將女子貼上無德的標籤,特別從對女子與小人的類舉來看,推崇君子人格的孔子是歧視女子的。
  • 《論語》16則,孔子的為政觀和禮樂觀,修身處世的法則
    孔子2、《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釋義:《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思想純正』。《詩經》這部書在古代非常重要,很多文章都會引用其中的句子來說明道理。論語5、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釋義:(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所做過的事,觀察他做事的原因,考察他安的是什麼心,那麼,這個人還能隱藏什麼呢?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 名人故事——孔子
    孔子非常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他認為一個人能否成為一個有德的人,關鍵在於自己的主觀努力,為人應該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自己有德行,就不必擔心別人是否賞識和理解自己了。君子要安貧樂道,捨生取義。 在政治上,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念。他希望恢復周禮,建立一個嚴格、有序的社會。孔子反對暴政,反對濫用民力,希望君主能夠「惠民」、「愛民」。
  • 觀中國歌舞劇院原創民族舞劇《孔子》:天光雲影共徘徊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先行者,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過世後歷代更被國人尊稱為「孔聖」「至聖」。孔子所代表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文明,已然和我們素以禮儀之邦、文明古國著稱於世的祖國形象緊密結合在一起,無法割裂。
  • 孔子釋易——易經因孔子而升華
    孔子杏壇講學易經之所以能成為六經之首、群經之始、諸子百家之源的崇高地位,孔子功不可沒。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記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可見孔子學易已經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甚至「讀之韋編三絕」,將編竹簡的牛皮繩都給翻斷多次。孔子曾慨嘆說:「假吾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由此可知孔子對《周易》一書的喜愛程度和重視程度。
  • 揭秘孔子與泰山的不解之緣
    ▲泰山石刻孔登巖儒學創始人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的「聖賢之道」與泰山有著深厚的淵源。據史料記載,孔子一生曾數次登臨泰山,抒懷暢志、開闊胸襟、考察封禪、學習禮儀、體察民情、觀知時政,得道「仁愛」的真諦。
  • 孔子教臣民守規矩,老子教君主別胡來,其實都是同一個字上做文章
    孔子為什麼教臣民守規矩,守什麼規矩 春秋時期周禮崩塌,禮崩樂壞。宗法制度下的君子原意是指「君主嫡生之子」,而小人是指小宗即庶生之子,後來被孔子反覆比喻,不僅有了等級概念,更成為區分道德品質高下的代名詞,被稱為「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修君子之道的,光明磊落,德澤天下,可以南面稱王或輔佐君王;修小人之道的,只能小打小鬧,修得一些生存之術,而永遠不會懂得治世之道。這就是孔子之「道」:克己復禮。
  • 「墨子」——「孔子」的反義詞
    如果第一種說法屬實,那麼墨子就跟孔子(山東省曲阜市人)是正兒八經的老鄉,而且他們的家鄉相距非常之近。在春秋時期,墨子的名聲與孔子幾乎不相上下,墨家與儒家並稱為「顯學」。但是,墨子的各種主張卻幾乎都與孔子南轅北轍。可以這麼說,墨子就是孔子的「反義詞」。
  • 聖人孔子:弟子是聖人,孫子是聖人,兒子為何是個「二世祖」?
    儒家思想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孔子是歷代公認的至聖先師,孔子座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出類拔萃者七十二人,合稱「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繼承和傳播者,而弟子中最出色的兩位顏回、曾參,更是都有聖人之稱。
  • 中外名人全知道—一日一學之孔子
    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的誕生非常具有傳奇色彩。有史書記載,孔子是他父親與一個女子野合而生。因其父叔梁紇的正妻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小妾為他生了長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紇很不滿意。
  • 元朝的《加封孔子詔碑》,用顏楷將聖旨刻在了孔廟(高清圖)
    14-01《加封孔子詔碑》介紹《加封孔子詔碑》,也作《大成至聖文宣王追封碑》、《上天眷命聖旨》,碑在曲阜縣孔廟。原碑為潘迪書,茅紹之刻。觀印 山房 一直留意收集趙子昂的碑刻作品,這位茅紹之就頻頻出現。趙子昂很多碑刻都是他刻的,如《張公道教碑》《珊竹公神道碑》等。甚至誇張到「彼時求公(趙子昂)書者,非茅刻則不書」(此文附字帖全圖,有需要的可以自行收藏下載)
  • 中國民族舞劇《孔子》在莫斯科首演
    中國日報莫斯科12月9日電(記者 任奇)當地時間8日晚,由中國歌劇舞劇院精心製作的舞劇《孔子》首次在莫斯科科洛博夫新歌劇院演出,90分鐘的演出過程中,觀眾掌聲此起彼伏。舞劇《孔子》分為《序·問》、《亂世》、《絕糧》、《大同》、《仁殤》、《尾聲·樂》6部分,講述了孔子周遊列國不斷碰壁、求而不得的坎坷道路。當晚,莫斯科新歌劇院座無虛席,精美的舞臺效果、眾多古典樂器的融入使得衝擊力與震撼力同在,滲透力與感染力並存,濃鬱的中國古風古意令俄羅斯觀眾大飽眼福。該舞劇藝術總監陶誠表示,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俄建交70周年。
  • 孔子以克己復禮的仁愛之心,贏得了世人的愛戴和尊敬
    孔子在觀眾們的心目中一直像個大家長照顧著他的學生們,用自己的思維和智慧引導著學生們用仁愛之心修行自身的德行並影響社會的禮樂風氣。孔子不僅對自己的學生嚴格要求,對自己的孩子同樣是嚴加管教並沒有半點私心,更為難得是孔子克己復禮的自我要求。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正因如此,顏回對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師之情。他以尊崇千古聖哲之情尊崇孔子,其親若父與子。所以當時少正卯與孔子爭奪弟子,竟使"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大部分弟子都曾動搖過,唯有顏回未曾離開孔子半步,因而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評論道:"顏淵獨知孔子聖也。"
  • 孔子唯一的兒子,為什麼不出名?
    他的名氣,似乎連孔子最普通的學生都不如。撥開重重迷霧,孔子的獨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歷史人物?他的人生,又經歷了哪些鮮有人知的事情呢?伴隨著孔鯉來到人世,後浪們的故事就此拉開序幕。原來,陳亢第一次看見的,是孔子在問孔鯉學過《詩經》沒有,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聽完很不高興,說,不讀《詩經》,怎麼能提高語言能力,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呢?孔鯉羞愧不已,趕緊回家學《詩經》去了。第二次,現場情形是這樣的:孔子獨自一人站在庭院中,孔鯉想避開父親,於是加快了腳步走過去。
  • 你知道孔子的兒子嗎?他是聖人孔子唯一的兒子,卻不出名
    你知道孔子的兒子是誰嗎?如果知道,你了解多少他呢?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孔子有著無人可以與之比肩的地位。他輝煌的一生,弟子三千,七十二人成大賢。然而,聖人唯一的兒子,在史書裡只有寥寥數語,默默無聞。他的名氣,似乎連孔子最普通的學生都不如。撥開重重迷霧,那麼孔子的獨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歷史人物?
  • 《明拓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冊》講述初唐往事 李世民稱虞世南為...
    《明拓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冊》受歷代收藏者珍愛。  省博物館學術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館員麼乃亮告訴記者:「因為虞世南撰文並書丹的《孔子廟堂碑》聲名太大,被歷代金石書法家所重視。」  武德九年(626年),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武德是唐高祖李淵的年號,但是在這一年的農曆六月發生了玄武門之變,不久,李淵冊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同年八月,李淵退位當了太上皇,李世民即皇帝位。
  • 美人拒絕與孔子共乘一車,孔子說了句名言,誰知讓她被罵了兩千年
    窈窕淑女,又或者是美女,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當下,都會受到不一樣的對待,很現實的一個問題就是,美女在很多方面比起相貌平平的女子都更加有優勢,然而美女雖然很搶手,但是古代的美女常常還有禍國殃民的形象,孔子就曾看到君王與美女同在一輛馬車上,美女卻拒絕和孔子同坐一輛馬車,孔子說出了一句名言,結果這個女子被罵了兩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