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博珍藏《明拓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冊》與現存石碑碑文比較,首頁中的「世南」二字完好。
西安碑林博物館中珍藏的孔子廟堂碑。
碑冊中記述武德九年重修孔廟的文字。
《明拓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冊》受歷代收藏者珍愛。
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永興公虞世南像」。
核心提示
虞世南在書法史上享有盛名,然而他的書法作品傳世稀少。史料記載,《孔子廟堂碑》上的銘文和題字全部出自虞世南之手,儘管這一石碑命途多舛,但流傳下來的碑刻和拓片卻是後人難得的學習、研究虞世南學識修養和書法造詣的寶貴遺產,成為「千兩黃金那購得」的稀世珍品,而他盡心輔佐唐太宗成就千秋偉業的史實,更是讓後世景仰,被唐太宗稱為「五絕」完人。
書法神品:「墨本換將銀印佩,令人神往廟堂碑」
遼寧省博物館「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正式推出一個月了,展出的唐代書畫文物精品,件件都將人們的視線和思緒引向1000多年前的那個經濟、文化空前繁盛的時代,每一名遊客都能感受到大唐盛世的風採。
遼博珍藏的《明拓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冊》原是羅振玉舊藏,是一個經折裝的拓本冊。所謂經折裝,是中國書籍法帖裝裱形式之一。其方法是把卷子長幅改作摺疊,成為書本形式,前後粘以書面。它由捲軸裝演變而來,因捲軸裝翻看時較費勁,改用經折裝後較為方便。凡經折裝的書本,稱為「冊頁」,與「手卷」等相對應,石刻拓片常使用這種裝裱方式。
《明拓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冊》共有44折,每折縱26.4釐米、橫14.9釐米,如果將全冊展開,總長接近7米,限於展櫃的空間和展覽需要,這次展出時,僅僅打開碑冊前面的6折。
這個碑冊鑑藏的經歷相對簡單,僅在首頁有兩枚印章,其中一枚為「羅振玉印」,另一枚印的主人不詳,推測應該是清代的一位學人,名不見史冊。
研究金石書法的人都知道羅振玉的名字。他是清朝遺老,曾經參與炮製過偽滿洲國。但是在甲骨文發現與研究、青銅器的鑑藏研究和金石文字的研究領域,是上世紀初期的翹楚。
省博物館學術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館員麼乃亮告訴記者:「因為虞世南撰文並書丹的《孔子廟堂碑》聲名太大,被歷代金石書法家所重視。」
武德九年(626年),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武德是唐高祖李淵的年號,但是在這一年的農曆六月發生了玄武門之變,不久,李淵冊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同年八月,李淵退位當了太上皇,李世民即皇帝位。在這一年的農曆十二月廿九,唐太宗李世民下旨立孔子三十三代孫孔德倫為褒聖侯,並下旨重修長安孔廟。一時間「鳳甍謇其特起,龍桷儼以臨空。霞入綺寮,日暉丹檻。窅窅崇邃,悠悠虛白。圖真寫狀,妙絕人功。象設已陳,肅焉如在」,就是說新修的孔廟翹角飛簷,雕梁畫棟,達到了人間的極致。裝飾一新的孔廟寬闊幽深,按照古代的制度進行陳設,一切的樣貌就好像孔子在世時那樣莊嚴隆重。
當時的國子祭酒楊師道等孔子的後世門生都認為,自古以來,遇到這樣在都城的中心位置尊崇孔子和儒家思想、宣暢文教,是可以永載史冊的盛事。所以上奏唐太宗,應當刻碑紀事。
當時任太子中書舍人兼著作郎的虞世南已經年近七旬,受命撰寫銘文,史載,虞世南於貞觀元年(627年)完成這篇銘文的撰寫,親自書丹,於貞觀四年刻成。《孔子廟堂碑》刻成後,曾以拓本進呈唐太宗御覽。據傳,太宗觀後拍案稱奇,龍顏大悅,隨即將王羲之當年所佩的「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官印賜給了虞世南。
對這件事,西北大學教授黨晴梵曾賦有詩文:「永興師法永禪師,一代宗風儼在茲,墨本換將銀印佩,令人神往廟堂碑。」
難得一見:「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
孔子廟堂碑碑高280釐米,寬110釐米,楷書35行,每行直書最多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碑文不僅文辭流暢,而且書法豐和秀麗,橫平豎直,筆勢舒展,鋒芒內斂而氣宇軒昂,一派平和中正之氣,有人評價其「如白鶴翔雲,人仰丹頂」,又有「虞書妙品」「楷法極則」等評述,被後世稱為「唐碑第一」。
孔子廟堂碑刻成之後,在當時便受到追捧,以至於「車馬集碑下,捶拓無虛日」。
麼乃亮介紹說:「然而這樣一件瑰寶,在歷史上命途多舛。」
到了唐末,最晚五代以後,此碑毀失,不僅如此,連唐代的拓本也難以見到,以至於宋代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作詩感嘆:「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
當然,也有觀點認為孔子廟堂碑在唐代曾經損毀。其主要依據是傳世拓本中留下的「安北大都護相王旦書碑額」文字,根據這一史料,分析認為,此碑在武則天時期曾經損毀,但在大周的長安三年(703年)重刻。
對此,清代文學家、書法家、金石學家翁方剛明顯持有不同意見,認為:「豈得妄謂相王旦有重勒石之事」。
有研究人員還進一步找到了相關的佐證。
其一,元代書法家鄭杓、劉有定編著的《衍極並注》中記有:「趙德夫曰:唐孔子廟堂碑,虞世南撰,武德時建,題雲相王旦書額者,蓋舊碑無額,武后時增之爾。至文宗朝,馮審為祭酒,請琢去周字,而唐史遂以此碑為武后時立者,誤也。睿宗所書舊額雲大周孔子廟堂之碑。今世藏書家得唐人所收舊本,猶有存者。」這裡面提到的趙德夫是北宋金石學家趙明誠,字德夫。他明確指出相王李旦是為孔子廟堂碑加了個碑額「大周孔子廟堂之碑」,結果在唐文宗時期,其中的「大周」被磨去了。
此外,在黃庭堅《山谷文集》中記有:「惟額書『大周孔子廟堂之碑』八字為異耳。又碑末:『長安三年太歲癸卯金四月壬辰水朔八日己亥木書額』,相王書也。又云:『朝議郎、行左豹衛長史、直鳳閣鍾紹京奉相王教拓勒碑額,雍州萬年縣光宅鐫字。』」分析認為,如果武則天時期重刻孔子廟堂碑就不會僅僅寫「拓勒碑額」,應該是重刻之類的用語。
孔子廟堂碑原刻已經不見蹤跡是事實。幸運的是,此後人們一直關注著它,並且出現新的刻本,保存至今的有兩塊。
其中之一現存於山東城武縣檔案館,刻制年代不詳,是元朝至元年間,即公元1264年至1294年,在山東定陶出土的碑刻。
另一塊現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重刻於北宋建隆二年至乾德二年間,即公元961年至964年,由五代及北宋初年的著名將領王彥超再建,北宋刻碑名家安祚刻成。這一碑刻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時,碑石斷為三截,對碑上文字造成了一定破壞。省博物館珍藏的《明拓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冊》與這一碑刻的字形相同。通過對比,證明這一拓本是在那次地震以前拓得。
「五絕」完人:「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孔子廟堂碑》的銘文洋洋灑灑2000多字,從內容上看,分成序和銘文兩部分,長達1000多字的序言講了四個層次的內容,先是記載孔子的崇高地位,接著回顧了孔子一生立德、治學的經歷和重要成就。隨後記述了唐王朝結束戰亂,輕徭薄賦,天下大治,又開始倡興文教,並且發現了孔廟破敗的問題。最後記述了唐太宗下旨立孔德倫為褒聖侯,並重修長安孔廟的盛事。
其中銘文寫道:「京緯垂象,川嶽成形。挺生聖德,實稟英靈。神凝氣秀,月角珠庭。探賾索隱,窮幾洞冥。述作爰備,丘墳鹹紀。表正十倫,章明四始。系纘羲易,書因魯史。懿此素王,邈焉高軌……帝德儒風,永宣金石。」
銘文採用4字一句,4句一韻的體例,引經據典,氣勢磅礴。
關於虞世南,《舊唐書》《新唐書》都有傳記。他曾在南北朝時期的陳朝為官,隋統一後進入長安,官拜秘書郎、起居舍人。隋亡後又被竇建德任命為黃門侍郎,那是他一生中擔任的品級最高的官職。
李世民平定竇建德時,虞世南已經年近七旬。他被李世民引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由此虞世南與李世民結下了非同尋常的情誼。
《貞觀政要》記載:「貞觀初,太宗引虞世南為上客,因開文學館,館中號為多士,鹹推世南為文學之宗,授記室。與房玄齡對掌文翰……累拜秘書監,太宗重其博物,每機務之隙,獨引世南與之談論,共觀史籍。」這段文字記述了虞世南因為博學多識,為唐太宗所重視的史實。
同時,《貞觀政要》還記有:「一嘗臨朝,稱世南一人遂兼五絕:一曰博聞,二曰德行,三曰書翰,四曰詞藻,五曰忠直。有一於此,足謂名臣也,而世南兼之,寧非絕類也!」虞世南「五絕」完人的稱號由此傳揚開。
唐太宗對虞世南「五絕」完人的評價在史籍中都有記述,只不過《舊唐書》中把書法的才能放到了最後一位,足見他的德行、忠直、博學、文詞的出類拔萃更加令後世景仰。
麼乃亮提醒記者留意虞世南傳世的一首《蟬》。詩文為「垂公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詩中虞世南緊緊抓住蟬的特點:飲清露,棲高處,聲因高而遠,而非依靠秋風。寓意君子應像蟬一樣居高而聲遠,不必憑藉、受制於他物。虞世南描摹狀物、託物言志的功夫可見一斑。
李世民評價「實當代名臣,人倫準的也」
虞世南去世後,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傷心,史載「舉哀於別次,哭之甚慟」,就是找一個僻靜的地方,哭得非常傷心。李世民後來把傷心的原因講給了自己的兒子李泰,《貞觀政要》中記載,他當時說:「世南與我,猶一體也,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當代名臣,人倫準的也。吾有小善,必順而成之;吾有小失,必犯顏而諫之。今雲其亡,石渠、東觀之中,無復人矣,痛惜豈可言哉!」
那麼,虞世南在貞觀年間犯顏勸諫了唐太宗哪些事?《舊唐書》中記述了其中的幾件。
貞觀八年(634年),隴右山崩,大蛇多次出現,山東及江淮多次遭大水。唐太宗找來虞世南,虞世南先講了幾個歷史故事。其一是春秋時期梁山崩,晉侯召伯宗問這件事,伯宗回答說:「國家主宰山川,所以山崩川竭時,君王不再搞娛樂活動,穿上素服、外出乘坐沒有花紋的車、撤去音樂、住在偏殿並祭祀神靈。」梁山是晉國主宰,晉侯聽從了伯宗的話,所以沒有受到危害。
另一個故事是漢文帝元年(前179年),齊、楚一帶29座山同一天崩裂,洪水大肆泛濫,漢文帝命令郡國不要來進貢,對天下廣施恩惠,遠近歡樂和諧,也沒有成災。
與之相對,漢靈帝時,青蛇出現在御座上。漢靈帝和晉惠帝都是朝政敗亂的君主。
虞世南通過這幾個故事對比,講了自己的看法:「如今蛇在山澤出現,深山大澤自然有龍蛇,也不足為怪。再說山東多雨,雖然合乎常規,然而陰雨連綿過久,恐怕有冤獄,應當審斷關押的囚犯,或許可以符合天意。只要遵循道德,就可以削減突發的事故。」太宗認為他說得對,派使者救濟饑民,審理官司,辨斷冤案,多有赦免寬恕。
還有一次,一顆彗星出現於虛、危星宿之間,經過氐宿,100多天才消失。太宗對群臣說:「天上出現彗星,是什麼妖邪呢?」虞世南說:「過去齊景公時有彗星出現,景公問晏嬰,晏嬰回答說,『鑿池沼怕它不深,興建臺榭怕它不高,施用刑罰怕刑罰不重,因此天上出現彗星來警誡您。』景公害怕而遵循道德,過了16天彗星消失了。我聽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果不遵循道德義理,即使獲得麟鳳,終究是於事無補。如果政事沒有過失,即使有災星,也於時無損。希望陛下不要因功高而自以為了不起,不要因太平久了而驕傲鬆懈,始終如一,即使出現彗星,也不足為它憂慮。」
唐太宗聽後鄭重地回答說:「我治理國家,確實沒有齊景公那樣的過失。但24歲平定天下,不到30歲就居於帝位,自認為夏、商、周以來,治理亂世的君主,沒有人達到過這樣的成就。再如薛舉的驍勇,宋金剛的兇猛,竇建德橫跨河北,王世充佔據洛陽,在那個時候,夠得上是勁敵,都被我擒獲。到遭逢家難,又決定安定社稷,登上帝位,降服北方的異族,我確實有些自傲的傾向,輕視天下之士,這是我的罪過。秦始皇平定六國,隋煬帝富達四海,驕奢淫逸,一個早上就滅亡了,我又怎麼能夠自驕呢?」《舊唐書》載,李世民說:「言念於此,不覺惕焉震懼」。
(本版照片由遼寧省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