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英語,到底需要掌握多大的詞彙量?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母語是英語的人,詞彙量到底有多大。
研究發現,母語是英語的人,平均的詞彙量在17000個左右,大學畢業教育程度的人,平均詞彙量是2萬個。
一般而言,過了大學六級的中國學生,詞彙量可以達到五六千個,過了英語專業八級的學生,詞彙量是一萬至一萬三左右。
事實上,英語的日常交流中,最常用的詞彙在5000個左右,掌握了5000個詞彙,是英語學習的裡程碑,英語水平也已經達到了中級的水平。
現實卻是,很多通過大學六級的中國學生,根本就無法用英語交流,甚至考過了專八,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英語的聽說能力也非常一般,不會講英語的也不在少數。
原因很簡單:學的是啞巴英語。
所以,同樣是一萬的詞彙量,英語為母語的人,和過了專八的中國學生,掌握的程度是有巨大差距的。
這個差距不只表現在量上,更表現在質上。
背一萬單詞,交流能力卻不行
英語過了專八的大學生,在國內英語考試體系中,已經到達了高級水平, 詞彙量已經過萬,但是,其聽說能力,很有可能比不上英語國家的一個幼兒園小朋友。
為什麼?
因為他的學習目標是為了通過考試,而不是為了學會英語的交流能力。對於考試要求的詞彙量,他採取背誦的方式,記下來,會認卻不會用。
讀寫和聽說,分屬兩個不同的系統。
英語國家的小朋友,從小生活在英語環境中,在日復一日耳濡目染的過程中,早就已經獲得了英語的聽說能力,而且大腦中已經存儲了上萬個聽力詞彙,雖然不一定能認能讀,但是聽說是不成問題的。
因此,英語國家的小朋友可以看懂的英語動畫片,過了專八的中國大學生,也許一半都聽不懂。這並不是誇張,而是事實。
絕大部分的中國學生,都是從文字入手來學英語的,而不是從英語聲音來學英語的,對很多英語單詞的認識,只有文字而沒有聲音,看是能看懂,但是聽卻不一定能聽懂。
聽都聽不懂,那就更說不出來了,因為聽力是口語的基礎。
因此,所謂的詞彙量過萬,指的不過是能看懂,聽和說的運用能力,要打一個很大的折扣,其交流能力還不如英語國家幼兒園的小朋友。
記單詞的真相:要建立英語思維
之前我們發文談過,英語單詞天生不平等,少數的單詞被大量地使用,多數的單詞被少量地使用,這是人類追求「最省力原則」導致的結果。
這就註定了,學習英語單詞不能一視同仁,只靠背。
前面已經說了,在英語的日常交流中,最常用的詞彙是5000個,假如我們的目標是要像英語國家的人一樣,掌握一萬七千個單詞,那麼,對於這5000個常用單詞,必須要實現英語思維,像學習母語一樣的方式來掌握它們的用法,而不是一背了之,背了不會用,相當於白背。
建立英語思維是什麼意思?就是培養用這些英語單詞進行思維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流利的英語交流和具備優秀的閱讀能力。
只可惜,大多數中國學生只是採用背誦中文釋義的學習策略,來「記住」這5000個單詞,並沒有對這些詞彙進行全面的掌握,結果不但聽說能力不行,有時在閱讀中碰到這些單詞,還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並不完全認得。
如此一來,很多人在背了5000個單詞之後,就再難突破,往往就放棄了進一步提升英語的想法,因為發現單詞記了忘,忘了又記,前路漫漫,沒有盼望。
其實,只要將這5000個單詞學好,是可以給英語學習帶來很大成就感的。而對於5000個以後的單詞,因為使用的頻率並不高,出現的概率比較小,單詞的含義和用法也比較單一,完全可以採用背誦的方式來記住其含義,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再慢慢熟悉其用法。
單詞看懂是不夠的,聽懂才是關鍵
很多過了四六級的家長都有這樣的體驗:一段比較複雜的英文段落,能看懂卻聽不懂。
這是因為,我們對單詞的認識,只有文字而沒有聲音。我們能通過複雜的思維活動獲取文字的信息,但是在不看文字的情況,卻聽不懂英語聲音。
這就是造成啞巴英語的原因。
單詞看懂是不夠的,聽懂才是關鍵。因為任何語言的本質,都是聲音的交流。有了聲音才有文字,文字只不過是聲音的載體,而聲音,才是語言的核心。
另外,英語是拼音文字,聲音和拼寫之間有很密切的聯繫,聽力詞彙可以向閱讀詞彙轉化,聽懂了聲音,拼寫就能事半功倍。
因此,與其苦苦記單詞,不如先攻克聽力,讓聽力詞彙轉化成閱讀詞彙。孩子處於語言學習的敏感期,訓練聽力是學習英語最高效、最輕鬆的方式,讓孩子通過聽力來記單詞,是不二選擇。
如果你的孩子處於4-12歲的年齡段,不妨讓他/她試學一下大思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