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憲蓉——重慶兩江新區大竹林街道汪家橋社區居民。她自結婚以後就和婆婆一起住了30多年,從2005年開始,她辭職全職照顧婆婆。老人多次病危又轉危為安,她一直無微不至地照顧,每天天未亮就起床,端上一杯熱牛奶,時常買一些乳鴿、鯽魚給老人煲湯,每天清洗便桶,幫老人洗澡……吃喝拉撒無一不安排得妥妥噹噹。最終,老人活到104歲,被醫生稱為「奇蹟」。
圖/李顯彥
老人突發疾病 悉心照料
黃憲蓉22歲時嫁給丈夫馬宏遂,婚後,她便如許多中國媳婦一樣,悉心打理著家庭大小事務、照顧年歲漸長的婆婆文堯興。
2006年的一天,91歲高齡的文堯興因突發腹痛被兒媳黃憲蓉送至當時的人和醫院。經檢查,老人被確診為結石性膽囊炎,並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肌埂塞等多種疾病。
「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醫生也說,像婆婆這麼大年紀,任何一種併發症都有可能導致嚴重後果。」黃憲蓉回憶起當時的情況是又驚又怕。
老人的病情非常兇險,心跳一度達到每分鐘20餘下,黃憲蓉只能在醫院24小時陪護。經過一周的治療,老人病情略有緩解,就強烈要求回到家中,拗不過的黃憲蓉只好遂了老人的想法。
在出院後的近一個月裡,為了讓婆婆儘快恢復健康,黃憲蓉在老人的飲食起居上頗費心思。飲食既要有營養,又要好吸收,便熬製了骨頭湯來煮粥,並一勺一勺餵婆婆吃下;老人需要臥床靜養,黃憲蓉就和家人24小時輪流看護,老人久臥病床心情煩悶時,她就坐在床邊陪老人聊天,哄老人開心。
在黃憲蓉的悉心照顧下,婆婆文堯興的病情逐漸好轉。
多次病危通知 奇蹟發生
從那次出院之後的14年裡,老人又7次收到病危通知書。好在每當老人身體有異樣時,黃憲蓉總是能第一時間發現並及時送醫,最終都從死亡線上把老人「拽」了回來。
「每次入院都搞得我們子女心驚肉跳,生怕有個閃失。出院後,我們就會像照顧小孩一樣對婆婆進行重點照顧。」黃憲蓉說,經過摸索,考慮到婆婆的身體吸收消化情況,她在骨頭湯熬粥的基礎上,又時不時加入蛋白粉、玉米粉之類的高蛋白、好吸收的食物,變著法給老人補充營養。
在街坊鄰裡們看來,年邁多病的婆婆文堯興,能多次及時送醫,又最終轉危為安,並活到104歲,這一切都離不開「好兒媳」黃憲蓉。
「從第一次的害怕慌神,到後來的從容應對,每次只要好好照顧,老人總能好起來。」黃憲蓉說,老人百歲高齡之後,為避免來回折騰對身體不利,在醫院的建議下,除了年度體檢以外主要在家調養照料。
14年行動不便 傾心關愛
「婆婆就是我的媽,我會照顧好她。」黃憲蓉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2005年,文堯興已90歲高齡,為更好地照顧好老人,黃憲蓉辭掉工作,回到家全職照顧婆婆。
黃憲蓉回憶說,「婆婆九十歲以後身體就逐漸差了起來,以前還能出門活動、打打麻將,後來漸漸地出不了門了,甚至在家裡活動都要扶著凳子。」老人的日常照料全落在了她身上。
或許是身子骨大不如前,老人的思想包袱也越來越重。有一天,當老人心情低落地跟黃憲蓉說「我可能不行了」時,這句話讓黃憲蓉心疼不已。她輕聲安慰老人:「好好洗洗,吃了藥好好睡一覺,明天就會好的。」
從那以後,黃憲蓉常陪著老人看電視,聽老人擺一些過去的老龍門陣。常用「雄起!」這句經典重慶話鼓勵老人。「我就是想給她打氣,讓她不要想太多。」在黃憲蓉樸實的觀點中,老人的思想包袱就放下了,大家一起努力身體肯定會好些。
2年癱瘓在床 不離不棄
年齡大了,身體狀況終究還是不如以前。文堯興102歲之後,徹底癱瘓在床。黃憲蓉對婆婆的照顧倍加細心周到。
每天醒來,她打好洗臉水為老人擦臉擦手;熱好牛奶、做好早飯給老人餵食;每天為老人清理大小便、換洗衣物;冬天,每晚都用熱水為老人泡腳...在黃憲蓉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總是乾淨整潔、面色紅潤,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精神狀態。
由於老人言語不清、行動不便,渴了餓了、尿床了都只能通過微小的聲音和動作來尋求幫助,需要有人時刻注意著她的狀況。
因此,黃憲蓉隔不了多久就要查看一遍老人的狀況,路過老人房門時也會看上一眼。此後的2年裡,除了買菜等必要事務,黃憲蓉很少外出逗留,晚上總是和衣而睡,睡覺也從不關房門。
「如今婆婆離世了,走到她生前的房門口,我還是會下意識地往裡面看一看,不知不覺已形成了習慣。」黃憲蓉說。
「她是一位『賢妻』!」丈夫馬宏遂2年前也辭職回家,和黃憲蓉一起照顧母親,看著妻子對母親的悉心照料,他感動不已,不善表達的他只用了「賢妻」二字,表達了對妻子黃憲蓉的讚許和感激。
婆媳親如母女 傳為佳話
都說婆媳間難相處,黃憲蓉和婆婆文堯興卻是例外。兩人和和睦睦相伴數十年,用黃憲蓉的話來說就是:「從來沒有紅過臉。」
「39歲時丈夫去世,但婆婆拒絕了所有勸她改嫁的建議,一個人拉扯5個孩子長大。」說起婆婆文堯興,黃憲蓉又是心疼又是敬佩,「我是她的兒媳,也是她的女兒,我照顧她是天經地義。」
文堯興有5個子女,馬宏遂是她最小的兒子,或許是「百姓寵么兒」,馬宏遂與黃憲蓉結婚後,文堯興選擇了跟他們一起生活,黃憲蓉也樂得如此。」年輕時,生活上難免會有磕磕碰碰,婆婆會跟我說『我們倆娘母還能有隔夜仇』嗎!」黃憲蓉說,就是在這種時候,她知道了婆婆是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她打心眼裡把婆婆當成了媽。
從22歲嫁入馬家,到今年婆婆去世(享年104歲),黃憲蓉也從年輕小姑娘變成了白髮老人。這麼多年來,黃憲蓉和丈夫一直將大部分收入用於老人的日常照料、醫療支出。「老人需要的藥,再貴也買;老人想吃的菜,10塊錢一兩也要做給她吃。」黃憲蓉說,「如此一來,雖然一來雖然積蓄幾乎為零,但是心裡踏實。」
上了年紀後,有很多不方便,黃憲蓉就幫婆婆理髮、幫她洗臉、擦身體、剪指甲,而每每這個時候,婆婆文堯興她總是會說一句「謝謝」。黃憲蓉笑著回憶道,「我就回復她,謝謝啥!我就是你的女兒!照顧你不是應該的嗎!」
「她從來沒把照顧老人當作負擔。很多熟悉的人都覺得,正是在黃憲蓉的精心照料下,老人才這麼長壽。」和黃憲蓉同住一個小區的吳阿姨說道。黃憲蓉悉心照顧百歲老人的故事已在鄰裡間口口相傳,成為一段佳話。
在大家的讚許聲中,黃憲蓉卻說,「我就是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婆婆就是我的親娘,我只是做了一個女兒應該做的。」
(作者: 張婷婷)
(作者單位: 兩江新區黨工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