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英是濟南市長清區孝裡街道宋莊村家喻戶曉的好兒媳,她的公公去世早,婆婆趙玉蘭今年已89歲,婆媳相處50年,兩人從未紅過臉。
「婆婆最愛吃餃子」
「婆婆愛吃餃子。」劉玉英說,每隔兩天,她就在廚房揉面、調餡包水餃。每次調完水餃餡,她總是讓婆婆聞一下,猜一下什麼餡。筆者到訪時,劉玉英在婆婆跟前問了幾句,老人沒有聽清,聞到韭菜肉餡的香味後,開心地說:「吃水餃了呀!」
「以前啊,我和婆婆一起包,我擀皮她包,她包得可比我好。」劉玉英邊包水餃邊回憶說。
除了包餃子,婆婆的其他飯食劉玉英也會精心準備。每天早上一碗雞蛋茶添上香油讓老人喝下後,劉玉英就扶著老人在屋裡坐下或到院裡走走,問問婆婆中午想吃什麼,再出門買菜準備午餐。
「老是吃一樣的飯,她也會膩,得變著花樣做。」劉玉英說,婆婆的牙口不好,她會特意購買山藥、地瓜等柔軟的食物。
影響孫輩孝敬老人
「她的眼睛看不清,耳背也越來越嚴重,我不敢把她一個人放家裡,出門一般不會超過2小時。」劉玉英說,前幾天,婆婆又不慎摔傷,疼痛難忍,劉玉英立即把老人送往孝裡衛生院,經醫生診斷為右側股骨頸下橫型骨折。按照醫生的叮囑,劉玉英每天給老人服藥、餵飯、翻身、換尿布……時時刻刻守在老人身邊。她每天都要等到婆婆睡著後才休息,小木床就安在婆婆病床邊上。「婆婆晚上醒來我能聽見。」劉玉英說。
「俺這兒媳像親閨女一樣照顧我。」趙玉蘭老人說。
劉玉英今年也72歲了,患有高血壓、心臟病,每天都需要吃藥。「現在最怕自己垮了沒法再照顧婆婆。」劉玉英說。
劉玉英的孩子們受其影響,每逢在外打工回家都給老人買一些營養品,到老人床前問候一番。
農村大眾報通訊員 田會銀
編後:
本報編輯部的郵箱裡,敬老孝親的稿件很多,之所以選擇這一篇,是因為其中有細節和溫度。「每隔兩天,劉玉英就在廚房揉面、調餡,準備包水餃,每次調完水餃餡,她總是讓婆婆聞一下,猜一下什麼餡。」
可能有人認為,兒媳讓老人能經常吃上餃子是孝順,但筆者卻認為「讓婆婆聞一下,猜一下什麼餡」更是孝順的畫面。因為筆者從中看到了耐心和愛心,看到了交流帶給老人的滿足。這些都是孝順家庭特有表情。
常聽人說:「以後條件好了,一定好好孝順老人。」看了這篇報導,是否可以說,人人都不必等。「好好說話」或者琢磨老人口味做一頓飯,同樣是「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