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在中國市場,奔馳品牌的發展可謂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銷量快速增長的同時,產品口碑卻越來越糟糕。
作為汽車發明者,奔馳不僅是豪華品牌的奠基者,也是優雅高貴與高品質的代名詞——「坐奔馳 開寶馬」曾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
隨著時代進步與汽車市場的發展,如今的奔馳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圓了很多人的「奔馳夢」。不過,奔馳車型熱銷的背後,也屢屢出現規模性的品質問題,諸如奔馳E級避震器「斷裂」就曾引起不小的轟動。但好在最終通過召回而使問題得到了解決。
因質量問題引發的頻繁「召回」成為奔馳揮之不去的夢靨。不完全統計,僅2019年,奔馳召回超過23次,創下汽車品牌年度召回紀錄。
6月29日,,梅賽德斯-奔馳(中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備案召回計劃,自今年12月18日起,召回涉及部分C級、E級、GLC SUV、GLK級、CLS級、SLC級、V級、VS20 VITO等11款車型在內的共計67萬輛整車。
據悉,大規模召回原因是,部分車輛的發動機高壓燃油泵與低壓燃油管的結合處,在受到長期的熱負荷影響後密封性降低,在低溫條件下的車輛冷啟動工況時,可能會發生滲油,存在安全隱患。通俗一點說,這次召回的原因是奔馳的燃油管密封處密封件容易老化,存在自燃的安全隱患。
按照奔馳計劃,從12月中旬開始,奔馳將會為召回車輛免費更換高壓燃油泵燃油管,以消除隱患。
召回是品牌廠商對消費者負責態度的表現,但過多次的召回是否也折射出品質體系存在無法迴避的問題呢?
事實上,近幾年,圍繞北京奔馳產品「簡配」,甚至是「偷工減料」的質疑從未間斷。從最早的奔馳C級採用不符合車內有害物法規的劣質內飾材料所引發的「毒奔馳」事件,再到奔馳E級國產之後的「鋁變鋼」簡配事件,以及最近曝光的新款奔馳GLC改款後四驅脫困性能被弱化的「簡配」事件,無一不讓奔馳品牌飽受爭議。
不過,即便如此,奔馳在國內市場的銷量依然不錯。在2019年全國車市整體呈現出下滑的態勢下,奔馳卻實現了69.3萬輛年銷量和6.8%的同比增長。
在今年上半年,奔馳銷量似乎也沒有受到疫情影響,今年5月,當奔馳全球的累計銷量同比下滑28.6%的時候,在中國市場奔馳銷量超過7萬輛,同比增長為兩位數。
其中,北京奔馳的國產車型增幅最大,5月完成銷量5.86萬輛,同比增長30.8%。在今年前五個月,北京奔馳累計銷量達到21.9萬輛——超越寶馬和奧迪,成為當之無愧的國產豪華品牌的銷量冠軍。
單月銷量超過5萬輛,從數據上來看,奔馳的銷量已經超過絕大部分的大眾化的汽車品牌。從銷量和市佔率角度看,奔馳品牌已經成為一個「街車品牌」。當然,奔馳成為街車品牌的原因,並不僅僅是消費者購買力提升了,而是奔馳推出的車型越來越入門了。
換句話說,奔馳的銷量很大一部分是源自入門級車型的貢獻。數據顯示,5月奔馳A級與奔馳GLB銷量達到1.23萬輛,佔北京奔馳銷量的21%。而奔馳A級車型裸車價格部分地區已經進入16-17萬元區間,降價近5萬元。
中國有句俚語:一分錢一分貨。企業資本是逐利的,低成本和高利潤,是所有企業運行所追逐的重要目標。降價或許只是手段,謀取利潤才是重點。因此,降價背後往往就是銷量與成本控制的博弈。
對待低成本高利潤,已經在世界上做了一百多年汽車界老大的奔馳,成功地實現了豪華品牌的高溢價,以高品牌溢價帶來巨額的單車利潤。於是,在過去幾十年時間裡,奔馳品牌所被賦予的是,更多的是一種奢侈品屬性,而奔馳也確實是在奢侈品屬性下運行著其高端化的品牌形象。
不過,奢侈品屬性所帶來的高溢價背後,必然是高成本,或者說對於低成本運行模式是不太擅長的。
奔馳E級「避震門」
在正式實現國產之後的前幾年時間裡,奔馳的在華銷量幾乎是以逐年翻番的速度迅速進入國內豪華品牌第一陣營的。這樣巨大的銷量,很顯然已經超越了奢侈品本應該有的物以稀為貴的層級。所以,對奔馳而言,原本並不是個大問題的低成本運行,在巨大的銷量面前,就成為了巨大的難題。
實事求是地講,相比於日系汽車企業,歐洲的汽車企業在低成本運行上,不僅缺乏缺乏經驗,而且對落實低成本運行的戰略能力和體系能力同樣捉襟見肘。
一個最直觀的例子就是,歐洲汽車企業在豐田精益化生產的吸引下,紛紛開始嘗試模塊化設計和生產來降低研發生產成本。但其結果是,如今豐田卻又從精益化生產「玩到」更高段位的TNGA架構,全面改組豐田的整個生產研發銷售的體系,使得企業的運行成本更低,而產品的品質變得更好。
E260搭載1.5T+48V電機
同樣,當歐洲汽車企業還在為48V弱混電氣系統的大規模量產絞盡腦汁的時候以及48V弱混系統只出現在高端車型上的時候,豐田混合動力車型已經在國內市場賣到13萬元了——而這就是低成本運營最好的例子。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普通的歐洲汽車企業都難以實現低成本運營,何況向來以豪華品牌著稱的奔馳呢?!
長久以來,奔馳所執行的奢侈品式的企業運行成本,在面對中國市場巨大的銷量所急需的低成本面前,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矛盾。
在奔馳的企業運行體系短期還難以從豪華奢侈品牌轉化到高端大眾化品牌模式下的時候,面對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簡配就是擺在奔馳面前唯一的辦法。
比如,從鋁製的車身面板變成鋼製的車身面板,一年下來就會為奔馳節省下一大筆的設備改進以及整車生產成本。在度過奔馳E級短暫的質疑之後,奔馳GLC等在內的國產奔馳系列車型,也都換成了鋼製的材料——但這些「簡配」問題在奔馳高溢價品牌、巨大銷量以不斷降低的售價面前,也就被淡化了。
當然如果是車身材料的變化還不足以影響整車質量的話,那麼像油管密封這樣的問題,就成為了頻繁發生的小故障。至於奔馳GLC新款四驅簡配的事,奔馳官方隨後也給出的信息,是因為新款四驅軟體沒有升級。那麼問題又來了:好好的四驅為什麼要換新款呢?這當然是經過一輪降成本,只是,降的幅度大了點而被消費者發現。
不過,以奔馳多年來所積累下來的豪華品牌形象,以及豪華品牌的用戶認知度,也成功的把這些問題掩蓋了起來。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便是簡配門頻發,質量問題頻發,奔馳依舊銷售火爆的關鍵所在。
從上述角度上來說,奔馳的頻繁召回並不見得是奔馳「黑心」,只是奔馳缺乏低成本運營的能力,或者說不能把低成本的奔馳車造好。通俗一點說,按照標準,造一臺奔馳要30萬元,但市場競爭激烈,其他品牌車型價格都在22萬元,而潛在消費者接受的奔馳車型的價格在25萬元,那奔馳怎麼辦?
寫在後面:奔馳品牌的影響力是非常強悍的,但隨著產品質量問題的頻發,品牌形象也受到了不小的負面影響。
面對中國市場龐大的需求,奔馳想要提升銷量與市場佔有率無可厚非,但奔馳以忽略品質以及不斷推更低的入門車型的策略,顯然是不可取的。反過來看,為何奔馳在產品口碑不好的態勢下依然能保持銷量增長,還不是因為消費者信任「奔馳品牌」嗎?
註: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