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美白產品廣告屢次被詬病「推銷」種族歧視,但需要美白的消費者依然會買單
文|《財經》記者 楊立贇
編輯|餘樂
美國反種族歧視運動的大火燒到了美妝日化公司。一些巨頭被批評一邊號稱支持反種族歧視運動,一邊繼續銷售「美白」產品、宣傳白皮膚的高級。風口浪尖上的歐萊雅、聯合利華、強生,紛紛以停售產品、更改產品名稱等動作回應。
6月25日,聯合利華宣布將刪去旗下美白產品Fair & Lovely品牌中的fair(白皙)字樣。這一產品於1975年進軍印度市場,現已成為印度銷量最高的美白膏。歐萊雅集團也聲明,將停止在所有膚色均衡產品中使用「whitening(美白)」等的描述。
歐萊雅中國回應《財經》記者問詢稱,仍在與總部商議該決策在各市場的落地計劃。目前歐萊雅在中國市場的產品和名稱沒有變化。
此前,美國日化巨頭強生在6月19日宣布,將在亞洲和中東地區停售露得清、可伶可俐的相關美白與淡斑產品。強生在聲明中提到,公司部分產品名稱給人印象是白皙膚色比個人原本的膚色好,「這從來不是我們的本意,健康肌膚就是美的」。
東亞是美白產品的主要市場。在中國,美白具有數千年的文化和審美根基。韓國、日本對美白產品的熱衷程度比中國還高。東亞的這種文化傳統不會因為歐美的反種族歧視運動而消失,市場需求也會依然存在。
整體而言,無論反種族歧視運動多麼激烈,美白產品在全球範圍是「怒火燒不盡」。即便巨頭們刪掉「美白」的字樣,也照樣可以把美白功效融入抗衰老等產品,使得護膚品的功能越來越向複合型發展。
雖然種族紛爭常常發生於黑人和白人之間,但全球不同地區都存在著具有各自區域特點的種族歧視問題。
除了歐美地區,印度也是膚色和種族問題頻發的國家。此次聯合利華和強生回應反種族歧視的動作中,均有特別停售在印度銷售的產品。
「在印度,膚色是一個大問題。」一名印度媒體的管理人員對《財經》記者說。雖然他出身在一個印度的富裕家庭、社會地位較高,但是生來黝黑的皮膚一直給他帶來很大困擾。當看到新生的女兒遺傳了其母親相對白皙的膚色,他鬆了一口氣。
印度的膚色歧視要追溯到公元前14世紀,東歐的雅利安人的一支遷徙到今天的伊朗和印度北部定居。由於雅利安人的皮膚較白,人們頭腦中的舊觀念把它看作是高貴的象徵,而當時已經在印度土壤上繁衍生息的達羅毗荼人由於膚色較黑,被認為是低等民族。
在一個存在膚色歧視的地區,自然同時存在著美白的需求和對美白的批評。2008年,聯合利華印度公司的一支旁氏美白霜廣告片遭到強烈批評。這支廣告片的內容是:膚色暗沉的女主角一天邂逅了三年前離開她去異國求學的男友,沒想到男友竟和一個年輕美貌、膚色白皙的女子在一起。情緒低落的女主角使用了旁氏美白產品後,與前男友再次相遇,用白皙肌膚換回了他的心。
廣告播出後,被批有種族歧視之嫌,並且傳遞了一個信息——皮膚白皙的女性才能得到男性的青睞。
2010年,時尚雜誌《ELLE》在封面上刊登了印度寶萊塢女演員艾西瓦婭.雷(Aishwarya Rai Bachchan)經過PS的皮膚白皙照片而遭到批評,因為艾西瓦婭本人的皮膚是小麥色,而非牛奶一樣的白色,這有歧視深色皮膚的嫌疑。
除了印度,泰國也多次出現涉嫌膚色歧視的廣告。2013年,聯合利華在泰國的子公司Citra推出的美白產品廣告,被外界批評涉嫌種族歧視。聯合利華撤回廣告並道歉,但強調廣告絕無種族歧視之意。不過這樣的廣告片是「怒火燒不盡」。2016年,類似事件再度發生,宣傳內容無外乎把「美白」和「成功」聯繫在一起。
深色皮膚的人想美白,白人卻想「美黑」。日光浴、有色防曬霜、美黑床等等「美黑」產品在一部分歐美白人中流行。所謂「美黑」,並非白人想變成黑人,而是想獲得日曬後的棕褐色皮膚(tan)。這種膚色能夠暗示一個人有活力、常常做戶外運動,也被認為是中產階級白人想要模仿富人常常在海灘度假曬黑的效果。
「美黑產品主要還只是在高加索人(白人)當中流行,其他種族還不太接受這種觀念。」護膚專家,同濟大學醫學院皮膚學博士生冰寒告訴《財經》記者,目前皮膚學界已經公認使用一些助曬劑、美黑床改變膚色是一種危險的行為,美國已經禁止18歲以下的人使用美黑床,因為紫外線會對這類人造成很大的傷害。
冰寒認為,探討膚色歧視的前提是,尊重膚色是自然進化和環境適應的結果這一客觀事實。在高緯度地區,由於人們缺乏陽光,所以不需要那麼多的黑色素,否則維生素D合成不足,會危害生命健康;在低緯度地區,由於日光非常強烈,因此必須要有深的膚色來提供保護,防止過多的紫外線傷害皮膚。
「任何產品的誕生、發展、消亡,都是消費需求驅動。」凱度消費者指數大中華區總經理虞堅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並不是化妝品公司改掉產品名字,就會消滅一種持續的消費需求。東亞是美白產品的主要市場。在中國,美白具有數千年的文化和審美根基。
中國古詩詞中有不少形容女子肌膚白皙的詩句,均能證明這種審美的持續性。唐代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描寫楊貴妃「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又在《送毛仙翁》中作「肌膚冰雪瑩,衣服雲霞鮮」;五代薛昭蘊感嘆西施「傾國傾城恨有餘,幾多紅淚泣姑蘇,倚風凝睇雪肌膚」;宋代向子諲在《點絳唇》中寫「冰雪肌膚,靚妝喜作梅花面」……均以膚色雪白為美。
不過,在東亞地區,最熱衷美白的不是中國,而是韓國和日本。英敏特數據提供給《財經》的數據顯示,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這一年裡,最愛美白的國家是韓國和印度,這兩個國家推出的護膚新品中,分別有25%的新品聲稱具有美白(whitening)功能。緊隨其後的是日本(14%)、美國(12%)、英國(12%),而中國和法國的這一比例均為10%。
東亞地區對於美白產品的研發能力是全球之最。截至2019年6月,全球三分之二的美白產品專利在東亞地區,主要由韓國和日本貢獻。其中,韓國以33%居於榜首,是美白產品研發能力最強的國家,日本以26%排第二名。中國僅佔7%,和佔比6%的美國、法國類似。
略區分於美白的另一種功能是亮白(brightening/illuminating),歐洲國家更推崇這一審美。在英國、法國、德國的護膚新品種,聲稱具有亮白功能的產品接近50%。身處東亞的中國,在這方面的審美倒與歐美更接近,亮白產品比例達44%,遠超美白產品的比重。
根據凱度提供給《財經》的數據,從2017年至2019年,中國市場上美白產品的比例從13.6%下降至11.4%,相反,抗衰老產品的比重則從28.8%上升至34%。不過這只能說明單一美白產品下滑,而不能說明消費者減少了美白的需求,因為抗衰老產品中也往往含有美白成分,護膚品的功能越來越向複合型發展。
「科學研究已經揭示了衰老皮膚的一系列表型和組織學變化,包括色素沉積增加而形成色斑或斑駁的膚色、膠原蛋白的糖化導致皮膚顏色暗淡、角質層的過厚或者是紊亂導致光澤度降低和皮膚脆性增加等等。減輕或者防止這些衰老的情況,都是美白的內在含義。」冰寒說。
他補充道,美白本身並不僅僅只是減少了黑色素。黑色素的合成過程,總體上來說是一個氧化過程,因此抗氧化也是美白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時也是抗衰老的重要手段。許多美白類的成分,比如維生素C、輔酶Q10、各種來自植物的黃酮和多酚類物質等,既可以抑制黑色素的合成,也有非常強大的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因此白嫩細緻的皮膚,代表了抗老化的成功。
從歐睿國際提供給《財經》的數據可以看出美白和抗衰老的結合趨勢。過去五年在中國,抗衰老類產品中美白功能的比重逐年提高,從2015年的11.7%提升至2019年的12.8%。
「中國人崇尚『一白遮百醜』。」虞堅說。「隨著文化和消費觀念的變化,對美白的需求會有一些微調,比如以前中國人以純白為美,現在可以接受小麥色等更為健康、天然的膚色。這樣的改變需要時間。」
他認為,此次反種族歧視的浪潮對於一些美妝護膚品在短期會存在一定影響,但是在大公司停售、更名產品的時候,小公司也不敢在這個時候打著「美白」的旗號去填補市場。中長期來看,化妝品公司總會找到其他方法去彌補這段時間的損失,以及持續滿足「美白」的消費需求。
責編 | 周瑾 jinzhou@caijing.com.cn本文為《財經》雜誌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如需轉載,請在文末留言申請並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