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報訊 9月25日上午,一場由杭州市餘杭區百丈鎮人民政府牽頭、浙江省標準院支撐的《居家老年人配送餐服務規範》省級地方標準立項論證會在杭州市餘杭區百丈鎮召開,與會領導與專家組一致同意,該標準通過立項論證。
去年杭州60周歲以上戶籍人口佔比已達到22.5%。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迫在眉睫,開展居家老年人,尤其是高齡、孤寡、獨居、空巢老人配送餐服務,是打通養老服務「最後一公裡」、強化居家養老服務的當務之急。餘杭區百丈鎮著力推進老年人助餐服務體系建設,將這樁讓老人煩心的「關鍵小事」很好地解決了。
村裡多了群電動車「騎士」 解決了困擾九旬阿婆的吃飯難題
10月12日11點半剛過,一位身著橘色夾克,頭戴黑色頭盔的「騎士」將電動車停到了餘杭區百丈鎮泗溪村91歲金錦花老人的家門口。「騎士」麻利地從車後座的大保溫箱裡取出一個密封餐盒,熱情地遞到了老人手上。
「小夥子辛苦了!」接過餐盒,金錦花老人臉上的笑容像花兒一樣燦爛,打開餐盒,裡面是還騰著熱氣的一葷兩素。「做了一輩子飯,老了卻被做飯難倒!手腳不靈便啦!」因為近70歲的兒子和兒媳白天要出門工作,之前將近10年時間中,每天中午她都是就著鹹菜吃點饅頭或者米飯。「有時候兒子晚上回來晚,連晚飯都只能將就。到了這把年紀有錢也沒處花!」金錦花帶著些許無奈自嘲道。
不過老人的吃飯難題今年得到了圓滿解決。1月17日,百丈鎮完成全鎮配餐中心的改建工作,開始向全鎮6個村、1個社區的高齡、獨居、孤寡、空巢老人提供送餐入戶服務。
「飯菜每天11點半就送到,味道好,燒得軟,我咬得動。」金錦花老人笑著說,「小夥子還會幫我把外包裝拆開,擺好碗筷,貼心的很!而且不用花1分錢。」
為了能讓老人準時吃上溫熱可口的飯菜,上午10點半,穿著統一橙色服裝配送員們就會到達百丈鎮養老助餐中心食堂,將300份打包完整的飯菜裝入保溫箱,驅車走村入社,逐一送到老人手中,最快只需要15分鐘,最遠的地方也不超過30分鐘。根據老人的飲食習慣,米飯儘量蒸得軟糯,葷素搭配,都是柔軟易消化的菜品。
化「痛點」為「幸福點」 這件「關鍵小事」鎮政府管了
事實上,吃飯問題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相比配套齊全、商鋪林立的城市,在農村和山區,行動不便的空巢老人、獨居老人、高齡老人的「做飯難」「吃飯難」問題更為突出。
為了破題,今年初,百丈鎮率先在餘杭全區鎮級範圍內實現全域養老助餐服務全覆蓋,除了金錦花這樣的高齡老人,還有獨居、空巢、孤寡老人都有人「管」飯了。這件事,是餘杭區百丈鎮聚焦農村老人用餐這一「關鍵小事」,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的結果。
牽頭這項工作的百丈鎮黨委委員高立忠的內心也是五味雜陳,因為地處山區,居民的生活起居也面臨著一些痛點——地域廣、人口少、分布散,部分留守老人年事已高,行動不便,做一頓飯分幾次吃、吃冷飯、吃剩飯現象時有發生。過去以村為單位的單一助餐模式,標準不統一,管理不規範,且管理成本高,財政支出效益低,食品安全不保障,更是無法滿足年齡大、身體不便老人的需求。
目前,全鎮60歲以上老年人2879人,佔總人口數26.8%,其中高齡、獨居、空巢、孤寡四類特需老人237人,高於杭州全市平均水平。如何化老年人的這些「痛點」為「幸福點」?一直是鎮政府思考的為老服務難題。
經過長時間的探索,百丈鎮結合山區實際和老年人的需求特點,改變以往村村都建老年食堂的做法,統籌建設鎮級中央廚房,結合配送、助餐點的方式,形成了符合當地多元化需求的養老助餐服務模式。
中央廚房+配送+助餐點模式 為省級標準制定提供了藍本
在9月25日召開的評審會上,專家組從服務對象、服務機構、物流配送、菜單配置、安全營養、信息化建設等方面進行了考察,認為百丈鎮的實踐貼近老人的實際需求,具有可操作性,可為全省的居家老年人送餐工作提供了實際參考價值。
其實百丈鎮形成這套模式的道路並不平坦,高立忠介紹,今年1月,百丈鎮完成全鎮配餐中心的改建工作,打破以往村與村、項目與項目之間壁壘,引進專業化社會組織管理運營,組建7支配送小隊,統一車輛、標識、服裝、餐具,送餐入戶;同時整合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農家樂、家宴中心的資源,在各村增設1個或多個老年人助餐點,鼓勵自理老年人走出家門,到附近助餐點集中就餐或取餐,以「中央廚房+配送+助餐點」的模式,實現養老助餐服務全域化。
1月17日,百丈養老助餐中心食堂啟用,由浙江慈恩養老服務公司運營,餐標為:60-70周歲的老人每餐繳納5元,70-80周歲老人每餐繳納4元,80-90周歲老人每餐繳納3元,90歲以上老人免費。今年5月,還新配了兩輛送餐車,增強了配送力量。
到今年9月,百丈鎮的日送餐量已高達250餘份,100%覆蓋90周歲以上長者,其中80周歲-89周歲長者的覆蓋率也達到52.61%。
配送及時、價廉物美的助餐模式,得到了老百姓一致稱讚的同時,也為居家老年人配送餐服務規範省級地方標準提供了很好的樣板。接下來,百丈鎮和浙江省標準化研究院將合作研製《浙江省居家老年人配送餐服務規範》,並以百丈鎮助餐服務模式和做法為藍本,吸收浙江省相關地市的有益經驗,對助餐服務點建設和運營管理、送餐用品配置、餐食配送過程控制等方面予以規範。
打通養老服務「最後一公裡」 完善我省養老服務標準體系
對於老年人配送餐服務規範的制定,浙江省社會養老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林文都介紹,之所以制定這個標準,是為規範居家養老助餐體系的全流程管理,優化養老資源配置,為安全而溫暖的「老年餐桌」提供科學可行的指南。
而百丈鎮實踐,從滿足老年人最基本的用餐服務需求出發,吸收了我省相關地市的有關地市的有益經驗,對助餐服務點建設和運營管理、送餐用品配置、餐食配送過程控制等方面予以規範,打通了居家老年人助餐服務「最後一公裡」;並且導入社會公共資源和專業服務力量,更好地解決農村空巢、獨居、失能等老年人「吃飯難」問題,推動全省老年人助餐服務向標準化、規範化方向發展。
除了為老年人助餐,目前,百丈鎮正聯合相關部門積極打造城市大腦平臺「百齡碼」智慧養老服務系統。「百齡碼」集老人動態、送餐路徑、志願服務、健康評估、預約上門等功能於一體,將極大地方便老人生活。
杭州市民政局福利處處長吳強介紹,目前杭州市的老年食堂有1400多家,從整體上來看,杭州市的助餐體系還是比較完善的。不過,老年食堂的可持續化運營以及農村老年人的配送餐問題是目前工作的重點。「尤其是農村,相比城市來說偏遠而分散,基礎配套不完善,老年食堂很難有效覆蓋。」吳強認為,老年食堂是一項切實的民生項目,接下來還是要完善健全助餐體系,著力解決農村老年人及行動不便老年人的用餐問題,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