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測量雷達「接」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家

2020-12-17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12月17日電(記者 趙磊)今天凌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23所兩部測量雷達圓滿完成嫦娥五號返回器的返回跟蹤測量任務。雷達對返回器返回過程進行了高精度測量,並為指控中心提供實時測量數據,為前方搜救提供有效的目標落點數據。

據介紹,這兩部雷達是探月工程三期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於完成各類返回器的跟蹤測量任務,同時可以兼顧航天發射的軌道測量任務。距離落區較遠的雷達主要用於黑障區至地面的跟蹤測量,距離落區近的另一部雷達主要用於返回器發出信號後至地面的跟蹤測量。

返回器返回大氣層時,與其周圍空氣激烈摩擦,會形成一個高溫高壓電離氣體層,這個氣體層像劍鞘一樣包裹在返回器表面,隔絕返回器與地面測控站之間的通信聯絡,形成一個黑障區。這種危險的現象,會使返回器偏離預定的著陸區域,延誤對返回器的及時搜索和救援,嚴重時還會危機飛行安全。當返回器有太空人時,甚至可能危及航天員的生命。

針對黑障區的雷達跟蹤測量,23所雷達研製人員根據十多年神舟系列飛船返回任務保駕工作經驗,在執行嫦娥五號回收任務前通過仔細分析引導數據,與用戶進行充分溝通,並配合用戶針對返回任務中黑障區的跟蹤測量做了充分的預案,著重針對黑障區內返回器對雷達存在隱身現象做了充分的準備,爭取最大程度為返回器的回家保駕護航。

在嫦娥五號返回器進入雷達視場的第一時間,雷達就發現並捕獲目標,整個任務過程中,雷達全程穩定跟蹤目標,全過程實時向中心上報測量數據並預報返回艙著陸點,為飛船平安著陸後的第一時間搜救打下堅實基礎。今年5月,這部雷達就曾圓滿完成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的回收任務,為此次嫦娥五號返回器的返回積累了黑障區跟蹤測量經驗。

另一部雷達是回收任務最末端的跟蹤測量雷達,它從返回器開傘後開始對目標進行測量。

返回器進入返回軌道末端,利用著陸系統或滑翔飛行使返回艙軟著陸的航行軌道,稱為著陸段。在此階段,降落傘起對返回器的著陸安全有重要作用。但降落傘受風的影響比較嚴重。這一階段一般雷達無法精確測量,而光學設備受天氣、光線影響,無法全天時全天候的探測,這部雷達通過無源定位體制實現對返回器從開傘後至落地階段的高精度定位,並具備全天時全天候的工作能力,站好回收任務的最後一班崗。作為第一次執行載人航天任務的一部測量雷達,它為落點預報和返回器搜救提供了及時準確的數據信息。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實現中國航天又一個「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環球時報記者 劉揚】《環球時報》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北京時間12月6日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於6時12分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個「太空之吻」的成功意味著,繼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地外天體的起飛之後,嫦娥五號實現了中國航天的又一個「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 搬運外骨骼亮相嫦娥五號返回器搜索現場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6所研製的搬運外骨骼。 航天科工供圖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著陸。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獲悉,該公司二院206所研製的搬運外骨骼助力搜索回收分隊成功完成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務。任務中,兩名搜索回收隊員身穿外骨骼、攜帶多套搜索設備從直升機降落點快速機動至返回器著陸點。穿上搬運外骨骼後,原本需要兩人共同搬運的設備,只需一人即可單獨完成,大大提升了單人負載機動能力,降低搜索回收作業人員體能消耗。
  • 嫦娥五號返回器如何回家?
    這次,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返回器回到地球,就是在太空中打了「水漂」後回來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的軌道設計師們,決定藉助地球大氣層這個太空飛行器再入返回的天然屏障,讓返回器在太空中瀟灑地打個「水漂」。「返回器先是高速進入大氣層,再藉助大氣層提供的升力躍出大氣層,然後再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氣層,返回地面,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在15分鐘內完成。」五院總體設計部的嫦娥五號探測器總體主任設計師孟佔峰說。
  • 嫦娥五號「繞、落、回」背後的科技力量
    日前,記者前往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一探該院多種保障嫦娥五號順利「繞、落、回」背後的科技力量。測量雷達「緊盯」火箭飛行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帶著焰尾拔地而起的幾分鐘內,該院23所兩部固定式脈衝測量雷達快速採集著火箭的飛行信息,確保指控中心能第一時間掌握全局,做好安全控制。
  • 航天版「鋼鐵俠」接「嫦娥」回家
    據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6所微信公眾號消息,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在預定地點成功著陸,二院206所研製的搬運外骨骼助力搜索回收分隊成功完成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務。任務中,兩名搜索回收隊員身穿外骨骼攜帶搜索設備快速機動至返回器著陸點,穿上搬運外骨骼後,原本需要兩人共同搬運的設備,只需一人即可單獨完成,大大提升了單人負載機動能力,降低搜索回收作業人員體能消耗。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揭秘:返回器為何用「打水漂」的形式回家
    凌晨1時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注入高精度導航參數。此後,軌道器與返回器在距南大西洋海平面高約5000公裡處正常解鎖分離,軌道器按計劃完成規避機動。按計劃,回收後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處理工作後,將空運至北京開艙,取出樣品容器及搭載物。國家航天局將擇機舉行交接儀式,正式向地面應用系統移交月球樣品,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相關工作也將隨之啟動。嫦娥五號探測器於11月24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進入地月轉移軌道。
  • 嫦娥五號返回器「開箱」全過程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12月17日,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科研人員打開嫦娥五號返回器艙門,取出裝有月球樣品的容器並進行稱重。12月17日,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科研人員打開嫦娥五號返回器艙門,取出裝有月球樣品的容器並進行稱重。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12月17日,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科研人員打開嫦娥五號返回器艙門,取出裝有月球樣品的容器並進行稱重。
  • 中國「鋼鐵俠」接「嫦娥」回家
    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在預定地點著陸。 記者從航天科工二院206所獲悉,該所研製的搬運外骨骼助力搜索回收分隊成功完成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務。圖為搜索回收人員穿戴搬運外骨骼執行回收任務 隨後,搜索回收人員身穿外骨骼在嫦娥五號返回器旁插上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
  • 中國「鋼鐵俠」 接「嫦娥」回家
    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在預定地點著陸。記者從航天科工二院206所獲悉,該所研製的搬運外骨骼助力搜索回收分隊成功完成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務。任務中,兩名搜索回收隊員身穿外骨骼攜帶多套搜索設備,從直升機降落點快速機動至返回器著陸點,穿上搬運外骨骼後,原本需要兩人共同搬運的設備,只需一人即可單獨完成。
  • 中國電科以技術創新支撐「嫦娥五號」奔月挖礦
    中國日報11月25日電(記者 趙磊)昨天清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承載著「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拔地而起,開啟我國首次月球取樣返回任務,將在23天後帶回月球上的「第一抔土」,供科學研究。此次的任務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 嫦娥五號攜土特產回家
    歷經約23天、11個飛行階段後,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帶著月球「土特產」順利回家。圖為12月17日凌晨,工作人員在搬運嫦娥五號返回器。
  • 嫦娥五號返回器如何回家?穿上「防熱衣」打了個「水漂」
    這次,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返回器回到地球,就是在太空中打了「水漂」後回來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的軌道設計師們,決定藉助地球大氣層這個太空飛行器再入返回的天然屏障,讓返回器在太空中瀟灑地打個「水漂」。「返回器先是高速進入大氣層,再藉助大氣層提供的升力躍出大氣層,然後再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氣層,返回地面,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在15分鐘內完成。」五院總體設計部的嫦娥五號探測器總體主任設計師孟佔峰說。
  • 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交接儀式在京舉行 劉鶴出席交接儀式並講話
    在交接儀式活動現場,國家航天局局長、探月工程總指揮張克儉向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移交了嫦娥五號樣品容器,交接了樣品證書。經初步測量,嫦娥五號任務採集月球樣品約1731克。11月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入軌,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兩兩分離、平穩落月、鑽表取樣、月面起飛、交會對接及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再入回收等階段,在軌工作23天後,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於12月17日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著陸
  • 完美的「擁抱」——揭秘嫦娥五
    新華社北京12月6日電 題:完美的「擁抱」——揭秘嫦娥五號交會對接背後的故事新華社記者 胡喆12月6日凌晨,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月球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我國太空飛行器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重返地球中國航天的詩和遠方
    繞月飛行了3星期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重返地球。據央視媒體報導,帶有2公斤月壤採樣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於1時59分,在內蒙古中部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值得一提的是,在地面搜索隊抵達返回器著陸點前,一隻「玉兔」成功搶鏡。新世紀年代初的神州號載人飛船重返地球便在此降落。此次,由於嫦娥五號返回器的體積僅為載人飛船返回艙的七分之一,因此回收任務困難得多。
  • 嫦娥五號成功打水漂落地!神秘動物搶了第一,呆萌圍觀返回器
    據央視新聞報導,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的預定著陸區,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圓滿完成,同時嫦娥五號任務也是中國航天目前所經歷過最複雜、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工程。在成功落地之後,通過直播的紅外鏡頭能夠看到,第一個近距離發現嫦娥五號的生物,並不是人類,而是一隻小動物。這隻疑似狐狸的小動物,可能對面前從天而降的"天外來客"感到好奇;在路過嫦娥五號返回器的時候,多次看向返回器,但過了不久就從鏡頭畫面中跑出。科技與自然的一次奇妙"碰撞",也為返回器的歸鄉之路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
  • 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娘家」 後續將開艙取出樣品容器及搭載物
    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電 (郭超凱)12月17日凌晨剛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的嫦娥五號返回器,經過一天的舟車勞頓,於17日晚上回到了其「娘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17日晚20時,為歡迎嫦娥五號任務試驗隊凱旋和返回器回家,五院在北京舉行隆重的歡迎活動。
  • 長徵五號攜手嫦娥五號奔向月球 陝西力量全程仰望守護
    要奔月,「嫦娥」先得「騰雲」。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配套了航天六院研製的30臺火箭發動機。其中,8臺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2臺50噸級氫氧發動機及2臺9噸級氫氧發動機,全部是我國新一代綠色環保發動機。在長徵五號遙五火箭上,還有航天六院精心打造的輔助動力系統,它由18臺性能不一的姿控發動機以及配套的氣瓶、閥門、管路和貯箱組成。
  • 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月壤和數據,會跟美國NASA分享嗎?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賈璇嫦娥五號回家了,人類44年後再獲月球樣本!北京時間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攜帶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在距離地表10km高度開傘,按照預定方案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戰取得圓滿勝利。
  • 暖寶寶給嫦娥五號返回器熱身?官方證實
    今天(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在公布的照片中,細心的網友發現,嫦娥五號返回器貼滿了類似暖寶寶的貼片。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證實,返回器表面貼的確實是暖寶寶。嫦娥五號:「聽說你們都以為我身上貼滿了暖寶寶?……沒錯!是這樣的!」據悉,這是因為嫦娥五號返回器內部的推進劑還有剩餘,擔心凍住後不好排出,所以貼暖寶寶給它暫時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