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月飛行了3星期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重返地球。據央視媒體報導,帶有2公斤月壤採樣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於1時59分,在內蒙古中部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值得一提的是,在地面搜索隊抵達返回器著陸點前,一隻「玉兔」成功搶鏡。新世紀年代初的神州號載人飛船重返地球便在此降落。此次,由於嫦娥五號返回器的體積僅為載人飛船返回艙的七分之一,因此回收任務困難得多。
打水漂返回
要快速返回地球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及時降低速度,會有在大氣層銷毀或撞毀的可能,所以「嫦五」採用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方式,即俗稱的「打水漂」,控制難度很大,從而使得回收區的範圍也特別大。因此,從處理送到直升機和搜索車輛上、雷達的測量數據技術上採取了很多措施。此次嫦娥五號是1976年前蘇聯「月球24號」以來首次成功的「採樣返回」使命,帶回月球巖石、灰塵和其它礦物。意義重大!
月球背面著陸
從12月27日的《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到中國計劃在2017年實現月球表面著陸並採樣返回、2018年實現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在此之前,還從來沒有任何太空飛行器在月球背面著陸。
玉兔號「重返」月球
在月球的正面著陸。玉兔號在月球表面工作972天後,於2016年7月31日晚停止工作。圖為跟隨嫦娥3號一同登上月球的中國第一艘月球車—玉兔號的模型。
火星之旅
在2020年7月23日發射的中國首枚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中,攜帶一臺火星車。其中攜帶13臺科研載荷,包括火星全球遙感相機、火星地表下探測雷達等設備。
全新基地
用於發射重型太空飛行器的海南文昌發射場,項目用地總面積約18531畝。主要由發射場區、配套測控站等區域組成,發射場區包括發射區、技術區、試驗協作區、技術勤務保障系統等。2009年9月動土開工,2015年1月,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已經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這是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和文昌發射系統的首次亮相。
重型火箭
長徵五號為捆綁四個助推器的兩級半構型火箭,採用無毒無汙染推進劑,火箭全箭總長56.97米,起飛質量約869噸 ,具備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的運載能力 ,可以完成近地軌道衛星、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空間站、月球探測器和火星探測器等各類太空飛行器的發射任務
空間站
令人驚訝的是,從突破掌握載人天地往返、空間出艙、空間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航天員中期駐留等載人航天領域重大技術。到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對接;完成空間站各艙段主要研製工作,再到開展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和運營;提升載人航天能力,都有序開展從而為載人探索開發地月空間奠定基礎。
新時代的太空英雄
搭乘神舟11號開始太空旅程之前,兩名太空人陳東和景海鵬(右)向歡送人群揮手致意在過去五年間,中國還先後將兩名女性太空人送入太空。
導航系統
中國將於2020年前後,完成35顆衛星發射組網,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
國際合作
中國原本想在導航系統上與歐洲合作,共同開發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圖)。然而,由於歐洲各國之間協調不暢,項目進展緩慢,導致中國決定「單幹」。不過,在27日公布的白皮書中,中國方面強調將進一步加強國際航天合作,並且提到中國與歐洲已經籤署了《2015-2020年中歐航天合作大綱》。
詩和遠方
除了火星和月球,白皮書中計劃將在今後五年內開展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測等的方案深化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適時啟動工程實施,研究太陽系起源與演化、地外生命信息探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