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前吃了一大塊重芝士,甜蜜與滿足略帶些油膩與內疚。順手泡了一杯袋泡伯爵茶,總覺得這個與芝士是固定搭配。為什麼叫grey tea,為什麼翻譯為伯爵茶,W姐又開始拷問我。
喝慣工夫茶的我,其實對袋泡茶是沒什麼好感的。小時候我家樓下就是供銷社的茶葉包裝工場,那時茶葉都是手工包成「枕頭包」的,我常去晃蕩,順便撿些包茶葉的紙回來當草稿紙。我聽說,那些挑出來的黃枝和剩下的茶葉碎(桌上和地上),還可以賣去做袋泡茶,所以我是鄙視袋泡茶的。後來長大看到超市裡袋泡茶銷量巨大,也明白不太可能有那麼多下腳料,但還是不喜歡。
袋泡伯爵茶
不過袋泡伯爵茶我還真是喝不少,我挺喜歡那其中略帶酸苦的植物味道。「伯爵茶就是在紅茶的基礎上,添加了佛手柑油和金盞花製成的具有獨特油脂香味的茶,據傳是以十九世紀英國首相格雷伯爵命名的。」
有一些傳說,說這種茶其實是中國人發明的,清朝一個福建官員贈送給格雷伯爵的,後者覺得好而在英國叫人仿製推廣。這種不靠譜又無證據的故事經常在那些美食家的筆下以訛傳訛,我是不大相信的。
「佛手柑!我知道,上次去汕頭喝過一種很好喝的飲料叫老香黃,他們說就是佛手柑。」W姐對吃的東西一向記性不錯。
說到潮汕的老香黃,也讓我很是興奮,對啊,這樣飽膩的時候,要是來一杯老香黃水,自然是極好的。
佛手柑
老香黃,也寫作老香櫞,我覺得後者更準確一些,古代許多果木園林典籍都記載有「香櫞」這種結實大而香的植物,可能大家覺得寫起來麻煩。這是一種用佛手柑的果實醃製而成的的潮汕涼果,因其酸甜可口、開胃消食,具有藥用價值而備受潮人青睞並享譽海內外。
涼果的歷史大致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唐代,由於製作過程需要用到許多的糖、鹽、甘草等配料,因此價格頗為昂貴,多是宮廷和貴族的貢品和零食,尋常百姓要到節日裡才會購買,這可能也是我們現在每逢節日就要買些涼果這個習慣的來源吧。潮州盛產蔗糖、海鹽和許多中草藥,因此自古便有製作涼果的產業,記得很多年前潮州的九制陳皮、話梅、雪梅、烏梅也是風靡全國的,現在很多日本臺灣涼果零食也還是在潮州貼牌生產的。
在我印象裡,老香黃就是涼果店裡大大的透明玻璃罐裡黑乎乎軟綿綿的東西,買些回家,取幾片泡水,即散發出特有的佛手陳香,甘甜細滑,回味悠長。酸甜可口的老香黃水,平時可以用作飲料,佐餐、解酒也可;吃滯的時候,煮一碗濃濃的喝下去,打幾個嗝,腸胃頓時就舒服了。
有一次到潮州在牌坊街上閒逛,發現竟然變成老香黃一條街了,走進去跟老闆聊天,才知道從金黃可人的佛手柑到烏黑髮亮的老香黃,可是不簡單,要經歷長達千日的九蒸九制和甕藏。「九制」不是說正好九次、或者九到工序,而是九是個位數最大的,以表示其工藝繁雜嚴謹而已。
佛手柑首先要洗乾淨後用粗粒的海鹽醃製一年,去除其中的苦澀味道,然後曬乾,再進行蒸煮。接著就是浸泡這個核心環節,用蜂蜜、甘草以及十幾種中藥把佛手柑浸泡十八個月以上,老香黃逐漸變得油黑髮亮,增添了許多香氣、味道,也提升了藥用及保健的功效。浸制之後再曬兩個月以上,直到果肉表面柔軟、肉質有韌性。之後就可以甕藏。老香黃的「老」字,正是說明它久藏不壞、愈久愈佳的特點。
現在老香黃聲名遠揚、成為「潮州三寶」之首。而且因其越陳越佳,身價日漲,感覺有點走陳皮、茅臺的路線,早知道以前應該先收藏幾壇放家裡,唉,又錯過了一個億。有興趣的小夥伴趕緊去買一些哦!
做伯爵茶的bergamot
話說回來,伯爵茶的佛手柑,英文是bergamot,是一種類似檸檬的東西,跟咱這佛手柑沒有半毛錢關係,W姐想多了。
2020.6.30
嘻嘻 賞點買菜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