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花了6年的時間寫出《平凡的世界》,其中3年讀了100多部長篇小說,仔細研究它們的結構特點。這部上百萬字的鴻篇巨著,是一部社會歷史畫卷,也是盪氣迴腸的生命交響曲。
談及到路遙,我們提到最多的就是苦難。面對貧苦,他沒有放棄讀書的機會;面對苦難,他沒有倒下,而是勇敢面對。出身在農民家庭的路遙,讀書確實影響了他一生的命運軌跡。
7歲過繼到大伯家,他含著淚看著父親離開;
大伯家條件不好,在學校夏天吃餿飯,冬天吃冷飯,他依然堅持讀書;
為了像別的小孩一樣看上電影,在下水溝裡長大;
後來有機會去縣文化館閱覽室,才開始真正在閱讀中獲得快樂。
在很小的年齡汲取書本的營養,確實讓路遙獲得精神的充實,使得他更加有自信,那種自信也超越了物質的窘迫。
《平凡的世界》孫少平身上就有路遙的影子,有理想有擔當敢吃苦愛讀書,讀書讓孫少平看到了外面更廣闊的世界,讀書也使路遙擁有了仰望星空的勇氣。
1969年路遙返鄉當知青,北京的很多知青也一同去了延川,在延川和這些知青相處的過程當中,打開路遙人生的另一扇窗,那段經歷對他影響很大。
1982年,路遙發表了中篇小說《人生》,獲得了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他本可以高枕無憂,但是心有不甘,想寫出一部上百萬的鴻篇巨製,便開始籌划去寫《平凡的世界》。
20世紀80年代,當所有人都轉變方向,開始學習西方意識流手法或者是學習馬爾克斯……他說:「我要面向大眾!背對文壇!」依然去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技能改變生活#
創作完《平凡的世界》後,他給友人的通信中說:「當別人用西餐西式餐具吃中國這盤菜的時候,我並不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飯而害臊。」這就是路遙精神!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能夠世代相傳,是路遙先生讓我們在孫少平孫少安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給很多生活在底層的卑微人物帶去了生活的希望。
讓我們看到:即使我們一無所有,也可以用青春和生命書寫人生,「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通過自己平凡的生命創造人生的不平凡。
雖然路遙英年早逝,但是作家的生命長度是由作家作品所決定的,路遙還活著,他也將繼續活著。他是我們青年人的榜樣,給予我們向上和向善的力量!而《平凡的世界》也是我們應該花一生時間去拜讀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