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康調理篇--六腑調理胃

2021-02-13 運城市東方愛堡國際月子會所

    胃是腹腔中容納食物的器官。其外形屈曲,上連食道,下通小腸。主受納腐熟水谷,為水谷精微之倉、氣血之海,胃以通降為順,與脾相表裡,脾胃常合稱為後天之本。胃與脾同居中土,但胃為燥土屬陽,脾為溼土屬陰。

    1、胃的位置:胃位於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腸。胃腔稱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為上脘,包括賁門;下部為下脘,包括幽門;上下脘之間名為中脘。賁門上接食道,幽門下接小腸,為飲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

     2、胃的形態結構:胃的外形為曲屈狀,有大彎小彎。如「屈,受水谷,其胃形有大彎小彎」,「胃纖曲屈」。


    1、胃主受納水谷:受納是接受和容納之意。胃主受納是指胃接受和容納水谷的作用。飲食人口,經過食道,容納並暫存於胃腑,這一過程稱之為受納,故稱胃為「太倉」、「水谷之海」。「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之海也」。「胃司受納,故為五穀之府」。機體的生理活動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飲食物的營養,所以又稱胃為水谷氣血之海。胃主受納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礎,也是整個消化功能的基礎。若胃有病變,就會影響胃的受納功能,而出現納呆、厭食、胃脘脹悶等症狀。

胃主受納功能的強弱,取決於胃氣的盛衰,反映於能食與不能食。能食,則胃的受納功能強;不能食,則胃的受納功能弱。

    2、胃主腐熟水谷: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過程。胃主腐熟指胃將食物消化為食糜的作用。「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胃接受由口攝人的飲食物並使其在胃中短暫停留,進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將水谷變成食糜。飲食物經過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質由脾之運化而營養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則下行於小腸,不斷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過程。如果胃的腐熟功能低下,就出現胃脘疼痛、噯腐食臭等食滯胃脘之候。


    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須和脾的運化功能相配合,才能順利完成。所以說:「脾,坤土。脾助胃氣消腐水谷,脾氣不轉,則胃中水谷不得消磨」(《註解傷寒論》)。脾胃密切合作,「胃司受納,脾司運化,一納一運」,才能使水谷化為精微,以化生氣血津液,供養全身,故脾胃合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營養和脾胃的消化功能,對人體生命和健康至關重要。所以說:「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

中醫學非常重視「胃氣」,認為「人以胃氣為本」。胃氣強則五臟俱盛,胃氣弱則五臟俱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謂胃氣,其含義有三:


    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胃為水谷之海,有受納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為順,以通為用的特性。這些功能和特性的統稱,謂之胃氣。由於胃氣影響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直接關係到整個機體的營養來源。因此,胃氣的盛衰有無,關係到人體的生命活動和存亡,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在臨床治病時,要時刻注意保護胃氣。

    其二,指脾胃功能在脈象上的反映,即脈有從容和緩之象。因為脾胃有消化飲食,攝取水谷精微以營養全身的重要作用,而水谷精微又是通過經脈輸送的,故胃氣的盛衰有無,可以從脈象表現出來。臨床上有胃氣之脈以和緩有力,不快不慢為其特點。

   其三,泛指人體的精氣。「胃氣者,谷氣也,榮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衛氣也,陽氣也」。

    胃氣可表現在食慾、舌苔、脈象和面色等方面。一般以食慾如常,舌苔正常,面色榮潤,脈象從容和緩,不快不慢,稱之為有胃氣。臨床上,往往以胃氣之有無作,為判斷預後吉兇的重要依據,即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謂保護胃氣,實際上保護脾胃的功能。臨證處方用藥應切記「勿傷胃氣」,否則胃氣一敗,百藥難施。


    1、胃主通降:胃主通降與脾主升清相對。胃主通降是指胃臟的氣機宜通暢、下降的特性。「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穢自胃之下口,傳人於小腸上口」。飲食物入胃,經過胃的腐熟,初步進行消化之後,必須下行入小腸,再經過小腸的分清泌濁,其濁者下移於大腸,然後變為大便排出體外,從而保證了胃腸虛實更替的狀態。這是由胃氣通暢下行作用而完成的。

    2、喜潤惡燥:是指胃喜於滋潤而惡於燥烈的特性。因為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故其病易成燥熱之害,胃陰每多受傷。所以,在治療胃病時,要注意保護胃陰,即使必用苦寒瀉下之劑,也應中病即止,以祛除實熱燥結為度,不可妄施苦寒,以免化燥傷陰。

總之,胃喜潤惡燥之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胃以陽體而合陰精,陰精則降」。胃氣下降必賴胃陰的濡養;二是胃之喜潤惡燥與脾之喜燥惡溼,陰陽互濟,從而保證了脾升胃降的動態平衡。

相關焦點

  • 母嬰課程產康調理篇--六腑調理小腸
    點擊上方綠標收聽小腸居腹中,上接幽門,與胃相通,下連大腸,包括迴腸、空腸、十二指腸。主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
  • 六腑:膽、胃、小腸和大腸都是什麼「官職」
    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傳化物」,即受盛和傳化水谷。飲食物入口,通過食道入胃,經胃的腐熟,下傳於小腸,經小腸的分清泌濁,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轉輸於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臟腑經絡生命活動之需要;其濁者(糟粕)下達於大腸,經大腸的傳導,形成大便排出體外;而廢液則經腎之氣化而形成尿液,滲人膀胱,排出體外。
  • 六腑以通為用
    六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腑,即府也。《說文解字》曰:「府,文書藏也。」《玉篇》曰:「府,本也,聚也,藏貨也。」府,即庫府,是藏貨穀物之處。六腑與五臟相比,多形態中空,功能以受納腐熟水谷,傳化精微,排洩糟粕為主。故《靈樞。腸胃》有「六腑傳谷」之說。《素問。五臟別論》曰:「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 中醫:《黃帝內經》,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保胃氣是保胃之陰陽胃居於中焦,位於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腸。胃分為三個部分,上部為賁門,稱為上脘;下部為幽門,為下脘;中部為胃體,為中脘。胃是人體能量的發源地。《素問·五臟別論篇》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 11.六腑其實不是六腑
    ——《五臟別論篇》關於六腑之說在《五臟別論》這一篇有著更細化的理解。
  • 自知是健康的起點,認識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六腑的生理特點是「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   飲食物入口,通過食道入胃,經胃的腐熟,下傳於小腸,經小腸的分清泌濁,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轉輸布於全身,以供臟腑經絡生命活動之需要;其濁者(糟粕)下達於大腸,經大腸的傳導、形成大便排出體外;廢液則經腎之氣化而形成尿液,滲入膀胱,排出體外。
  • 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胃【原創】
    中醫講: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和腐熟水谷,主通降,喜潤惡燥,與脾相互絡屬。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胃主受納,是指胃在消化道中具有接受和容納飲食物的作用。胃的納,不僅是容納,它還有主動攝入的意思,亦稱為「攝納」。胃之所以能主動攝納,是依賴於胃氣的作用,胃氣主通降,使飲食下行,食下則胃空,胃空則能受飲食,故使人產生食慾。
  • 【黃帝內經】中奇恆之腑,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特點
    本節討論了奇恆之腑、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特點。奇恆之腑的名稱主要由其結構功能所決定的。在性能上,它們屬陰像地,主藏蓄陰精,與五臟性能相似,但髒與腑之間有表裡配偶關係,而它們卻沒有。因此,既與一般的髒與腑有相似之處,又異於一般臟腑,故稱「奇恆之腑」。五臟的功能主藏精氣,故精氣宜充滿。
  • 【話中醫】六腑
    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六腑的生理功能雖各有專司,但共同的生理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谷。前面說過,五臟的特點是「藏而不瀉,滿而不能實」,而六腑由於需要傳化水谷,所以具有「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的特點,故稱「六腑以通為用」。
  • 六腑(膽)
    前幾期公眾號已經分享過五行五臟之間的關係,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六腑的生理特性與它們之間的關係。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
  • 八會穴與六腑下合穴
    如章門為髒之會穴,因五臟皆稟於脾,為脾之募穴;中脘為腑之會穴,因六腑皆稟於胃,為胃之募穴,羶中為氣之會穴,因其為宗氣之所聚,為心包之募穴等。在臨床方面凡與此八者有關的病證,均可選用八會穴治療。如髒病取章門,腑病取中脘,各種出血病證取血會膈俞。另外,八會穴還能治療某些熱病。①人體中髒、腑、氣、血、筋、脈、骨、髓八者精氣會聚的八個穴位。又稱八會穴。《難經·四十五難》:「經言八會者,何也?
  • 通經絡調六腑,是一切疾病治療的關鍵,可惜知道的人太少!
    上次發了原穴疏通五臟後,很多朋友都在問杏林君:六腑也有原穴嗎?其他穴位也會講嗎?還接著寫嗎,還有七條經絡呢?看到朋友們這麼期待後續,杏林君怎麼可能不給大家準備呢?這篇文章精心打磨了一周左右,今天終於來啦!
  • 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
    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其共同傳化飲食和水液。飲食的消化、吸收及排洩過程,須通過消化道的七道門戶,《難經》稱之為七衝門。
  • 一文讀懂李東垣「脾升胃降」的精髓
    脾升胃降即指消化飲食主要是脾胃升清降濁的過程,心肺在上,上者宜降;肝腎在下,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中氣輪轉,通連上下,為升降之樞紐。李東垣在其《脾胃論》中,注重脾升胃降的論述;其治脾胃,在調理脾升胃降的基礎上,尤其注重昇陽。本文試從《脾胃論》中發掘脾升胃降的生理作用、病理意義及臨床應用要點。氣機,是氣的運動及其機制。
  • 中醫基礎知識:六腑——胃的主要作用與功能!
    胃與脾同居中土,但胃為燥土屬陽,脾為溼土屬陰。(一)胃的解剖形態1.胃的解剖位置:胃位於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腸。胃腔稱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為上脘,包括賁門;下部為下脘,包括幽門;上下脘之間名為中脘。賁門上接食道,幽門下接小腸,為飲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
  • 五臟和六腑之間互為表裡的關係
    六腑的生理特點為消化、吸收、排洩,所以六腑之間的關係主要體現在飲食的消化、吸收、排洩過程中的相互協作、相互為用。
  • 三關、六腑、天河水的臨床運用心得
    分別是三關、六腑和天河水。由於這個三穴位路徑都很長,因此稱它們為小兒推拿大穴。「大」者,一言其穴位長而大;二言其功能重要,基本上小兒推拿中都會擇其一,或合併推之。1.關於定位由於古代沒有準確圖譜,也不能完全敘述,特別是沒有今天的解剖術語。因而,關於它們的位置至今有爭論。
  • 都說人有五臟六腑,哪五臟、哪六腑?您能數對麼
    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合稱。
  • 【中醫考研】中基回顧(4)六腑、奇恆之腑、臟腑間的關係
    生理功能貯藏和排洩膽汁「中精之府」:膽汁為肝之餘氣主決斷「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為六腑,又為奇 恆之腑膽為空腔器官,與肝相表裡,膽汁助消化——六腑內藏精汁,不直接受納水谷——奇恆之腑胃「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 沉香養生:活五臟,護六腑
    在中醫來講,「五臟」(即心、肝、脾、肺、腎)為陰是重症裡病,「六腑」( 即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為陽是輕症表病。與此相對應,沉香按結香情況分為「熟結沉香」和「生結沉香」。根據陰陽學說,「熟結沉香」又稱沉香牡,屬陽,陽體陰用,適合用於治療陰病,「五臟」相對「六腑」為陰,故「熟結沉香」最適合用治療「五臟」之病症;而「生結沉香」又稱沉香牝,屬陰,陰體陽用,適用於治療陽病,即六腑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