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是腹腔中容納食物的器官。其外形屈曲,上連食道,下通小腸。主受納腐熟水谷,為水谷精微之倉、氣血之海,胃以通降為順,與脾相表裡,脾胃常合稱為後天之本。胃與脾同居中土,但胃為燥土屬陽,脾為溼土屬陰。
1、胃的位置:胃位於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腸。胃腔稱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為上脘,包括賁門;下部為下脘,包括幽門;上下脘之間名為中脘。賁門上接食道,幽門下接小腸,為飲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
2、胃的形態結構:胃的外形為曲屈狀,有大彎小彎。如「屈,受水谷,其胃形有大彎小彎」,「胃纖曲屈」。
1、胃主受納水谷:受納是接受和容納之意。胃主受納是指胃接受和容納水谷的作用。飲食人口,經過食道,容納並暫存於胃腑,這一過程稱之為受納,故稱胃為「太倉」、「水谷之海」。「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之海也」。「胃司受納,故為五穀之府」。機體的生理活動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飲食物的營養,所以又稱胃為水谷氣血之海。胃主受納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礎,也是整個消化功能的基礎。若胃有病變,就會影響胃的受納功能,而出現納呆、厭食、胃脘脹悶等症狀。
胃主受納功能的強弱,取決於胃氣的盛衰,反映於能食與不能食。能食,則胃的受納功能強;不能食,則胃的受納功能弱。
2、胃主腐熟水谷: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過程。胃主腐熟指胃將食物消化為食糜的作用。「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胃接受由口攝人的飲食物並使其在胃中短暫停留,進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將水谷變成食糜。飲食物經過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質由脾之運化而營養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則下行於小腸,不斷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過程。如果胃的腐熟功能低下,就出現胃脘疼痛、噯腐食臭等食滯胃脘之候。
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須和脾的運化功能相配合,才能順利完成。所以說:「脾,坤土。脾助胃氣消腐水谷,脾氣不轉,則胃中水谷不得消磨」(《註解傷寒論》)。脾胃密切合作,「胃司受納,脾司運化,一納一運」,才能使水谷化為精微,以化生氣血津液,供養全身,故脾胃合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營養和脾胃的消化功能,對人體生命和健康至關重要。所以說:「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
中醫學非常重視「胃氣」,認為「人以胃氣為本」。胃氣強則五臟俱盛,胃氣弱則五臟俱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謂胃氣,其含義有三:
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胃為水谷之海,有受納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為順,以通為用的特性。這些功能和特性的統稱,謂之胃氣。由於胃氣影響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直接關係到整個機體的營養來源。因此,胃氣的盛衰有無,關係到人體的生命活動和存亡,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在臨床治病時,要時刻注意保護胃氣。
其二,指脾胃功能在脈象上的反映,即脈有從容和緩之象。因為脾胃有消化飲食,攝取水谷精微以營養全身的重要作用,而水谷精微又是通過經脈輸送的,故胃氣的盛衰有無,可以從脈象表現出來。臨床上有胃氣之脈以和緩有力,不快不慢為其特點。
其三,泛指人體的精氣。「胃氣者,谷氣也,榮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衛氣也,陽氣也」。
胃氣可表現在食慾、舌苔、脈象和面色等方面。一般以食慾如常,舌苔正常,面色榮潤,脈象從容和緩,不快不慢,稱之為有胃氣。臨床上,往往以胃氣之有無作,為判斷預後吉兇的重要依據,即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謂保護胃氣,實際上保護脾胃的功能。臨證處方用藥應切記「勿傷胃氣」,否則胃氣一敗,百藥難施。
1、胃主通降:胃主通降與脾主升清相對。胃主通降是指胃臟的氣機宜通暢、下降的特性。「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穢自胃之下口,傳人於小腸上口」。飲食物入胃,經過胃的腐熟,初步進行消化之後,必須下行入小腸,再經過小腸的分清泌濁,其濁者下移於大腸,然後變為大便排出體外,從而保證了胃腸虛實更替的狀態。這是由胃氣通暢下行作用而完成的。
2、喜潤惡燥:是指胃喜於滋潤而惡於燥烈的特性。因為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故其病易成燥熱之害,胃陰每多受傷。所以,在治療胃病時,要注意保護胃陰,即使必用苦寒瀉下之劑,也應中病即止,以祛除實熱燥結為度,不可妄施苦寒,以免化燥傷陰。
總之,胃喜潤惡燥之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胃以陽體而合陰精,陰精則降」。胃氣下降必賴胃陰的濡養;二是胃之喜潤惡燥與脾之喜燥惡溼,陰陽互濟,從而保證了脾升胃降的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