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月光曲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人教部編語文六年級上冊的第22課。老課文新教學,是這節新授課要考慮的問題之一。
教學目標:
1.識記理解生字詞, 能簡要概括文章大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走進貝多芬的內心,體會他創作時的內心情感。
3.發揮想像,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導課:
請看大屏幕上的照片,是誰?生:貝多芬。你對貝多芬了解多少呢?生自由匯報。同學們,貝多芬是德國的一位非常偉大的音樂家,他一生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這首曲子是怎樣譜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月光曲》。
一、學習任務一:遇到《月光曲》
1.這篇課文,大家已經預習了,我們先來聽寫一組詞語,請大家準備好。
師:《月光曲》這篇課文是一個傳說,請寫下——傳說,這個傳說啊,講的就是《月光曲》這首曲子是怎樣譜成的,第二個詞語——譜寫。第三個詞,萊茵河。 下面聽寫一組詞語,注意先聽後寫。(一組詞語:盲姑娘、蠟燭、琴鍵。)。最後一個詞:陶醉
師:這組詞語裡面,盲、蠟、鍵都是生字,注意這個「蠟」字,很多同學誤認為它跟「燭」一樣是火字旁,其實是蟲字旁,「蠟」字最初的意思是動植物的油。這個「鍵」她寫對了,但我觀察了一下,筆順不是很規範,左右結構。最後寫「建之
」師:傳說是一種原始的文學樣式,你怎麼理解傳說呢?生說。傳說是民間口頭流傳的關於某人某事的敘述,有可能是真實的,也有可能有虛構的成分。誰知道我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白蛇傳》《孟姜女》《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
陶醉是什麼意思?造句----
2.同學們,這個傳說究竟講了一件什麼事兒呢?請你選擇其中的幾個詞語來說一說(剛才所聽寫詞語),請大家先自己準備一下。(生小聲說。)說給同桌聽。誰來展示說一說。
生:這個傳說講了當貝多芬在萊茵河散步時,聽到了兄妹倆的對話,被盲姑娘熱愛音樂的情感感動了,按動了琴鍵,創作了這首《月光曲》。
師:我們再來一起回顧故事內容,有一天傍晚,貝多芬走進了一間茅屋,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一曲又彈一曲(板書:彈一曲 又彈一曲),這後一曲就是著名的——
師生:《月光曲》。
二、學習任務二:聆聽《月光曲》
1.一番「對話」 聆聽心聲
師:同學們,當貝多芬走近茅屋時,他聽到了什麼?究竟是什麼打動了音樂家貝多芬的心,讓他走進茅屋為盲姑娘彈了一曲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到字裡行間去尋找原因。
師:同學們,哪段話所描繪的情景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請你先讀一讀。
生(讀):「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貝多芬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
師:同學們,請(或大家齊讀)你們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讀一讀這段話,注意,要能打動貝多芬的心啊。
(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師:同學們,貝多芬是一個音樂家,有一顆敏感的心,他往往能從別人的話裡面聽出言外之意,他從這句話裡聽出了什麼?
生:貝多芬從這句話聽出了這個盲姑娘很渴望聽到自己的曲子。
生:貝多芬從「那該多好啊」這五個字當中感受到盲姑娘對音樂的執著和渴望,聽自己彈曲是她夢寐以求的願望。
(或教師引導:盲姑娘的這個願望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實現嗎?生:不能,因為他們很貧窮。教師:你從哪裡看出他們的貧窮。)
生:貝多芬還體會到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參加自己音樂會是有苦衷的,她在特別壓抑自己的情感。
師:她的苦衷是什麼?
生:她的苦衷是家境貧寒,所以她沒有機會親自聽貝多芬彈。
師:貧寒哪,你從哪些細節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貧寒?
生:他們家點的是蠟燭,燭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鋼琴是一架舊鋼琴,說明他們家境非常貧窮。
生:盲姑娘的哥哥說「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兩個「太」字讓我感到了他們家境貧窮。
師:是的,貝多芬聽出了這個姑娘雖然雙目失明但依然熱愛著生活,雖然家境貧寒但從沒放棄過對藝術的嚮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觸動了,我們一起帶著這份理解再讀一讀盲姑娘的這段話。(學生讀)讀完這一句。請接著讀
生(繼續讀):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師:聽到這裡,貝多芬又聽出了什麼呢?
生:我感覺貝多芬又聽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為想聽貝多芬彈琴是她一直以來的願望,但她後來又說「隨便說說」,說明他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讓哥哥為她聽不到貝多芬彈琴而難過。
生:貝多芬實際上聽出了盲姑娘十分熱愛音樂,「隨便說說」並不是指真的是「隨便說說」,盲姑娘一直壓抑著自己的內心的情感。
師:你用「壓抑」這個詞,我倒覺得還不至於,用「掩飾」是不是更好呢?明明是夢寐以求的願望,卻說是「隨便說說」。貝多芬聽出了什麼呢?
生:貝多芬還聽出了姑娘的難以抉擇的一種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熱愛的音樂,但是盲姑娘特別善解人意,還是選擇了哥哥,因為他家境貧寒,不想再給他哥哥造成負擔。
(師生分角色讀)
師:同學們,貝多芬就是從這段話裡聽出了盲姑娘不僅熱愛音樂,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動了,所以他走進茅屋,為盲姑娘彈了一曲。
2.兩番「對話」 心靈互通
師:同學們,貝多芬為盲姑娘彈完了一曲,盲姑娘的反應和評價是怎樣的呢?(同學們,到底是什麼原因,又打動了貝多芬,讓他再彈一曲,(還有哪段話所描繪的情景打動了音樂家貝多芬的心,)從而創作出傳世名曲《月光曲》呢?是哪句話呢?)
生(讀):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誰再來讀一讀?要讀出盲姑娘的激動。
貝多芬又聽出了什麼呢?
生思考發言。要點:對音樂的熱愛與痴迷,非常懂音樂,對音樂的感受力很強。非常懂得貝多芬的音樂,懂得貝多芬的內心情感 ,是貝多芬的知音。
師:這位同學的發言當中出現了一個詞「知音」,知音,上一篇課文《伯牙絕弦》是一篇傳說,這個傳說裡面寫到鍾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因為他十分喜歡聽於伯牙彈琴,而且能從他的琴聲裡面聽出高山聽出流水。那你是從哪些細節感受到盲姑娘是貝多芬的知音呢?
生:盲姑娘喜歡貝多芬的作品、素不相識第一次聽就知道是貝多芬、聽出了樂曲的情感等。
生:我從「入了神、激動」這些描寫盲姑娘神態的詞中感受到盲姑娘是貝多芬的知音。
師:所以說盲姑娘既熱愛貝多芬的音樂也懂得貝多芬的音樂,是貝多芬的知音,難怪盲姑娘會猜到是貝多芬為他彈奏的,也難怪此時此刻她的心情是那樣的——激動,請同學們把這句話再讀一讀,讀出盲姑娘內心的那一份激動。放出聲音讀。
(指名學生感情讀。)你們知道盲姑娘為什麼這麼激動呢?
生:我覺得因為盲姑娘夢寐以求的願望就是能聽一聽貝多芬彈奏,她終於實現了這個夢想,所以她非常激動。
師:一個人夢寐以求的願望突然實現了,她會怎麼說這句話呢?(生讀)
生:而且我覺得他難以置信,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樂家,這樣的大音樂家會為他這麼貧窮的姑娘彈一首曲子,他不敢相信,所以他很激動。
師:你從這句話裡的哪裡看出他不敢相信,難以置信啊?
生:我從這句話裡的兩個「您」看出來的。
師:第一個「您」表示猜測可以讀得稍微長一些,請你再讀一讀這句話(生讀)
師:是的,同學們,知音難求啊,貝多芬沒有想到在一間茅屋裡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樣內心十分的激動。所以他決定為盲姑娘再彈一曲,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貝多芬再彈一曲為的也是知音啊。
3.情境渲染,靈感迸發.
就在貝多芬內心充滿感動和激動,想即興創作一曲的時候,有一個情境觸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你能找到嗎?生朗讀: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
師:同學們,清幽的月光是怎樣的月光呢?生答
師:老師課前還特地查了一下字典,發現這個幽字有三種解釋,(出示幻燈片解釋)你們覺得「清幽」的「幽」應該取哪一種解釋呢?
生:第二種。
師:是的,清幽的月光讓人感覺是沉靜的安閒的。就在這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都顯得那麼安靜和朦朧,就連破舊的茅屋也那麼富有詩情畫意,此情此景深深打動了貝多芬的心,他情不自禁地按下了琴鍵。
師小結:。。。觸動、感動。。彈了第一曲;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和對自己的理解,深感知音難遇,內心激動。月光曲就是這樣產生的。
三、學習任務三:感悟《月光曲》
1.朗讀第九自然段,皮鞋匠聽月光曲時仿佛看到了什麼?畫出他想像到的畫面。
生讀。這是哪裡的景象?你能根據海面上的情境變化為這幅圖分成幾個章節,也就是為這首曲子分節。自己思考後小組內討論。
生:分三幅圖。同意的舉手。
跟老師分的一樣。出示幻燈片三幅圖。
第一幅,應該有什麼節奏和語氣來讀呢?生說、讀。
師:思考這一節的月光曲節奏和旋律是怎樣的呢?生;輕柔。。。請一生朗讀。
第二副怎麼讀?生讀。第三幅圖怎麼讀,生朗讀。
全體配樂朗讀。根據自己的理解朗讀,體會月光曲節奏旋律的變化,並展開想像,腦中能出現想像的畫面。
2.你已經感受了月光曲,結合課文內容,你來總結評價月光曲。
生:讀書。。微波粼粼的海面。。。讓人產生豐富的想像。
陶醉了。。。等他們醒過神來。。。說明月光曲很動聽。。。。
總結:月光曲不愧為世界名曲,貝多芬不愧為出色的音樂家。正如貝多芬自己說的一樣:我一生的追求只應當為窮苦人創作音樂,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我該是多麼幸福。貝多芬之所以成為一個出色的音樂家,我覺得不僅因為他有音樂天賦,有堅強的毅力,更源於他對人民的深深熱愛。同學們,無論你做什麼,都要付出汗水,付出情感,你一定會成就不凡,
四、反饋測試:第九段填空
五、布置作業:自主閱讀 羅曼羅蘭《名人傳》
課後反思:
人物的兩次次寫話,目的是引導學生走進貝多芬的心靈世界,通過想像體會一位偉大音樂家博大的情懷。這也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直接動因,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課堂圍繞重點的解決展開。
語文課要有濃濃的語文味,因為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是語文課的專務,語言訓練是語文教學的本質所在,在讀悟中與高尚的靈魂和精美的文字對話。
#12月打卡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