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牌坊,就進入了南京科舉博物館,這裡曾經是古代官員最重要的誕生地「江南貢院」。而剛剛走過的三個牌坊,象徵著古代學子們最希望得到的一件喜事—連中三元。
穿過三個牌坊,漆黑而又深長的甬道忽然出現在我面前,我仿佛走上了古代學子艱難而又漫長的求學之路。走進這裡的遊客不禁安靜了下來,耳邊只有走路的「噠噠」聲,好像在和那些古代學子並肩前行一般。用有弧度的瓦片整齊堆砌成的甬道左右的牆,就像一片片魚鱗,讓我仿佛看到古代學子如一條條鯉魚在河水中逆流而上。
在甬道的盡頭一轉,眼前豁然開朗,從天井上射入一道光,照射在甬道盡頭的牆上,與之前的片狀瓦片不同,這裡變成了和書簡一樣的圓形瓦片。光線照射在瓦片上,就像一片片龍鱗發著銀白色的光,那明亮耀眼的光,讓我瞬間感受到了一種學子們十年寒窗一朝金榜題名,完成魚龍轉化的喜悅。
科舉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份二甲第29名的考卷,凝視這個試卷,我驚嘆於考生對文章的高超把控能力,卷子上凡遇「皇上」「朝廷」相關的字詞,都會被正好安排在試卷的上面兩行,高於其它正文,就像事先排版設計過一樣。整張卷子,字跡娟秀、整齊,沒有一點塗改的痕跡。我站在考卷前凝視許久,耳邊仿佛聽到一陣「沙沙」的寫字聲,把我帶入了考生不到兩平米的號舍,看見考卷的作者表情淡定從容,胸有成竹的奮筆疾書,一氣呵成地完成了考卷。
轉到考卷的背面,幾個圓圈和三角的圖案吸引了我,講解老師告訴我:「圈尖點豎叉,代表考官對卷子優良中差的評價。考官有「圈不見點、尖不見豎」的判卷規範,這也就是「可圈可點」這個成語的來歷。」這麼看來,圈、尖、點代表及格,也是考入前三甲的必要條件,難怪「可圈可點」是形容做事非常出色的意思了。
博物館中最吸引我注意力的是一本5釐米長、4.3釐米寬、0.7釐米厚的《五經全注》,上面的字就像跳蚤一樣大,即便如此小,字體也依然娟秀工整。讓我更加覺得有趣的是這竟然是古代考生的一份小炒。沒想到古代學子和我們一樣有投機取巧的想法,想到這裡,我忍不住會心的微笑。原本和我距離十分遙遠、冰冷的展品,瞬間有了親近溫暖的感覺。
然而,接下來的參觀卻讓我緊張了起來。事實上,古代科舉中作弊並沒有我想的那麼輕鬆,對於作弊考官們有很多對策。大屏幕上演示了每個考生進入考場前都需要脫衣服接受檢查,看著這場面,我仿佛有了身臨其境的緊張感。不禁想,我真慶幸自己生活在現代,否則作為女生去參加科考可就尷尬了。更可怕的是,考試實行聯保制度,五人一保,要是一個人作弊,其它四個人也會受到牽連,取消考試資格,真是壓力山大。而為了防止考生賄賂考官,所有考生的考卷在判卷前都需要專人騰抄一遍,以保證考試的公平公正。展覽看下來,不禁感嘆,投機取巧自古以來都不是取得好成績的捷徑,只有靠自己的真實才能,才可以心安理得、光明正大地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就是我看到的南京科舉博物館,它向人們展示了一千三百年中國的科舉歷史,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國科舉文化的變遷,理解了相對公平的科考制度。匆匆兩個小時參觀時間太短,期待下次南京再見。
猜你喜歡:
走進這扇門 參觀上海科技館作文800字
寫事作文:雨夜記趣
秋遊作文:海洋館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