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新解》四時刺逆從論二:四季針刺的注意事項及禁忌.

2021-02-12 正陽傳統文化傳播

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

岐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

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亻亦);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怒;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

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絡脈,氣不外行,令人臥不欲動;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慄。

【釋譯】黃帝道:針刺違反了四時而導致氣血逆亂是怎樣的?

岐伯說:春天刺絡脈,會使血氣向外散溢,使人發生少氣無力;春天刺肌肉,會使血氣循環逆亂,使人發生上氣咳喘;春天刺筋骨,會使血氣留著在內,使人發生腹脹。

夏天刺經脈,會使血氣衰竭,使人疲倦懈惰;夏天刺肌肉,會使血氣卻弱於內,使人易於恐懼;夏天刺筋骨,會使血氣上逆,使人易於發怒。

秋天刺經脈,會使血氣上逆,使人易於忘事;秋天刺絡脈,但人體氣血正直內斂而不能外行,所以使人陽氣不足而嗜臥懶動;秋天刺筋骨,會使血氣耗散與內,使人發生寒戰。

【解讀】春天針刺的注意事項:春天應該剌經脈,不應該剌絡脈,剌絡脈就會引起鮮血外流,引起病人少氣。不應該剌肌肉,剌肌肉變就會引起病人的血與氣反覆逆令人上氣。不應該筋骨,令血氣向內部亂流,令人腹部脹滿。

夏天針刺的注意事項:夏天應該淺剌皮膚,不應該深剌經脈,深剌經脈病人的血與氣就容易枯竭。人就容易疲勞如解體一樣。夏天也不應該剌肌肉,深剌肌肉變會引邪深入,使血氣向內流動。這樣會令人引發恐懼情緒。夏天更不能剌筋骨,這樣會引起血氣向上逆行,令人善於發怒。

秋天針刺的注意事項:秋天也應該注意淺剌一些,不應該深剌經脈,這樣血氣就容易上逆。令人善於遺忘。秋天也不應該深剌到絡脈,引起人氣不能外行,令人容易想睡覺。不想動。秋天更不能傷筋骨,使血氣向體內流散,令人寒慄。

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冬刺絡脈,內氣外洩,留為大痺;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

凡此四時刺者,大逆大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

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亂,與精相薄,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不轉。

【釋譯】冬天刺經脈,會使血氣虛脫,使人發生目視不明;冬天刺絡脈,則收斂在內的真氣外洩,體內血行不暢而成「大痺」;冬天刺肌肉,會使陽氣竭絕於外,使人易於忘事。

以上這些四時的刺法,都將嚴重地違背四時變化而導致疾病發生,所以不能不注意順應四時變化而施刺;否則就會產生逆亂之氣,擾亂人體生理功能而生病的呀!

所以針刺不懂得四時經氣的盛衰和疾病之所以產生的道理,不是順應四時而是違背四時變化,從而導致正氣逆亂於內,邪氣便與精氣相結聚了。一定要仔細審察九侯的脈象,這樣進行針刺,正氣就不會逆亂了,邪氣也不會與精氣相結聚了。

【解讀】冬天針刺的注意事項:冬天人的氣血處於收藏狀態,應該針剌深一些,但不可剌經脈,這樣會令氣與血都脫失。引起人的眼睛不明。冬天也不應該剌絡脈,引起內氣向外洩露,形成痺證。冬天也不能剌肌肉,引起陽氣枯竭,引起人善於遺忘。

所以,針灸是不僅要考慮病人的病情,還要考慮四時刺法的注意事項,考慮天時,如果違背四時刺法,必然會導致疾病發生,所以不能不注意順應四時變化而施刺;否則就會產生逆亂之氣,擾亂人體生理功能而生病。

  

 

針刺的禁忌?

帝曰:善。刺五臟,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

刺傷人五臟必死,其動則依其髒之所變,候知其死也。

【釋譯】黃帝說:講得好!如果針刺誤中了五臟,刺中心臟一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噫氣;刺中肝臟五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多語;刺中肺臟三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咳嗽;刺中腎臟六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噴嚏和哈欠;刺中脾臟十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吞咽之狀等。

刺傷了人的五臟,必致死亡,其變動的症狀也隨所傷之髒而又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據它來測知死亡的日期。

【解讀】剌五臟病變的時候,如果不慎剌中了心臟,一日內人就會死亡,臨死前的表現是不斷噫氣。

剌中肝臟以後,五日內變可能死亡,臨死前的表現是言語很多。

剌中肺臟後三日內可能死亡,臨死前的表現是不斷咳嗽。

剌中腎臟六日內可能死亡,臨死前的表現是不斷打噴 嚏,發哈欠。

剌中脾臟後十日內可能死亡,臨死前的表現是老象是吞食咽下。

剌傷人五臟必死,時日有所不同,臨死前的表現與所傷髒的功能有密切關係,出現有關症侯,就應該知道其必死無疑。

這些都應該是古人在針剌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我們現在應該特別注意不可剌得過深,傷著了五臟實體,傷著了一定會引起病人死亡。

一、春天針刺的注意事項:春天應該剌經脈,不應該剌絡脈,剌絡脈就會引起鮮血外流,引起病人少氣。不應該剌肌肉,剌肌肉變就會引起病人的血與氣反覆逆令人上氣。不應該筋骨,令血氣向內部亂流,令人腹部脹滿。

二、夏天針刺的注意事項:夏天應該淺剌皮膚,不應該深剌經脈,深剌經脈病人的血與氣就容易枯竭。人就容易疲勞如解體一樣。夏天也不應該剌肌肉,深剌肌肉變會引邪深入,使血氣向內流動。這樣會令人引發恐懼情緒。夏天更不能剌筋骨,這樣會引起血氣向上逆行,令人善於發怒。

三、秋天針刺的注意事項:秋天也應該注意淺剌一些,不應該深剌經脈,這樣血氣就容易上逆。令人善於遺忘。秋天也不應該深剌到絡脈,引起人氣不能外行,令人容易想睡覺。不想動。秋天更不能傷筋骨,使血氣向體內流散,令人寒慄。

四、冬天針刺的注意事項:冬天人的氣血處於收藏狀態,應該針剌深一些,但不可剌經脈,這樣會令氣與血都脫失。引起人的眼睛不明。冬天也不應該剌絡脈,引起內氣向外洩露,形成痺證。冬天也不能剌肌肉,引起陽氣枯竭,引起人善於遺忘。

五、針灸是不僅要考慮病人的病情,還要考慮四時刺法的注意事項,考慮天時,如果違背四時刺法,必然會導致疾病發生,所以不能不注意順應四時變化而施刺;否則就會產生逆亂之氣,擾亂人體生理功能而生病。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61】 順時而動保康泰
    這邊黃帝和岐伯、倉頡等人,吃過飯後,又論起了醫道來,突然黃帝問道:「前面講了很多關於針灸治療的知識,我想再請教一下天師,在選擇針灸治療的時候,是不是也要根據四季的不同而又所差異呢?」岐伯說道:「那是自然了,不過要想了解四時針刺的逆從,就要先掌握六氣的有餘不足滑澀之徵象,因為四時合五行,六氣亦合五行,因此只有掌握了六氣的有餘不足滑澀之病後,方可言及四時針刺之逆從。」
  •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人能應四時者, 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 謂之天子。天有陰陽, 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 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 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 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 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 獨出獨入,呿吟至微③ , 秋毫在目。
  • 針灸的針刺深度沒那麼簡單
    《素問·寶命全形論》云:「深淺在志」。針刺的深淺,與治療作用和療效關係很大。我們除了對各個穴位所規定的針刺分寸要嚴格遵照外,還必須結合形氣.脈象、病情、病所、天時等因素為依據,靈活掌握,才有利於提高療效。所謂「進針深,療效髙」之說,顯然不符合辨證論治的精神。如果盲目瞎刺,造成「淺深不得,反為大賊」(《素問·刺要論》)。本文就深淺刺法的基本原則,談些膚淺的體會。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31】邪盛則實,精奪則虛
    岐伯說:「氣虛,肺臟先虛;氣逆就是上部實下部虛,兩腳一定寒冷,肺虛如果沒有發生在被克的時間,就容易痊癒;如果發生在被克的時間,就有生命危險。其餘各髒的虛實情況也是這樣。但是還要注意『重實』和『重虛』這兩種情況。」
  • 讀經:《黃帝內經》靈樞 ● 四時氣篇第十九
    【題解】四時氣是指四季的氣候變化,文中論述了四季氣候變化對於人體的影響和四季不同的針刺方法,故篇名"四時氣"。
  • 針刺能治哪些急危重症?看《黃帝內經》怎麼說!
    《黃帝內經》對高熱證的針刺治療敘述尤為繁多,如《素問·熱論》《素問·刺熱》《靈樞·熱病》《靈樞·寒熱病》等,不論急性高熱或慢性發熱,都以針刺洩熱。其辨證多以五臟熱病、六經熱病為主,其取穴方法又以循經取穴為多。治熱病的腧穴也頗多,《素問·水熱穴論》提出治熱病59穴,《靈樞·熱病》也提出治熱病59穴,但兩者所取穴位不同,有以四肢穴為主,有以軀幹腧穴為主,各有特點。
  • 古代針刺技術
    《素問·咳論》:「治藏者,治其俞。」也屬於這種刺法的範圍由於突出了本輸穴和背俞穴的作用,故稱為輸刺。2.遠道刺是指上病下取、循經遠道取穴的一種刺法。府輸原指六腑在足三陽經的下合穴,一般適宜於治療六腑的疾病。
  • 《素問新解》水熱穴論二:人為什麼會發燒?
    【釋譯】黃帝問道:夏天針刺,取盛經分腠之間,是什麼道理?岐伯說:夏天火氣開始當令,心氣開始生長壯大;如果脈形瘦小而搏動氣勢較弱,是陽氣充裕流溢於體表,熱氣燻蒸於分肉腠理,向內影響於經脈,所以針刺應當取盛經分腠。針刺不要過深只要透過皮膚而病就可痊癒,是因為邪氣居於淺表部位的緣故。所謂盛經,是指豐滿充足的陽脈。
  • 【黃帝內經 素問】皮部論 經絡論
    (二)皮部的生理功能十二皮部屬於人體的最外層,又與經絡氣血相通,為機體衛外的屏障,具有保衛機體、抗禦外邪和反映病理變化的作用。「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人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人舍於府藏也」(《素問·皮部論》)。
  • 黃帝內經| 刺禁論篇(五十二)
    刺禁論篇(五十二
  • 你必知的針刺透穴4大原則
    《靈樞·終始》說:「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根據患者年齡、體質、體形決定。年輕力壯、體形肥胖、氣血旺盛、對針刺耐受力強或針刺不易得氣者,宜取深刺透穴法;而老人氣血虛弱、小兒嬌嫩之體、孕婦、產後、體質瘦弱或對針刺敏感者,一般不用透針法,少數可用淺刺透穴法。
  • 「神奇」的針刺補瀉
    縱觀補瀉法的發展,於早期周秦時,成形的補瀉手法包括開闔補瀉、迎隨補瀉、呼吸補瀉等;至隋唐五代,則在《黃帝內經》基礎上,進一步衍生、豐富出補瀉刺法的各類運用方法,如留針時長,據四時與時日而用補用瀉的方法等;而明代《金針賦》所發展出的補瀉八法等,可視為補瀉手法之豐富的重要標誌。
  • 黃帝內經.素問·八正神明論段譯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  岐伯說:凡針刺之法,必須首先觀察日月星辰的盈虧消長,以及四時八正的氣候變化,熟練掌握之後方可進行針刺。  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澀的通假字)而衛氣沉。
  • 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
    岐伯曰: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如是者,故從則生,逆則死。  岐伯說:全身都腫脹的人,寸口脈象急促、盛大、堅實,而尺膚脈卻澀滯,與寸口脈的脈象不相適應,像這樣的病情,從則生,逆則死。  帝曰:何謂從則生,逆則死?  黃帝道:什麼叫從則生,逆則死呢?  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 針刺究竟補瀉了什麼?
    相較而言,補瀉刺法的後世發展成熟多樣,也更得到歷代醫家的重視。時至今日,在統編《針灸學》教材及針灸相關工具書中仍可見這一偏傾的痕跡。臨床運用中,針刺補瀉法也始終備受關注,於經典補瀉刺法的基礎上,又衍生出愈漸豐富的種類,其根源多不離補瀉之基本要義。然而補瀉法的壯大並不等同於針刺技術的發展,反而過於繁複的操作給質樸的體表療法披上了層層神秘外衣。故而回歸經典,返璞歸真,客觀看待古人的記述猶顯必要。
  • 《黃帝內經·素問·長刺節論篇》學習筆記二十一
    今日學習「黃帝內經·素問·長刺節論篇」【原文】: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為針之,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陽刺,入一傍四處,治寒熱。       深專者,刺大髒;迫髒刺背,背俞也。刺之迫髒,髒會,腹中寒熱去而止。與刺之要,發針而淺出血。
  • 【市中醫|膏方】膏方的前世今生(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