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察形氣定深淺
針刺首先要觀察病者的形態。根據體格、年齡等情況,運用適當的深淺刺法。《靈樞·終始》篇說:「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依據形氣深淺刺法,要因人而施,酌情而定,大致歸納三個方面:
1. 形有肥瘦:肥人氣澀(針刺感應遲鈍)宜刺深;瘦人氣悍(針刺感應靈敏)宜刺淺。
2. 體有強弱:體質強壯正氣旺盛,多為實證,宜深刺;體質瘦弱,正氣不足,多為虛證,宜淺刺。
3. 年有長幼:老年正氣耗散,宜淺刺;嬰兒肌膚脆嫩,血少氣弱,宜淺刺疾出。
二、切脈象定深淺
切脈是辨證重要依據之一,根據脈之變化可確定深淺刺法。《靈樞·九針十二原》篇載:「凡將用針,必先診脈。」例如,虛脈主虛證,如氣不攝血的漏下症,淺刺補之以益氣攝血。實脈主實證,如胃熱的胃脘痛,深刺瀉之以清中理氣。《甲乙經》:「刺諸痛者,深刺之。諸痛者,其脈皆實。」
病有寒熱虛實不同,脈象反映各異,深淺刺法就不相同。一般情況下,脈證是相應的,但亦有不相應,因此不能片面強調切脈,故臨證有「順逆」與「從舍」之別。應當四診合參,所取穴位性能,全面考慮,才能做到從捨得宜,深淺適度。
三、識病情定深淺
臨證必須識別寒熱虛實不同的病情,然後擬定適合病情的深淺刺法與補瀉。如《靈樞·經脈》篇指出:「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病有新久,如《靈樞·終始》篇載之「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這些原則,應當切實掌握。
1. 病情的性質與針刺深淺關係密切,一般而言,陽、表、熱證宜淺刺;陰、裡、寒證宜深刺。
2. 病程長短與針刺深淺關係密切,病久痼疾要深刺,新病病輕邪淺宜淺刺。
四、知病所定深淺
針刺不可輕率,必須結合診斷,明確病所,病有在表、裡、髒、腑、皮、脈、肉、筋、骨的不同,病淺則淺刺,病深則深刺,要恰中病所。《素問·調經論》載:「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臨床常用刺法如下:
1.病在表或皮膚則淺刺,用半刺或皮膚針,如膚冷麻木的皮痺,以疏洩邪氣,並配合拔罐。皮膚淺刺還有二個方面作用:
(1)肌膚淺薄的穴位,用沿皮膚透刺法,比直刺療效高,如絲竹空透率谷治頭風痛.列缺透太淵治咳嗽。
(2)皮膚是經絡系統的分部,衛氣循於之中,《靈樞·禁服》篇有:「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調其虛實」之說,因此充分發動衛氣的作用,治療範圍就不限於此。
2.病在絡脈,淺刺出血,用豹文刺。此法治療絡脈瘀阻,或邪入血分的一些疾病,如外傷腰痛,以活血祛瘀;丹毒以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3.病在筋膜,有深淺不同:(1)淺部如橈骨莖突腱鞘炎用恢刺,以舒筋活絡。(2)深部如肩關節周圍炎用較深直透刺的關刺。
4.病在肌肉,用較深肌層透刺的合谷刺,如肌肉麻木或痠痛無力的肌痺,用以疏通經氣。合谷刺是以肌層多向透刺法為基礎,因此臨床應用擴大了治療範圍。例如中氣下陷的胃下垂,關元透氣海、中脘透上脘以升舉中氣。
5. 病在骨骼,用直刺深透的短刺,例如根性坐骨神經痛,按其腰椎壓痛及叩擊痛部位,取相應夾脊穴,病者有觸電樣感覺向下肢放射,往往即覺疼痛減輕。又如耳鳴耳聾症,對耳門、聽宮、聽會等穴,深刺比淺刺效果好,這就是腎主耳、腎主骨的緣故。
五、參天時定深淺
人與自然界相應的關係,《素問·診要經終論》說:「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應當注意人體氣血與時令的變化,適當地掌握深淺刺法。我的體會如下:
1.根據氣之所在與邪氣的深淺來確定。春夏之季,其氣散於外,病邪居淺,下針宜淺;秋冬之季,其氣斂藏於內,病邪居深,下針宜深而久留。
2. 四時刺法,古人指出還需根據病情靈活掌捏。如《靈樞·四時氣》指出:「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的原則,是符合臨床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