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秘笈】十分鐘讓你記住全身腧穴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021-02-12 臻脊康

頭面頸項部

(1)頭部腧穴

頭髮覆蓋部位(項部除外)的腧穴,可直刺0.1~0.2寸。因穴下皮薄肉少,大多用橫刺法,0.5~0.8寸。針刺宜快速刺入頭皮下,使針尖抵達帽狀腱膜下層,手法以捻轉行針為主。

(2)眼部腧穴

承泣、睛明、球後等穴,進針前囑患者閉目,醫者左手輕推眼球向外向上側固定,以充分暴露針刺部位;進針時右手緩慢進針,緊靠眶緣直刺0.5-1寸;進針後,一般不提插不捻轉;出針時,動作要輕緩;出針後,用消毒幹棉球壓迫針孔2~3分鐘。

(3)耳部腧穴

耳周腧穴均直刺0.5~1寸;耳穴一般刺入皮膚2~3分即可。耳周的耳門、聽宮、聽會三穴,針刺時均須張口,針尖由前外向後內刺入0.5~1寸,留針再將口慢慢閉上。耳後的完骨穴,斜刺0.5~0.8寸;翳風穴直刺0.8~1寸,或從後外向內下方刺0.5~1寸。

(4)面部腧穴

四白穴,直刺0.3~0.5寸或向外上方斜刺0.5寸進入眶下孔,手法輕柔,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轉;地倉穴直刺或斜刺0.3~0.8寸,也可向迎香、頰車穴透刺1~2寸;大迎穴直刺0.3~0.5寸或斜向地倉方向刺。

(5)項部腧穴

一般均向下方斜刺0.5~1寸。操作時讓患者取俯伏坐位,頭微前傾,項肌放鬆。啞門、風府兩穴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風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向風府穴透刺。

(6)頸部腧穴

一般避開頸動脈緩慢刺入0.3~0.8寸。天突穴,針刺時應先直刺0.2~0.3寸,再將針尖轉向下方,沿胸骨柄後緣氣管前緣緩慢刺入0.5~1寸。人迎穴,針刺前,用左手按住搏動的頸總動脈;進針時,在指尖的引導下,於動脈內側緩慢刺入0.2~0.5寸,最深可達1寸。

胸腹部

(1)胸脅部腧穴

胸部穴一般宜平刺0.5~0.8寸,脅部穴宜平刺或斜刺0.5~0.8寸。可沿肋間隙刺入。羶中:向下平刺0.5~1寸,治乳疾向乳頭方向平刺。期門、日月:沿肋間隙平刺或斜刺0.5~0.8寸。章門、京門:向下斜刺0.5~0.8寸。

(2)腹部腧穴

腹部腧穴大多可直刺0.5~1.5寸。鳩尾:宜向下斜刺0.5~0.8寸。中脘、梁門、天樞、關元、氣海等穴直刺0.5~1.5寸。

背腰部腧穴

(1)背部腧穴

督脈腧穴:因胸椎突彼此疊掩,呈疊瓦狀,故位於胸椎棘突下應向上斜刺;針刺深度均為0.5~1寸。膀經腧穴:第一側線腧穴宜向內斜刺0.5~0.8寸,第二側線腧穴宜向外斜刺0.5~0.8寸。

(2)腰部腧穴

患者俯臥位。督脈穴: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膀經穴:直刺0.5~1寸。

(3)骶部腧穴

骶部腧穴均直刺1寸左右。針刺上髎穴,針尖應稍向內下即恥骨聯合方向進針,針刺深度1~1.5寸。次髎、中髎、下髎直刺1寸左右,以刺達骶後孔為宜。長強穴針刺針尖向上與尾骨平行,在直腸與尾骨之間刺入。

四肢部

(1)上肢部腧穴

 一般可直刺1~1.5寸;肩髎、臂臑、肩髃等穴還可斜刺1~1.5寸;

 肩井:直刺0.5~0.8寸;

 極泉:用押手捫住腋動脈,避開腋動脈刺入0.5~1寸;

 肩髃、肩髎:上臂外展上舉時取穴,直刺0.5~1寸;

 肩髎可刺入更深1~2寸;

 尺澤、曲澤:在肱二頭肌腱兩側取穴,直刺0.5~1寸,或點刺放血;

 手部井穴,十宣、四縫等可點刺放血。

 其餘根據腧穴所在部位的具體情況決定直刺還是斜刺,深度一般不超過1寸。

(2)下肢部腧穴

一般可直刺1~3寸。

大腿部腧穴:大腿部肌肉豐厚,可適度深刺,一般直刺1~3寸。針刺環跳穴應取側臥屈股,伸下足,屈上足體位;治腰腿痛時針感有向足跟部放射者效果較好。

小腿部腧穴一般直刺0.5~2寸。犢鼻穴針刺須取屈膝位,從外稍向內、向關節腔刺入,或向內膝眼透刺0.5~1.5寸。

足部井穴、八風等亦可點刺出血,其他足部腧穴可視腧穴所在部位的具體情況,決定直刺還是斜刺,針刺的深度大都不超過1寸。

相關焦點

  • 針灸之針刺手法
    學完這些你只能治好別人都能治好的病和書上描述過的病,要想兵來將擋,還得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學。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是研究各種刺法和灸法的操作方法、臨床運用及作用原理的一門學科。我們本次主要講的是針刺手法即針法。針法:又稱刺法,指採用針具,運用手法,刺激人體一定部位(一般是腧穴),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從而防治疾病的方法。
  • 針灸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中醫療法
    針刺角度是指針身和皮膚所成的夾角,針刺的方向指針身刺入時應對準的某一方向或部位而言。
  • 不要盲目的學習,今天告訴你學針灸的5大誤區!
    從業者的針灸技法水平直接關係到治療效果,對於針灸學習者來說加強技法學習和技法訓練很有必要。也必須要進行系統理論學習,否則終究是只知其表不知其裡。真正進行針灸臨床時候往往無法進行合理的對症治療。第二, 重點面穴位,輕角度深度;學習的時候只注重穴位二維定位,卻對深度、角度等三維特性缺乏理解。
  • 王惟一與《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由於輾轉傳抄,對人體全身的經絡、俞穴部位和名稱,脫簡錯訛、疏漏之處很嚴重,用以指導臨床時往往出現不應有的事故,所以針灸醫籍亟待整理。 為了使穴位固定,不致再出現錯誤混亂,同時使《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有圖有文,並與銅人一起陳列,互為補充,相得益彰,便於人們學習和研究,朝廷又命王惟一鑄造針灸腧穴銅人模型。接旨後,王惟一親自設計銅人,從塑胚、制模以至鑄造的全部過程,他都和工匠們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攻克了無數技術難關,終於在公元1027年鑄成了兩座針灸銅人。
  • 針灸常用腧穴——下關
    【主治概要】1.對於本穴的主治,《針灸甲乙經》有載:「失欠……下關主之。」《千金翼方》曰:「下關主牙車脫關,不得嚼食。」而《普濟方》及《針灸資生經》亦載:「下關治牙車脫。」臨床上本穴常用於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顳下頜關節疾病,如顳下頜關節紊亂。
  • 針灸常用腧穴——攢竹
    【穴名釋義】「攢」,簇聚也;「竹」指竹葉,形容眉毛;本穴在眉頭凹陷處,眉毛似簇聚之竹葉,故名攢竹,屬足太陽膀胱經腧穴。別名始光、夜光、明光。【定位取法】本穴位於面部,當眉頭凹陷,眶上切跡處。於眉毛內側端,眉毛消失處取穴。
  • 針灸的主要原理究竟是什麼
    是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以及應用一定的操作法,來治療全身疾病的。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關鍵,辨別性質,明確病變屬於哪一經脈,哪一臟腑,辨明它是屬於表裡、寒熱、虛實中那一類型,做出診斷。然後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臟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達到防疾病的目的。針灸治病原理是什麼?
  • 針灸留針多長時間 針灸時留針有講究
    針灸是中醫傳統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現代很多人都喜歡將針灸作為一種保健調理的手段。針灸的留針時間長短一直都是人們比較關注的,針灸留針多長時間為好呢?針灸的手法都有哪些呢?很多人喜歡的針灸減肥針灸哪些穴位比較好?一起了解一下吧。針灸留針多長時間先講結論,要留多久就看醫生因為治療的目的不同,所以針灸的長度就會不一樣。
  • 針灸五級系統教育之第一級:針灸技法入門
    針灸五級系統教育之第一級:針灸技法入門 針灸五級系統教育 五個級別的理論+實踐 學完即達到大學本科畢業並實習一年的專業水平
  • 針灸常用腧穴——腎俞
    本穴為腎臟之氣轉輸之處,故名腎俞,屬足太陽膀胱經腧穴。【定位取法】俯臥位,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約平第12肋游離端。先摸到第12肋游離端,其水平約為第2腰椎棘突位置,棘突下旁開1.5寸取穴;或平髂嵴最高點處定位第4腰椎棘突,向上2棘突為第2腰椎棘突,其下方旁開1.5寸取穴。
  • 臨床針灸常用腧穴——地倉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曰: 「偏風,飲食不下,水漿漏落,眼瞤動不止。」因此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各種原因導致的面癱,如周圍性面癱、中風後中樞性面癱。2.《針灸大成》載: 「……眼瞤動不止,瞳子癢,遠視䀮䀮,昏夜無見。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宜頻針灸。」因此本穴也可用以治療某些眼疾。
  • 針刺玄妙在手法
    針刺的療效除與針刺的部位、針具的選擇、進針的方法以及患者的病情、體質狀況有關外,更重要的是取決於提插、捻轉和振顫3種手法的配合,通過速度快慢、幅度大小和時間長短來體現補瀉手法以及獲得「針感」。  掌握得效之要,在於得氣  程莘農認為,針刺欲取得效果,首先必須得氣,氣至才能生效。
  • 針灸拔罐的好處和壞處
    針灸是我國歷史傳承下來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這種方法到現在醫院也有延續,它可以用來治療人們的一些疾病。拔火罐兒是用杯子、罐作為工具,利用熱力江其中氧氣消耗也形成大氣壓力,將悲觀貼附於身體用於吸附皮膚造成淤血現象。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兩種古老傳承,針灸拔罐的好處和壞處? 1、拔罐好處:增強免疫力。
  • 針灸用什麼針?治什麼?你要牢記……
    針灸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但是很多人只知皮毛,很少有人會細究其中的奧秘。歷史悠久的針灸也是經過了很多次的改進,才有了現代針灸的盛行。針灸,顧名思義,針就是針刺,灸就是艾灸。針刺和艾灸綜合才叫做針灸。《靈樞》詳細記載了九針,也叫作黃帝九針。毫針,是臨床最常用的工具。過去,由於冶金技術的制約,用的金針銀針。
  • 針灸常用腧穴——頭維
    《針灸甲乙經》: 「在額角髮際,俠本神旁各1.5寸。」簡易取穴法:穴在頭側部髮際裡,位於髮際點向上一指寬。【穴性特點】本穴為足少陽、陽明及陽維之交會穴,具有祛風瀉火,止痛明目之功效,為治療溼邪內侵所致頭痛的常用腧穴。《玉龍歌》謂之為治療頭痛之要穴。
  • 針灸功效及注意事項
    3、調和氣血針灸因為是通過針法刺入人體腧穴來保養身體治療疾病的手法,因此對於調和氣血有著天然的優勢,通過刺激腧穴來調節體內經脈,通過刺激經脈讓經脈得到擴張,氣血運行自然就可以更加的平穩,氣血衝和身體的健康便能夠得到保證了!
  • 針灸拔罐,病好一半!關節疼痛,拔罐頂用!
    針灸是針刺和艾灸療法的合稱。針灸和拔罐是我國人民長期以來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是我國傳統醫學的一朵獨放異彩的奇葩,已為世界許多國家所推祟和應用。針灸療法是運用針刺和艾灸的物理性刺激,通過腧穴與經絡的傳導作用,調動*內在的抗病能力,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 針灸刺法全過程圖解,終生受益的中醫精粹
    我們把針灸針刺方法一般分以下幾個步驟:根據病人的性別、年齡肥瘦、體質、病情、病位及所取腧穴,選取長短、粗細適宜的針具。反之若為女性,體弱、形瘦、而病位較淺者,則應選用較短、較細的針具,臨床上選針常以將針刺入腧穴應至之深度,而針身還應露在皮膚上稍許為宜。
  • 中醫針灸留針時間究竟多久合適呢?
    經氣循環一周全身時間是兩刻鐘即為30分鐘,所以從針灸得氣,到經氣循環一周30分鐘,取針。所以針灸留針的時間是30分鐘。            延伸閱讀針灸並非人人可灸,這些注意事項一定要記住了!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針法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把針具(通常指毫針)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刺入點稱為人體腧穴,簡稱穴位。
  • 針灸名家承淡安丨一代針灸巨擘(手法經驗)
    2.旋捻術:在針刺入時,或刺入後,或拔出之際,右手的拇、食指將針左右撚旋,是一種稍強刺激的手法,適用於抑制(強烈捻)或興奮(輕緩捻)為目的之針法。3.雀啄術:在針刺到達其一定深度後,將針體提上插下,如雀之啄食,頻頻急速上下運動,專用於刺激為目的。在提插之緩急強弱中,不僅能起抑制作用,亦能應用於興奮為目的者。4.屋漏術:懷雀啄術之運用稍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