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玄妙在手法

2021-02-22 亞健康手法調理

 

針刺手法由來已久,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闡述,經歷代發展至今多達數百種。各有神奇,吾嘆其才秀也。很多手法繁雜不易學會。亦有相悖。手法究竟作用如何?筆者將教訓及本人手法一展,望同道涉獵。

       20世紀60年代初期,筆者初學針灸,有一牙痛患者來治,先刺合谷、再刺下關、又刺角孫、曲池、足三裡、內庭等穴,從頭到腳扎了20多針均無效。患者對我抱有希望,第2,3天又來求治,這樣連扎3天,均無效而收場。過了幾個月,有l個腹痛患者求治,先刺足三裡、再刺中脘、又刺公孫、三陰交、陰、陽陵泉等都無效,只好敗下陣來。這兩名疼痛患者的事,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究竟是選穴不對,還是定穴不準?結論是手法不明,療效不應。從此開始學習針刺手法。特別是1972年看了一部新聞電影,說的是一名患者做肺部切除手術,沒有用任何麻藥,僅用針刺麻醉而成功。針灸師選左側支溝穴,一次將針刺到地部,然後不停捻轉、提插,頻率達200次/分以上。從地部逐步提到人部,再提到天部,然後又刺入地部。就這樣反覆行針,從不間斷,直到手術做完。手術中患者清醒,對答如流,並無疼痛之面容。特殊玻璃天窗外的中外記者及來賓無不驚嘆。為了學習這一手法,我連續3次看了這部影片。後來在自己的足三裡施行刺這一手法,讓別人拿持針器,夾我的腹部皮膚,有知覺而無痛感。當他把持針器取後,那塊皮膚青紫發黑,有小塊出血。從那以後,我將這一手法用於所有痛者,一針便差。
       自從看了那部影片後,才覺得承淡安等老一輩針灸學家,強調練指力的重要性。開始空手練提插、捻轉。每Fl l、2次從不間斷,直到現在仍日日練。每次時間從原來的3—5鍾分到目前1小時仍覺自如。為了練指力,每天走路右手空抓,經過幾十年的練習,不知不覺指力非常。用指針(以指代針)治癒了多名肩周炎、急腹症、牙痛、腰扭傷等患者。在學習針刺手法中,我始終遵循師古不泥古,創新不離源的原則。現將我的四種狹義手法及適應症,簡述如下:
        1—1天地交戰法(天部指剛進針的皮下部,人部指天,地之間部,地部指欲刺最深部)
                方法:一次將針刺入地部,立即開始高速來迴旋轉,同時提、插。提重插輕,均衡的將針提至天部,再深刺地部。反覆此法,直到患者痛止。方可將針拔出,不按針孔。
                適應症:各種痛證,特別是疼痛難忍的患者,效果更佳。亦可施用於針刺麻醉。(沒有相當功夫者,莫擔此任)
        1--2溫補法
              方法: 將針刺入天部,來回捻轉3圈稍進一下,依此反覆9下達人部,留針片刻。依上法再進9下達地部,留針3—5分鐘。輕輕捻轉後,一次將針拔出,左手急按針孔,稍許左手離開針孔,這一手法完成。
              適應證:各種虛證,寒證。
            有的患者覺針下熱感流動,亦有覺全身溫熱。有的感冒初期未解表者,全身微微汗出。
        1--3清瀉法
            方法:將針刺入地部,來回捻轉2次提一下,共提6次達人部,稍停片刻。依上法再提6次達天部,即刻出針,不按針孔。
            適應症:各種熱證,實證。
            有些患者覺針下涼感達病所,大便燥結者腸鳴欲便,多在針後2小時內排便。腹有蛔蟲者,針後最長時間次日大便必見蟲。
        1—4平補平瀉法
               方法:針刺入人部,來回捻轉數下,留針3—5分鐘,再捻轉數下,將針拔出,輕按針孔或不按均可。
               適應證:虛、實、寒、熱不明顯證。亦用於慢性病的初針者。 各種手法在得氣中施行,反之氣至病所者,沒必要再施行各種手法,稍停片刻拔針。
          附:嬰、幼兒快速進出不留針,為點刺法。
        初學者難辨虛實,故引《金針賦》一段,供讀者掌握。「補則補其不足,瀉則瀉其有餘,有餘者為腫為痛日實,不足者為癢為麻日虛。氣速效速,氣遲效遲」。(《針灸大成》l963年版55頁)
        選穴少而精,「華佗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沈括日:「人之欲酸者,無過於醋矣;以醋為未足,又益之以橙,二酸相濟,宜甚酸而反甘。」(摘自《良方自序》)從我的兩次教訓得出1+N=0,就是說,本應一針便差,而多針反而無效。一針針到病除的有:腹痛取足三裡,牙痛取合谷,膽絞痛取陽陵泉,闌尾痛取闌尾穴或足三裡…·」等。以上均用天地交戰法。另外還有個時機問題,如慢性扁桃體炎,必須等到急性發作時(疼痛難忍,吞咽困難,發熱,白血球升高等),針魚際用天地交戰法或清瀉法經3次(1次/日),都可根除。如果照此法,預防扁桃體炎急性發作,則毫無作用。
        得氣(針感)早遲、強弱,可判斷療效快慢和好壞。得氣兩方面都有感覺,針者針下沉、重、澀,患者針處酸、麻、脹,這種感覺按經絡上、下傳導,最好是氣至病所。能否獲得理想的針感,需從兩方面考慮。針者身體素質,特別前面提到的指力,患者對針的敏感,敏感越強針感按經絡傳導越遠,療效亦越佳。往往暈針者獲最佳療效。
        綜上所述,簡言之,選穴是療效的前提,手法是療效的關鍵,針感亦是不可缺少的方面。這就是餘對針刺療效的膚淺體會,拋磚在於引玉。
針刺是一種從外入內的刺激療法,其取得療效的關鍵是「得氣」,也就是「針感」。針刺的療效除與針刺的部位、針具的選擇、進針的方法以及患者的病情、體質狀況有關外,更重要的是取決於提插、捻轉和振顫3種手法的配合,通過速度快慢、幅度大小和時間長短來體現補瀉手法以及獲得「針感」。

  掌握得效之要,在於得氣

  程莘農認為,針刺欲取得效果,首先必須得氣,氣至才能生效。得氣的含義有二:其一是對病者而言,就是當毫針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後,患者在針刺局部產生酸、麻、脹、重感,有時還循經擴散,也有按神經傳導出現觸電樣的感覺;其二是對術者而言,針刺後施術者常常感到針下沉緊。這些現象稱為得氣,或叫針感。值得說明的是,這種沉澀緊的感覺要與因手法不當引起疼痛而造成局部肌肉痙攣或滯針嚴格區別開。一般來說,針感出現迅速,容易傳導的療效就較好,反之則療效較差。

  若針刺後未能得氣,程莘農常採用候氣的方法摧氣,或暫時留針,或再予輕微的提插捻轉。程莘農認為循、按、刮、飛等法繁瑣,故常用振顫法,即手持針,做小幅度較快速的提插略加振顫,順逆針均可運用自如。有些患者,不應單獨強力行針尋找得氣,可採用溫和灸,或另配穴以引導經氣。做捻轉手法時,要做到捻轉的角度大小可以隨意掌握,來去的角度力求一致,速度快慢均勻,在捻轉中也可配合提插。做提插手法時,要做到提插幅度上下一致,頻率快慢一致,同時也可以配合捻轉,這樣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雖然有「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和「赤鳳迎源」等特殊手法,由於很難理解,不易操作和體驗,已很少應用。

  掌握病有虛實,針有補瀉

  《千金方》曰:「凡用針之法,以補瀉為先。」程莘農認為針刺得氣後,依據病性及患者體質,施以適當的補瀉手法,亦是針刺取效的重中之重。對於氣血虛弱,身體羸弱諸虛病證,施用補法,以鼓舞人體正氣,使某種低下的機能恢復旺盛的作用;而對於高熱疼痛,邪氣亢盛諸實病證,則用瀉法,以使某種亢進的機能恢復正常。

  程莘農常用的補瀉手法有:捻轉補瀉法、提插補瀉法、平補平瀉法。捻轉一圓周為強刺激(瀉法),捻轉半圓周為中刺激(平補平瀉),捻轉不到半圓周為弱刺激(補法);提插時要有深淺,提插1cm以上者為強刺激(瀉法),0.5cm左右者為中刺激(平補平瀉法),0.2cm以下者為弱刺激(補法)。捻轉、提插法可以單用,亦可聯合使用。

  針刺補瀉的運用,還要結合腧穴的主治性能。例如:針刺足三裡、氣海、關元、腎俞等穴,可促進人體機能旺盛,即為補;而針刺十宣、中極、委中、曲澤等穴,退熱祛邪,即為瀉,所以針刺時正確地選用腧穴,也是實現補瀉的一個重要方面。

  針刺補瀉作用的效果,與機體的機能狀況有著密切的關係。某些體質虛弱的患者,醫生雖經多次行針引導經氣,針下仍感虛滑,這種往往療效緩慢。凡正氣未衰,針刺易於得氣者,收效較快;如果正氣已衰,針刺不易得氣者,則收效較慢。

  掌握諸法配合,聯合併用

  程莘農認為針灸不是療疾的唯一方法,常常配合艾灸和藥物等,其目的在於扶正祛邪,促進康復。

  針刺的補法和艾灸法都具有扶助正氣的作用,針刺的瀉法和放血療法則具有祛除邪氣的作用。臨床應重視正與邪,採取多種方法扶正祛邪,促病痊癒。如:若寒凝衝脈不能溫煦四肢而致足痿,跗陽脈不動,程莘農常取關元、氣海、血海、足三裡、衝陽、太溪、照海加溫灸法。另外,應根據體質、病情及所取經絡腧穴、節氣來靈活掌握留針時間或配合使用電針,對體質虛弱和久病的患者不應產生較強的針刺反應,而應以持續弱反應治療,故留針時間宜短不宜長;對於熱證患者不宜產生較強的升溫作用,故留針時間宜短不宜長,寒證則宜長不宜短;對於頑證、痛證如針刺反應不夠強,就不能達到治療作用;陽經腧穴宜深刺而久留針,陰經腧穴宜淺刺而短留針甚至不留針;冬季可多留,夏季可少留。如程莘農在運用廉泉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舌強語謇時,向舌根方向深刺25~50mm,不留針,取針後輕按針刺處,避免出血;針刺天突、羶中治療咳嗽、哮喘時,針天突多以針尖沿胸骨柄後緣,刺25~50mm不留針,針羶中則針尖沿皮向下刺7~12mm,留針,有針感則甚佳。

 

 

 亞健康手法調理

微信號:TRSH_China (←長按複製)

傳承國術,繼承文化

關注亞健康手法調理

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直接關注我們

           加我個人微信 15378757072  方便聯繫

 

相關焦點

  • 溫暖的針 丨我對針刺手法的一些思考
    第二問:針刺的疼痛遠輕於火灸,然而古代灸方遠多於針方,為何? 答案是:針刺難,灸法易。 晉初陳延之說:「夫針術須師乃行,其灸則凡人便施。」 針刺之難,難在何處? 難在不痛而見效的針刺手法。近代陸瘦燕夫婦收集整理了古代的針刺手法(燒山火、透天涼等),並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以淺顯的語言加以闡釋,使之易懂,但手法仍然十分複雜。針者沒有3~5年的實踐試錯,很難有效操作。
  • 淺談針刺手法
    1.1進針法———手法輕巧 無痛少痛 進針是整個針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步驟,進針時少痛或無痛是患者樂意接受針刺治療的重要方面
  • 針灸之針刺手法
    我們本次主要講的是針刺手法即針法。針法:又稱刺法,指採用針具,運用手法,刺激人體一定部位(一般是腧穴),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從而防治疾病的方法。二、行針手法行針又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為使之得氣,調節針感和進行補瀉而施行的各種針刺手法。 行針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轉法。行針輔助手法:循法、彈柄法、刮柄法、搖柄法、挫柄法、震顫法。
  • 針刺補瀉手法之我見
    其中捻轉和提插是最常用的針刺手法,且二者往往結合運用。而疾徐、迎隨、呼吸、開闔四種手法的單獨運用比較罕見,往往是要結合捻轉、提插手法,所以很難證明這四種針刺手法是否具有補瀉作用。先來說說開闔補瀉,其補法本身就有一個弊端。由於出針後迅速揉按針孔,導致所有針孔在出針後不可能出血。而在臨床中,無論患者病情虛實,經常會在針刺出針後,針孔出血,血色往往偏暗甚至紫黑。
  • 針刺手法對針灸治療影響很大,手法要點有哪些?
    手法就是針刺的操作技術。穴位定得再準,手法不過硬,也無法取得滿意的療效,所以對基本手法應精益求精。毫針的針刺過程,大體分五個步驟,就是持針、進針、得氣、行針和起針。正確施用針刺補瀉手法,使虛者得實,實者得虛,閉者得通,散者得收,遂臻「陰平陽秘」,實為用針之妙道。
  • 針刺手法之基礎練習
    假設毫無支持保護,針刺遇到阻力時,可能會朝四面八方出現歪斜,令針難以刺入。如果在刺入前,故意讓針朝著某一側略彎,其實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向其他方向歪斜的可能。不過,如果向外推的力量過大,針彎的太過,刺入時,向下的力量會被卸掉一部分,導致針身彎折,反而不利於進針了。這種「軟」的方法,「虛」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比比皆是,譬如毛筆之於鋼筆。
  • 《針灸學》複式針刺手法:飛經走氣
    適用於經絡氣血壅滯之證,或用於在關節附近針刺而不得氣者,作為通經接氣的催氣手法,以促使針感通經過節而達病所。青龍擺尾《金針賦》:「青龍擺尾,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操作方法:是針刺得氣後,提針至穴位淺層(天部),按到針身,以針尖指向病所,執住針柄不進不退,向左右(在45°角以內)慢慢搖動,往返擺針如扶船舵之狀。搖擺九陽之數。使針刺感應逐漸擴散。手法用畢後,緩慢將針拔出,急閉針孔。
  • 第四節 論針刺得氣與補瀉手法(5)
    第四節  論針刺得氣與補瀉手法 一、針刺候氣
  • 針刺實操
    選用毫針的規格主要有針刺部位與針刺手法決定,比如針刺外關穴選用針身長度為25毫米的一寸針即可,而用於環跳穴則需要針身長度為75毫米的三寸針,或者更長。至於粗細,一般情況下,針身越粗針感越強,反正針越細針感越弱。
  • 常用針刺補瀉法
    可見,針刺補瀉法,是產生補瀉作用,促使機體內在因素轉化的主要手段,也是針刺治病的關鍵。  常用的針刺補瀉手法有徐疾補瀉法、提插補瀉法、捻轉補瀉法、迎隨補瀉法、呼吸補瀉法、開闔補瀉法、平補平瀉法和熱補涼瀉法等八種,它們由針刺的基本手法結合其他方法組合而成。根據其手法簡繁不同的特點,可將針刺補瀉手法分為"單式補瀉手法"(基本補瀉手法)和"複式補瀉手法"(綜合補瀉手法)兩類。
  • 針刺治「麻木」三則|針刺|腰椎間盤突出|針灸
    擬行針刺治療。選穴:隱白(右),太白(右),大都(右),然谷(右)。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行搓針法。將針體順時針捻轉3周左右,以患者有酸、麻、脹、重、痛及局部跳動、震顫等感覺為度,能放射到整個足底部為最佳。之後,持針不松,並做震顫手法以守氣,片刻放鬆,間隔3-5min再同法行針1次,留針20min,每天1次,5次為1療程,休息2天,視情況再行下1療程。
  • 行針手法
    2.捻轉法:針刺進入一定深度後,進行前後、左右的行針動作,即將針向前向後來迴旋轉捻動,反覆多次,這種行針手法稱為捻轉法。捻轉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左右。(二)輔助手法毫針行針手法以提插、捻轉為基本操作方法,並根據臨證情況,選用相應的輔助手法。
  • 中醫治痛症:針刺療法治療疼痛症機制
    針刺療法即普通毫針療法,也有人稱做體針療法,體針療法是相對於面針、頭針、耳針、眼針、鼻針、腕踝針等近代發現的各種微針療法而言的。針刺療法講究手法操作,不同於電針、水針和穴位注射。毫針是針灸臨床上應用最廣的一種針具,一般26~28號,0.5~3.0寸長的針最常用。
  • 「神奇」的針刺補瀉
    縱觀補瀉法的發展,於早期周秦時,成形的補瀉手法包括開闔補瀉、迎隨補瀉、呼吸補瀉等;至隋唐五代,則在《黃帝內經》基礎上,進一步衍生、豐富出補瀉刺法的各類運用方法,如留針時長,據四時與時日而用補用瀉的方法等;而明代《金針賦》所發展出的補瀉八法等,可視為補瀉手法之豐富的重要標誌。
  • 針刺究竟補瀉了什麼?
    臨床運用中,針刺補瀉法也始終備受關注,於經典補瀉刺法的基礎上,又衍生出愈漸豐富的種類,其根源多不離補瀉之基本要義。然而補瀉法的壯大並不等同於針刺技術的發展,反而過於繁複的操作給質樸的體表療法披上了層層神秘外衣。故而回歸經典,返璞歸真,客觀看待古人的記述猶顯必要。
  • 針灸技法|針刺的「七方十劑」
    比如足三裡針刺可以治療關節炎,因為足三裡和膝關節較近所以針刺就要淺,如果針刺足三裡治療胃病就要深刺了,因為胃離足三裡較遠的緣故。針刺手法(舒張押手法)二、小方小方的條件是取穴少,用針細,手法輕。大都用於新病、輕病、身體虛弱的患者。
  • 醒腦開竅」針刺法精髓
    石學敏院士從醫40年來,始終如一地堅持學習、繼承、發展、弘揚以針灸為主的中國傳統醫學,他創立的「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中風取得了顯著療效;他率先提出針刺手法量學理論,並開展相關研究,對捻轉補瀉手法確定了新定義和量化操作,使傳統針刺手法向規範化、量化發展,1986年度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86年度衛生部科技進步乙級成果獎1991年度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 古代針刺技術
    十二刺為:偶刺、前後配刺;報刺、刺後再刺;恢刺、多向進針;齊刺、三針並用;揚刺、五針並用;直針刺、沿皮進針;輸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斜刺肉內;傍針刺,兩針同用,一直刺一斜刺;陰刺、左右配刺; 贊刺、散針點刺出血。1.偶刺:是用以治療心痺,在腰背部尋找痛點,然後在痛點上斜刺一針,同時在其後背或前胸的相對應部位再斜刺一針,偶刺是取其的後兩針對偶而刺之意。
  • 慢性疼痛局部針刺技巧
    七、肩胛岡上緣軟組織損害區針刺特點:    肩胛岡上緣內4/5斜方肌附著處壓痛點皮區,以間距1cm橫向標6個進針點,均沿岡上緣直刺並向前上方岡上窩岡上肌附著處作骨膜下刺。九、下頜角軟組織損害區針刺特點:    下頜角咬肌、翼內肌聯合附著處壓痛點皮區,以縱橫間距各1cm標9個進針點。均直刺抵骨後,斜刺至下頜角邊緣或行骨膜下刺,貫穿咬肌、翼內肌下頜角附著處。
  • 針刺治療腱鞘囊腫
    針刺治療時先將阿是穴(囊腫部)常規消毒,視囊腫大小選擇長短適宜的粗一點的毫針,針身與局部正常皮膚呈30度角分別於囊腫周圍的12點、3點、6點、9點位進針,針尖向囊腫中心刺(四針形成「十」字狀)。注意應掌握毫針必須刺破囊腫之囊壁,深度以不超過囊腫下層之囊膜為度。進針後施以大幅度的提插捻轉手法,直至針刺處有酸、麻、脹等針感後留針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