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論針刺得氣與補瀉手法(5)

2021-02-07 彩雲長在


第四節  論針刺得氣與補瀉手法


 一、針刺候氣


     針刺候氣的意義,《靈柩·九針十二原》篇說:「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

    《標幽賦》引申其義說:「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並形象地解釋說:「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閒處幽堂之深邃」。

     凡此足以說明候氣的重要性。所謂候氣,就是進針後,通過針刺手技的操作,以求達到某一種針感。如覺針下虛滑,必須持針留捻,或留針片刻再捻,至覺針下沉至,是謂得氣之候,然後可根據脈證的不同而施行補瀉手法。

       總之,「經氣已至,慎守勿失」,這是針刺能否取效的前提。

   

       二、針刺補瀉

     針灸之要,首在配穴,配穴之要,尤重手法。古今研究手法者,其說不一,然掌握其重要關鍵,不外補瀉兩端。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指出:「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洩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意即虛證用補法來充實;實證用瀉法來疏洩;有邪滯瘀的就當除去;邪氣偏盛的就要削弱它。

     《金針賦》就說:「觀夫針道,捷法最奇,須要明乎補瀉,方可起於傾危。」這都充分說明了針刺補瀉的重要。

      大凡補法針刺宜輕宜淺,瀉法針刺宜重宜深,故《難經《七十六難》說:「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

      在這裡,榮衛就是指部位的深淺。補瀉手法的種類繁多。然切於臨床,我常用迎隨補瀉與呼吸補瀉兩法,扼要介紹如下。


     (一)迎隨補瀉及其用法

     用針之法,多本諸經絡之順逆起止。而迎隨補瀉,即順其經絡之去路隨而濟之是謂補;逆其經絡之來路迎而奪之是謂瀉。

     因十二經脈,手之三陰由胸走手,手之三陽由手走頭,足之三陽由頭走足,足之三陰由足走腹。

      這種定向也就是十二經氣循行的起點至終點。

      按照此種氣血環周情況,進針後,虛證是順著該經氣血的走向轉針,即隨而濟之,實證是逆著該經氣血的走向轉針,即迎而奪之。

     同時迎隨補瀉,還需要視其病症的虛實來分別針刺的先後。

    《靈柩·終始》篇說.「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大意是:陰經太過陽經不及,陽經太過則陰經不及。太過是實,宜瀉;不及是虛,宜補。但補瀉的先後應先補後瀉。

     病症是屬於陽虛,就當先補陽,而後瀉陰以和之;若屬陰虛,當先補陰,而後瀉陽以和之。如,左手陽經,欲行補法,則醫者以左手按穴,右手持針,消毒之後,隨穴刺針,先入皮膚一層是曰天部,稍停,進入肌肉一層是曰人部,稍停,再入筋骨是曰地部。天部人部春夏為宜,人部地部秋冬為良。然後捻針,令患者先呼後吸,醫者拇指向前,食指向後,以得氣為度者補也,是為隨其經絡之往而追濟之法。反之令患者先吸後呼,醫者拇指後退,食指向前,是為迎其經絡之來而奪回之瀉法。
      左手陽經如此,陰經反之,左手陰陽經補洩手法,與右足相同,右手陰陽經補瀉手法與左足相同。

      蓋人體之經絡,上下一貫,周而復始,循環無端,左與右不同,胸與背有異,男女上下,憑腰分之,總以得氣為主。

   《標幽賦》說:「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

      所言應當很好體會。


      (二)呼吸補瀉及其用法

       呼吸補瀉,即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

     《標幽賦》云:「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其意當是,完善的補瀉手法,不但要注重呼吸,而且要講究手指的配合。是呼吸與手指並重,而呼吸尤在補瀉之先也。

      然學者遂以為補瀉之法,是專用手指,而不在呼吸。致此手法,得其妙用者蓋寡。

       臨床上,我常以補瀉手指與呼吸一時並用,解決偏盛偏虛之疾甚多,令不揣譾陋,介紹於下:

      當補之時,候氣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吸氣,口中呼氣,病家自覺溫熱;

     當瀉之時,令病人口中吸氣,鼻中呼氣,病家自覺清涼。

     餘初以為語多誇誕,非敢信以為真,及運用在臨床上,始知其法確切不移。又如少陽病寒熱往來,頭暈目眩,目赤耳聾,胸下痞滿,鬱郁微煩。

       此等症候,手法用補瀉兼之呼吸,其人便蒸蒸而振,發熱汗出而解。

      臨床時呼吸出入與補瀉手法必須同時並用,收效始大。

      其手法操作,比如左手陽經,針合谷穴而用瀉法,令病人口中吸氣,鼻中呼氣,醫者左手按穴,右手下針,食指向前,拇指後退,緊提慢按,徐進疾退,以得氣為度。用補祛,令病人鼻中吸氣,口中呼氣,醫者左手按穴,右手下針,拇指向前,食指後退,慢提緊按,疾進徐退,以得氣為度。

       以上所言迎隨,呼吸兩法,用針在腹部時,宜用呼吸補瀉,在四肢時,宣用迎隨補瀉。

     總之,手法當與配穴相提並重,能熟練掌握,靈活運用,臨床之際自能通權達變,取得滿意療效。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歡迎大家光臨彩雲長在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針刺補瀉手法之我見
    關於針刺補瀉的手法,歷代醫書多有論述。大致分為捻轉補瀉、提插補瀉、疾徐補瀉、迎隨補瀉、呼吸補瀉、開闔補瀉和平補平瀉七種。
  • 「神奇」的針刺補瀉
    不難看出,自《黃帝內經》伊始,針刺補瀉被演繹得說理性漸強,種類樣式愈加豐富;且大多以「氣」為認識、詮釋的媒介,對於補瀉的結果,有些甚至清晰確鑿得令人難以置信。但問題在於,補瀉是對刺法而言,與臨床關係最為密切。面對這類描述與認識,施術者或靠自身體悟,通曉其義,而以自己的體會運用於實踐;或不明其義,僅一味刻板操作,而難解操作之緣由。
  • 針刺究竟補瀉了什麼?
    不難看出,自《黃帝內經》伊始,針刺補瀉被演繹得說理性漸強,種類樣式愈加豐富;且大多以「氣」為認識、詮釋的媒介,對於補瀉的結果,有些甚至清晰確鑿得令人難以置信。但問題在於,補瀉是對刺法而言,與臨床關係最為密切。面對這類描述與認識,施術者或靠自身體悟,通曉其義,而以自己的體會運用於實踐;或不明其義,僅一味刻板操作,而難解操作之緣由。
  • 常用針刺補瀉法
    可見,針刺補瀉法,是產生補瀉作用,促使機體內在因素轉化的主要手段,也是針刺治病的關鍵。  常用的針刺補瀉手法有徐疾補瀉法、提插補瀉法、捻轉補瀉法、迎隨補瀉法、呼吸補瀉法、開闔補瀉法、平補平瀉法和熱補涼瀉法等八種,它們由針刺的基本手法結合其他方法組合而成。根據其手法簡繁不同的特點,可將針刺補瀉手法分為"單式補瀉手法"(基本補瀉手法)和"複式補瀉手法"(綜合補瀉手法)兩類。
  • 12種臨床常用的針灸補瀉手法
    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我們總結了行之有效、切合實際、簡單易行的補瀉手法12種,茲分述於下。1進針候氣法針刺必須在得氣的基礎上施行適當的補瀉手法,才能獲得較滿意的療效。針刺有無得氣,是決定補瀉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
  • 針刺補瀉,《黃帝內經》是怎麼講的?
  • 針灸補瀉手法解密
  • 針刺玄妙在手法
    針刺的療效除與針刺的部位、針具的選擇、進針的方法以及患者的病情、體質狀況有關外,更重要的是取決於提插、捻轉和振顫3種手法的配合,通過速度快慢、幅度大小和時間長短來體現補瀉手法以及獲得「針感」。  掌握得效之要,在於得氣  程莘農認為,針刺欲取得效果,首先必須得氣,氣至才能生效。
  • 淺談針刺手法
    1.2行針法———多種術式 務求得氣 進針後再施以一定手法,稱為行針。行針技術是針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提插法和捻轉法又是行針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練掌握,運用自如,這與針刺得氣有著直接的聯繫,而得氣是取得療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針刺補瀉手法的基礎。
  • 針灸之針刺手法
    二、行針手法行針又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為使之得氣,調節針感和進行補瀉而施行的各種針刺手法。 行針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轉法。行針輔助手法:循法、彈柄法、刮柄法、搖柄法、挫柄法、震顫法。三、針刺補瀉手法針灸治病補瀉手法是關鍵。而且,針刺手法並不玄奧,並非常人所想的那樣神秘莫測,倘能細心探求,自非難事。
  • 針刺手法對針灸治療影響很大,手法要點有哪些?
    手法就是針刺的操作技術。穴位定得再準,手法不過硬,也無法取得滿意的療效,所以對基本手法應精益求精。毫針的針刺過程,大體分五個步驟,就是持針、進針、得氣、行針和起針。正確施用針刺補瀉手法,使虛者得實,實者得虛,閉者得通,散者得收,遂臻「陰平陽秘」,實為用針之妙道。
  • 詳解《針灸大成》中的「神針八法」,是針灸補瀉最詳細的總結
    神針八法是明代針灸學家高武的針刺補瀉手法,載於《針灸大成》卷四,主要概括了針刺時的八個注意事項及方法,是針灸手法的基礎,包括了進針前的準備、龍虎交戰針法、進針注意、如何補瀉、特殊補瀉手法、暈針、滯針的處理。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下神針八法。
  • 淺刺多捻得氣,行氣調神有功
    馬老師臨證並注意運用補瀉手法,他常用的補瀉手法以刺手的食指向前推為主,捻轉角度較大,手法較重為瀉,以拇指向前推為主,捻轉角度較小,手法較輕為補。總之,馬老師的淺刺多捻手法,關鍵在於淺刺必須結合多捻,以期「得氣」而達到治療目的。
  • 針家正解——何謂得氣?
    還常引《靈樞·九針十二原》「氣至而有效」一語來強調氣至與療效的關係。在《靈樞·小針解》中還說:「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都是說明針刺治療必須得氣,而且要守住氣而不讓失去。氣,現在都解釋作針刺引起的感覺,或說感應。因而「得氣」也可說是激起機體的感應。既說是感應,那就隨各人的體質、病情和具體部位的不同而有若干差異,不能用一個統一的要求來看待。
  • 中醫治痛症:針刺療法治療疼痛症機制
    針刺療法即普通毫針療法,也有人稱做體針療法,體針療法是相對於面針、頭針、耳針、眼針、鼻針、腕踝針等近代發現的各種微針療法而言的。針刺療法講究手法操作,不同於電針、水針和穴位注射。毫針是針灸臨床上應用最廣的一種針具,一般26~28號,0.5~3.0寸長的針最常用。
  • 古法針灸行針補洩運氣行氣手法
    單式補瀉手法疾徐補瀉:進針慢、退針快,少捻轉為補;進針快、退針慢,多捻轉為瀉。呼吸補瀉:呼氣時進針,吸氣時退針為補;吸氣時進針,呼氣時退針為瀉。開合補瀉:出針後迅速按壓針孔為補;出針時搖大針孔為瀉。《金針賦》中所論「退方進園」,明·汪機認為是左右捻轉,「提針而運之」的意思。《醫學入門》提出「龍為氣,虎為血」,認為青龍擺尾可行氣,白虎搖頭可行血;《針灸大成》明確指出「青龍擺尾手法,補;赤鳳搖頭手法,瀉」。說明兩者雖屬「飛經走氣」範疇,但有行氣、行血補瀉之不同作用。
  • 內經針法之氣至而有效
    《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釋》解釋為:針刺的關鍵,是要得氣,針下得氣,必有療效,療效的可靠,就像風吹雲散……[3]。《靈樞 終始》亦提到「氣至而有效」曰:「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則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對此段文字《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釋》解釋為:「所謂針下氣至而獲得療效,是以脈象變化來驗證[3]」。
  • 古代針刺技術
    五刺法與適應九變的九刺法、適應十二經病的十二節刺法,均集中反映了古代針刺技術的熟練程度。五刺法是從五臟應合五體的關係,論述了病在皮、病在脈、病在筋、病在肉、病在骨的不同施術方法。1.半刺《靈樞·官針》:「半刺者,淺內而急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
  • 有關得氣的誤解:從歷史回顧到實驗研究
    針感,也就是針刺後的感覺,針刺者可在得氣時感到針下沉緊等感覺,而被刺者則能體會到酸、麻、脹等各種不同的感受。針感只是針刺「得氣」後可體察的表現之一,既包括有施者的感受,也有受者的感受。然而人們的普遍印象是得氣就是酸麻脹痛,得氣之後應再進行補瀉等的操作。針灸臨床的常規做法則是針刺→「得氣」(針感)→留針20分鐘左右→起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