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論針刺得氣與補瀉手法
一、針刺候氣
針刺候氣的意義,《靈柩·九針十二原》篇說:「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
《標幽賦》引申其義說:「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並形象地解釋說:「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閒處幽堂之深邃」。
凡此足以說明候氣的重要性。所謂候氣,就是進針後,通過針刺手技的操作,以求達到某一種針感。如覺針下虛滑,必須持針留捻,或留針片刻再捻,至覺針下沉至,是謂得氣之候,然後可根據脈證的不同而施行補瀉手法。
總之,「經氣已至,慎守勿失」,這是針刺能否取效的前提。
二、針刺補瀉
針灸之要,首在配穴,配穴之要,尤重手法。古今研究手法者,其說不一,然掌握其重要關鍵,不外補瀉兩端。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指出:「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洩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意即虛證用補法來充實;實證用瀉法來疏洩;有邪滯瘀的就當除去;邪氣偏盛的就要削弱它。
《金針賦》就說:「觀夫針道,捷法最奇,須要明乎補瀉,方可起於傾危。」這都充分說明了針刺補瀉的重要。
大凡補法針刺宜輕宜淺,瀉法針刺宜重宜深,故《難經《七十六難》說:「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
在這裡,榮衛就是指部位的深淺。補瀉手法的種類繁多。然切於臨床,我常用迎隨補瀉與呼吸補瀉兩法,扼要介紹如下。
(一)迎隨補瀉及其用法
用針之法,多本諸經絡之順逆起止。而迎隨補瀉,即順其經絡之去路隨而濟之是謂補;逆其經絡之來路迎而奪之是謂瀉。
因十二經脈,手之三陰由胸走手,手之三陽由手走頭,足之三陽由頭走足,足之三陰由足走腹。
這種定向也就是十二經氣循行的起點至終點。
按照此種氣血環周情況,進針後,虛證是順著該經氣血的走向轉針,即隨而濟之,實證是逆著該經氣血的走向轉針,即迎而奪之。
同時迎隨補瀉,還需要視其病症的虛實來分別針刺的先後。
《靈柩·終始》篇說.「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大意是:陰經太過陽經不及,陽經太過則陰經不及。太過是實,宜瀉;不及是虛,宜補。但補瀉的先後應先補後瀉。
病症是屬於陽虛,就當先補陽,而後瀉陰以和之;若屬陰虛,當先補陰,而後瀉陽以和之。如,左手陽經,欲行補法,則醫者以左手按穴,右手持針,消毒之後,隨穴刺針,先入皮膚一層是曰天部,稍停,進入肌肉一層是曰人部,稍停,再入筋骨是曰地部。天部人部春夏為宜,人部地部秋冬為良。然後捻針,令患者先呼後吸,醫者拇指向前,食指向後,以得氣為度者補也,是為隨其經絡之往而追濟之法。反之令患者先吸後呼,醫者拇指後退,食指向前,是為迎其經絡之來而奪回之瀉法。
左手陽經如此,陰經反之,左手陰陽經補洩手法,與右足相同,右手陰陽經補瀉手法與左足相同。
蓋人體之經絡,上下一貫,周而復始,循環無端,左與右不同,胸與背有異,男女上下,憑腰分之,總以得氣為主。
《標幽賦》說:「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
所言應當很好體會。
(二)呼吸補瀉及其用法
呼吸補瀉,即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
《標幽賦》云:「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其意當是,完善的補瀉手法,不但要注重呼吸,而且要講究手指的配合。是呼吸與手指並重,而呼吸尤在補瀉之先也。
然學者遂以為補瀉之法,是專用手指,而不在呼吸。致此手法,得其妙用者蓋寡。
臨床上,我常以補瀉手指與呼吸一時並用,解決偏盛偏虛之疾甚多,令不揣譾陋,介紹於下:
當補之時,候氣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吸氣,口中呼氣,病家自覺溫熱;
當瀉之時,令病人口中吸氣,鼻中呼氣,病家自覺清涼。
餘初以為語多誇誕,非敢信以為真,及運用在臨床上,始知其法確切不移。又如少陽病寒熱往來,頭暈目眩,目赤耳聾,胸下痞滿,鬱郁微煩。
此等症候,手法用補瀉兼之呼吸,其人便蒸蒸而振,發熱汗出而解。
臨床時呼吸出入與補瀉手法必須同時並用,收效始大。
其手法操作,比如左手陽經,針合谷穴而用瀉法,令病人口中吸氣,鼻中呼氣,醫者左手按穴,右手下針,食指向前,拇指後退,緊提慢按,徐進疾退,以得氣為度。用補祛,令病人鼻中吸氣,口中呼氣,醫者左手按穴,右手下針,拇指向前,食指後退,慢提緊按,疾進徐退,以得氣為度。
以上所言迎隨,呼吸兩法,用針在腹部時,宜用呼吸補瀉,在四肢時,宣用迎隨補瀉。
總之,手法當與配穴相提並重,能熟練掌握,靈活運用,臨床之際自能通權達變,取得滿意療效。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歡迎大家光臨彩雲長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