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針灸想必大家都是相當的熟悉的,並且針灸也是我國治療疾病常用的方法之一,針灸可以預防疾病的出現,可以幫助人們促進血液的循環,疏通經絡,但是對於針灸的原理還是要有一定的了解的,那麼針灸的主要原理究竟是什麼呢?
針灸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種「內病外治」的醫術。是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以及應用一定的操作法,來治療全身疾病的。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關鍵,辨別性質,明確病變屬於哪一經脈,哪一臟腑,辨明它是屬於表裡、寒熱、虛實中那一類型,做出診斷。然後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臟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達到防疾病的目的。
針灸治病原理是什麼?
隨著針灸醫學理論體系的不斷發展和日趨完善,針灸也越來越被廣泛地應用於臨床各科。其主要作用機理是,通過針刺或艾灸腧穴,以疏通經絡氣血,調節臟腑陰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就兒科疾病而言,除了治療小兒發熱、咳喘、遺尿、腹瀉、厭食等常見病多發病外,尤善長於治療小兒腦癱、腦積水、腦炎後遺症等神經系統疾病。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對針灸作用機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綜合起來可概括為三個方面:鎮痛作用;調整作用;促進防衛、提高免疫機能作用。
1、鎮痛方面,其最突出成果是針刺麻醉,現已廣泛用於100多種外科手術中,並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
2、調整方面,它主要是通過對*呼吸、消化、內分泌、泌尿、血液及神經等各大系統的病理狀態,起到良性的調整作用,從而使機體機能狀態得到改善或恢復。
3、促進防衛、提高免疫力方面,主要表現為針灸具有明顯的抗炎和提高機體免疫力作用。
七類人針灸須注意
1、皮膚感染、潰瘍、瘢痕和腫瘤部位不予針刺。
2、眼區、胸背、腎區、項部,胃潰瘍、腸粘連、腸梗阻患者的腹部,尿瀦留患者的恥骨聯合區針刺時應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誤傷重要臟器。
3、針刺對某些病症確實有極好的療效,但並非萬能,特別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療,應根據情況及時採用綜合治療,才能更有利於病人,也可充分發揮針灸的作用。
4、小兒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針。嬰幼兒囟門部及風府、啞門穴等禁針。
5、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發性出血,損傷後不易止血者,不宜針刺。
6、過於疲勞、精神高度緊張、飢餓者不宜針刺;年老體弱者針刺應儘量採取臥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輕。
7、懷孕婦女針刺不宜過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宮收縮的穴位如合谷、三陰交、崑崙、至陰等禁止針灸。
溫馨提示: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針灸的,並且皮膚出現潰瘍和感染的患者一定要慎重,最好不要採用針灸的方式治療疾病,一般的情況下小兒不要針灸,身體過於勞累的人們和在飢餓的狀態下要慎重針灸,避免對於我們的身體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