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世紀的歐洲:三十年戰爭的戰火之災,動亂的後遺症

2020-12-14 歷史的小諸葛

16世紀50年代,90年代和17世紀20年代之後的數十年,歐洲的軍事活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期間雖然有短暫的和平期,不過這種短暫的和平屬於虛假的曙光。早期近代的歐洲就是一個無盡的鬥爭漩渦。如果說人文主義者們腦海中的中世紀是"黑暗的",那麼這個黑暗的想像源頭素材,恐怕就是他們所處的時代本身。

近代史上歐洲因宗教矛盾、領土紛爭、繼承問題等等所引發的一系列戰爭是極具聯繫性並且毀滅性頗大的,而且牽扯麵越來越廣。17世紀40年代的歐洲大陸期曾經出現過一個短暫的相對和平期,但是這個緩和期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歐洲的經濟分化開始更加嚴重,社會凝聚力越來越弱。

戰火之災:以三十年戰爭為例

三十年戰爭是早期近代歐洲所有戰爭中最具有代表性者之一,單以三十年戰爭來說,其直接反映出了當時歐洲內部極端複雜的矛盾。三十年戰爭是一場由三個戰場相互聯繫而組成的戰爭,並且只有一個是真真正正的打了30年的。第一戰場是德意志地區,戰亂時間為1618-1648,德意志地區爆發戰爭的起因是宗教問題,但後續牽扯麵越來越大,甚至把北歐的瑞典都拉了進來,這個戰場也是整個三十年戰爭中最複雜的戰場,真正意義上的打了30年的大戰,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不聊生,赤地千裡。

第二戰場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與尼德蘭共和國之間的戰爭,尼德蘭雖是共和國,但這仍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家內事,持續的時間也相對較短,從1621-1648年斷斷續續的進行了27年,烈度也較第一戰場德意志地區低出不少。

第三場戰爭則是最具有國家性質的,它是法國波旁王朝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殊死搏鬥。當時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實際上已經脫離了三十年戰爭的主戰場,它的主要敵人就是法國,雙方的戰爭目的就是爭奪歐洲霸權。戰爭從1635年一直持續到1659年,雙方的戰爭目的是單純明確的。也正因如此,法西戰場上的三十年戰爭在當時可算是一個全新類型的戰爭。3個戰場相互重疊,把整個歐洲都卷了進來。

法西之間的衝突尤其值得注意並且影響深遠的。雖然其持續時間不如德意志戰場之久,但其所消耗的人力財力物力是其他兩個戰場加起來都比不了的。首先哈布斯堡帝國當時實際意義上的核心就是在西班牙,因為宗教問題和一系列的經濟紛爭,統治下的一系列王國又開始不斷地叛亂,統治者們試圖擺脫哈布斯堡的帝國框架從而為自己和其臣民們找到另一條出路,叛亂首先爆發在加泰隆尼亞(1640-1659)和葡萄牙(1640-1659),然後蔓延至義大利,那不勒斯和巴勒莫在1647年先後發動了叛亂。所以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不僅僅要對付最大的敵人法國,內部的不斷叛亂也是讓其如坐針氈的。

和哈布斯堡王朝一樣,當時法國的波旁王朝也好不到那裡去,亨利四世數次改宗,最後連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搭上了,才算是建立了一個相對穩固的王室政府。結果太平時日沒持續多久,他的好兒子路易十三一拍桌子就又把法蘭西扔到了三十年戰爭的渾水裡,災難又來了。並且這次的規模更大,消耗的資源也就更多。

稅收暴漲達到了空前的幅度,因為過重的稅收,大範圍的區域暴亂,民眾暴亂,甚至貴族領導的暴亂接連爆發。即便是一代名相黎塞留也只能堪堪維持,根本沒法從本質上解決問題。1643年路易十四繼位,國王年齡不到5歲,法國君主的權威性大受損害。所有的包袱都被甩給了當時的紅衣主教馬扎然,馬扎然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家,對內政策上也不向黎塞留那樣強行壓制,主張軟化問題最終解決問題。但是他所接到的是一個爛攤子,而且已經爛到不能再爛了。法國軍隊在多條戰線上維持著一場大型的國際戰爭,國內資源已經嚴重透支,即便是戰爭立刻勝利都是杯水車薪。

當時波旁王朝的法官、公職人員、稅務官的薪水幾已全部停止發放,稅務官即便竭澤而漁也無法收到稅款。銀行家和商人們鑑於法國惡劣的經濟狀況也停止了對波旁王朝的戰爭貸款。

馬扎然使出渾身解數,促使各方籤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合約》,德意志、尼德蘭的戰事停止了,但西班牙卻拒絕停戰。法國的經濟終於撐不住了,投石黨之亂(Frondes)爆發。此次動亂又分為兩個時期,第一階段最高法院時期就是純粹的經濟崩潰引發的暴亂。第二階段為親王黨時期,經濟問題依舊重要,但更可怕的是各路親王和貴族對王室的不信任和離心傾向的爆發,王室出逃,紅衣主教被迫流亡國外。若不是馬扎然高超的斡旋技巧,盡最大可能避免武力衝突(只是避免而不是消除,因為他根本沒有辦法消除內亂中的戰事),波旁王朝可能在當時就崩潰了。

所以對於法國和西班牙來說它們所面臨的是內亂和對外戰爭的雙重消耗,法西又是鄰國,戰事一旦開啟就很難控制,戰爭開始變得沒完沒了。而且對外戰爭持續的越久耗資就越大,內亂就越嚴重。法西爭端的結果是,法國財政崩潰,偃旗息鼓恢復經濟。西班牙雖有殖民地輸血,但戰爭結束後也基本算是跌落神壇了。30年戰爭,尤其是其中的法西爭端,可說是兩方俱損,沒有贏家的。

後遺症:接踵而至的一系列動亂和問題

當然,因三十年戰爭所引發的內亂還不僅僅包括法國和西班牙,孤懸一隅的不列顛也未能倖免之。1639年蘇格蘭反對斯圖亞特王朝爆發起義,1641年愛爾蘭有發生暴動,緊接著的就是大規模的內戰,1646年查理一世在內戰中落敗並在1649年被送上了斷頭臺。一代梟雄克倫威爾開始了他的徵服行動,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都在鐵蹄之下遭了殃,我們可以說這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但這仍舊是一場極度血腥的內戰,更確切的來說這是"三個王國的倒塌"。

當然,三十年戰爭的內亂和後遺症不僅僅發生在英法西,當時的東歐強國波立聯邦也沒有倖免,波立聯邦是當時的東歐一霸,曾多次擊敗俄國和奧斯曼土耳其,並且還在烏克蘭建立了大量的莊園,希望能夠藉此發一筆橫財。不過很可惜,戰爭費用和後遺症不是光靠種田就能付得起的,1648年哥薩克人大起義一夜之間就把波蘭人在烏克蘭苦心經營的農莊化為烏有,順帶著把當地的天主教會也給取消了。之前瑞典人的入侵已經很大程度上的消弱了波立聯邦的軍事實力,這次暴動更是讓東歐一帶進入了一個新的動蕩期。

以上所舉的和未舉出的種種戰爭和暴亂都多多少少要聯繫到三十年戰爭,尤其是之後的各種暴亂所發生的時間點又頗為集中,當時的人們將這些一概理解為"上帝之怒"、是凡人過分爭鬥罪有應得的下場。歐洲幾乎因此完全喪失了它的基督教屬性,種種矛盾和利益撕破了臉皮,赤裸裸的被擺在了前臺——雖然宗教問題和衝突仍舊存在。

因為龐大的戰爭消耗,當時歐洲各國都不再遵循傳統的規範,王室不再顧忌百姓的死活,商人、貴族和平民也不把王室當回事了,雙方基本上處在了一種公開的戰爭狀態。雖然這些矛盾在後來被經濟的恢復所抹平了,但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因為雙方的互信已然崩塌了,權威性出現了裂痕。三十年戰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事件,《威斯特伐利亞合約》只不過是承認了既成事實而已,僅僅一張條約並沒有創造出什麼新型國際秩序。它只是告訴了所有人:因為戰亂,歐洲已然四分五裂,並將繼續四分五裂。

經濟變化也是當時的一個顯著問題,航道中心的轉移使得原本繁榮的南歐和義大利一帶慢慢衰落,新的港口城市興起了。且隨著之後的利益雪球越滾越大,歐洲各個地區的貧富差距開始拉大。而且17世紀全球的氣候也在變化,這對於全世界的農業生產都產生了影響,一定程度上的擾亂了商業和殖民貿易活動。歐洲本就是伴著炮聲和槍響進入近代史的,而後者給前者的回禮就是更大規模的戰爭、更嚴重的災害乃至於遍及全歐的暴亂和內戰。

而且戰爭和混亂也影響到了近代歐洲科學的發展。當時的歐洲的科學家們已經開始對宇宙和外部世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和研究了。但是因為戰亂、經濟不景氣再加上氣候突變,很多成果不得不停留在圖紙上,很多對自然世界和宇宙的理解都變成了推測性的、偶然性的甚至是有爭議的命題。

結語

戰爭是殘酷的毫無人性的,之所以將三十年戰爭拿出來為例就是因為他的空前殘酷和破壞性之嚴重。近代歐洲的崛起是商業經濟的繁榮和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戰爭是各種矛盾無法調和的最惡劣結果,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兩敗俱傷的行為。

某種程度上來看,沒有任何一場戰爭是能促進科學進步和經濟發展的。軍事技術是建立在已經成熟或基本完善的技術之上並將其改造為殺戮機器的火箭、原子彈、飛機等均屬此類。如果硬是要說戰爭對科技和經濟有什麼貢獻的話,那麼只能十分勉強的說是戰爭促進了某些尖端科技被的被認知程度(當然這種認知方式是以大規模殺戮的形式所展現出來的)。如果是經濟方面的話,只能是厚著臉皮的說戰爭促進了軍火貿易的繁榮吧。

參考文獻:《基督教歐洲的巨變》【M】馬克.格林格拉斯

《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

相關焦點

  •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戰爭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曾經多次發生王位繼承戰爭,這是當時歐洲強國之間政治與軍事的激烈衝突,它們是改變疆土範圍、力量對比與政治格局的重要途徑。
  • 從擲出窗外事件,到全歐混戰爆發,淺談歐洲的三十年戰爭
    公元14到16世紀,整個歐洲都處在巨大的社會變革當中,宗教改革思想的不斷傳播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利用新舊教派之爭在歐洲各處挑起戰爭。而17世紀上半葉,歐洲終於爆發了一場將全歐範圍內的大規模戰爭,史稱「三十年戰爭」。
  • 歐洲三十年戰爭是一場披著宗教外衣的權力鬥爭
    "擲出窗外事件"只是一根導火索,它引炸了歐洲諸國對當時政治秩序的不滿情緒,從此歐洲進入了歷史上的第一次歐洲全面戰爭,這便是著名的"歐洲三十年戰爭"。在史學界,不少學者將"歐洲三十年戰爭"定義為一場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的宗教鬥爭。在筆者看來,這種觀點沒錯,但也不全面。
  • 歐洲三十年戰爭,宗教原因的背後是國家利益!
    歐洲三十年戰爭是歐洲近代時的開端,這場戰爭自1618年開始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籤訂,總共持續了30年,所以也被稱為三十年戰爭。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全歐大戰,最終以哈布斯堡和神聖羅馬帝國的戰敗告終。
  • 16世紀後期開始,隨著歐洲的人口壓力越來越大,人們開始走出去
    我們掌握的數據證明,1800年前後對於歐洲大部分地區的人口發展來講是一道分水嶺,它從此走上了不同於世界其他地區人口增長方式的道路,直到16世紀末,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口出生率才出現明顯差別。17世紀中前期歐洲的一系列天災人禍使得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增長出現停滯,甚至發生人口數量銳減的情況。我們都熟悉1665年倫敦曾經爆發的大瘟疫,事實上無論是西班牙、義大利,還是德國,都在17世紀30年代遭受了流行疫病的重擊。同時饑荒也時不時地現身於歐洲各地,對歐洲人口發展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據說在17世紀中期的德國,甚至出現人吃人的現象。
  • 16世紀佛羅倫斯為何會衰亡,退出歷史舞臺?
    14到15世紀末,佛羅倫斯作為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航者,在政治、經濟尤其是文化藝術方面領先於世界。 但是在16世紀,佛羅倫斯陷入一系列政治、經濟和文化危機,再加上當時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在世界發展的大潮中載沉載浮,最終沒落,黯然退出歷史舞臺的高光之地。
  • 三十年戰爭,能否給終結戰爭帶來啟示?
    三十年戰爭,能否給終結戰爭帶來啟示?帝國的和平語言興起於16世紀,在整個戰爭期間受到辦公處和外交官們的維護,在戰爭後很快又被重新接納。它主要用在與國內和平相關的整合概念上。這些充滿感情的目標概念圍繞著維護帝國憲法、恢復「舊德意志信任」和帝國成員間的和諧展開。這種整合性語言的意義在於消除宗教幹擾因素對帝國和平的影響。
  • 三十年戰爭:德意志內戰演變成全歐混戰,推動了國家主權意識形成
    歐洲歷史上有一場重要的戰爭,它耗時長久,從1618年開始,到1648年結束,整整持續30年;它牽涉甚廣,當時歐洲的主要國家神聖羅馬帝國、法蘭西、英格蘭、瑞典、丹麥、西班牙全部涉足其中,造成了歐洲歷史上的第一次全歐混戰;它背景複雜,一開始是神聖羅馬帝國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發生利益衝突,引發了宗教戰爭,最後卻由於各個國家的政治與利益搏奕,蛻變成爭霸戰爭;它影響深遠,一方面使主戰區德意志民族
  • 歐洲槍騎兵的17世紀落幕,全身板甲加重型騎槍,也擋不住時代變了
    編者按:在之前關於歐洲夾槍衝鋒的《歐洲騎士出行必備:看似簡單的夾槍衝鋒,竟是冷兵器時代騎兵武術巔峰?》文章中,提到曾經堪稱歐洲最具標誌性的槍騎兵,在17世紀卻意外的走向了衰落。好吧,光這樣一說,可能大家都難免會覺得這個說法簡直就是個暴論。那麼本期就專門說下,在17世紀的歐洲究竟發生了什麼,竟然讓手持騎槍的騎兵們,險些在歐洲退出歷史舞臺呢?
  • 歐洲用三十年戰爭「打」出了答案
    【文/約翰內斯·布克哈特】 從政治層面看,三十年戰爭是一場建構國家之戰。「建構國家」這一概念描述了近代最大的制度化過程,人們已開始討論如何刻畫其整體特徵。只要它不是一場關於宗教而是關涉國家的戰爭,它就是一場建構國家之戰。但是,它還不是一場國家間的戰爭,實際上只是一場建構國家的戰爭,交戰的力量即黷武性也正是來源於此。
  • 經濟決定勝負:公元16世紀至18世紀歐洲軍事變革的成果與影響
    20世紀英國最有名的歐洲軍事歷史專家查爾斯·奧曼爵士曾經在他的著作《中世紀戰爭藝術史》中闡述過這樣一個觀點:「16世紀的歐洲軍事是一個萬馬齊喑的時代。」誠如他所言,在工業革命到來之前,歐洲軍事發展的腳本沉重而且緩慢,但是這並非意味著當時的軍事技術已經陷入停滯。
  • 發明了高跟鞋和香水的國家,是從這場戰爭開始變時髦的
    法國巴黎不僅是世界文化之都,還是世界時尚之都。從法王路易十四時期開始,法國就開始引領世界時尚潮流,直到今天。路易十四在位72年,是法國歷史上最偉大、世界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在他統治期間,法蘭西王國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法語成為在兩個世紀裡,整個歐洲外交和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他主持修建了羅浮宮,發明了高跟鞋,使香水成為上流社會的時髦用品。
  • 三十年戰爭中迅速崛起,瑞典如何解決國家實力要素方面的問題
    倫德譯:汪楓瑞典是位於斯堪迪納維亞半島的一個小國,人口有限、資源缺乏,然而在17世紀,僅憑藉尚武國王的軍事才能,在三十年戰爭中迅速崛起為歐洲的軍事強國,並一度成為歐洲大陸的主導力量,直至與龐大的俄國進行較量後走向毀滅。而這100年是歐洲歷史上一段極度複雜和混亂的時代,政治地圖與今天大相逕庭。
  • 你退我進和互相背叛,三十年戰爭最終成為了一場全歐洲的大混戰
    發生在17世紀初期至中期的三十年戰爭最初只是一場宗教戰爭,但是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之下,歐洲各個國家都紛紛參與了這場戰爭,最終導致了原本的宗教戰爭演變成了一場爭奪土地和權利的世俗戰爭。那麼這場戰爭在演變過程中,都有哪些國家參與了呢?
  • 舊教官員被扔出窗外,平民們被恐懼籠罩,淺談三十年戰爭的殘酷性
    據保守估計,自時間走進17世紀以來,歐洲這個地區發生了大大小小數十次的戰爭,從三十年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花費在戰爭上的人力和物力不計其數。其中規模最大、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刻的第一次區域性的各國參與的大戰還是要數三十年戰爭。
  • 女王的遊戲:成就16世紀歐洲歷史的女性
    自1474年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女王繼位起,到大約一個世紀之後的法國聖巴託洛繆大屠殺(這起大屠殺破壞了歐陸各國彼此之間的忠誠)為止,都是女王統治的時代。這一階段的女性統治呈井噴之勢,幾乎與20世紀等量齊觀。這一時期誕生的全新的宗教派別和通過航海發現的如今我們所知的新世界,以及歐洲的大片土地,都處於女王或女性攝政統治下。同為女性,加之都以獨特的女性的方式施政,她們成了一個整體。
  • 為何法語會成為18世紀歐洲貴族通用語
    三十年戰爭1635年為了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影響力,法國加入三十年戰爭。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西班牙遭到沉重打擊,失去了歐洲的霸主地位,逐漸走向衰落。1672年路易十四調集重兵入侵荷蘭,法荷戰爭爆發。1678年法國獲勝,荷蘭遭受重創,法國獲得西屬尼德蘭的弗朗什孔泰、佛蘭德、埃諾等地,歐洲各國承認路易十四「太陽王」的稱號,確立了法國在歐洲的霸權。1680年巴黎市政廳為路易十四獻上「大帝」的尊號,路易十四成為歐洲名副其實的霸主,此後法國的霸主地位一直維持到18世紀。
  • 《戰爭的戰爭》:一部對今天面臨的種種衝突有著重要意義的警世書
    2018年,三十年戰爭(1618-1648)爆發400周年,歐洲各國文化界紛紛對此進行紀念,相關紀念文章、專著紛紛湧現,一時間洛陽紙貴。而不少未曾了解過這場漫長又艱難的戰爭的人們,不禁疑惑:一場發生在400年前、早已時過境遷的戰爭為何至今還在被人們討論?
  • 16、17世紀的倫敦何以從邊緣走向中心,成為國際大都市?
    他認為,恰恰在16、17世紀裡,倫敦的大商人和冒險家們對外開闢航線,對內進行改革,為日後大資產階級和王權的聯盟的穩定奠定了基礎。倫敦的大商人成為了倫敦崛起史的主角。為何16、17世紀倫敦的大商人會有如此的境遇和行動?促成倫敦崛起背後的因素是什麼?以下經出版社授權摘選自《倫敦的崛起》,略有刪節。
  • 阿拉伯明珠,戰火中永生的天空之城
    這是一個命運多舛的國家,1946年才獨立,獨立前一直是法國的委託代管國,由於歷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這個國家一直處在中東的風口浪尖,實際上世紀80年代,阿拉伯之春時期,敘利亞同中東的另外幾個國家一樣也是非常繁榮的,當時有著伊斯蘭天空之城的大馬士革非常繁華,車水馬龍。阿勒頗,霍姆斯更是中東工業重鎮,原油輸出源源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