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戰爭中迅速崛起,瑞典如何解決國家實力要素方面的問題

2021-01-15 戰爭事典

著:亨裡克·O. 倫德

譯:汪楓

瑞典是位於斯堪迪納維亞半島的一個小國,人口有限、資源缺乏,然而在17世紀,僅憑藉尚武國王的軍事才能,在三十年戰爭中迅速崛起為歐洲的軍事強國,並一度成為歐洲大陸的主導力量,直至與龐大的俄國進行較量後走向毀滅。而這100年是歐洲歷史上一段極度複雜和混亂的時代,政治地圖與今天大相逕庭。

很多人,即便不是大多數人,在看待瑞典時,當即就會排除這個國家取得大國地位的可能性。然而,我們已經看到了17世紀初的瑞典如何聚集了一支在當時龐大的軍隊,擊敗或打平了歐洲的主要大國或這些大國的聯合。

我們列出的與大國地位相關的要素,瑞典即便有的話也非常少。認為瑞典沒有成為強國的潛質,部分地是由於對斯堪地那維亞社會的歷史背景缺乏了解。

在歐洲,比瑞典、挪威、丹麥和芬蘭更加尚武的社會少之又少。在這些國家第一千紀的歷史中,他們不斷地捲入內部衝突,或者互相作戰,或者參與海外冒險。因此,當我們發現一個1521年掌權的王朝擁有一連串我們通常所說的武士國王時,不應該感到驚訝。

瑞典人對波羅的海地區總有強烈的興趣,這可以追溯到該地區最早的歷史。雖然瓦薩王朝的前兩代人為瑞典帝國打下了基礎,它最偉大的兩位武士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和卡爾十二。前者主導瑞典崛起為歐洲大國,而後者見證了帝國在18世紀初的崩潰。

雖然兩者均為軍事史上的重量級人物,但他們的個性卻大不相同,在歷史上的待遇也非常不同。其中一個被奉為軍事天才——他也確實如此——而另一個則被視為魯莽的典型,幾近瘋狂。這種描繪存在一些錯誤。古斯塔夫·阿道夫以區區1.3萬名士兵,孤身加入與神聖羅馬帝國及其盟友的生死鬥爭,卡爾十二率領8萬名世界上質量最佳、訓練最優的士兵進攻俄國,前者難道不比後者更加大膽嗎?

古斯塔夫·阿道夫的盛名,相當程度上是因為他被美化為新教救星。事實上,他與卡爾十二為了同樣的政治目標而戰——控制波羅的海。

對卡爾十二最嚴厲的批評,用拿破崙的話說,是他並非一位戰術家或戰略家,只是一位勇敢的士兵。我的結論與之不同。如果卡爾十二採納拿破崙的建議,像漢尼拔那樣切斷與故國的生命線,他必將重蹈迦太基人和拿破崙的命運。迦太基沒有海軍優勢,因此漢尼拔別無選擇,只能在義大利半島建立基地。羅馬人沒有像彼得大帝一樣在他們的行省堅壁清野,這使迦太基人得以維持多年。

現在,讓我們看看國家實力的一些要素,也看看瑞典人如何解決這些方面的問題。

地理

瑞典的地理同時給它帶來了不幸與幸運。波羅的海將它與丹麥、德意志、波蘭和俄國隔開。因此,海軍力量對於保護它漫長的海岸線、控制波羅的海貿易、與歐陸上的駐軍保持聯絡、打通面向西方的出海口極為重要。瑞典地理位置的不幸之處,在於它與挪威共享漫長的邊界,而挪威在那整個時期都身處敵方陣營,並且丹麥-挪威至少在17世紀頭一二十年裡保持了歐洲最強大的艦隊。這些就是瑞典在面臨敵國聯盟時總是要先解決丹麥-挪威的原因。它不得不保持聯絡線和後方門戶的安全。對北歐國家而言,不建立像卡爾馬聯盟所預想的那樣(《導讀》已有討論)的某種形式的合作,就是一種政策失誤。這一地緣問題從未得到克服。

人口

瑞典的人口規模不足以撐起一個帝國,國運因此受到阻礙。當古斯塔夫·阿道夫入侵神聖羅馬帝國時,瑞典人口是130萬~150萬。大約100年後,人口是124.7萬。這一6萬~25萬的降幅沒有計入該時期出生的四代人,展示了人口問題造成的壓力。

社會因素

瑞典擁有同質化的人口。此外,它的人口習慣於惡劣的氣候條件和數個世紀的幾乎不斷的戰爭。

經濟

在17—18世紀,經濟都是瑞典需要著力克服的問題。經濟問題決定了戰略,古今皆然。雖然瓦薩王朝開國之君通過推行新教和接管教會財產,使瑞典立足于堅實的財政基礎上,但它不足以支撐瑞典在17世紀的擴張。1611年古斯塔夫·阿道夫掌權時,瑞典軍隊境況悽涼。1630年之前所有增加國內財政收入的努力都失敗了。國內財政收入和過境費至多能夠支撐5萬人的軍事編制,若是17.5萬人的軍隊,那就缺得多了。

古斯塔夫採取了一種依賴外國資源的政策——「以戰養戰」之策的一部分。它從那些想要抑制神聖羅馬帝國的實力但不願親自動手的國家獲得補助。繁重的財政「貢賦」同時從盟友和敵國徵收。瑞典也以非常有組織的方式獲取實物貢賦。它的軍需官遍布德意志,羅列所需資源的清單並徵收之——有人稱之為「組織化的搶劫」。無論人們怎麼看待,它都是「以戰養戰」思想的一部分。這種制度在德意志這樣的富庶之國頗有效果,但在波羅的海地區和波蘭則是失敗的。

這帶來了戲劇般的影響。1630年,瑞典納稅人不得不為德意志戰爭提供280萬銀塔勒。截至1633年,這個數字降到了12.8萬。據估計,布賴滕費爾德戰役後的貢賦和補助是瑞典日常預算的10~12倍。儘管如此,在三十年戰爭的最後幾年,瑞典國內財政收入的35%仍然投入了軍事——主要用於支付海軍、本土防禦和德意志以外的行動。

瑞典也缺乏打一場歐陸戰爭的人力資源。和當時大多數國家一樣,瑞典嚴重依賴盟國的徵兵和僱傭軍。布賴滕費爾德戰役時,僅有25%的瑞軍士兵是瑞典人和芬蘭人。呂岑會戰後,這個比例下降到不足18%,在三十年戰爭的隨後幾年裡,這個數字進一步下降。這場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裡,瑞典人和芬蘭人僅僅提供了一個核心,儘管其作用非常重要。瑞典人承受的巨大損失可以通過這一事實展現,即1718年的人口略低於1600年的估計值。因此,在資源方面——財政與人力——我們可以發現一把重要的鑰匙,揭示瑞典人在崛起為強國期間怎樣克服這些方面的短缺。

軍事

在古斯塔夫·阿道夫建立的軍事體系中,我們發現了瑞典崛起為強權的另一個關鍵要素。簡言之,這就是軍事革命,瑞典在武器的發展和它們的戰術運用方面都一馬當先。結果塑造了一支訓練有素、專業化領導、積極性極高的軍隊。

就技術而言,這一重要優勢是相當短暫的。其他國家迅速開始複製,因為阻止一些武器落入他國之手是不可能做到的。這種傳播得到了軍火大亨們的大力支持,他們無拘無束地輸出了大量武器,包括一些通過冶金行業數十年的努力才趨於完美的武器。到了三十年戰爭後期,敵國在武器方面已經趕上了瑞典。

(上圖)瑞典國王卡爾十二的遺體回歸桑梓

現在我們來簡單思考一下,截至卡爾十二發起強力的反俄鬥爭時,形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徵兵的基礎仍然相同,以瑞典和芬蘭士兵構成核心;繼續高度依賴僱傭軍,但不是非常依賴盟友,因為盟友要麼不存在,要麼極少。卡爾十二最親的幾位先輩們進行的戰爭,本質上是侵略性的,此舉無法爭取很多盟友。斯堪地那維亞諸國不能同心協力,而是互相傷害,這只會助長自卡爾馬聯盟崩潰以來的民族主義情緒。

由於軍事行動發生在富裕程度遠遠不及德意志的地方,「以戰養戰」行不通了。試圖複製「貢賦」手段,只導致了仇恨和抵抗。卡爾十二的父親和祖父實施的軍事和土地改革,擴大了納稅基礎,但由於民眾的抵制而沒有解決國內外的資源開採問題。改革也沒能建立合理有效的後勤服務和後勤指揮部。

為戰爭籌資的責任著落於瑞典的納稅人和國外的貸款。已經實施的土地改革導致古斯塔夫·阿道夫時代那種具有合作精神的大貴族變少了。他爭取議會和大貴族的支持,接受他們的合作。卡爾十二則冷漠得多,而瑞典社會的那部分人也極少支持他。17世紀下半葉礦價的下跌嚴重地削減了國家從出口和礦業獲取的收入。最終,在卡爾十二統治下,由於最受依賴的債權國也深深捲入了自己的戰爭,瑞典國外貸款的常用渠道枯竭了。

瑞典和敵國之間的技術鴻溝不再存在。然而,瑞典在軍隊的紀律和進攻性作戰方式上仍有優勢。領導力仍然是一流的。

瑞典的案例幾乎不可能複製,但它的某些方面對於政策制定者和軍事策劃、實踐者而言仍是有意義的。

本文摘自《 決勝波羅的海:瑞典帝國百年戰史(1611—1721)》

相關焦點

  • 魔鬼聖經:三十年戰爭中的一本書,「神權」與「人權」的激烈碰撞
    前言:在三十年戰爭中,瑞典軍隊開始對神聖羅馬帝國腹地展開了進攻。在戰爭中瑞典擊敗普魯士,獲得了捷克的控制權,同時義大利部分諸侯也蠢蠢欲動,隨時預備進攻奧地利,這迫使奧地利放棄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王這一頭銜,而奧地利國王也由此卸任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職。
  • 三十年戰爭:德意志內戰演變成全歐混戰,推動了國家主權意識形成
    歐洲歷史上有一場重要的戰爭,它耗時長久,從1618年開始,到1648年結束,整整持續30年;它牽涉甚廣,當時歐洲的主要國家神聖羅馬帝國、法蘭西、英格蘭、瑞典、丹麥、西班牙全部涉足其中,造成了歐洲歷史上的第一次全歐混戰;它背景複雜,一開始是神聖羅馬帝國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發生利益衝突,引發了宗教戰爭,最後卻由於各個國家的政治與利益搏奕,蛻變成爭霸戰爭;它影響深遠,一方面使主戰區德意志民族
  • 歐洲三十年戰爭是一場披著宗教外衣的權力鬥爭
    衰退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帝國內部的工商業受到新航路的大幅衝擊,開始走向衰敗。其國內曾經赫赫有名的大型商業城市,如科倫、沃姆斯、奧格斯堡等,在與英法等受到新航路利益滋潤的國家的城市競爭中處於落後地位。工商業的衰敗直接引發了經濟的大幅倒退,進而間接引發了政治危機。另一個重要的表現在神聖羅馬帝國內部開始走向分裂。
  • 近代戰爭6 大北方戰爭,俄羅斯帝國的崛起之戰,瑞典慘成墊腳石
    大北方戰爭,俄羅斯帝國的崛起之戰。1700年至1721年之間,這場發生在東北歐地區的以俄國、瑞典、波蘭為主的三國爭霸,三國爭霸大戰的焦點是「波羅的海」的出海口。面對兩國夾攻的態勢,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倒也不慌,他冷靜的分析了戰場局勢,隨後,他迅速在海上出擊突破了丹麥的海峽封鎖直逼丹麥首都城下。1700年8月,面對瑞典的奇襲,丹麥無以招架,最終只能與瑞典和談退出了戰爭。11月,瑞典與俄國在今愛沙尼亞的納爾瓦城展開激戰,瑞典僅以先頭部隊8000人就擊敗了俄國的30000軍隊,迫使俄國退出了戰爭。
  • 三十年戰爭,能否給終結戰爭帶來啟示?
    ,如何衡量戰爭恐怖及其造成的影響,並由此提出問題:真的沒有人能阻止這種情況嗎?在這場「戰爭的戰爭」中,一個事關歐洲方向抉擇的因素加大了認知難度,而只有在基本的歷史維度內回顧歷史時才能充分認識到這一抉擇,即這場戰爭尚未最終解決的問題是,歐洲的國家建構將會走普世主義的道路還是建立獨立主權國家。從德意志的小範圍來看,有一條折中道路,即將兩種選項嵌入同一個政治體系,並分別設置邦層級和全國層級。
  • 歐洲三十年戰爭,宗教原因的背後是國家利益!
    歐洲三十年戰爭是歐洲近代時的開端,這場戰爭自1618年開始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籤訂,總共持續了30年,所以也被稱為三十年戰爭。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全歐大戰,最終以哈布斯堡和神聖羅馬帝國的戰敗告終。
  • 16、17世紀的歐洲:三十年戰爭的戰火之災,動亂的後遺症
    17世紀40年代的歐洲大陸期曾經出現過一個短暫的相對和平期,但是這個緩和期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歐洲的經濟分化開始更加嚴重,社會凝聚力越來越弱。戰火之災:以三十年戰爭為例三十年戰爭是早期近代歐洲所有戰爭中最具有代表性者之一,單以三十年戰爭來說,其直接反映出了當時歐洲內部極端複雜的矛盾。
  • 五常中被嚴重低估的國家,軍事實力早在暗中崛起,美直呼差點被騙
    在聯合國五常中,人們對法國的關注度遠遠不如其他幾個國家,法國在綜合實力上確實與美、中、俄三個強國存在很大差距,但事實上法國只是表面看起來比較弱,而實際上,法國不僅擁有強大的國際影響力,而且其軍事實力早已暗中崛起,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美俄。
  • 丹麥和瑞典是如何先後執掌北歐霸權的?
    瑞典獨立之初的近一百年間,都只是一個人口稀少的貧弱小國,不僅多次在戰爭中敗於丹麥,甚至連王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波蘭國王所把握,但在這一時期瑞典進行了宗教改革,新教成為國教,其經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為日後的崛起打下了一個基礎,直到1611年,瑞典霸權的奠基者古斯塔夫二世繼承王位。
  • 1000萬人口的小國瑞典,到底有多發達?
    那麼瑞典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它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怎麼樣的全球背景和內部變革?瑞典人自己又做了哪些努力,讓自己成為小國、大工業的典型,北歐模式的明珠。第十經濟觀察室試著從山川稟賦、歷史溯源、全球機遇、資本主義進化和生產要素(資本、勞動、剩餘)的角度,為諸君簡析。維京海盜與共產萌芽瑞典形成國家較晚,大約在公元1100年代(中國南宋時期)才有國家的雛形。
  • 領土縮水最嚴重的國家—第9期—瑞典:以百萬人口躋身歐洲列強
    經過改革,瑞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近現化軍隊。1630年,古斯塔夫以新教領袖身份介入歐陸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1631年9月,古斯塔夫以少敵多,在布賴滕費爾德會戰中重創如日中天的天主教軍。是役,古斯塔夫首次使用創新的線式戰術,獲得驚人戰果,全殲德意志名將蒂利軍隊約4萬人,歐洲為之震動。
  • 奧地利數敗聯軍,北方雄獅殞命沙場,三十年戰爭之混戰前夕
    在上一篇文章《全歐洲都亂成一鍋粥:三十年戰爭之連戰連勝斐迪南》中,筆者給大家介紹了基督教新教與天主教徒發生衝突,並引爆了德意志地區這個大火藥桶。戰爭一觸即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費迪南任命年輕有為的年輕將領華倫斯坦為北方軍統帥,起用僱傭軍,華倫斯坦橫掃以丹麥為首的聯軍後,華倫斯坦飲馬波羅的海,劍指波羅的海各國。而首先感受到威脅,並作出反擊的是北方雄獅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不過也正是因為華倫斯坦在此前的軍事行動中取得的成就實在是太過引人矚目,因此皇帝費迪南開始猜忌華倫斯坦,又讓華倫斯坦去賦閒。
  • 鄭永年:崛起過程中,中國如何建設「軟力量」?
    近代以來,一個大國崛起的首要標誌是「硬力量」。所有「硬力量」的基礎都是經濟,沒有經濟上的崛起,就不會有包括軍事、外交在內的各方面的崛起。或者說,沒有經濟的崛起,其他方面的崛起不足以使得一個國家產生國際影響力。
  • 從擲出窗外事件,到全歐混戰爆發,淺談歐洲的三十年戰爭
    公元14到16世紀,整個歐洲都處在巨大的社會變革當中,宗教改革思想的不斷傳播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利用新舊教派之爭在歐洲各處挑起戰爭。而17世紀上半葉,歐洲終於爆發了一場將全歐範圍內的大規模戰爭,史稱「三十年戰爭」。
  • 八十年戰爭:海上馬車夫崛起的前奏
    最終尼德蘭各城市在1568年聯合起來,反抗西班牙的統治,揭開了荷蘭獨立戰爭的序幕,由於這場戰爭一共持續了八十年,因此也被稱為「八十年戰爭」。 1572年,尼德蘭人解放了多個城市,令起義軍聲勢大振。但西班牙人很快也發動了猛烈的反撲,經過八個月的艱苦圍攻,西班牙人終於攻克了哈勒姆城。此次圍城戰如此曠日持久,令西班牙人大為震驚,從軍60年的主將阿爾巴公爵在給國王的信中寫到「這是一場我從未目睹或耳聞過的戰爭」。破城之後,西班牙人屠殺了城內的軍民,作為抵抗西班牙長達八個月的報復。
  • 曾經沒有軍艦的國家,為何可以迅速崛起?曾重創美國海軍
    日本是二戰中的主要參戰國之一,其海軍實力可以位列世界三大海軍強國,日本海軍在二戰中表現十分突出,曾在太平洋戰場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但最令人意外的是,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根本沒有一艘像樣的軍艦,直到日、俄戰爭時期,日本軍艦仍需向英美購買,面對這種情況,很多人都開始疑惑日本海軍到底是從哪些國家引進技術
  • 英法俄等強國,為什麼面對普魯士的崛起而坐視不管?
    1701年,普魯士王國建立了,雖然跟很多邦國相比,實力很強,但跟大國相比,隨時都面臨國破家亡的危險。 東邊有波蘭以及俄國,波蘭長期以來對於東普魯士都有著覬覦之心;西邊就更不用提了,法國可是長期的歐洲霸主;隔海相望的瑞典和隔壁的丹麥也對普魯士懷揣著敵意。至於南邊的奧地利更不用提了,在德意志這個大家庭裡,奧地利一直處於領導地位,也是阻礙普魯士崛起的最大障礙。 還有一個國家不得不提,那就是歐洲的攪屎棍英國,英國的政策是歐洲均衡,其態度也是至關重要。
  • 二戰時期,德國橫掃北歐,為何偏偏放過了瑞典?
    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瑞典都是以中立國的身份存在,並沒有參與戰爭。然而,這個中立國不是想當就能當,尤其是在二戰之中,很少有歐洲國家能在德國的坦克履帶下倖存,比如同為北歐國家之一的挪威和丹麥,都未能倖免。那麼瑞典憑什麼能夠在德國面前保持中立?
  • 瑞典與俄羅斯的霸權爭奪戰,波羅的海沿岸各國間的恩怨情仇
    強化措施成效顯著,提升軍力後的瑞典首先打敗了野心勃勃的波蘭。接著,瑞典又入侵愛沙尼亞,因此與俄羅斯爆發戰爭,並取得最終勝利。至此,瑞典初步取得波羅的海霸權。後來,瑞典還參與了三十年戰爭。雖然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在1632年的呂岑會戰中戰死,但瑞典卻通過1648年籤訂的《西伐利亞和約》取得了德國的部分領土。
  • 約翰內斯·布克哈特:如何建構國家?歐洲用三十年戰爭「打」出了答案
    【文/約翰內斯·布克哈特】 從政治層面看,三十年戰爭是一場建構國家之戰。「建構國家」這一概念描述了近代最大的制度化過程,人們已開始討論如何刻畫其整體特徵。只要它不是一場關於宗教而是關涉國家的戰爭,它就是一場建構國家之戰。但是,它還不是一場國家間的戰爭,實際上只是一場建構國家的戰爭,交戰的力量即黷武性也正是來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