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戰爭6 大北方戰爭,俄羅斯帝國的崛起之戰,瑞典慘成墊腳石

2021-01-10 世界歷史大棋局

大北方戰爭,俄羅斯帝國的崛起之戰。1700年至1721年之間,這場發生在東北歐地區的以俄國、瑞典、波蘭為主的三國爭霸,三國爭霸大戰的焦點是「波羅的海」的出海口。這場戰爭前前後後共持續了二十餘年,瑞典共計出動了約25萬的兵力,而俄國也前後動員了約23萬人,波蘭-薩克森前後也共出動了至少10萬的兵力。這場戰爭和同時期的西班牙王位繼承繼承戰爭一樣,一東一西徹底改變了歐洲大陸的大國格局。

在這場戰爭之前,瑞典是貴為北歐霸主,掌握著「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並還同時壓制著俄國、波蘭-薩克森、丹麥-挪威等北歐、東歐幾個歐洲勁旅。於是,為了突破瑞典的壓制,俄國、波蘭-薩克森、丹麥-挪威三國在私下偷偷結成了反瑞同盟,以共同對付瑞典。這場戰爭其實在17世紀末時就已非正式的開場了,1697年,丹麥率先展開小規模行動摧毀了幾座瑞典要塞。1700年,密謀已久的大戰終於正式爆發了,丹麥和波蘭首先對瑞典展開了夾擊。面對兩國夾攻的態勢,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倒也不慌,他冷靜的分析了戰場局勢,隨後,他迅速在海上出擊突破了丹麥的海峽封鎖直逼丹麥首都城下。

1700年8月,面對瑞典的奇襲,丹麥無以招架,最終只能與瑞典和談退出了戰爭。11月,瑞典與俄國在今愛沙尼亞的納爾瓦城展開激戰,瑞典僅以先頭部隊8000人就擊敗了俄國的30000軍隊,迫使俄國退出了戰爭。於是,僅僅一年之內,瑞典便大顯聲威,大破三國反瑞同盟,無愧於是當時強盛的北歐霸主。隨後從1701年到1706年之間,通過五年的激戰,瑞典又擊敗了波蘭—薩克森聯軍,從而徹底擊潰了反瑞同盟中最強悍的波蘭-薩克森聯邦。

然而,就在瑞典和波蘭鏖戰的同時,俄國在彼得大帝的帶領下迅速恢復了實力,並於1703年時從瑞典手中搶走了聖彼得堡地區。1707年,瑞典打敗波蘭騰出手後,開始準備再次向俄國發動進攻以奪回失地,這次瑞典的目標是莫斯科。不過這回瑞典失算了,瑞典受限於俄國寒冷的天氣和彼得大帝的焦土政策,被俄國給痛擊了一番,瑞典國王戰敗而不得不流亡到了奧斯曼帝國。隨後幾年至1710年,俄國又接連擊潰了瑞典殘軍,並把愛沙尼亞和利沃尼亞併入到了自己國家的版圖。

同時從1710年開始,看到瑞典的慘敗,歐洲群雄開始牆倒眾人推,紛紛湧上來結成了新的反瑞同盟,實際上這是歐洲各國此時為了瓜分瑞典領土而組成的「屠瑞聯盟」。參與新反瑞同盟的有原先的俄國、波蘭、丹麥三國,現在還有英國、普魯士等國的積極參與,瑞典幾乎是在與整個歐洲北方作戰。1710年至1720年,在強大的反瑞同盟的攻勢下,瑞典所有的波羅的海和德意志領地全部喪失了。當然,這10年之間,反瑞同盟各國為了爭搶分配勝利果實,各國之間甚至還撕破臉皮大打出手,瑞典則趁機利用了各國的間隙而避免受到了各國的蠶食和瓜分。

最終,1721年,在法國的調停下,各國紛紛與瑞典停戰,瑞典也因此得以保存本土和芬蘭地區,不過,從此之後,瑞典衰弱逐漸淪為了普通小國。而與此相反的是,俄國是本次戰爭的最大贏家,獲得的勝利果實最多,得到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一戰從歐洲的普通國家晉升成為了歐洲的頂級列強之一。

相關焦點

  • 瑞典與俄羅斯的霸權爭奪戰,波羅的海沿岸各國間的恩怨情仇
    他在位期間,延續了古斯塔夫二世的軍事外交政策,先後與俄羅斯、波蘭及丹麥作戰,這幾場戰役統稱為北方戰爭。期間,瑞典從丹麥手中取得部分挪威領土,在國際政治上獲得的收益則更為顯著,可以說將瑞典的霸權推向了頂峰。而一直與瑞典爭奪霸權的丹麥,先在三十年戰爭中敗北,此後在與瑞典爆發的雙邊戰役中也接連落敗,其中包括大北方戰爭。
  • 1701年在大北方戰爭中,為什麼攻擊俄羅斯,而不是波蘭和瑞典?
    波蘭-撒克遜軍隊比俄國軍隊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更有能力威脅瑞典在波羅的海東部的陣地。與此同時,有可能在對波蘭的比賽中取得相對快速的勝利,但對俄羅斯的比賽必然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對瑞典人來說,在對波蘭進行快速打擊時,背對相對弱小的俄羅斯人,要比在年復一年與俄羅斯人作戰時,放手給更危險的波蘭人、撒克遜人。第一個原因是,在納爾瓦戰役之後,俄羅斯似乎並不是一個更危險的敵人。
  • 三十年戰爭中迅速崛起,瑞典如何解決國家實力要素方面的問題
    倫德譯:汪楓瑞典是位於斯堪迪納維亞半島的一個小國,人口有限、資源缺乏,然而在17世紀,僅憑藉尚武國王的軍事才能,在三十年戰爭中迅速崛起為歐洲的軍事強國,並一度成為歐洲大陸的主導力量,直至與龐大的俄國進行較量後走向毀滅。而這100年是歐洲歷史上一段極度複雜和混亂的時代,政治地圖與今天大相逕庭。
  • 領土縮水最嚴重的國家—第9期—瑞典:以百萬人口躋身歐洲列強
    瑞典獨立:卡爾馬聯合時期,丹麥意圖吞併瑞典,激起瑞典人的反抗。1521年,瑞典貴族古斯塔夫·瓦薩起兵反抗入侵瑞典的丹麥軍隊,並於1523年將其擊敗;1523年6月6日,古斯塔夫·瓦薩被擁戴為國王,是為古斯塔夫一世,瑞典正式恢復主權。古斯塔夫一世因此被瑞典人稱讚為「國父」。而每年的6月6日,也成為瑞典的國慶日。
  • 歷史上的北海大帝國是什麼樣子?為什麼後期會縮水成丹麥?
    在從中世紀到近代的一連串戰爭中,丹麥控制下的多個地區逐漸取得獨立,最後剩給丹麥的只有日德蘭半島及周圍附屬的幾個島嶼。從丹麥的發跡到沒落,那個威名遠揚的北海大帝國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最後又是如何解體的呢?如今的丹麥人溫文爾雅,享受著北歐式社會福利的同時,很少過問外界的事務,然而丹麥人的祖先卻不是這樣,他們四處徵伐,足跡踏遍整個歐洲,被西方世界稱為「維京海盜」。
  • 俄羅斯300年擴張史(2):制定入侵我國計劃,兩場戰爭改變結局
    前面我們講到,彼得大帝打贏了「大北方戰爭」,稱霸波羅的海,進一步擴大了俄羅斯帝國的疆域面積。而在彼得大帝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的時候,他們還在爭奪黑海出海口,不過卻遭到了奧斯曼帝國(土耳其)的幹擾,未能獲得成功。最終,在「大北方戰爭」結束幾年後,彼得大帝便抱著遺憾逝世了。
  • 瑞典人此戰後威震歐洲,卻也留下致命的隱患
    圖註:瑞典國君卡爾十二世本期是大北方戰爭系列第三篇!大北方戰爭第一篇詳見→_→《15歲繼承王位,18歲擊敗彼得大帝,卡爾十二世統領的瑞典有多強?》大北方戰爭第二篇詳見→_→《納爾瓦之戰:18歲的天才少年,僅用8千人就完勝彼得大帝4萬俄軍!》
  • 利沃尼亞戰爭開啟——伊凡雷帝進軍波羅的海
    他試圖向西方擴張而發動的失敗的利沃尼亞戰爭極大的消耗了國力和他自己的統治精力,是一次重大的戰略失敗。 總體上,伊凡四世是一位堪稱英明偉大的俄國君主,他的擴張行動和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為日後俄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從某種程度上說,他是個幹"髒活"的人。伊凡四世意志堅強,冷酷無情,性格乖戾暴躁,喜怒無常。在晚年他竟然在一次爭吵中失手用權杖砸死了自己的長子和帝國的繼承者伊凡太子。
  • 論國民士氣11章55節:北方戰爭中俄國在逆境中大勝,令歐洲側目
    上一節中,聞櫻桃醉記述了1706年北方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爭奪戰的進展。北方戰爭戰場上,薩克森王國奧古斯都二世被瑞典國王查理十二打敗,籤訂和約,宣布放棄波蘭王位,退出北方戰爭。西班牙王位爭奪戰都靈解圍戰中,奧地利名將歐根親王利用一次遠距離的複雜機動,擊敗圍困都靈的法國軍隊。時間來到1707年。
  • 日俄戰爭中,為何歐洲老牌帝國沙俄會敗給亞洲新進崛起的日本?
    1904年2月8日到1905年9月5日,日本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的控制權,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了一場大戰,日本先後投入了40萬兵力,俄國也投入了50萬兵力,最終日本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但也付出了死亡8萬餘人的代價,沙俄方面士兵則戰死34000——52623人。
  • 三十年戰爭:德意志內戰演變成全歐混戰,推動了國家主權意識形成
    歐洲歷史上有一場重要的戰爭,它耗時長久,從1618年開始,到1648年結束,整整持續30年;它牽涉甚廣,當時歐洲的主要國家神聖羅馬帝國、法蘭西、英格蘭、瑞典、丹麥、西班牙全部涉足其中,造成了歐洲歷史上的第一次全歐混戰;它背景複雜,一開始是神聖羅馬帝國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發生利益衝突,引發了宗教戰爭,最後卻由於各個國家的政治與利益搏奕,蛻變成爭霸戰爭;它影響深遠,一方面使主戰區德意志民族
  • 15歲繼承王位,18歲擊敗彼得大帝,卡爾十二世統領的瑞典有多強?
    俄羅斯在面對強大的瑞典時,全面陷入劣勢,甚至俄羅斯當時有極大可能成為瑞典的一個行省,這一情節甚至在著名小說《鹿鼎記》中都有提及。但是在經過著名的大北方戰爭後,瑞典先勝後敗,從北歐霸主淪落為二流國家;而俄羅斯先敗後勝,成功成為我們後世印象裡那個兇猛的沙俄帝國。
  • 日本三次賭國運戰爭——日中戰爭、日俄戰爭、日美戰爭,先贏後輸
    這個政權對內殘酷剝削和鎮壓勞動人民,對外積極擴張掠奪,走上了類似俄羅斯帝國那樣的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道路。 日俄戰爭(英語:Russo-Japanese War;日語:日露戦爭;俄語: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是1904年-1905年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而進行的戰爭
  •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這場戰爭鮮為人知,卻從此改變了兩國的國運
    歷史就是那麼有意思,有時候我們普通人看來非常小的一件事情卻是帝國衰敗的開始,像萬曆十五年。關於我國和阿拉伯帝國的那場戰爭如今還有幾個人知道呢?儘管那僅僅只是一場小小的邊界摩擦戰,雙方一共才傷亡不到3萬人,這對兩個疆域都超過了1000平方公裡的大帝國來說真是不值得一提,但為何從此卻改變了兩國的國運?
  • 大航海時代前篇——英法百年戰爭,形成了最早的兩個民族國家
    比如古代的希波戰爭,公元前499-前449年,共50年;羅馬與迦太基的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前146年,共82年;又如近代的奧斯曼帝國與波斯薩菲王朝的戰爭,公元1532-1639年,共107年;奧斯曼帝國與俄羅斯的戰爭,公元1676
  • 八十年戰爭:海上馬車夫崛起的前奏
    而尼德蘭地區,雖然經濟發達,但密集的水網也令當地並未建立統一的政權,而是分散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城市,各城市都無力供養大規模的常備軍,其軍事力量相比西班牙可謂是微不足道。之後尼德蘭人在海上與陸上同時展開遊擊戰,持續騷擾、襲擊西班牙軍隊,令西班牙人苦不堪言。 1572年,尼德蘭人解放了多個城市,令起義軍聲勢大振。但西班牙人很快也發動了猛烈的反撲,經過八個月的艱苦圍攻,西班牙人終於攻克了哈勒姆城。此次圍城戰如此曠日持久,令西班牙人大為震驚,從軍60年的主將阿爾巴公爵在給國王的信中寫到「這是一場我從未目睹或耳聞過的戰爭」。
  • 波蘭歷史沿革:崛起于波茲南、翼騎兵所向披靡、近代數次亡國
    波蘭人是西斯拉夫族群的一支,其先祖曾在匈人帝國崩潰以後西遷至易北河-奧得河-維斯瓦河一帶,後建立波蘭王國,並且一度發展成為影響範圍涵蓋整個中東歐地區的霸主。進入近代以後,波蘭國力衰退,並於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的行動中王國。後雖在拿破崙戰爭和一戰以後經歷了兩次短暫復國,但不久便再度遭到瓜分。直至二戰結束,波蘭才逐漸恢復元氣,並在新世紀中成為西方陣營中的一份子。
  • 不為人知的怛羅斯之戰:大唐與阿拉伯帝國,東西方兩大帝國的碰撞
    公元八世紀,在世界的東方,正是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大唐帝國。自從公元618年李淵建國開始,大唐在此後一百餘年飛速發展,在多位皇帝的苦心經營下,歷經「貞觀之治」,終於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達到頂峰,開創了名垂千古的「開元盛世」,這一時期的大唐,無論是疆域、經濟、軍事、文化,都堪稱世界一流。
  • 三十年戰爭,能否給終結戰爭帶來啟示?
    比如,在紐倫堡召開的一次附屬大會上,帝國等級按規定將500萬帝國塔勒作為約定好的賠款分配給瑞典,從而將德意志從外國軍隊的佔領中解放出來。這是歐洲團結的重大成就,雖然現在鮮有人提及。本書突出強調了對和平具有雙重重要意義的機構 ,這一點對於帝國而言意義非凡(第六章)。
  • 奧地利數敗聯軍,北方雄獅殞命沙場,三十年戰爭之混戰前夕
    在上一篇文章《全歐洲都亂成一鍋粥:三十年戰爭之連戰連勝斐迪南》中,筆者給大家介紹了基督教新教與天主教徒發生衝突,並引爆了德意志地區這個大火藥桶。戰爭一觸即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費迪南任命年輕有為的年輕將領華倫斯坦為北方軍統帥,起用僱傭軍,華倫斯坦橫掃以丹麥為首的聯軍後,華倫斯坦飲馬波羅的海,劍指波羅的海各國。而首先感受到威脅,並作出反擊的是北方雄獅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不過也正是因為華倫斯坦在此前的軍事行動中取得的成就實在是太過引人矚目,因此皇帝費迪南開始猜忌華倫斯坦,又讓華倫斯坦去賦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