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方戰爭,俄羅斯帝國的崛起之戰。1700年至1721年之間,這場發生在東北歐地區的以俄國、瑞典、波蘭為主的三國爭霸,三國爭霸大戰的焦點是「波羅的海」的出海口。這場戰爭前前後後共持續了二十餘年,瑞典共計出動了約25萬的兵力,而俄國也前後動員了約23萬人,波蘭-薩克森前後也共出動了至少10萬的兵力。這場戰爭和同時期的西班牙王位繼承繼承戰爭一樣,一東一西徹底改變了歐洲大陸的大國格局。
在這場戰爭之前,瑞典是貴為北歐霸主,掌握著「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並還同時壓制著俄國、波蘭-薩克森、丹麥-挪威等北歐、東歐幾個歐洲勁旅。於是,為了突破瑞典的壓制,俄國、波蘭-薩克森、丹麥-挪威三國在私下偷偷結成了反瑞同盟,以共同對付瑞典。這場戰爭其實在17世紀末時就已非正式的開場了,1697年,丹麥率先展開小規模行動摧毀了幾座瑞典要塞。1700年,密謀已久的大戰終於正式爆發了,丹麥和波蘭首先對瑞典展開了夾擊。面對兩國夾攻的態勢,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倒也不慌,他冷靜的分析了戰場局勢,隨後,他迅速在海上出擊突破了丹麥的海峽封鎖直逼丹麥首都城下。
1700年8月,面對瑞典的奇襲,丹麥無以招架,最終只能與瑞典和談退出了戰爭。11月,瑞典與俄國在今愛沙尼亞的納爾瓦城展開激戰,瑞典僅以先頭部隊8000人就擊敗了俄國的30000軍隊,迫使俄國退出了戰爭。於是,僅僅一年之內,瑞典便大顯聲威,大破三國反瑞同盟,無愧於是當時強盛的北歐霸主。隨後從1701年到1706年之間,通過五年的激戰,瑞典又擊敗了波蘭—薩克森聯軍,從而徹底擊潰了反瑞同盟中最強悍的波蘭-薩克森聯邦。
然而,就在瑞典和波蘭鏖戰的同時,俄國在彼得大帝的帶領下迅速恢復了實力,並於1703年時從瑞典手中搶走了聖彼得堡地區。1707年,瑞典打敗波蘭騰出手後,開始準備再次向俄國發動進攻以奪回失地,這次瑞典的目標是莫斯科。不過這回瑞典失算了,瑞典受限於俄國寒冷的天氣和彼得大帝的焦土政策,被俄國給痛擊了一番,瑞典國王戰敗而不得不流亡到了奧斯曼帝國。隨後幾年至1710年,俄國又接連擊潰了瑞典殘軍,並把愛沙尼亞和利沃尼亞併入到了自己國家的版圖。
同時從1710年開始,看到瑞典的慘敗,歐洲群雄開始牆倒眾人推,紛紛湧上來結成了新的反瑞同盟,實際上這是歐洲各國此時為了瓜分瑞典領土而組成的「屠瑞聯盟」。參與新反瑞同盟的有原先的俄國、波蘭、丹麥三國,現在還有英國、普魯士等國的積極參與,瑞典幾乎是在與整個歐洲北方作戰。1710年至1720年,在強大的反瑞同盟的攻勢下,瑞典所有的波羅的海和德意志領地全部喪失了。當然,這10年之間,反瑞同盟各國為了爭搶分配勝利果實,各國之間甚至還撕破臉皮大打出手,瑞典則趁機利用了各國的間隙而避免受到了各國的蠶食和瓜分。
最終,1721年,在法國的調停下,各國紛紛與瑞典停戰,瑞典也因此得以保存本土和芬蘭地區,不過,從此之後,瑞典衰弱逐漸淪為了普通小國。而與此相反的是,俄國是本次戰爭的最大贏家,獲得的勝利果實最多,得到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一戰從歐洲的普通國家晉升成為了歐洲的頂級列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