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俄等強國,為什麼面對普魯士的崛起而坐視不管?

2020-12-14 騰訊網

普魯士在19世紀後期才統一了德意志,使得德國開始屹立於世界之林。說起來普魯士這塊地方是蠻荒之地,也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疆界範圍,還時常受到鄰國的欺負。德意志人不斷東侵尤其是條頓騎士團,慢慢地同化了古普魯士人,使得普魯士開始接受德語。

1701年,普魯士王國建立了,雖然跟很多邦國相比,實力很強,但跟大國相比,隨時都面臨國破家亡的危險。

但是,普魯士的前身是歐洲著名的條頓騎士團,軍隊以能徵善戰著稱,歐洲各國都怕他們。而普魯士繼承了這種彪悍作風以及軍事傳統,建立了一直強大的軍隊。

普魯士之崛起,是有其經濟前提的。布蘭登堡的地理位置對經濟發展有利,尤其是新航路開闢後,普魯士鼓勵符合國家利益的紡織、採礦、造紙等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使得國家經濟快速發展。

基於這些因素,普魯士從18世紀開始,強勢崛起,成為了歐洲大國之一,進而又統一了德意志,令老牌帝國英法不敢小覷。

但我們知道,任何國家的崛起都不是溫情脈脈,除了自己悄無聲息的發展外,周邊大國的幹預是肯定的。尤其是在那個弱肉強食、血雨腥風的動蕩年代。所以這也註定了普魯士要用火與劍來鋪就它的王者之路。

那麼英法俄等強國,為什麼面對普魯士的崛起而坐視不管?

普魯士周圍是強國環視。東邊有波蘭以及俄國,波蘭長期以來對於東普魯士都有著覬覦之心;西邊就更不用提了,法國可是長期的歐洲霸主;隔海相望的瑞典和隔壁的丹麥也對普魯士懷揣著敵意。至於南邊的奧地利更不用提了,在德意志這個大家庭裡,奧地利一直處於領導地位,也是阻礙普魯士崛起的最大障礙。

還有一個國家不得不提,那就是歐洲的攪屎棍英國,英國的政策是歐洲均衡,其態度也是至關重要。

波蘭歷史上非常強盛,尤其是和立陶宛合併以來,俄國根本不是對手。不過隨著俄國的崛起和波蘭本身的諸多問題,走向了衰落。普魯士崛起後和俄國、奧地利瓜分了波蘭。儘管俄國此後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但俄國的對手太多了,包括了瑞典以及奧斯曼等地,也無心向歐洲內陸擴張。

丹麥是一個古老的國家,也曾一度強盛,但在和瑞典等國的戰爭中不斷地被削弱,已經無力應對普魯士的崛起。

自從大航海運動以來,西方很多國家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其就包括了英國和法國。這個時期英法已經取代了葡萄牙、西班牙等國,開始在世界上瘋狂圈地。英國和法國之間為了爭奪霸權衝突不斷。

而且從18世紀後期開始,法國爆發了法國大革命,使得法國更沒有精力幹預普魯士的崛起。

普魯士利用英法的矛盾,與英國交好,籤訂了《白廳條約》,英國對於普魯士提供了大量的援助,這也為普魯士的崛起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奧地利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這是一個古老的家族,歐洲很多皇室都屬於這個家族。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使得奧地利樹敵太多,在1618年引發了反哈布斯堡王朝的三十年戰爭。

18世紀剛剛開始,哈布斯堡家族又出去了西班牙,奧地利進一步削弱。這之後,奧地利又爆發了王位繼承戰爭,使得奧地利進一步走向了衰落。

18世紀的歐洲炮火連天,光是知名的歐洲大戰就有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北方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等。

普魯士在這個過程中,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不斷地尋找自己的盟友,尤其是七年戰爭,使得普魯士徹底崛起,正式成為英、法、奧、俄外的歐洲列強之一

相關焦點

  • 奧匈帝國:曾與英法俄齊名的歐洲強國,為何51年內就分崩離析了?
    英國剛經歷「日不落帝國」的榮光,威震大洋;法國依然是傳統強國;俄國作為歐洲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雄踞於歐洲東北;德國是新興工業強國,實力不容小覷。而與這四國並列的,還有一個強盛的帝國——奧匈帝國。奧匈帝國在極盛時,不論是從領土、人口、工業、農業、軍事等各個方面都位居前列,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強國。
  • 亞歷山大一世時俄國大敗拿破崙,三四十年後在克裡米亞卻被英法暴打
    為什麼俄國在亞歷山大一世時期能夠大敗拿破崙,短短三四十年後卻在克裡米亞戰爭敗得那麼慘呢?我們不妨從這幾個因素中去看。首先簡單看看亞歷山大一世的俄國為何能擊敗拿破崙。 1812年的法俄戰爭,俄國充分利用主場優勢吸引法軍深入,並不斷消耗法軍的有生力量和後勤補給。
  • 一戰中的土耳其:硬抗英法俄三大列強,牽制協約國上百萬軍隊
    文/寂寞的紅酒土耳其,位於亞洲西部,是一個面積不算大的中等強國。在很多人眼裡,土耳其就是個喜歡惹事的二流國家。不過在歷史上,土耳其也曾輝煌過。奧斯曼帝國時期,土耳其曾稱雄歐亞,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 容克貴族的普魯士在夾縫中崛起並成功統一德意志的來龍去脈
    一直奉行大陸均勢政策、曾經支持奧地利的英國,從保持大陸均勢和殖民競爭上考量,與普魯士結成同盟。七年戰爭爆發,雖然打得慘烈,普魯士腓特烈大帝曾兩次產生自殺念頭,但最終的勝利讓普魯士成為歐洲第五個列強。加上受法國的許多新鮮事物影響,為適應時代要求,普魯士下決心改革。拿破崙戰敗後,由英、俄、普、奧為主導形成的維也納體系,還是延續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依然保持歐洲均勢秩序的做法。表上看是反法同盟為了收拾法國,但實質也是限制普魯士王國的崛起。因為各國都不願意看到中歐有一個新的強權產生。所以又創造出了一個所謂的「德意志邦聯」。
  • 1870年的普法戰爭普魯士輕易擊敗法國?別逗了,這是俾斯麥的豪賭
    普魯士從立國開始就繼承了條頓騎士團的軍事傳統,重視軍功,軍隊向來以紀律嚴明、作戰勇猛著稱,有點全民皆兵的意思,不有這麼一句話麼「對其他國家來說,是國家擁有一個軍隊;對普魯士而言,則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在拿破崙縱橫歐洲的時代,普魯士軍隊是少數能夠在正面戰場上和法軍媲美的軍事力量,普魯士一直是一個軍事強國,但統一德意志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問題。
  • 德國為何能快速崛起?有兩大原因,霸主夢想讓英法俄感到了害怕
    此時的德國雖經濟地位提升,但政治影響力遠不如英法,且它的地理位置不好,正好被英法俄三個大國夾在中間,再加上起步較晚,殖民地基本上被英法等國瓜分殆盡。德國要想崛起,就必須挑戰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地位,建立一個新的秩序。德皇威廉二世的首相比洛曾宣稱;「我們德國滿足於天空和海洋的時代已經過去,德國也要擁有陽光下的地盤。」
  • 19世紀末,帝國崛起的時代,它們的成敗決定世界走向
    世界在傳統強國英法俄的瓜分下,各自確定了勢力範圍。隨著德國,日本與美國這三個新的世界強權崛起,強國俱樂部增加了三個新玩家,隨著不斷上升的生產力而日漸增長的資源渴求,他們成為了這個俱樂部最具有活力和野心的成員。 新老列強對於利益和生存空間的爭奪,奠定了整個二十世紀的世界格局。而這些新強權崛起的成與敗,也構成了戰略思想史上值得恆久研究的課題。
  • ...大戰,德國領土越打越少,還不如不打,那麼德國當時為什麼還要打呢?
    德國為什麼要一次又一次的打呢? 首先,德國人覺得自己吃虧了。德國最大的問題就是長期分裂。在英法開啟海外殖民之路的時候,德國還處於分裂狀態。而德國統一的時候,英法等國已經把世界上的好地方瓜分的差不多了。這是同樣出身日耳曼民族的德國受不了的。他們和同屬古德意志的奧地利人結盟,希望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秩序。但是德國人盟友實在太少,拿的出手的也不多,一戰最終戰敗。
  • 英法合併:法國為什麼在20世紀兩度提出與英國合併?
    向來標榜自己是世界一極的法國,為什麼會提出如此奇特的要求?一、從世仇到戰友英法關係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重要的雙邊關係,尤其是近五百年來,英法兩國既是歐洲政治秩序的主導者,又是全球殖民地爭奪的主要競爭對手。摧毀西羅馬帝國後,日耳曼人建立起法蘭克王國,隨後又分裂成三塊,其中的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為後來的法蘭西王國。
  • 普魯士史上的最完美的君主,率普魯士以一敵三,卻淪為他國嫁衣!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君主卻險些把普魯士推向了滅亡。在當時的歐洲大陸,普魯士並不能一家獨大,大陸之上的法蘭西、奧地利、沙皇俄國實力都在不弱於普魯士,都是首屈一指的強國。普魯士在北邊面臨英國的威脅,西邊臨近法國,南邊有奧地利,東邊有沙皇俄國,可謂四戰之地。沙皇俄國本不與普魯士接壤,但因為波蘭軟弱,是各國瓜分的對象,所以波蘭這道屏障如同沒有。
  • 為什麼說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把德國拖進了世界大戰的深淵?
    1871年統一後的德國,搭上兩次工業革命的快車很快成為了歐洲強國。尤其是威廉二世成為德國皇帝後,極力推行擴張的世界政策,從此歐洲的均勢失衡,再不平靜。隨著德國的擴張野心和行動的膨脹,也使英法等老牌帝國開始憂心忡忡。如此德國與英法俄之間矛盾日益尖銳起來,但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並無絲毫收斂之意,矛盾繼續發展,所以一場大戰正洶湧而來。
  • 哈布斯堡的雙頭鷹,分別朝東朝西,英法俄:再東張西望,就教訓你
    歐洲進入了近代時期伴隨著老牌帝國的衰弱,例如奧斯曼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同時也伴隨著小國的強勢崛起——英國,法國,沙皇俄國。 沙皇俄國在奧地利的東部崛起,英法在奧地利西部虎視眈眈,土耳其在奧地利南部衰落不堪,奧地利勢必成為這幾個大國交鋒緩衝地帶,事實也正是如此。
  • 打造歐洲強國:女帝葉卡捷琳娜二世
    圖片:wikipedia  1742年俄羅斯女皇伊莉莎白選中彼得大帝外孫卡爾·彼得·烏爾裡希為帝國儲君,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為了加強俄普關係,推薦索菲亞成為俄羅斯皇儲妻子。  圖片:Olha Solodenko / shutterstock  葉卡捷琳娜二世在統治前和早期受到歐洲啟蒙思想家的影響,對啟蒙學者所發表的政治學說,尤其是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尤為興趣,決定順應政治改革潮流實施
  • 東方問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對外擴張與俄土戰爭
    也正因如此才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崛起的年代裡,對於奧斯曼帝國怎麼辦?成為很多歐洲國家關注的重點,也是當時歐洲各國外交的主要議題之一。 ,法國共同瓜分波蘭,但葉卡捷琳娜的重點並不在此,而是南方的世界強國奧斯曼帝國。
  • 英俄兩強十九世紀角逐中亞「大棋局」的手法高下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英俄之間的尖銳衝突與爭鬥,持續了近一個世紀。 克裡米亞戰爭期間的塞瓦斯託波爾圍城戰 拿破崙三世與尼古拉一世的較量,最終演變成1853—1856年英、法、土、撒(丁)聯合對俄的克裡米亞戰爭
  • 曾經的東歐強國波蘭,各種作死挑戰俄國,結果被戰鬥民族三度瓜分
    她一方面對波蘭進行武力壓迫,另一方面則花重金賄賂波蘭貴族。最終通過各種手段,終於讓自己的情夫,一個波蘭貴族斯坦尼斯瓦夫·波尼亞託夫斯基伯爵,當上了波蘭的新國王,即斯坦尼斯瓦夫二世。波尼亞託夫斯基的家族在波蘭其實並不算顯赫,後來因為出使俄國受到俄國女皇的青睞,才在政壇上平步青雲。
  • 美國作為當時第一強國,英法對德國的綏靖政策,美國是什麼態度?
    1938年九月的慕尼黑危機和此後籤訂的各種協議,英法各國犧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希望能以此換取歐洲的和平。那麼作為世界強國的美國,羅斯福是否支持英法德綏靖政策呢?希特勒的言論讓英國首相張伯倫驚慌不已,英法兩國達成協議,共同向捷克斯洛伐克發出照會,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割讓50%的土地給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當然不願意,法國又威脅道,如果不同意那麼捷克斯洛伐克就要承擔戰爭的後果,法國絕不會介入戰爭。在英法兩國的壓迫下,捷克斯洛伐克屈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