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把德國拖進了世界大戰的深淵?

2020-12-26 下午歷史茶

1871年統一後的德國,搭上兩次工業革命的快車很快成為了歐洲強國。尤其是威廉二世成為德國皇帝後,極力推行擴張的世界政策,從此歐洲的均勢失衡,再不平靜。隨著德國的擴張野心和行動的膨脹,也使英法等老牌帝國開始憂心忡忡。如此德國與英法俄之間矛盾日益尖銳起來,但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並無絲毫收斂之意,矛盾繼續發展,所以一場大戰正洶湧而來。

對外政策的演變

19世紀中後期,德國的對外政策一直奉行宰相俾斯麥主導的大陸政策。此間,德意志帝國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的統一大業。同時統一後德國的主要活動舞臺不是海外而是歐洲大陸,其重點是削弱和孤立法國,阻止其他大國結盟。

普法戰爭後期,俄國躍躍欲試要參與其中,並與英國協商共同行動,對德國構成威脅。在這種情形之下,俾斯麥的策略是,首先拉攏俄國,防法俄走近,以孤立法國;聯合奧匈帝國,抑制俄國在歐洲的擴張;拉攏英國,加劇英俄對抗。從而構成極其錯綜複雜的外交網。

1873年俾斯麥促成俄奧德三皇同盟。1879年德奧締結軍事同盟,1882年義大利加入後,針對俄法的三國同盟組成。德俄關係就此緊張,80年代後期幾啟戰端。1887年締結德俄再保險條約,避免了德國兩面作戰。對於英國,俾斯麥力避衝突,1878年柏林會議上,俾斯麥支持英國,阻止俄國掌握黑海制海權。隨著80年代末德國擴張勢力的崛起,德俄矛盾、德英矛盾尖銳,大陸政策破產,俾斯麥被迫辭職。1890年後,大陸政策讓位於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所謂的世界政策就是要大力擴張殖民地,擴建海軍,試圖挑戰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進而謀求世界霸權。這此思想主導下,1895年1月威廉二世毫無顧忌地宣布「德意志要成為世界帝國」,宣揚其「大力擴大殖民地,積極擴建海軍」的新路線。宣稱德國在「古老歐洲的狹窄邊界以外有很多任務要完成」,獲取「陽光下的地盤」等等。

他的追隨者們更是大放厥詞,說什麼德國的工業化和海外徵服「就像自然法則那樣不可抗拒」,等等。說到底就是已經難以抑制擴張的衝動,且目標直指東亞、非洲和中東。由此。德國在整個世界與英國進行了一系列對抗爭奪,使英德矛盾上升為帝國主義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並最終誘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野心膨脹的源泉

其實,威廉二世建立「大德意志帝國」,稱霸世界的野心也並非是憑空而來。

一是統一後德國經濟的躍進式發展。進入1890年之後,德國的煤、鋼和生鐵的生產、機器製造業特別是電機製造和造船業的發展尤為迅速。化學、電氣、光學等新興工業發展迅猛,以拜爾和霍斯奇為首的化學公司生產了佔世界九成的工業染料。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已成為技術最先進、體系最完整以重工業為主導的資本主義工業強國。德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成了其擴張的資本,這樣雄厚的經濟基礎,使德國難以抑制大規模對外擴張的衝動。

二是普魯士貴族地主階級容克的慫恿。容克資產階級擁有普魯士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傳統,他們認為德國應該擁有與其它歐洲列強一樣廣大的殖民地。所以,從1896年起,威廉二世及其追隨者的「德意志帝國要成為世界帝國。在地球遙遠的地方,到處都居住著我們的同胞。……德國的勤奮要飄洋過海」等言論,都是典型地容克資產階級的言論,暴露出他們海洋擴張、世界擴張的意圖。

為此,威廉二世建立了一批沙文主義宣傳機構和民族主義組織。像1891年建立的「泛德意志協會」就是一個宣傳沙文主義的領導機關,大肆鼓吹「侵略有理」,日耳曼人能夠侵略,可以侵略,應該侵略!甚至還制定了具體地在非洲、西亞和美洲進行侵略的計劃。還在1882年建立了「德意志殖民協會」和1898年了「德意志海軍協會」,都是為了德國的殖民擴張或海軍發展而擂鼓助威的民族主義組織。

三是大肆擴建海軍。從1898年到1908年,德國國會通過了四個加強海軍的法案。1898年第一個海軍法案規定「到1904年,海軍全部戰艦應有主力艦17艘,戰鬥艦9艘,輕巡洋艦26艘以及相當數目的驅擊艦和各種小型艦艇」。1900年的第二個海軍法案規定「到1905年,德國海軍應擁有34艘主力艦,11艘重巡洋艦,34艘輕巡洋艦和將近100艘驅逐艦,其中尚不包括4艘裝甲艦,3艘重巡洋艦和4艘輕巡洋艦組成的後背分艦隊在內」。1906年的第三個海軍法案規定今後德國海軍的一切新式艦艇必須是「無畏艦」級,並決定再增加6艘大型巡洋艦和一支布雷小隊。1908年的最後一個海軍法案則使得1908-1917年德國海軍所需的費用比以前的海軍計劃規定大約超過10億馬克。

德國如此迅速擴張海軍,其野心昭然若揭,就是要儘快趕上甚至超過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英國海軍,奪得海軍領域的霸權。

四是改組了的政府。趕走了俾斯麥,換上了卡普利維,然而卡普利維仍讓威廉二世失望,因為他還是沿用俾斯麥的大陸政策,仍然將著眼點放在歐洲大陸,擔心會爆發一場大陸戰爭。而威廉二世需要的是一個能夠緊跟自己步伐,大肆鼓吹和推動世界政策的政府。為此,在1897年,外交大臣馬沙爾辭職,內政大臣伯蒂歇爾德職務被解除,換上了支持他的世界政策的米克爾擔任普魯士副總理,蒂爾彼茨擔任海軍大臣,波德比爾斯基擔任郵政大臣,比洛擔任外交大臣。從此得心應手,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便更快速地推行起來。

盲目擴張的效果

威廉二世十分宏偉的世界政策,推行起來一度取得了不少成效。在東亞強佔了中國的膠州灣,在中東開始修築巴格達鐵路,在非洲制定了斜斷非洲大陸的計劃,與英法兩國在東非、南非等地展開直接的競爭,在太平洋地區與英美兩國爭奪薩摩亞群島、馬裡亞納群島等等。一時之間,德國擴張觸角遍布了世界各大洲。

可是,德國的擴張看似聲勢浩大,步伐緊湊,但實際上是時時受限,處處碰壁,遭到了英法俄美等國的對抗。這些大國一是擔心自己利益受損,二是憂慮德國一家獨大,於是,與德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著力限制、阻擋德國聲勢浩大的擴張勢頭,結果德國雖然佔有了一些殖民地,但同時也激化了與列強之間的矛盾,最終激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當然,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最終以失敗而告結束。德國作為一個新興國家,崛起相對較晚,雖然實力雄厚、野心膨脹,但當時的世界殖民地基本已被瓜分完畢,而這個時候再去爭奪殖民地,就等於在其它列強碗中搶肉,自然會引發矛盾、衝突和戰爭。而俾斯麥恰恰是看懂了列強忌憚德國這一點,所以一直堅持大陸政策,且謹慎小心,而愣頭青的威廉二世只顧著擴張,對老牌帝國對德國的顧忌不屑一顧,所以,老謀深算的俾斯麥對於國際政治的認識研判要遠高於威廉二世。

結束語

如此看來,俾斯麥的大陸政策,立足於歐洲大陸而先不謀世界無疑是正確的。因為保持歐洲大陸的穩定均勢,對德國是有益的。而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則直接衝擊到歐洲的老牌帝國乃至世界大國的利益,所以,狂熱衝動、野心膨脹到一定程度時,英國首先坐不住了,而仍無收斂,就演變為與英法蘇美等列強的衝突。

俾斯麥早在國內狂熱勢力要求擴建海軍、謀求擴張世界時就曾表示:「德國在擁有世界第一陸軍時,再進一步擴大海軍,只會將自己的國家推向眾矢之的,這是一種愚蠢的想法。」由此可見,俾斯麥對時局冷靜、明智而準確的判斷。然而,俾斯麥辭職以後,威廉二世以及那些狂熱的支持者早已把這一忠告拋到了九霄雲外。最終德國人的軍事冒險讓當時的世界秩序難以維計下去,德國滑進世界大戰的深淵,得到的是那個讓他們無法接受的《凡爾賽條約》。

相關焦點

  • 希特勒掌權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仍然活著,希特勒對他怎麼樣?
    不過德皇威廉二世似乎並不想就這麼倉促的投降,因為若是德國投降,他本人一定會被英法列為戰犯而送上法庭。 (德皇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堅持戰爭的行為引發了國內民眾的不滿,到194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基爾港首發生起義,海員們抗拒海軍的出兵命令
  • ...大戰,德國領土越打越少,還不如不打,那麼德國當時為什麼還要打呢?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是主要參與者,卻又都是戰敗國。德國本身實力不弱,因為隊友太弱,經常面臨多線多戰的情況。二戰後,德國的國土縮減超過了百分之二十,只剩下35萬多一點的領土。德國為什麼要一次又一次的打呢? 首先,德國人覺得自己吃虧了。德國最大的問題就是長期分裂。
  • 感覺之前德國並沒有厲害過啊,為何二戰時的德國,叫第三帝國
    (網絡配圖)那麼,為什麼納粹德國要被稱作「第三帝國」?有沒有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呢?進入20世紀,帝國成為了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其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德皇威廉二世上臺後,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命運開始出現變化。由於德意志的統一時間較晚,當時世界上大部分的殖民地已經被英、法、西、荷等國家瓜分,德意志帝國幾乎已經找不到殖民地入侵了。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什麼德國是最大贏家?
    二戰過後最大贏家看分什麼情況,如損比再到重建之猛當屬德國,為什麼這樣講,源於德國在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以慘敗收場,逼得德皇威廉二世退位,但不久建立納粹德國後,德國實現驚天逆轉。
  • 19世紀末德皇突然計劃發展海軍企圖建立海洋霸權的契機是什麼?
    19世紀末,統一後的德國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繼續擴大貿易市場,但世界市場已經被率先發展資本主義的國家佔領,宰相俾斯麥實行的政策已經不能滿足德意志的需求,為了國家經濟發展,德皇威廉二世推行海洋擴張政策,但由於軍國主義思想的侵略性,導致政策失敗國家滅亡。
  • 二戰前,英國首相張伯倫的綏靖政策,怎樣把歐洲一步步拖進深淵?
    英國不再是日不落帝國,而法國更多地淪為二流國家,而德國工業發展較快,國力也迅速提升。 凡爾賽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法綏靖政策形成的影響是巨大的。 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德國、義大利和日本法西斯勢力的日益強大以及蘇聯的發展,都可視為20世紀30年代全球的時代背景,在這種國際環境下,資本主義世界原有的經濟、政治體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戰之後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在應對不斷增長的國際力量時,已經顯露出衰敗的跡象。
  • 莫名其妙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原來是一群親戚打架
    奧匈帝國的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莫名其妙地來到波士尼亞首府塞拉耶佛訪問;在訪問過程中,一名波士尼亞青年學生開槍刺殺了斐迪南大公夫婦;隨後,奧匈帝國以此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引來了德國、英國、法國、俄國、美國等世界列強加入陣營,形成了一場席捲歐洲、太平洋、非洲等地的世界大戰。
  •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對德國的戰役思想發展的一次苦澀考驗
    格羅斯譯:孫希琨(上圖)路德維希三世(1845—1921年)是巴伐利亞王國最後一任國王,圖為他在1917年,一次檢閱軍隊時所拍的照片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對德國的戰役思想發展的一次苦澀考驗。如果套用總參謀部為戰役思想設立的嚴格標準,可以說它已經失敗了。戰役思想沒能通過考驗。
  • 解密 | 德律風根:一個德國皇帝為什麼要創辦無線電公司?
    但鮮為人知的是,這個名字聽上去優雅而輕盈的品牌,其誕生動機,卻是與歐洲列強的爭霸戰息息相關,後來又一度落入納粹的魔掌,在它百餘年的歷史中,大部分歲月,都是嚴峻而沉重,優雅與輕盈,無處可尋……自1903年德皇威廉二世創立這家公司以來,德律風根一邊行進在科技的路上,一邊也一次次被捲入國家機器的戰略中,親身歷經了科學技術的革新以及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成為穿越時光的「德國之聲」。
  • 一戰故事:日德青島之戰——一戰遠東唯一戰場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8月,日本藉口英日同盟趁機向德國宣戰,意圖奪取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益,進一步侵略中國。11月德軍戰敗投降,日本佔領青島。
  • 19世紀末英國與德國的「新大博弈」,如何讓歐洲走向了一戰?
    在俾斯麥辭職後,威廉二世開啟了德國的「東進」運動只要還是俾斯麥掌管德國的外交政策,這種狀態就不會改變,這讓擴張主義者感到沮喪。但是,在1888年的夏天,好運突然降臨到他們的身上。那年6月,德皇威廉二世繼承他的父親,成為德國的皇帝。
  •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滅門始末
    但是亞歷山德拉皇后並不想失去手中的權力,她認識了騙子拉斯普廷,這個本是西伯利亞農民的人變成了僧侶,能夠挽救皇位。這件事,讓本來就對俄國君主立憲改革持懷疑態度的人民心懷不滿,同時也在歐洲其他君主親戚中間造成了隔閡。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加入了以英國、法國為首的協約國,與德國和奧匈帝國進行了戰爭。
  • 兩次世界大戰的藍圖
    完成統一的德意志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就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和歐洲第一工業國。但是,蓬勃發展的德國工業需要更多的原材料、更多的商品市場、更多的勞動力。在世界已經被各帝國瓜分完畢的情況下,後起的德國只剩下一個選擇——戰爭——「對於普魯士德意志來說,現在除了世界戰爭以外已經不可能有任何別的戰爭了!這會是一場具有空前規模和空前劇烈的世界戰爭」。
  • 「後起之秀」德國憑什麼僅僅相隔25年便兩次挑起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三大反派巨頭:德國、日本、義大利,如果我們在把歷史追溯到25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我們又會發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挑起者竟然還有德國,僅僅相隔25年德國憑什麼挑起2次世界大戰,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弄明白麼?自從歐洲"海盜」麥哲倫和哥倫布揭開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後,歐洲國家紛紛鼓勵國民揚帆出海掠奪世界財富。
  • 歷史上最著名的蝴蝶效應:一顆子彈造成的世界大戰
    ;而德國佔領了法國6個北方省,造成法國國內市場進一步狹窄,使得法國的經濟發展嚴重受阻,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展緩慢,明顯落後於美、德、英。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的國家,蘇聯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十月革命後被槍決,協約國在東線的軍力完全瓦解。
  • 150多年前的德國崛起之路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崛起之殤」
    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的鏡廳登基成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帝,於是德國統一了,一個德意志民族的大國崛起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這個時候德意志掌權的人是著名的俾斯麥將軍。文科生同學對俾斯麥這個人應該很熟悉,因為歷史教科書中常會提到一個詞,叫「鐵血宰相」,說的就是他。他曾做過一個演講,說現在德國的問題要靠鐵和血來解決。所以在我們的印象中他是一個戰爭狂人。
  •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明明已經退位,為啥最後還是被處以槍決?
    第一次世界大戰又被稱之為「歐戰」,因為這場戰爭主要是在歐洲進行的,其波及範圍遠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 但是一戰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力並不遜色於二戰,從某種角度上看,二戰就是一戰的延續。
  • 三個德意志帝國的簡介,為什麼納粹德國叫第三帝國?
    韓愈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說的就是我這樣的。弗朗茨二世1806年拿破崙強迫弗朗茨二世放棄神聖羅馬帝國尊號,只保留奧地利皇帝,德一滅亡。德意志第二帝國:又叫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Reich),是後世魏瑪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名稱,也就是說,德三的國號繼承自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