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德皇突然計劃發展海軍企圖建立海洋霸權的契機是什麼?

2020-12-26 牧童文史

19世紀末,統一後的德國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繼續擴大貿易市場,但世界市場已經被率先發展資本主義的國家佔領,宰相俾斯麥實行的政策已經不能滿足德意志的需求,為了國家經濟發展,德皇威廉二世推行海洋擴張政策,但由於軍國主義思想的侵略性,導致政策失敗國家滅亡。

一、德國帝國主義思想滲透全國並且海軍力量的增強讓德國毅然決定進行海外擴張

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工業革命後形成對外擴張的經濟思想就是帝國主義,帝國主義在壟斷的經濟社會裡佔完全主導的地位。

1896年德國壟斷組織由270家,直到1911年增長到660家。克虜伯公司壟斷軍械生產,電氣總公司和西門子壟斷電氣工業,漢堡遊船公司和貝蒂輪船公司壟斷德國航運業。

德意志壟斷組織發展到大部分的工商業,同時銀行也為集團進行壟斷提供信貸基礎。柏林商業銀行為電氣行業的金融支持,大部分的工業也都是受到了銀行的支持才能夠發展起來。

1909年柏林九家銀行控制了全德國銀行83%的資本,德意志銀行持有30億馬克的資本控制著200家企業,柏林六家銀行的董事還是其他409家企業的監事,同時大部分企業家還是銀行的董事。

「銀行與工商企業的密切合作形成德意志帝國的金融壟斷。」

德國資產階級從未擁有過多的權利,而貴族軍國主義支持者們擁有大量地產從事著資本主義的經營,這讓貴族與資產階級的關係逐漸密切,在德國經濟佔有很大的比例。

大部分的貴族地主參與壟斷企業和銀行,工業企業家和金融壟斷勢力也試圖購買土地成為貴族,貴族與資產階級之間的利益進行交融,封建和軍國主義思想便進入德國各行業,促使德國進行軍事擴張。

1880年後,德國開始向海外擴張,為鞏固大陸的勢力,俾斯麥在殖民地採取慎重的態度,因為不想與英國發生衝突,但德國在全球進行殖民時都遭受了英國的制約。

由於俾斯麥的政策使德國海軍成為只作為保護航運的軍船,在當時的歐洲海軍力量中十分弱小,無法與英國抗衡,但當時德國的海軍仍然在保持發展。

1885年後,德國已經建立完善的大陸軍事,法國和俄國也無法對其造成威脅,而海軍力量最為強大的英國在和俄法爭奪殖民地,無法牽制德國發展。

德國在優越的國際環境下開始擴張殖民地與發展海軍力量,1883年至1888年共提出三次造艦計劃,由國內四家造船廠和英國造船廠建造3500噸排水量軍艦18艘、7600噸排水量軍艦3艘和6800噸排水量軍艦2艘。

這讓德國海軍整體實力得到極大的提升,為海外擴張創造軍事基礎。

俾斯麥的國內外政策都沒有取得較好的成效,他對天主教和工人運動進行鎮壓反而使他們的反抗越來越強烈,民主派的力量壯大進入議會成為最大勢力。

海外擴張受到英國制約,資產階級及貴族也不滿意俾斯麥政策,在內外勢力的壓力下,俾斯麥被卸任宰相。

二、建設海軍部門提升軍隊力量將德國海軍提升到世界前列,建立殖民部門對海外擴張積極推行

1892年德皇建立海軍部,海洋軍事的建設主要表現在海洋軍艦的裝備和海軍戰術的改進上。威廉二世很早就想建立強大的海軍,1897年支持海外擴張的迪爾皮茨成為海軍大臣並制定海軍建設方案。

1900年德國以商船被英國海軍扣留為理由通過海軍法案,計劃1915年海軍擁有34艘主力艦、11艘重型巡洋艦、34艘輕型巡洋艦和100艘驅逐艦,直接將海軍艦隊數提高一倍。

在海軍戰術改進上迪爾皮茨提出針對英國的戰略理論,強大的艦隊需要建造大量戰艦,雖然數量不能與英國相同,但要讓英國意識到與德國進行海戰會對自身造成重創。

短期時間無法在數量上與英國抗衡,所以德國將重心放在艦船的質量。1913年建造的巡洋艦在質量上超過了英國巡洋艦,在後來的海戰中,雖然遭受重創但並未像英國戰艦一樣沉入大海。

在海軍建設中,各類軍艦建設層層推進,越來越先進。1892年建造的奧古斯塔皇后號排水量6000噸,總長130米,是德國第一艘三軸推進軍艦,航速達到21.6節,裝備4門150毫米口徑主炮,16門105毫米速射炮和5具魚雷發射管。

「同樣先進的軍艦還有維多利亞號、赫塔號、弗雷亞號、維納塔號和漢莎號,共計7艘。」

德國海軍軍艦的種類也很齊全,除了戰列艦,還有無畏級、巡洋艦和潛艇部隊。巡洋艦根據需要分為輕、重、戰列巡洋艦,潛艇部隊有巡洋、遠洋和近岸潛艇。

1897年,德國藉口兩名傳教士被殺趁機奪取膠州灣,開始海外殖民。1899年佔領太平洋部分島嶼,將勢力擴張到亞洲、南太平洋和北非地區。

1912年德國在殖民地投資達到5.1億馬克,一戰前夕德國殖民地面積達103萬平方英裡,對殖民地區進行直接殖民統治。

三、沙文主義的膨脹與海洋軍備競賽使德皇極力發展海軍力量,但巨大的財政赤字導致軍國主義思想必然破滅

德皇建立起具有現代化意義的艦隊,共有72艘戰列艦以及350多艘潛艇。雖然一戰大陸戰爭失敗,但從德國投降後的艦船數量達76艘戰艦和176艘潛艇。

威廉二世還完善了海軍組織,除了公海艦隊還有海上遊擊的太平洋艦隊、加勒比分艦隊、東非分艦隊和地中海分艦隊,這都體現了當時的德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海權。

沙文主義膨脹體現在泛德意志協會的建立,協會的前身是日耳曼同盟。1894年改建成為德國鼓吹軍國主義思想的協會。

協會主張聯合所有的德國人組建泛德意志國家,支持政府在歐洲和海外實行強力的利益政策,主張由德國統一世界並掃除一切阻擋民族發展的障礙。

它是全國各組織的總部門,而且很多軍事和工商業重要人物都參與協會,在多家重要報紙都刊登泛德意志思想的文章,鼓吹這一思想。

很多學者也認為現在的德國就像當時與法國進行鬥爭一樣,正在成為世界強國,支持帝國主義的殖民政策,認為殖民地為德國人提供了活動場所。許多作家也在作品中流露出對戰爭和軍國主義思想的支持。

德國為了與英國進行海軍軍備競爭,1904年設計1萬4千噸排水量的主力艦,又在次年設計出1萬7千噸排水量的無畏艦。但由於技術上的落後,德國主力艦無法與英艦一樣擁有高超的技術。

建造主力艦需要德國投入大量金錢,曾撥款94億馬克用於建造無畏艦和運河港口的改建。這時期的德國已經出現了巨大的財政赤字,財政危機使德國的軍國主義擴張計劃必然失敗。

參考文獻

《德國通史》

《海權論》

《海洋帝國》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把德國拖進了世界大戰的深淵?
    如此德國與英法俄之間矛盾日益尖銳起來,但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並無絲毫收斂之意,矛盾繼續發展,所以一場大戰正洶湧而來。對外政策的演變19世紀中後期,德國的對外政策一直奉行宰相俾斯麥主導的大陸政策。此間,德意志帝國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的統一大業。
  • 19世紀末英國與德國的「新大博弈」,如何讓歐洲走向了一戰?
    但是,在1888年的夏天,好運突然降臨到他們的身上。那年6月,德皇威廉二世繼承他的父親,成為德國的皇帝。這位新君主很快就表明自己是一位熱切的擴張主義者,這讓泛德主義者以及那些竭力主張採取更加大膽的外交政策 的人歡欣鼓舞。年僅29歲的威廉跟小心謹慎的宰相不同,他確信不用冒著與其他歐洲大國產生隔閡的風險,他的國家也能找到一片在陽光下的土地。
  • 葉卡捷琳娜二世稱霸世界的計劃:妄圖建立擁有6個首都的帝國
    她想建立一個超級帝國,這個帝國的有彼得堡、莫斯科、柏林、維也納、君士坦丁堡、阿斯特拉罕6個首都。我們就來看看她為了實現這個野心都是如何做的。她試圖讓俄國徵服歐洲,因而她不斷將俄國的邊疆向西推進。在18世紀初期,彼得大帝奪取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但是葉卡捷琳娜認為這遠遠不夠,她認為首先就要兼併西烏克蘭和白羅斯,以上兩地都隸屬于波蘭管轄。
  • 德英要把軍艦開到中國家門口
    這次德、英兩國海軍出動,目標是一個共同的地區,那就是印太地區。也可以直截了當地說,德、英兩國的軍艦距離中國的家門口越來越近了。那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首先,這是德英兩國布局調整後的戰略部署。在他們看來,自身未來的走向和發展,都取決於印太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所以印太地區國家是決定未來世界的走向和發展的關鍵。還需要指出的是,2020年9月,德國政府推出一個名為《德國—歐洲—亞洲:共同塑造21世紀》的戰略方案。這個方案的目標就兩個:實現經濟聯繫多樣化以及對華制衡。
  • 19世紀末,帝國崛起的時代,它們的成敗決定世界走向
    前言 19世紀末,是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內的帝國主義時代,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猖獗的強權時代。世界在傳統強國英法俄的瓜分下,各自確定了勢力範圍。
  • 美國靠什麼維護自己的霸權?專家:有三大支柱很重要,缺一不可
    美國在世界各地的霸權行徑都有什麼?不斷推行霸權主義究竟有什麼底氣?【霸權主義是指大國、強國、富國欺侮、壓迫、支配、幹涉和顛覆小國、弱國、窮國,不尊重他國的獨立和主權,進行強行的控制和統治。霸權主義包括世界霸權主義和地區霸權主義。近代以來,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都企圖奪取世界霸權。】
  • 海上爭霸︱中世紀英國為什麼不重視海軍
    地理大發現之後,海權和海洋戰略成為近代歐洲國家崛起的關鍵動因。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抓住機遇,建立起海上霸權,然而這些國家的成功只是曇花一現。英國後來居上,「日不落帝國」興盛兩百多年,深刻形塑了全球政治格局與文明演進,強大的皇家海軍在這一過程中居功至偉。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英國海軍發展的歷史也源遠曲折。
  • 瑞典與俄羅斯的霸權爭奪戰,波羅的海沿岸各國間的恩怨情仇
    10世紀初,法蘭西王將諾曼第賜給丹族人羅洛。11世紀初,丹族人卡努特佔領英格蘭,以北海為中心統一周邊地區。到11世紀中期,諾曼人威廉當上了諾曼第地區法國諸侯,並再次佔領英格蘭,建立起諾曼王朝。另外,諾曼人從12世紀開始進入地中海,佔領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後建立了兩西西里王國。
  • 從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外交策略成敗,看地理對霸權興衰的影響
    對於新興的德意志民族國家來說,打敗法國人並不是霸業的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因為首先,法國雖然被迫交出大量賠款,並割讓阿爾薩斯與洛林給德皇,但是,鎮壓了巴黎公社起義的法國政府很快於1875年重新確立了共和制度,臥薪嘗膽,在國內發展經濟,恢復軍備,在海外繼續擴張,並與同一時期的殖民帝國英國角逐非洲大陸,所以普法戰爭法國固然蒙受失敗的羞辱
  • 美海軍計劃暴兵,上千億打造400艘戰艦!防止被中國超越
    美國國防部又提出了一個新的造艦計劃,計劃斥資數千億建造400艘戰艦,對未來三十年的美國海軍建設進行了規劃,誓要保住全球第一的寶座。根據這份規劃,美國海軍將得到大約2000億美元,將繼續擴充艦隊規模,爭取達到400到500艘。
  •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戰爭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曾經多次發生王位繼承戰爭,這是當時歐洲強國之間政治與軍事的激烈衝突,它們是改變疆土範圍、力量對比與政治格局的重要途徑。
  • 【霸權研究】國際霸權與國內政治:為何自由主義者或將不再樂觀
    其次,作者具體說明了自己的理論論點:政黨構成了美國外交決策中一個關鍵的但被忽視的因素;黨派競爭並不能保證產生親社會的政策;黨派競爭的需求可以產生拒絕霸權的執政聯盟。再次,作者從19世紀美國外交政策的黨派動態和當代案例中,提供了國內製度變異對美國外交政策的獨立和顯著影響的證據。最後,作者將概述這一論點對霸權秩序研究的啟示。
  • 2020中國海軍造艦計劃,為何突然按了「暫停鍵」, 發生了什麼?
    在太空中觀察地球,很容易發現我們的地球是一個藍色的球體,三點鐘的海洋,七點鐘的陸地,這顆生機勃勃的行星從遠處看就像一個巨大的水球,人們可以通過陸地到達世界的任何角落。
  • 全球海洋治理的未來及中國的選擇
    內容提要 全球海洋治理自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而興起、發展,並在區域和國際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區域主義和全球主義兩條途徑。當前,海洋治理的全球主義路徑正面臨逆全球化、民粹/民族主義、經濟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挑戰。
  • 19世紀的希臘鐵甲艦小史(上):喬治國王號和奧爾加女王號
    前面有一篇文章介紹的希臘裝甲巡洋艦喬治·埃夫洛夫號,在查資料的時候,查到不少希臘19世紀鐵甲艦的資料,並且非常有興趣,打算寫寫希臘鐵甲艦的文章,準備分兩篇寫完,上篇介紹希臘在19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服役的兩艘鐵甲艦:奧爾加女王號鐵甲艦(Greek ironclad Vasilissa Olga)和喬治國王號鐵甲艦(Greek ironclad Vasilefs
  • 丹麥和瑞典是如何先後執掌北歐霸權的?
    受制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自然地理條件——氣候寒冷、土壤貧瘠、多山地丘陵,並不適合農耕文明的發展;但另一方面,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擁有漫長的海岸線、眾多天然良港以及茂密的森林可以提供造船的原料。當半島再不能支撐起日漸增多的人口之時,維京人自然的踏上了向海洋討生活的徵途。
  • 全面揭秘美元霸權到底是怎麼來的
    1821年,英國正式啟用金本位制(1816年立法),周邊國家也順應英國採用金本位,國際金本位就這麼慢慢建立起來了。而美國在1873年通過新的鑄幣法案,廢除了複本位制(廢除了銀幣),同樣建立起金本位制度。當時英國的金融業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商業銀行開遍世界各地,為全球的商人提供服務,倫敦成為了世界金融中心,英鎊自然而然就成為了世界貨幣的霸主。
  • 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天主教愛爾蘭運動都十分活躍
    藏身於背後的民族主義至少存在了兩個世紀,常被視為現代政治的最成功的革命力量。至1871年,它在助益德國和義大利統一之後,又開始了大展拳腳的徵程,並且新的力量正準備推波助瀾。處在發展中的社會,舊有的社會聯結和忠誠觀念正在解體,這個真空需要填補。
  • 美日為何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實現成功崛起
    研究美國、日本分別在獨立和冷戰後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和平崛起」的案例,對眼下的中美關係具有重大現實啟發意義。按照修昔底德陷阱理論,崛起大國必然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必然對此作出回應,導致雙方必然以戰爭作為解決之道。但美國和戰後日本並未遵循這一規律。英國是首個建立世界秩序和全球霸權的國家。美國除了在兩次「獨立戰爭」中被迫與英國兵戎相見,並未主動嘗試挑戰英國的霸權。自建國以來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在19世紀末,它已上升為世界第一大國。
  • 「修昔底德陷阱」:認識誤區與戰略應對
    結合古希臘歷史來看,雅典的實力增長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實力增長最明顯的時期,或者說雅典的崛起時期並不是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之前,而是在希波戰爭時期。「希波戰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雅典文明的發展,薩拉米海戰和普拉提亞戰役促使雅典躋身希臘一流城邦的行列,幾乎可以跟斯巴達並駕齊驅。」希波戰爭之後,雅典大力提升其海軍和經濟實力,不斷鞏固和擴大提洛同盟,大肆擴展其海上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