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統一後的德國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繼續擴大貿易市場,但世界市場已經被率先發展資本主義的國家佔領,宰相俾斯麥實行的政策已經不能滿足德意志的需求,為了國家經濟發展,德皇威廉二世推行海洋擴張政策,但由於軍國主義思想的侵略性,導致政策失敗國家滅亡。
一、德國帝國主義思想滲透全國並且海軍力量的增強讓德國毅然決定進行海外擴張
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工業革命後形成對外擴張的經濟思想就是帝國主義,帝國主義在壟斷的經濟社會裡佔完全主導的地位。
1896年德國壟斷組織由270家,直到1911年增長到660家。克虜伯公司壟斷軍械生產,電氣總公司和西門子壟斷電氣工業,漢堡遊船公司和貝蒂輪船公司壟斷德國航運業。
德意志壟斷組織發展到大部分的工商業,同時銀行也為集團進行壟斷提供信貸基礎。柏林商業銀行為電氣行業的金融支持,大部分的工業也都是受到了銀行的支持才能夠發展起來。
1909年柏林九家銀行控制了全德國銀行83%的資本,德意志銀行持有30億馬克的資本控制著200家企業,柏林六家銀行的董事還是其他409家企業的監事,同時大部分企業家還是銀行的董事。
「銀行與工商企業的密切合作形成德意志帝國的金融壟斷。」
德國資產階級從未擁有過多的權利,而貴族軍國主義支持者們擁有大量地產從事著資本主義的經營,這讓貴族與資產階級的關係逐漸密切,在德國經濟佔有很大的比例。
大部分的貴族地主參與壟斷企業和銀行,工業企業家和金融壟斷勢力也試圖購買土地成為貴族,貴族與資產階級之間的利益進行交融,封建和軍國主義思想便進入德國各行業,促使德國進行軍事擴張。
1880年後,德國開始向海外擴張,為鞏固大陸的勢力,俾斯麥在殖民地採取慎重的態度,因為不想與英國發生衝突,但德國在全球進行殖民時都遭受了英國的制約。
由於俾斯麥的政策使德國海軍成為只作為保護航運的軍船,在當時的歐洲海軍力量中十分弱小,無法與英國抗衡,但當時德國的海軍仍然在保持發展。
1885年後,德國已經建立完善的大陸軍事,法國和俄國也無法對其造成威脅,而海軍力量最為強大的英國在和俄法爭奪殖民地,無法牽制德國發展。
德國在優越的國際環境下開始擴張殖民地與發展海軍力量,1883年至1888年共提出三次造艦計劃,由國內四家造船廠和英國造船廠建造3500噸排水量軍艦18艘、7600噸排水量軍艦3艘和6800噸排水量軍艦2艘。
這讓德國海軍整體實力得到極大的提升,為海外擴張創造軍事基礎。
俾斯麥的國內外政策都沒有取得較好的成效,他對天主教和工人運動進行鎮壓反而使他們的反抗越來越強烈,民主派的力量壯大進入議會成為最大勢力。
海外擴張受到英國制約,資產階級及貴族也不滿意俾斯麥政策,在內外勢力的壓力下,俾斯麥被卸任宰相。
二、建設海軍部門提升軍隊力量將德國海軍提升到世界前列,建立殖民部門對海外擴張積極推行
1892年德皇建立海軍部,海洋軍事的建設主要表現在海洋軍艦的裝備和海軍戰術的改進上。威廉二世很早就想建立強大的海軍,1897年支持海外擴張的迪爾皮茨成為海軍大臣並制定海軍建設方案。
1900年德國以商船被英國海軍扣留為理由通過海軍法案,計劃1915年海軍擁有34艘主力艦、11艘重型巡洋艦、34艘輕型巡洋艦和100艘驅逐艦,直接將海軍艦隊數提高一倍。
在海軍戰術改進上迪爾皮茨提出針對英國的戰略理論,強大的艦隊需要建造大量戰艦,雖然數量不能與英國相同,但要讓英國意識到與德國進行海戰會對自身造成重創。
短期時間無法在數量上與英國抗衡,所以德國將重心放在艦船的質量。1913年建造的巡洋艦在質量上超過了英國巡洋艦,在後來的海戰中,雖然遭受重創但並未像英國戰艦一樣沉入大海。
在海軍建設中,各類軍艦建設層層推進,越來越先進。1892年建造的奧古斯塔皇后號排水量6000噸,總長130米,是德國第一艘三軸推進軍艦,航速達到21.6節,裝備4門150毫米口徑主炮,16門105毫米速射炮和5具魚雷發射管。
「同樣先進的軍艦還有維多利亞號、赫塔號、弗雷亞號、維納塔號和漢莎號,共計7艘。」
德國海軍軍艦的種類也很齊全,除了戰列艦,還有無畏級、巡洋艦和潛艇部隊。巡洋艦根據需要分為輕、重、戰列巡洋艦,潛艇部隊有巡洋、遠洋和近岸潛艇。
1897年,德國藉口兩名傳教士被殺趁機奪取膠州灣,開始海外殖民。1899年佔領太平洋部分島嶼,將勢力擴張到亞洲、南太平洋和北非地區。
1912年德國在殖民地投資達到5.1億馬克,一戰前夕德國殖民地面積達103萬平方英裡,對殖民地區進行直接殖民統治。
三、沙文主義的膨脹與海洋軍備競賽使德皇極力發展海軍力量,但巨大的財政赤字導致軍國主義思想必然破滅
德皇建立起具有現代化意義的艦隊,共有72艘戰列艦以及350多艘潛艇。雖然一戰大陸戰爭失敗,但從德國投降後的艦船數量達76艘戰艦和176艘潛艇。
威廉二世還完善了海軍組織,除了公海艦隊還有海上遊擊的太平洋艦隊、加勒比分艦隊、東非分艦隊和地中海分艦隊,這都體現了當時的德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海權。
沙文主義膨脹體現在泛德意志協會的建立,協會的前身是日耳曼同盟。1894年改建成為德國鼓吹軍國主義思想的協會。
協會主張聯合所有的德國人組建泛德意志國家,支持政府在歐洲和海外實行強力的利益政策,主張由德國統一世界並掃除一切阻擋民族發展的障礙。
它是全國各組織的總部門,而且很多軍事和工商業重要人物都參與協會,在多家重要報紙都刊登泛德意志思想的文章,鼓吹這一思想。
很多學者也認為現在的德國就像當時與法國進行鬥爭一樣,正在成為世界強國,支持帝國主義的殖民政策,認為殖民地為德國人提供了活動場所。許多作家也在作品中流露出對戰爭和軍國主義思想的支持。
德國為了與英國進行海軍軍備競爭,1904年設計1萬4千噸排水量的主力艦,又在次年設計出1萬7千噸排水量的無畏艦。但由於技術上的落後,德國主力艦無法與英艦一樣擁有高超的技術。
建造主力艦需要德國投入大量金錢,曾撥款94億馬克用於建造無畏艦和運河港口的改建。這時期的德國已經出現了巨大的財政赤字,財政危機使德國的軍國主義擴張計劃必然失敗。
參考文獻
《德國通史》
《海權論》
《海洋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