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戰的勝利者,英法仍然遭受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損失,需發展經濟來彌補一戰的創傷,保持政治格局的穩定要比發動新戰爭獲得更多的支持。由於反戰情緒從民眾到最高層都蔓延開來,因此,當德國實力膨脹、對歐洲構成威脅時,英法首先採取外交手段,並始終將其作為首要解決辦法。
事實上,英法之所以傾向於使用外交手段,也是因為一戰所造成的英法國力的衰弱,加上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經濟衰弱難以支撐軍事霸權。英國不再是日不落帝國,而法國更多地淪為二流國家,而德國工業發展較快,國力也迅速提升。
凡爾賽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法綏靖政策形成的影響是巨大的。一戰之後,凡爾賽體系發揮了抑制德國的作用,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歐洲輿論開始「同情」德國,認為凡爾賽和會對德國的限制過於嚴厲,英美甚至採取了扶德抑法的政策。
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德國、義大利和日本法西斯勢力的日益強大以及蘇聯的發展,都可視為20世紀30年代全球的時代背景,在這種國際環境下,資本主義世界原有的經濟、政治體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戰之後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在應對不斷增長的國際力量時,已經顯露出衰敗的跡象。
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歐洲的兩個大國——英國和法國也在擔心這種情況,一方面,他們對傳統歐洲內部走法西斯道路的德國和義大利感到憂慮;另一方面,他們對蘇聯充滿了意識形態的敵意和隔閡。蘇聯的發展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國際關係的格局,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如此。
20世紀30年代初,隨著法西斯勢力在德國的擴張,英法對德的綏靖政策正式啟動,綏靖政策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在此之前,對綏靖政策的認識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當張伯倫掌權以後,逐漸形成了「綏靖政策的總計劃」,並將其付諸實施,最終「造」出了綏靖的「巔峰之作」——慕尼黑陰謀。
英國盲目大意
1933年,英國首相麥克唐納在國際裁軍會議上提出了一項旨在「全面解決裁軍問題」的裁軍公約草案,即《麥克唐納計劃》。該計劃提到,在削減法國等國家的軍隊的同時,允許德國在五年內達到與法國、義大利等國家相同的水平。因此,德國在軍備方面與其他歐洲國家享有同等權利。
然而德國退出了會議,因為裁軍會議不僅沒有滿足德國的軍備平等要求,而且歐洲其他國家也沒有裁軍。在當時,英國改善歐洲局勢、調整大國關係的行動失敗,極大地削弱了《凡爾賽和約》維持歐洲局勢的作用。
德國開始積極發展軍備,公開擴軍。1935年3月16日,德國明確宣布實行全民義務兵役制度,公開宣稱德國政府不再承認《凡爾賽和約》的軍事條款,但此時的歐洲大國並未對此作出太多反應,而英國仍然持著與德國達成諒解,從而約束德國的觀點,並將其付諸實施。
1935年3月底,英國外長約翰·西蒙訪問德國,他表示接受德國軍備化的現實,並進一步決定與德國就擴充其海軍規模問題展開討論。此後不久,英國與德國籤署了《英德海軍協定》,對德國海軍的規模作了規定,表面上限制德國海軍,實質上卻逐步地接近了綏靖主義的頂峰,因為英國對德海軍的規模規定得太過寬鬆。
法國力不從心
就地緣政治而言,英國與法國地理位置不同,位於歐洲大陸的法國與德國毗鄰,一戰後法國對德國的警惕程度也更高,其領導人對德國和希特勒並不抱太多幻想,1929年開始建造的馬其諾防線就是法國為抵禦德國所作的精心準備。
但基於現實因素,德國勢力的迅速擴張,越來越難以僅靠法國一人的軍事力量來遏制德國這一潛在敵人,法國也沒有放棄反德外交行動。1934年4月17日,法國政府向英國發出照會,宣稱今後將「用自己的方式保護自己的安全」。在籤署《東方條約》方面,法國外長巴爾都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並獲得了蘇聯的支持,但最後卻因為未能獲得英國、德國等國的支持而失敗。
此後,1935年4月,根據法國總理的建議,英國、法國和義大利在斯特萊沙舉行會議,討論歐洲的局勢,三國政府通過決議,單方面地對德國拒絕接受《凡爾賽和約》表示遺憾,並同意以一切實際可行的方式反對危害歐洲和平的單方面的廢約行為。
施特萊沙會議的目的是反對德國,但會議之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對德國採取具體的制裁行動。隨著保守派政治勢力的逐漸妥協,法國對英國政治的依賴性逐漸加深,最終與英國一起,滑入綏靖外交的深淵。
歷史罪人張伯倫
張伯倫於1937年成為英國首相。這一年正是新的世界大戰危機加劇的一年,「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已經形成,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義大利加強了對地中海沿岸的侵略,而德國則把目標對準了中歐小國。英國國內局勢也日益緊張,重整軍備進展緩慢,國內反戰呼聲依然高漲。
當上首相的張伯倫自信「對整個歐洲局勢,甚至對整個世界了如指掌」,將前首相麥克唐納和鮑爾溫的綏靖政策形成系統,提出了「綏靖政策的總計劃」。該方案的總體目標是避免戰爭求和,穩定現狀,確保英國在歐洲乃至全世界的霸權地位,其首要目標是與德意法西斯改善關係,進行友好合作。為了把其綏靖政策付諸實施,英國不時地對法國施加壓力,以使法國和英國保持步調一致。
1937年,應德國納粹領袖戈林邀請,英國掌璽大臣哈利法克斯到柏林訪問,掌璽大臣此行的最大意義是使英國對德綏靖政策和盤託出,成為推進張伯倫綏靖戰略的一個重要步驟。哈利法克斯表示,英國並不認為必須在任何情況下保持現狀,歐洲秩序的改變必然會發生,但英國要求以和平方式實現改變。
希特勒清楚地知道,英國對待歐洲局勢的態度是,為了自我安全,不惜犧牲其他小國的利益來滿足德國。但是在現實中,德國不會滿足於英國的妥協退讓,也不會因為英國的好意而改變其開疆拓土、侵略擴張的意圖。
當年11月5日,希特勒召集軍政首腦秘密會議,清楚地表明,為了消除德國未來在向西方進攻時的側翼威脅,改善其軍事政治狀況,德國的首要目標是推翻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自1937年底起,德國通過納粹黨在奧地利挑起事端,並於1938年3月13日,德國政府和由德國支持的奧地利賽斯——英夸特同時發表文件,將奧地利併入德國。
在佔領奧地利之後,德國迅速把矛頭指向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在捷克斯洛伐克挑起民族矛盾,一手策劃了「蘇臺德危機」。德國希望以日耳曼人佔多數的蘇臺德地區為突破口,把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吞併掉。這時,英國和德國又選擇了沉默,一心一意要把綏靖政策執行到底的張伯倫仍然抱有德國會就此停止的幻想。
在捷克斯洛伐克,已經獲得英法讓步的德國繼續擴張其利益,而蘇聯試圖與英法聯合解決這一問題的努力並未獲得英法的支持。1938年5月,德國軍隊向捷克斯洛伐克方向集結,造成「五月危機」,5月2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宣布「部分動員令」。
這時,捷克斯洛伐克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英法。9月15日和9月22日,英國首相張伯倫分別前往德國與希特勒商討捷克斯洛伐克問題。張伯倫在兩次會談中都充分體現了綏靖政策,面對希特勒步步為營的外交和軍事政策,張伯倫一味地妥協接受,用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換取德國毫無價值的和平保證。
1937年9月29日,張伯倫飛抵德國,與達拉第、希特勒、墨索裡尼等人在慕尼黑舉行英、法、德、意四國首腦會議,討論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問題。30日凌晨,4個國家就捷克斯洛伐克向德國割讓蘇臺德領土達成協議,史稱《慕尼黑協議》。作為一個當事國,捷克斯洛伐克沒有參加會議,會議結束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接受《慕尼黑協定》。
德國成功地將捷克斯洛伐克分割開來。同時,英國和法國也認為他們取得了外交勝利,分別與德國籤署了聲明,天真地認為歐洲戰爭的可能性被完全排除在外。
《慕尼黑協定》作為綏靖政策的巔峰之作,充分體現了英法妥協軟弱的本質。為了鞏固其軍事地位,德國從《慕尼黑協定》中攫取了大量的經濟和政治資本。英法一步步陷入綏靖的過程,也就是德國不斷試探其政治底線的過程,希特勒明白,從《慕尼黑協定》開始,歐洲傳統力量中沒有任何人能夠真正地約束自己,任何人都不能阻止自己進行侵略擴張。
英法並未清楚地認識到國際形勢和歐洲政治的真實情況,沉浸在對和平的痴心妄想之中。張伯倫在從慕尼黑回到英國的《慕尼黑協定》籤署後,揮舞著它宣布:我為整一代人帶來了和平!綏靖政策試圖通過技巧的調整在現存全部力量分配內部,來達到獲取最大限度好處和蒙受最小限度損失的目的,其錯誤在於,把將妥協政策從有利於維持現狀的適當政治環境移到了不適當的、暴露於帝國主義進攻的環境。
1939年3月,希特勒派遣軍隊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9月,德國進攻波蘭,二戰正式開始。綏靖政策宣告失敗。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歷史微波
近期熱讀
從南通博物苑到實業救國,張謇為什麼被稱為「近代南通之父」
拜登帶領民主黨重返「鐵鏽帶」,為什麼這個衰落地區能左右勝局?
美國總統選舉,為什麼用選舉人團制度,哪個黨更受眷顧?
「凡爾賽文學」來襲,凡爾賽宮背後的傳奇故事你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