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宣戰併入侵了波蘭,此事被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出乎希特勒的預料之外的是,英國在9月3號給希特勒發了一封措辭強硬的最後通牒,希特勒看完都驚呆了,這哪是什麼最後通牒?這根本就是宣戰通告啊!這事可把希特勒嚇壞了,因為希特勒壓根沒想過英國會蹦出來,他一直以為英國不會對德國宣戰的,畢竟之前英國親手向他送出了利益,默許了德國的行動。那麼究竟是什麼,讓英國做出了對德國宣戰的決定,又是什麼讓希特勒看不懂英國的國策呢?
一、英國的決斷?
通常我們對希特勒的認識,都是希特勒是個戰爭狂人,做事從來是沒有任何考慮的。
但實際上希特勒早期做事都是權衡再三的,可以說在二戰爆發前,他都是用權謀和訛詐來兵不血刃的達成目的,合縱連橫這一套玩的特別順手,堪稱是戰間期裡的第一政治高手。
比如說1936年他命令德軍三個騎兵營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公然挑戰一戰後由協約國訂下的歐洲秩序,以及對德國設置的枷鎖。一句話,他要用實際行動告訴英法,德國將真正的重新武裝起來。
當然了,希特勒這決斷其實是在賭博,他就派了三個騎兵營進萊茵蘭非軍事區,可萊茵蘭非軍事區對面有法國強大的兵力,總計有13個師的法軍在嚴陣以待,坦克也多達600輛。這要是那些法軍忍受不了他的挑釁,一股腦的向萊茵蘭非軍事區殺過來,那估計德國就可以宣告亡國了。
所以希特勒內心也是犯嘀咕的,他還偷偷給德軍下令,如果對面的法國人無法忍受德軍進駐萊茵蘭非軍事區而發起進攻,那麼這些德軍就要立刻撤退。
而萊茵蘭非軍事區對面的法國人的態度呢?法國人的態度是給倫敦發報,請求英國方面能夠支持法國,對德國進行實質上的懲罰。而英國人的態度也很明確,
英國首相阿瑟·尼維爾·張伯倫直接給法國回了一封電報,表示英國無意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的事端,更無意將萊茵蘭非軍事區的事件擴大化,以免此事擴大為一次新的世界大戰。
總之,張伯倫的態度很明確,我可以和你一起譴責法國,但你讓我支持你開戰,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英國人的態度讓法國人吃了一個癟,因為法國完全沒想到英國人會這麼操作,國內政局和經濟都混亂的法國也只能放棄對德國的懲罰,除了口頭抗議之外,基本上就說不出任何話來了。而英國人這麼做的原因也特別簡單,
首先來說之前法國和蘇聯籤訂了一個互助條約,這讓對蘇聯有敵視心理的英國非常不滿。而且英國一直秉持大陸均勢政策,更是不希望法國在西歐一枝獨大,那麼德國願意起來挑戰法國的地位,對於英國那真是再好不過了,所以英國人才不會支持法國人呢。
二、綏靖政策上線
英國的張伯倫把自己的小算盤打得噼啪亂響,德國的希特勒可是感覺中了五百萬彩票一樣,他想過此事的多種發展可能,但絕沒想到會如此順利,其中英國人的態度更是個意外之喜。這對於希特勒而言,除了讓他在德國國內的威望急劇提升之外,就是把整個歐洲的平衡攪亂了。
英法在萊茵蘭問題上的各懷鬼胎與不作為,大大的讓英法的盟友們寒了心,心說英法對這種挑釁都毫無作為,真要是打起仗來哪會管我的死活啊?於是一個一個的開始宣稱自己中立,以免日後被卷進事端裡去。
希特勒本人則覺得自己看懂了英國,他覺得只要自己不直接威脅英國的利益,那麼英國應該就不會對他怎麼樣。於是他又在1938年把自己的手伸向了奧地利,力求達成他夢寐以求的德奧合併。當然這件事做起來也挺危險的,畢竟是直接挑戰《凡爾賽條約》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讓自己玩完。
但希特勒開始了他的賭博,他認為英國人不會在國內問題仍舊讓他們焦頭爛額的時候,貿然出手來管德奧合併的事情,。至於法國人?如果英國都不插手德奧合併,法國就更不會有什麼動作了。
事實上,希特勒的這個賭博式的判斷非常準確,英法對於德奧合併的態度只能用'無所謂'來形容,似乎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希特勒用自己那一貫的權謀和訛詐手段,就讓奧地利心甘情願的加入到了希特勒所謂的'德意志大家庭'裡。
這德奧合併之後,希特勒的膽子是越來越大,他把自己的手又伸向了捷克斯洛伐克,希望吞併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理由是那裡有三百多萬德意志人居住,現在德意志人慘遭捷克斯洛伐克的迫害,德國有義務'幫助同胞'(吞併當地)。
不過,捷克斯洛伐克可不是奧地利,國力在歐洲排第7,也算是世界強國,希特勒在那裡搞軍事訛詐,捷克斯洛伐克也絲毫不肯退讓,直接拉來了自己大多數軍隊,和希特勒當面鑼對面鼓的排兵布陣。這麼一來希特勒就沒辦法了,真要是和捷克斯洛伐克拼個你死我活?估計之前攢的家底都得賠進去。
好在這個時候,英國的張伯倫幫了忙,他提出了綏靖政策,在義大利的斡旋下、和法國一起來了一通神操作。最後捷克斯洛伐克愣是因為一紙《慕尼黑協定》丟了蘇臺德地區,德國兵不血刃就成了最大的贏家,沒多久就把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給吞併了。
至於張伯倫嘛,反正他回到英國後宣稱自己拿到了'一代人的和平'。
三、希特勒看不懂的英國
希特勒可以說是慕尼黑會議的最大贏家,畢竟他兵不血刃的就把捷克斯洛伐克給吞了,所以說希特勒自己的膽子就越發的壯大起來。某個角度上來說,這也是後來希特勒在和波蘭就但澤走廊問題談判失敗後,敢於進攻波蘭的原因。
畢竟,捷克斯洛伐克的國力遠在波蘭之上,如果英國不會因為捷克斯洛伐克向德國宣戰,那十之八九也不會因為波蘭而對德國怎麼樣。於是希特勒壯著膽子對波蘭宣戰,可結果我們也知道了,英國對德國宣戰了。
這事希特勒可以說怎麼也想不通,因為無論是他自己估算還是他的那些幕僚估算,英國都不應該對德國宣戰的。所以希特勒在知道這個消息後人都是懵的,完全不明白自己到底哪玩砸了。
事實上,希特勒恐怕到死都想不明白這個問題,因為做出對德國宣戰的決定的,某個意義上講不是張伯倫或是少數幾個英國內閣官員,而是整個英國都向德國宣戰了。這就和在此之前英國縱容德國的行為一樣,不是張伯倫等少數幾個人想這樣換和平,而是整個英國都想這樣。
這道理很簡單,因為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之後,整個英國從英王到平民都是畏懼戰爭的,畢竟大戰讓他們損失了整整一代人,所以英國人是打定主意不想參與到一場大戰裡。
這也是作為對德主戰派的溫斯頓·邱吉爾遭人厭惡的原因,畢竟在英國人眼裡,邱吉爾就是個戰爭販子,老想著把英國捲入世界大戰裡。
因此在1934年至1939年9月之前,邱吉爾在英國都是被人唾罵的,連英國國王都厭惡邱吉爾,拒絕與邱吉爾握手。
而張伯倫呢?則被英國人當作和平使者,在英國國內享有極大的聲譽。
但是在1938年的慕尼黑會議之後,這個事情發生了變化,希特勒背棄了自己那"蘇臺德地區是我最後一塊領土要求"的誓言,公然撕毀《慕尼黑協定》,吞併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這個時候英國上上下下就意識到了,感情這個希特勒是餵不飽的狼,於是英國人開始對德國產生不滿情緒。
這種情緒在德國入侵波蘭時達到了高潮,紛紛主張對德國採取強硬態度,哪怕是宣戰也行!這意味著,英國人已經徹底看破了希特勒的偽裝,人們紛紛拋棄了對和平的幻想,準備和德國血戰到底了。
結語
而希特勒本人在英國剛剛對德國宣戰時,還抱有一絲幻想,認為英國無非就是嚇唬他,不可能真的動手。可希特勒不知道的是,此時英國的整體民意已經從畏懼戰爭,變成了不惜一切代價捍衛和平,這代價就包括了和德國開戰。
宣戰已經不是英國政府的選擇,而是全部英國人的選擇,就算張伯倫還想用綏靖政策換取和平,也不會有人支持他的。於是就有了1940年張伯倫的下臺,更有主戰派邱吉爾擔任首相的事情。
至於希特勒嘛,他直至戰爭失敗也沒能真的看清英國,畢竟他怎麼可能會懂呢?
參考文獻:《霍斯巴赫備忘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邱吉爾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