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勝利者說她一百年前穿的是一條藍色碎花百褶裙,那她當時到底穿的什麼也不重要了。這貌似是一個悲劇,尤其是對於那些本該以史為鑑的後來人。當然,話雖如此,該聊還得聊,今天既以這個話題開頭,那邊聊一聊二戰前的英國首相張伯倫,聊聊這位被歷史課本暗示為政治白痴的英國首相,和他倡導的「綏靖政策」。聊之前,我們要先明白兩點;第一點——當時的英國是世界默認的第一強國,也是老牌資本主義帝國的龍頭;第二點——當時的世界正值經濟大蕭條,英國同樣受創嚴重。
我們首先把目光拉升至國際社會,在上個世紀30年代,世界體系還是一戰之後的格局,也就是凡爾賽體系。這是一種老牌資本主義帝國如英法,壓迫新晉資本主義帝國如德國的政治體系,因為一戰的戰敗,以德國為首的新晉資本主義帝國不得不夾起尾巴做人,德國人民也不得不接受戰敗的現實,海外殖民地緊縮,割地、賠款、削減武裝,生存空間被壓榨等一系列的惡果苦了德國,肥了英法。德國人民面對戰後的困局,一度民生蕭條,國家政局動蕩不穩;生活的壓力已經讓德國人喘不過氣,可是席捲世界的經濟大蕭條依舊嚴重衝擊了德國,失業率急速攀升高達30%,納粹勢力趁機強勢崛起,德國魏瑪共和國也因此宣告倒臺。
希特勒在1933年1月30日早上宣誓成為總理,從次開啟了德國一路狂飆的復興史。而此時的英國正陷入經濟大蕭條的困境中,不能自拔;此時的張伯倫正出任英國的財政大臣。經濟大蕭條對英國衝擊同樣十分嚴重,當時的英國有500-700萬人失業,英國市民在勞務交易市場內不得不排起長隊,等待一份可以餬口的工作。高居不下的失業率嚴重影響了英國國內的社會穩定,而作為當時英國財政大臣的張伯倫無疑需要直面經濟大蕭條帶來的衝擊。張伯倫在擔任財政大臣期間施行了一些列經濟改革措施,他通過擴大政府財政輸出,擴大軍備,放棄金本位制等一系列經濟舉措成功將英國經濟帶回正軌。
張伯倫在挽救英國經濟時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無疑讓他成為英國首相的不二人選,1937年,張伯倫當選為英國首相,而當時的英國失業人口已經下降到150萬人,英國失業率大幅降低。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歐洲世界在德國的威脅性瘋狂擴充軍備的緣故,而且、僅僅從這一事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張伯倫絕不是那種單純的以為僅憑英吉利海峽就可以阻擋希特勒擴張腳步的人,張伯倫無疑是在轉嫁經濟危機的同時提高英國整體的軍事實力。可為何如張伯倫這般的政治家會大力倡導「綏靖政策」,還在與德國籤訂《慕尼黑協定》後,大肆宣揚,高調的同英國人民宣布和平的時代已經到來了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張伯倫的生平,張伯倫(1869年3月18日-1940年11月9日),英國前任首相、保守黨人,出身政治世家,他的父親與兄長都曾擔任過英國政府的要員,出身顯赫、家境優渥。所以說,張伯倫絕對是一位有著極高政治素養的人,而且他作為保守黨的黨魁,「保持英國和平現狀」和經濟的快速復甦本就是他這一派系的政治口號,也是他之所以能夠獲得英國人民支持的原因。由此可見,英國人民需要和平,所以,作為英國「和平」勢力的代表,張伯倫唯有大力倡導綏靖政策,即便大家都明白,軟弱只會讓強盜更加肆無忌憚。
所以,即使張伯倫清楚希特勒不會滿足於區區一個蘇臺德地區,但張伯倫依舊是滿面春風地告訴所有期待著這一紙合約帶來和平的、單純的英國人——和平的時代到來了。可當英國人看到德國人的坦克開進了波蘭的土地,看到號稱「世界陸軍第一強國」的法國在德國人的進攻下不堪一擊,看到希特勒的野心已經足夠吞下英國,英國人便不再單純;於是「單純的」張伯倫和他的綏靖政策,自然成為了英國人民情緒的宣洩口,再然後,我們的歷史課本中張伯倫就真的成為一個「單純」的英國前任首相。
歷史就是這樣奇妙,讓人忍俊不禁。當然,當時的國際社會遠沒有我文章中表述的那樣分明。法西斯國家的崛起和紅色政權的擴張的確讓世界,尤其是亞歐世界的人們陷入了對戰爭的恐慌,鑑於一戰的殘酷,各國人民恐懼戰爭,渴望維持和平絕不是「單純」而已,還是一種歷史趨勢,這種趨勢叫「正義者」,相反渴望發動戰爭的自然是「邪惡」的一方,所以「邪不壓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