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本背後的歷史;綏靖政策背後單純的是張伯倫、還是英國人

2020-12-18 晨楓輕聊歷史

歷史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勝利者說她一百年前穿的是一條藍色碎花百褶裙,那她當時到底穿的什麼也不重要了。這貌似是一個悲劇,尤其是對於那些本該以史為鑑的後來人。當然,話雖如此,該聊還得聊,今天既以這個話題開頭,那邊聊一聊二戰前的英國首相張伯倫,聊聊這位被歷史課本暗示為政治白痴的英國首相,和他倡導的「綏靖政策」。聊之前,我們要先明白兩點;第一點——當時的英國是世界默認的第一強國,也是老牌資本主義帝國的龍頭;第二點——當時的世界正值經濟大蕭條,英國同樣受創嚴重。

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示威人群

我們首先把目光拉升至國際社會,在上個世紀30年代,世界體系還是一戰之後的格局,也就是凡爾賽體系。這是一種老牌資本主義帝國如英法,壓迫新晉資本主義帝國如德國的政治體系,因為一戰的戰敗,以德國為首的新晉資本主義帝國不得不夾起尾巴做人,德國人民也不得不接受戰敗的現實,海外殖民地緊縮,割地、賠款、削減武裝,生存空間被壓榨等一系列的惡果苦了德國,肥了英法。德國人民面對戰後的困局,一度民生蕭條,國家政局動蕩不穩;生活的壓力已經讓德國人喘不過氣,可是席捲世界的經濟大蕭條依舊嚴重衝擊了德國,失業率急速攀升高達30%,納粹勢力趁機強勢崛起,德國魏瑪共和國也因此宣告倒臺。

希特勒與他的納粹軍團

希特勒在1933年1月30日早上宣誓成為總理,從次開啟了德國一路狂飆的復興史。而此時的英國正陷入經濟大蕭條的困境中,不能自拔;此時的張伯倫正出任英國的財政大臣。經濟大蕭條對英國衝擊同樣十分嚴重,當時的英國有500-700萬人失業,英國市民在勞務交易市場內不得不排起長隊,等待一份可以餬口的工作。高居不下的失業率嚴重影響了英國國內的社會穩定,而作為當時英國財政大臣的張伯倫無疑需要直面經濟大蕭條帶來的衝擊。張伯倫在擔任財政大臣期間施行了一些列經濟改革措施,他通過擴大政府財政輸出,擴大軍備,放棄金本位制等一系列經濟舉措成功將英國經濟帶回正軌。

復興的納粹德國

張伯倫在挽救英國經濟時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無疑讓他成為英國首相的不二人選,1937年,張伯倫當選為英國首相,而當時的英國失業人口已經下降到150萬人,英國失業率大幅降低。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歐洲世界在德國的威脅性瘋狂擴充軍備的緣故,而且、僅僅從這一事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張伯倫絕不是那種單純的以為僅憑英吉利海峽就可以阻擋希特勒擴張腳步的人,張伯倫無疑是在轉嫁經濟危機的同時提高英國整體的軍事實力。可為何如張伯倫這般的政治家會大力倡導「綏靖政策」,還在與德國籤訂《慕尼黑協定》後,大肆宣揚,高調的同英國人民宣布和平的時代已經到來了呢?

張伯倫肖像

我們先來看一下張伯倫的生平,張伯倫(1869年3月18日-1940年11月9日),英國前任首相、保守黨人,出身政治世家,他的父親與兄長都曾擔任過英國政府的要員,出身顯赫、家境優渥。所以說,張伯倫絕對是一位有著極高政治素養的人,而且他作為保守黨的黨魁,「保持英國和平現狀」和經濟的快速復甦本就是他這一派系的政治口號,也是他之所以能夠獲得英國人民支持的原因。由此可見,英國人民需要和平,所以,作為英國「和平」勢力的代表,張伯倫唯有大力倡導綏靖政策,即便大家都明白,軟弱只會讓強盜更加肆無忌憚。

高調宣揚和平的張伯倫

所以,即使張伯倫清楚希特勒不會滿足於區區一個蘇臺德地區,但張伯倫依舊是滿面春風地告訴所有期待著這一紙合約帶來和平的、單純的英國人——和平的時代到來了。可當英國人看到德國人的坦克開進了波蘭的土地,看到號稱「世界陸軍第一強國」的法國在德國人的進攻下不堪一擊,看到希特勒的野心已經足夠吞下英國,英國人便不再單純;於是「單純的」張伯倫和他的綏靖政策,自然成為了英國人民情緒的宣洩口,再然後,我們的歷史課本中張伯倫就真的成為一個「單純」的英國前任首相。

1939年8月,祈求和平的巴黎市民

歷史就是這樣奇妙,讓人忍俊不禁。當然,當時的國際社會遠沒有我文章中表述的那樣分明。法西斯國家的崛起和紅色政權的擴張的確讓世界,尤其是亞歐世界的人們陷入了對戰爭的恐慌,鑑於一戰的殘酷,各國人民恐懼戰爭,渴望維持和平絕不是「單純」而已,還是一種歷史趨勢,這種趨勢叫「正義者」,相反渴望發動戰爭的自然是「邪惡」的一方,所以「邪不壓正」。

相關焦點

  • 二戰前,英國首相張伯倫的綏靖政策,怎樣把歐洲一步步拖進深淵?
    20世紀30年代初,隨著法西斯勢力在德國的擴張,英法對德的綏靖政策正式啟動,綏靖政策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在此之前,對綏靖政策的認識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當張伯倫掌權以後,逐漸形成了「綏靖政策的總計劃」,並將其付諸實施,最終「造」出了綏靖的「巔峰之作」——慕尼黑陰謀。
  • 從綏靖政策換取和平,到堅定意志殊死一戰,德國看不懂的英國國策
    而英國人這麼做的原因也特別簡單, 首先來說之前法國和蘇聯籤訂了一個互助條約,這讓對蘇聯有敵視心理的英國非常不滿。而且英國一直秉持大陸均勢政策,更是不希望法國在西歐一枝獨大,那麼德國願意起來挑戰法國的地位,對於英國那真是再好不過了,所以英國人才不會支持法國人呢。
  • 英法綏靖政策:不戰不和,一場奇怪的「靜坐戰」為何發生?
    英法的綏靖政策綏靖政策是一種對於法西斯勢力的妥協政策,對法西斯勢力聽之任之,不採取任何的制裁措施。從1935年起,縱容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坐觀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縱容德國幹涉西班牙內戰,一直到間接助長納粹德國武裝吞併奧地利,最後慕尼黑協定的籤訂,綏靖政策達到了頂峰。
  • 美國作為當時第一強國,英法對德國的綏靖政策,美國是什麼態度?
    那麼作為世界強國的美國,羅斯福是否支持英法德綏靖政策呢?在吞併奧地利以後,希特勒以「蘇臺德問題」為藉口,把手伸向了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9月12日。希特勒的言論讓英國首相張伯倫驚慌不已,英法兩國達成協議,共同向捷克斯洛伐克發出照會,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割讓50%的土地給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當然不願意,法國又威脅道,如果不同意那麼捷克斯洛伐克就要承擔戰爭的後果,法國絕不會介入戰爭。在英法兩國的壓迫下,捷克斯洛伐克屈服了。
  • 歷史與電影——《敦刻爾克》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籤署《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區割讓給德國,並把這一協定強加給當事人捷克斯洛伐克,至此,綏靖政策的貫徹已經達到頂峰。英法這一姑息養奸的做法,遲早會引火燒身,以德意為首的法西斯國家藉此不斷擴充實力,等待時機,取代這些年老膽弱的老牌資本國家,成為歐洲乃至世界霸主地位。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5(上)—美國電影《父輩的旗幟》背後的歷史
    所以不管從戰略意義還是宣傳作用上,佔領硫磺島都是最優選項。第三部分 攝影作品《美軍士兵在硫磺島豎起國旗》背後的歷史故事只要對二次世界大戰歷史有了解的人對於幾張照片都會有很深的印象,下面的這張就是其中之一這張照片的名字叫《美軍士兵在硫磺島豎起國旗》,照片背後的故事是這樣的:1945年2
  • 英國首相邱吉爾:最後的「卡珊德拉」
    「卡珊德拉」這個名號,取自於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被人忽略的一個女預言家的名字,她曾經預示說特洛伊必將難逃浩劫。今天,這個稱呼經常被用來指那些預言精準,卻在當時沒人相信的預言家。當代作家用「卡珊德拉」這個比喻,最喜歡指代的對象莫過於邱吉爾了。最初這個詞用在邱吉爾身上還帶著嘲諷的意味,只不過到了最後,往往這些人的態度都會轉為對他的無比崇敬。
  • 那些反戰歌曲的背後,是一段段殘酷又疼痛的歷史!
    我們都知道,英格蘭群島現在有兩個國家,一個是英國另一個則是愛爾蘭。而在之前,他們統稱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而在1914年,英國政府通過了《愛爾蘭自治法》,但是英國政府拖延了兩年時間,還是沒有正式推行該法律。
  • 2021國考申論熱點:拒絕重建圓明園,背後是歷史敬畏與現實考量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華圖在線公眾號發布:2021國考申論熱點:拒絕重建圓明園,背後是歷史敬畏與現實考量,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2.替代方案多樣化   如今,數位技術十分發達,清華大學也開啟了數字圓明園研究和應用項目,很多人將可以通過網際網路與虛擬實境技術實現對圓明園的「遠程旅遊」。不論是實體參觀還是虛擬旅行,都有很多替代原址重建的方案。   3.廢墟不代表「無用」   不少人並沒有意識到歷史廢墟的價值。
  • 緬甸紅寶石王冠:英國女王的最愛之一,其背後的歷史意義更為重大
    世界上很多王室都存有著屬於自己的珠寶,其中英國皇室的珠寶收藏量很大,英國的珠寶王冠等都屬於英國女王所有,英國女王經常會帶著各類珠寶首飾和王冠出席重大活動。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英國女王最喜愛的王冠—緬甸紅寶石王冠。
  • 歷史上的特工「007」
    他唯一的一次表態是在1962年10月,當時他在報紙上撰文稱,詹姆斯邦德是一位真實間諜的傳奇版本,那個人也許就是威廉史蒂芬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位綽號無畏的加拿大人是英國情報機構在整個西半球的最高代表,他還幫助美國人成立了戰略情報局。1896年1月23日,威廉史蒂芬森出生在加拿大的溫尼伯湖的。
  • 英雄還是屠夫?權力的追逐者,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政壇成長之路
    七月,就讓他戀戀不捨的老保姆伊莉莎白夫人也離開了這個世界,曾經在他童年時代給予關懷和指導的人,一個接一個地離開了他。邱吉爾意識到,今後的生活要完全靠自己了,並且親人的去世也讓他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暫。時間如白駒過隙,邱吉爾下定決心要開創一番功業,讓自己的名字永遠刻在英國的歷史上。1895年2月,邱吉爾被任命為軍官,分配到了第四驃騎兵團,開始了自己的戎馬生涯。
  • 何為綏靖政策—對侵略不加抵制,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
    什麼是「綏靖政策」,我想大家聽到「綏靖」這次的時候肯定是一臉懵逼的,這是個什麼玩意。沒關係,今天像素就來告訴大家什麼是「綏靖政策」,和說一些它的一些例子。所謂綏靖政策是指:「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綏靖」一詞,出自《三國志·吳志·陸遜傳》,本意是「安撫平定」的意思,到了現代成為政策的代言詞,意姑息養奸。二戰前,更是被英、法、美等國積極推行。
  • 大英帝國最後的機會——張伯倫與帝國聯邦運動(上)
    當然,此張(約瑟夫張伯倫,Joseph Chamberlain,1836—1914)非彼張(內維爾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1869—1940,1937年5月至1940年5月擔任英國首相)。其實,邱吉爾是大英帝國衰落期裡的守成之主,而約瑟夫張伯倫則是帝國午陽時的「革命家」,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他的失敗,標誌著大英帝國喪失了最後一個歷史機會。
  • 綏靖只是誘導因素,想不到英國、法國也犯錯
    首先希特勒的上臺,還真不是他演講十分振奮人心,也不是因為他的信徒眾多,而是因為在必然的環境下,一個偶然式的英雄人物走進了德國人的心裡,他所倡導的理念和民族觀,都說到德國人的心坎裡。
  • 殷商:500年歷史背後的殘酷噬人文化
    在這些文化底蘊上,商朝也被蒙上了一層神秘且又美麗的色彩,探索有關於甲骨文之中所隱藏的秘密和王朝紀年成了考古學界的大熱,但是,在這些文物的背後,卻隱藏著殷商社會陰森恐怖的文化傳統,特別是他們的「噬人」文化風俗讓人觸目驚心。
  • 冰與火之歌背後的歷史原型丨壹百會
    我們應該慶幸能夠生活在這個時代,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看到《冰與火之歌》、《絕命毒師》、《真探》、《冰血暴》這樣的美劇。眼看冰與火之歌的第五季就要上映了,X博士作為一個青年歷史學者,今天單挑出《權利的遊戲》嘮嘮,講講此魔幻天劇背後的歷史淵源。
  • 二戰期間蘇聯在遠東地區也實行綏靖政策
    二戰時期,蘇聯在遠東地區基本採取綏靖政策,一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行為姑息養奸,日軍實力不斷增長,日軍侵略氣焰越來越囂張。日本法西斯擴張面臨蘇聯攔路虎。歷史上,沙俄及蘇聯長期覬覦中國東北,只是因為日俄戰爭被打敗,才不得不讓出了大部分東北特權,但保留了蘇聯在東北的主要鐵路中東鐵路特權。日軍小心翼翼地試探蘇聯底線。由於東北是俄國人的勢力範圍,日本擔心蘇聯可能無法容忍日本獨霸中國東北,害怕蘇聯像當年幹涉割讓遼東半島那樣,幹涉阻礙日軍侵佔東北全境。
  • 英國和印度的勾結,清朝和民國的綏靖!
    英國和印度的勾結,清朝和民國的綏靖!前言拉達克,"喇嘛之地",當今西藏的阿里以西地區。"拉達克地區"有小西藏之稱,坐落於青藏高原的靠西地帶,屬於印控克什米爾的一小部分,主要由列城和其他的班公湖地區所組成,該地區的大多數都是藏人,其文化風俗皆與我國西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