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的普法戰爭普魯士輕易擊敗法國?別逗了,這是俾斯麥的豪賭

2020-12-13 騰訊網

俾斯麥和被俘的拿破崙三世

1870年的普法戰爭可以說是影響世界發展的大事,普魯士王國擊敗法國完成了德意志統一,「鐵血宰相」奧託·馮·俾斯麥也通過這次勝利奠定了自己的崇高威望。別看普法戰爭中普魯士王國很輕易的就擊敗了法蘭西第二帝國,還俘虜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但實際上普法戰爭是俾斯麥的一次豪賭,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老賴」的勝利。

「鐵血宰相」奧託·馮·俾斯麥

1862年9月30日,當時剛剛當上普魯士宰相的俾斯麥就在議會發布了著名的「鐵血演說」,其中最出名的一句話就是「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用說空話或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自此以後「通過戰爭手段統一德意志」成為俾斯麥的執政綱領,但千萬不要將俾斯麥當成迷信武力的暴力狂,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敏銳的政治嗅覺、靈活多變的外交手腕,在德意志統一過程中起到了比軍隊更重要的作用。

普魯士從立國開始就繼承了條頓騎士團的軍事傳統,重視軍功,軍隊向來以紀律嚴明、作戰勇猛著稱,有點全民皆兵的意思,不有這麼一句話麼「對其他國家來說,是國家擁有一個軍隊;對普魯士而言,則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在拿破崙縱橫歐洲的時代,普魯士軍隊是少數能夠在正面戰場上和法軍媲美的軍事力量,普魯士一直是一個軍事強國,但統一德意志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問題。德意志地區位於歐洲中部,它長時間陷入諸國林立的分裂狀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周邊國家的幹涉,各國頻頻阻止德意志的統一,比如著名的「三十年戰爭」,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就是各國阻止哈布斯堡家族一統德意志,從1618年打到1648年,德意志各邦國大約60%的人口被消滅,戰後德意志內部分裂變成不可逆轉。

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示意圖

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有四大阻礙,德意志內部的老牌霸主奧地利,外部的英國、法國、沙俄三大頂級列強,這四國在德意志地區都有利益訴求、勢力範圍,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過程實質上損害了四國利益,要是單純依靠武力很容易就會引起反彈,遭到四國圍剿,這就屬於地獄副本了。俾斯麥作為「德國統一的領航員」最聰明的地方就是善於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通過外交手段團結盟友,孤立對手,讓普魯士可以集中全力攻擊一個敵人。

德意志統一過程中,普魯士打了三仗,第一戰是1864年普丹戰爭,丹麥曾經是北歐強國,但在當時已經沒落了,可沙俄帝國一直將北歐當做自己的勢力範圍,普魯士進攻丹麥就不得不考慮沙俄的影響。俾斯麥利用英法和沙俄在克裡米亞戰爭中結下的恩怨,來拉攏英法制衡沙俄幹涉,又以收復德意志領土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為口號將奧地利拉上了戰場,普奧聯軍進攻丹麥,輕鬆取得勝利。1864年10月30日維也納和約籤訂,普魯士獲得什勒斯維希,最重要的是通過此戰勝利奠定了其北德意志領袖地位。

普奧戰爭

第二戰是1866年的普奧戰爭。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奧地利是歐洲傳統強國之一,曾是歐陸霸主的有力競爭者,但先後在拿破崙戰爭、1848年歐洲革 命中遭到重創,再加上國內民 族矛盾尖銳,國勢日衰;同時因為領土爭端、歷史恩怨,奧地利和西邊的法國、南邊的義大利、東邊的沙俄關係都不咋地。俾斯麥為了進一步孤立奧地利,向法國許諾割讓萊茵蘭地區部分領土(著名的魯爾工業區就在這裡)、默許法國吞併普法兩國之間比利時和盧森堡的部分領土;向英國大筆借款,利息非常高,讓英國資本借著普魯士經濟的高速發展,躺著賺錢;和沙俄籤訂優惠的貿易協定,以及私下的同盟密約;最後是利用義大利和奧地利的領土糾紛,聯合義大利南北夾攻奧地利。

1866年4月21日,義大利首先進攻奧地利的蒂羅爾和威內託,奧地利軍隊不得不向南方邊境分兵;6月,普魯士向奧地利宣戰,7月3日雙方四十多萬人在薩多瓦展開決戰,這一仗普魯士贏得很艱難,要不是奧地利分兵防禦義大利的進攻,最終勝負難料。1866年8月23日,普奧籤訂《布拉格條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普魯士成為德意志諸邦國的唯一領袖。

拿破崙三世

第三戰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這一仗從表面來看是普魯士勝利希望最渺茫的一戰。拿破崙三世統治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實際上是法國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是法國綜合國力最接近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的時候,政局穩定、工業高速發展、經濟繁榮;陸海軍實戰經驗豐富、裝備精良,打遍了歐、亞、非和美洲;在世界範圍內擴張殖民地,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等等。而當時的普魯士連年徵戰,債臺高築,普奧戰爭中獲得的領土還沒有轉化為國家實力,德意志內部還有很多反對者,奧地利潛伏在旁時時等著報仇雪恨,可以說法國都不用擊敗普魯士,只要將戰事僵持下去,普魯士自己就先崩潰了,但戰爭的結果偏偏出人意料。

實際上俾斯麥對向法國開戰的前景也不樂觀,有些光腳不怕穿鞋的「老賴」氣質。當時俾斯麥已經用利益拉攏了英俄兩國,再加上當年拿破崙橫掃歐洲的教訓,英俄兩國不會看著法國徹底擊潰、吞併普魯士。也就是說普法開戰,普魯士輸了也不會賠得傾家蕩產,頂多是將之前許諾給法國的萊茵蘭地區部分領土給出去,再賠點錢,國家上升勢頭被打破;可一旦普魯士贏了就賺大了,不僅保住自身領土完整,還能踩著法國成為世界頂級列強,借著大勝的威勢徹底整合德意志諸邦國,將德意志統一,俾斯麥心裡有底乾脆就賭一把大的。

色當戰役拿破崙三世投降

為了激怒法國讓其倉促出兵,將法軍引到普魯士預設的戰場,俾斯麥先是曝光了普奧戰爭時普法關於領土的約定,直接賴帳,公然打臉拿破崙三世;後來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上,俾斯麥又發了一封帶有侮辱法國口吻的電報,令法國政府狂怒,1870年7月14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對於戰爭的爆發,普魯士是蓄謀已久,從1869年就開始準備了,軍隊枕戈待旦,就等著打仗呢;而法國方面純屬臨時抱佛腳,很多精銳部隊都在海外徵戰呢,兵力處於弱勢,臨時編組的部隊還缺乏配合,最可怕的是不懂打仗、重病纏身的拿破崙三世還親臨前線指揮,將兵權抓在手裡,造成法軍指揮失靈,最終於1870年9月1日至2日在色當慘敗,法軍主力被殲滅,拿破崙三世本人也成了俘虜,此時距離兩國開戰還不到兩個月。

法國的迅速慘敗,與其說是普魯士太強,不如說是法國內部扯後腿的太多。拿破崙三世的皇位是時代的產物,並沒有什麼權威性和法理基礎,隨著拿破崙三世年齡日大、重病纏身,變得行動不便,難以處理政務,而皇太子只有14歲難當大任,法國內部反拿破崙勢力搶班奪權越來越猖獗,拿破崙三世要壓制不住了。普法戰爭中法國倉促開戰,拿破崙三世隨軍出徵緊抓兵權等行為都是政治鬥爭的產物,整個戰爭期間法軍多次策略失誤都是受政治幹擾,以至於連戰連敗,最終拿破崙三世在色當被包圍後,直接就被法國拋棄,連援軍都沒有,可見一斑。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成為德意志皇帝

1870年9月4日,法蘭西第二帝國被推翻,拿破崙三世皇位被廢除,法國內部鬥爭更加激烈,不但不阻止普魯士的進攻,甚至於為了權力還有人勾結普魯士,普軍進攻法國如入無人之境,9月19日就包圍巴黎。此後在愛國熱情號召下,大量法國民眾自發參軍保衛國家,給普魯士造成困擾,但因為法國政府高層內鬥不斷,最終於1871年1月26日籤訂關於巴黎投降的條約,普魯士完勝法國。

普法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告終,但俾斯麥明白普魯士贏得很僥倖,法國的國家實力和體量在那裡呢,普魯士並沒有徹底擊潰、吞併法國的能力,再加上各國幹涉,在勒索了50億法郎高額賠款和阿爾薩斯和洛林之後,普魯士撤軍。德意志統一後,歐洲局勢大變,法國為了報仇雪恨,積極拉攏英國和俄國共同對付德國,各方關係日趨緊張,最終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相關焦點

  • 法國人打仗不行卻有巨款去賠:1871年2月26日普法戰爭中法國慘敗
    法國人打仗不行卻有巨款去賠:1871年2月26日普法戰爭中法國慘敗普魯士和法國是歐洲傳統五強之一,但地位不同。一般認為法國是歐洲一流強國,包括經濟、軍事、文化都很強。普魯士只是軍事較為強大,其他只是歐洲二流水平。
  • 揭秘法國梗的由來:普法戰爭中法國神一般的投降,遭到英國嘲笑!
    拖延這幾天,法國並沒有抵抗,我覺得就是法國為了避開這個法國梗,才拖延了這幾天!法軍投降普法戰爭是1870年至1871年法蘭西帝國和普魯士王國的戰爭!在西班牙王位繼承的問題上,普法兩國都插了一腳,而當時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就向法國發起了挑釁,發表的「埃姆斯電報」徹底觸怒了法國政府。我這就不明白了,人家國家的事情,管你倆毛事!其實說白了普魯士和當時的法國早就想幹一架了,就是缺一個合理的理由!剛好有了一個理由,兩個國家肯定得好好地利用!
  • 不靠譜皇后歐仁妮:普法戰爭中的錯誤決策,把法國帶向戰敗深淵
    只是德意志民族一直處於分裂狀態,對於「巨無霸」般的法國自然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一局面的改變,還要等到普魯士崛起。在普法戰爭之前的十年內,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各邦逐漸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經濟體,並且向南德地區滲透。
  • 為了打破維也納體系對法國的圍堵,拿破崙三世卻促成了德國的統一
    這一設計的目的很明顯,德意志邦聯並非一個國家,其強大到法國不敢輕易攻擊,同時有足夠分散而不會危及到鄰國,完美!奧地利保住了中歐的威望和正統地位,英俄很滿意,但法國很不爽,普魯士也不開心。事實證明,所謂的體系原本就是為了被打破的。
  • 普法戰爭中的巴黎老照片,到處是殘垣斷壁,圖5是荒涼的凡爾賽宮
    1870年7月19日,當時的歐陸第一強國法蘭西向新興的普魯士宣戰,在戰爭開始之初,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與部下們信心十足,認為很快就能戰勝普魯士,給這個囂張的鄰居一個教訓。
  • 說德語的法國人抗擊德國,軍歌成為《馬賽曲》,兩國70年矛盾根源
    這段話,選自法國作家阿爾豐斯·都德的《最後一課》,很形象地展示了普法戰爭後,法國人的真實寫照。 曾經主導歐洲400年的法國,普法戰爭後被普魯士「拉下神壇」,一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建立了起來。然而,對於「鐵血宰相」俾斯麥來說,如何削弱法國,爭奪歐洲霸權成為普魯士的下一步戰略目標,他該如何做呢?
  • 俾斯麥、東洋俾斯麥與冒牌東方俾斯麥、全人類偉人
    俾斯麥的功勞雖然眾所周知,但咱們也要簡要地介紹一下,畢竟不是所有讀者都知曉。俾斯麥最大的功勞是將普魯士統一成為德國,並帶領德國打敗世界第二大大強國法國,成為當時世界各列強無敢小視的強國。從1870年起到現在,德國都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玩家。可以說:沒有俾斯麥就沒有近現代的德國。
  • 鐵血首相俾斯麥的私人管家,唯一受頒鐵十字勳章的猶太人
    節儉的容克貴族莫特利和俾斯麥在大學裡一起念過書,奧託·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名字裡的「馮」是天生自帶的,標明了他古老、顯赫的容克身份,論起家族歷史比普魯士王室還要悠久。即便在保守派裡面,俾斯麥也算得上異常反動。1848年革命中,國王都已經鹹與維新,頒布憲法,俾斯麥還興致高昂地謀劃反革命政變,剿滅亂黨。
  • 「後起之秀」德國憑什麼僅僅相隔25年便兩次挑起世界大戰
    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成了這股春風吹拂下的受益者,當然德法這兩個歐洲大陸的世仇也不例外。日耳曼人自從法蘭克帝國分裂出來後,經過100多年的南徵北戰終於建立了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國家——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在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威脅下滅亡,分裂成眾多小國家。
  • 一戰後法國元帥對德國人說:這只是20年休戰 果然一語成讖
    為什麼會選擇在這節火車車廂裡籤字呢?實際上是法國人故意所為。這節車廂,曾經是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御用車廂。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在戰爭中,普魯士軍隊所向披靡,並在色當會戰中俘虜了拿破崙三世。之後,拿破崙三世被囚禁在德國卡塞爾,長達6個月。這對於拿破崙三世和整個法國來說,都是一種巨大的侮辱。
  • 150年前法國皇帝率10萬官兵投降 身處最強城堡 卻只抵抗了一天
    1870年9月1日上午,普法戰爭的決定性戰役在色當要塞爆發,9月2日晚,拿破崙三世本人親率的12萬法軍全面投降。這幅畫作展現了拿破崙三世與德國首相俾斯麥閒談的場景。一天後,這個災難性的消息傳到巴黎,拿破崙三世立刻被國民議會罷免,法蘭西第二帝國終結,法國成為共和國。
  • 容克貴族的普魯士在夾縫中崛起並成功統一德意志的來龍去脈
    俾斯麥在其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讓我們共同回顧歷史追尋這其中的來龍去脈。容克貴族主導普魯士並建立中央集權當時的普魯士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就是一個強大的邦國,到了可以跟掌控皇位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相對抗。新興工商業者極欲在全德意志統一關稅,而普魯士對此非常熱心。這是因為普魯士王國分成了西部萊茵省和東普魯士兩個部分,這就導致它有長達七八千公裡的關稅邊界。但在成立關稅同盟時,普魯士還把奧地利排除在外。關稅同盟成立到1842年已有28個邦國加入,這為普魯士日後統一德意志奠定了物質基礎。
  • 普魯士三次王朝戰爭
    普魯士在1848年革命後採取立憲,建立了議會,雖然裝飾門面,但也使得資產階級抱有幻想。普魯士在抗法戰爭中身先士卒,積極的抵抗拿破崙的徵服,普魯士在資產階級中很有號召力。無產階級十分脆弱: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比其他西歐國家晚,這就導致了無產階級也出現得晚。這時的無產階級雖然已經出現他們關心國家的政治問題,但是還非常的脆弱,沒有自己的政黨無法從事革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