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1848年革命後,德意志仍然沒有統一,名義上成立了德意志聯邦,但實際上國家處於四分五類的狀態中。
隨著資產階級的發展,越來越越無法容忍國家長久的分裂。長期的分裂嚴重阻礙著資本主義主義的發展。廣大人民要求統一的呼聲愈演愈烈。各種呼籲統一的組織先後建立,遊走在各個城邦之間宣傳德意志統一的觀念。
人們普遍支持德意志
當時的資產階級支持普魯士進行統一戰爭。因為普魯士是軍國主義國家,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進行統一戰爭是很輕鬆的。
普魯士雖然是君主政體,但是在經濟推行的政策是有利於資產階級的。
普魯士在1848年革命後採取立憲,建立了議會,雖然裝飾門面,但也使得資產階級抱有幻想。
普魯士在抗法戰爭中身先士卒,積極的抵抗拿破崙的徵服,普魯士在資產階級中很有號召力。
統一為何由普魯士完成
統一德意志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應該以何種方式來完成呢?
是通過人民群眾自下而上的革命戰爭,還是進行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呢!
當時在德國境內主要三種勢力希望統一德國,即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容可貴族。
資產階級出現的太晚:在當時的情況下資產階級最有可能接過革命的大旗進行統一戰爭,但實際上因為德國的資產階級出現的有點晚。19世紀中期,德國資產階級才成長起來,而這時的無產階級也已經走上了歷史的舞臺。這樣尷尬的情況發生了,當資產階級想要反對封建專制進行革命統一時,忽然發現自己的身後無產階級、市民階層等聚集在一起開始與之對抗,而且這個時候整個歐洲的無產階級都非常的活躍,這樣就讓新生的資產階級非常的害怕,從而不敢領導德國的革命運動完成國家的統一。
無產階級十分脆弱: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比其他西歐國家晚,這就導致了無產階級也出現得晚。這時的無產階級雖然已經出現他們關心國家的政治問題,但是還非常的脆弱,沒有自己的政黨無法從事革命活動。
統一德國只能由普魯士來完成:
普魯士王朝雖然是君主政體,但是它有著一個生機勃勃的容可階級支撐。17世紀以來容便是普魯士重要的支柱,他們掌握著政治、經濟、軍事更方面力量,不同於沒落的封建地主,容可階級已經完成了向資產階級轉化,雖然他們依然在政治上推行極端統治,但是卻是一個力量雄厚、富有生機的階層。
普魯士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每年軍費的開支非常高。部隊訓練有素,紀律性強,有著很高的戰鬥力。普魯士的軍事統帥們也富有軍事經驗,他們從17世紀以來便不斷發動戰爭。普魯士有著發達的工業和農業,為其軍事行動提供保證。普魯士擁有完善的教育制度和行政體系。
容可是普魯士的統治階級,他們對領土有著無休止的野心,主張對外發動戰爭。容可貴族資產階級化,與資產階級有著同樣的目標統一德國。除了以上因素外普魯士統一德意志還和俾斯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俾斯麥的努力加速了德國的統一。
「頭號保守派容可」
俾斯麥也是一個資產階級化的容可地主。他在政治上一個頑固的專制主義者,對自由主義懷有敵意。崇尚「暴力」,反對人文主義者的說教。在1848年革命期間,邊勸說國王武力鎮壓革命,並且組建了一支武裝準備前往柏林「勤王」,因此俾斯麥獲得了「頭號保守派容可」的稱謂。
俾斯麥有著容可貴族專橫暴戾的一面,盛氣凌人、恃才傲物,但是在給妻子的信中卻有富有詩意。俾斯麥為人剛愎自用,但是為了某種政治目的,卻又可以偽裝出一副禮賢下士的樣子。氣度寬宏卻又胸襟狹隘。
正是這樣的俾斯麥在普魯士的王朝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運用靈活的外交手段使為普魯士的王朝戰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實現了德國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