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三次王朝戰爭

2020-12-14 三個橘子歷史

歐洲1848年革命後,德意志仍然沒有統一,名義上成立了德意志聯邦,但實際上國家處於四分五類的狀態中。

隨著資產階級的發展,越來越越無法容忍國家長久的分裂。長期的分裂嚴重阻礙著資本主義主義的發展。廣大人民要求統一的呼聲愈演愈烈。各種呼籲統一的組織先後建立,遊走在各個城邦之間宣傳德意志統一的觀念。

人們普遍支持德意志

當時的資產階級支持普魯士進行統一戰爭。因為普魯士是軍國主義國家,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進行統一戰爭是很輕鬆的。

普魯士雖然是君主政體,但是在經濟推行的政策是有利於資產階級的。

普魯士在1848年革命後採取立憲,建立了議會,雖然裝飾門面,但也使得資產階級抱有幻想。

普魯士在抗法戰爭中身先士卒,積極的抵抗拿破崙的徵服,普魯士在資產階級中很有號召力。

統一為何由普魯士完成

統一德意志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應該以何種方式來完成呢?

是通過人民群眾自下而上的革命戰爭,還是進行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呢!

當時在德國境內主要三種勢力希望統一德國,即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容可貴族。

資產階級出現的太晚:在當時的情況下資產階級最有可能接過革命的大旗進行統一戰爭,但實際上因為德國的資產階級出現的有點晚。19世紀中期,德國資產階級才成長起來,而這時的無產階級也已經走上了歷史的舞臺。這樣尷尬的情況發生了,當資產階級想要反對封建專制進行革命統一時,忽然發現自己的身後無產階級、市民階層等聚集在一起開始與之對抗,而且這個時候整個歐洲的無產階級都非常的活躍,這樣就讓新生的資產階級非常的害怕,從而不敢領導德國的革命運動完成國家的統一。

無產階級十分脆弱: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比其他西歐國家晚,這就導致了無產階級也出現得晚。這時的無產階級雖然已經出現他們關心國家的政治問題,但是還非常的脆弱,沒有自己的政黨無法從事革命活動。

統一德國只能由普魯士來完成:

普魯士王朝雖然是君主政體,但是它有著一個生機勃勃的容可階級支撐。17世紀以來容便是普魯士重要的支柱,他們掌握著政治、經濟、軍事更方面力量,不同於沒落的封建地主,容可階級已經完成了向資產階級轉化,雖然他們依然在政治上推行極端統治,但是卻是一個力量雄厚、富有生機的階層。

普魯士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每年軍費的開支非常高。部隊訓練有素,紀律性強,有著很高的戰鬥力。普魯士的軍事統帥們也富有軍事經驗,他們從17世紀以來便不斷發動戰爭。普魯士有著發達的工業和農業,為其軍事行動提供保證。普魯士擁有完善的教育制度和行政體系。

容可是普魯士的統治階級,他們對領土有著無休止的野心,主張對外發動戰爭。容可貴族資產階級化,與資產階級有著同樣的目標統一德國。除了以上因素外普魯士統一德意志還和俾斯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俾斯麥的努力加速了德國的統一。

「頭號保守派容可」

俾斯麥也是一個資產階級化的容可地主。他在政治上一個頑固的專制主義者,對自由主義懷有敵意。崇尚「暴力」,反對人文主義者的說教。在1848年革命期間,邊勸說國王武力鎮壓革命,並且組建了一支武裝準備前往柏林「勤王」,因此俾斯麥獲得了「頭號保守派容可」的稱謂。

俾斯麥有著容可貴族專橫暴戾的一面,盛氣凌人、恃才傲物,但是在給妻子的信中卻有富有詩意。俾斯麥為人剛愎自用,但是為了某種政治目的,卻又可以偽裝出一副禮賢下士的樣子。氣度寬宏卻又胸襟狹隘。

正是這樣的俾斯麥在普魯士的王朝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運用靈活的外交手段使為普魯士的王朝戰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實現了德國的統一。

相關焦點

  • 容克貴族的普魯士在夾縫中崛起並成功統一德意志的來龍去脈
    容克貴族主導普魯士並建立中央集權當時的普魯士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就是一個強大的邦國,到了可以跟掌控皇位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相對抗。可是,歐洲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德意志地區以360多個邦國林立的狀態存在,因為這樣八分十裂的均勢態勢對他們有利。
  • 容克貴族特性、軍國主義制度,探析普魯士精神形成的歷史成因
    普魯士是歷史上的德意志國家,位於歐洲的中部。在德國統一前,普魯士曾經和奧地利同為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最強大的兩國邦國,堪稱歐洲列強之一。19世紀中期,在經歷了三次王朝戰爭的勝利以後,普魯士統一了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德意志地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由於這層歷史淵源,普魯士也就成為了德國近代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
  • 英法俄等強國,為什麼面對普魯士的崛起而坐視不管?
    普魯士在19世紀後期才統一了德意志,使得德國開始屹立於世界之林。說起來普魯士這塊地方是蠻荒之地,也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疆界範圍,還時常受到鄰國的欺負。德意志人不斷東侵尤其是條頓騎士團,慢慢地同化了古普魯士人,使得普魯士開始接受德語。
  • 歐洲黑歷史:三次被俄國瓜分,只怪波蘭自己太作
    不僅沒有邀請,波蘭總統杜達還在活動上大加指責俄羅斯的「帝國主義行徑」,波蘭「國家記憶研究院」也跟著踩一腳,認為是蘇聯與德國一道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雖然1612年波蘭軍隊被驅逐出境,但依然奪去了斯摩稜斯克、切爾尼戈夫、塞維爾斯克等三個地區。 羅曼諾夫王朝建立後,俄國國力有所恢復,1632年沙皇米哈伊爾打算趁著西吉蒙特三世病逝的機會收復失地,結果再次被波蘭打敗,波蘭依然握有軍事優勢!
  • 「波旁」餘孽西班牙,打不死的「小強」,三次下馬三次復闢!
    波旁王朝成功入主西班牙。不過波旁王朝入主西班牙的代價是西班牙喪失了一些歐洲的領地,腓力五世戀戀不忘,在其妻子的慫恿下,西班牙發動了一些戰爭希望收回歐洲領地,不過英西戰爭西班牙提到鋼板,失敗告終,反倒西班牙國力逐漸下降。
  • 德國的霍亨索倫王族,歐洲的三大王朝之一,距今已經有600年歷史
    眾所周知,霍亨索倫王族(Hohenzollerns)是歐洲的三大王朝之一,為布蘭登堡-普魯士(1415年~1918年)及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的主要統治家族,距今已經有600年歷史。奧古斯塔威廉(August Wilhelm)(1722年8月~1758年6月),普魯士親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的二兒子,腓特烈二世的哥哥,腓特烈威廉二世的父親,西裡西亞諸戰爭(Silesian Wars)中的普魯士將軍。
  • 條頓騎士團、布蘭登堡選帝侯與普魯士建國
    三、條頓騎士團條頓騎士團是有名的三大騎士團之一,另兩個是醫院騎士團和聖殿騎士團。三大騎士團中最早成立的是聖約翰騎士團,通常被稱為醫院騎士團,成員多為法國騎士、北義大利騎士、西班牙騎士。後來經過多年戰爭,條頓騎士團被迫割讓了包括但澤和馬林堡在內的西普魯士,自己只保留普魯士的殘餘領土(東普魯士),效忠波蘭國王,成為波蘭的附庸國。
  • 普魯士從軍事總部,恰當地發展而來的機構,百年後將自行監管稅收
    這個世紀初,瑞典、丹麥、普魯士、俄國的國王確立了將貴族劃分成不同的等級或級別的《官職等級表》(Table ofRanks),並明確了貴族的特權都是由君主賜予。法王路易十四維護其監督所有頭銜的合法性的權力,甚至沒收貴族土地的權利。1668年,他命令開展對擁有可疑頭銜的"假"貴族的調查。
  • 從普奧戰爭薩多瓦戰役看普魯士軍隊的分進合擊戰術
    對於機動性作戰,老毛奇是這樣認為的,在野戰中一支軍隊能夠保證機動性,才能夠優先佔領戰略要地,掌握戰爭中的優勢地位,如果一支軍隊善於機動,就能夠發揮出兩支軍隊的作用。這個在腓特烈大帝時代就有過很好地例子,腓特烈先是率領普魯士軍隊在西邊的羅斯巴赫戰役中擊敗法軍,然後又迅速調頭向東,全軍快速前進,千裡奔襲進攻東邊的奧軍,由於行軍速度很快,所以腓特烈能夠在奧軍不知情的情況下優先奪佔了洛伊滕戰役中的戰略高地,打了奧軍一個措手不及。具體的可以看看我寫的《普魯士軍隊的輝煌:羅斯巴赫戰役中的戰術運用》和《普魯士軍隊的輝煌:來自列強的圍攻和洛伊滕會戰中的戰術運用》這兩篇文章。
  • 三徵高句麗:一場看似無懸念的戰爭,隋王朝為何會無果而終?
    公元612年到公元614年,隋煬帝楊廣先後三次徵討高句麗,這三場戰爭前後共投入了三百萬大軍,絕對稱得上是舉全國之力,可最終偌大的中原王朝卻失敗了,隋朝也因為這三場軍事活動,國力受損,迅速的滅亡。
  • 1870年的普法戰爭普魯士輕易擊敗法國?別逗了,這是俾斯麥的豪賭
    自此以後「通過戰爭手段統一德意志」成為俾斯麥的執政綱領,但千萬不要將俾斯麥當成迷信武力的暴力狂,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敏銳的政治嗅覺、靈活多變的外交手腕,在德意志統一過程中起到了比軍隊更重要的作用。德意志地區位於歐洲中部,它長時間陷入諸國林立的分裂狀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周邊國家的幹涉,各國頻頻阻止德意志的統一,比如著名的「三十年戰爭」,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就是各國阻止哈布斯堡家族一統德意志,從1618年打到1648年,德意志各邦國大約60%的人口被消滅,戰後德意志內部分裂變成不可逆轉。
  • 為何歷史上三次遭受亡國的劫難?
    三次亡國 第一次亡國是因為民主玩過了頭。強大起來的波蘭活躍了兩百多年,就走到了盡頭,第一次滅亡的到來讓波蘭立陶宛聯邦成為過去。也許有人會問,波蘭那麼強大,怎麼說滅亡就滅亡了呢?其實,說起來也簡單,問題出在了國家制度上。
  • 行走霍亨索倫王朝之路,探尋貴族們的舊日輝煌
    霍亨索倫王族(Hohenzollerns)是歐洲的一個王室,也是歐洲歷史上的著名王朝,為布蘭登堡-普魯士(1415~1918)及德意志帝國的主要統治家族
  • 普魯士史上的最完美的君主,率普魯士以一敵三,卻淪為他國嫁衣!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君主卻險些把普魯士推向了滅亡。在當時的歐洲大陸,普魯士並不能一家獨大,大陸之上的法蘭西、奧地利、沙皇俄國實力都在不弱於普魯士,都是首屈一指的強國。普魯士在北邊面臨英國的威脅,西邊臨近法國,南邊有奧地利,東邊有沙皇俄國,可謂四戰之地。沙皇俄國本不與普魯士接壤,但因為波蘭軟弱,是各國瓜分的對象,所以波蘭這道屏障如同沒有。
  • 波蘭的輝煌過往——超千年的歷史,兩次拯救歐洲,三次被瓜分滅國
    2、波蘭人第一次拯救歐洲公元13世紀,是蒙古人的世紀,蒙古人有三次西徵,第二次便是西徵歐洲。在歐洲,拔都遠徵的極限是波蘭和匈牙利。此時的波蘭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裡,這與中國古代的王朝相比當然算不上什麼,但在歐洲絕對是一個大國。
  •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戰爭
    三十年戰爭後果嚴重:奧地利失去歐陸霸權,德意志繼續分裂,法蘭西從此左右歐洲局勢。法國的這種優勢一直維持到18世紀初。18世紀前半期,先後發生了西班牙、波蘭和奧地利三國的王位繼承戰爭。當時歐洲的國際關係充分展現了它的複雜性。
  • 普魯士藍
    ▎大概是因為它是天空的顏色、是星球的顏色、是大海的顏色、是湖泊的顏色,它與我們緊密相連,難以分割作為一種合成顏料,普魯士藍重新定義了色彩▎明度比較低的普魯士藍,帶有一種天然的時尚感和光澤感,就像是深海的色彩一樣吸引人。
  • 「權力的遊戲」背後的英國歷史,電影中的蘭開斯特王朝和玫瑰戰爭
    一代神劇《權力的遊戲》讓世人再次關注起英國歷史,本劇原著《冰與火之歌》的背景正是基於英國歷史上最為戲劇化的一個朝代「蘭開斯特王朝」,這個混亂的王朝不僅充滿著各種陰謀詭計,還爆發了著名的「玫瑰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