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2年到公元614年,隋煬帝楊廣先後三次徵討高句麗,這三場戰爭前後共投入了三百萬大軍,絕對稱得上是舉全國之力,可最終偌大的中原王朝卻失敗了,隋朝也因為這三場軍事活動,國力受損,迅速的滅亡。
隋朝徵討高句麗失敗的原因,大致要從兩方面看待:
首先,當時的隋朝雖然表面看起來十分強大,但其實早已外強中乾。朝廷當中並沒有能臣名將,這導致隋煬帝必須御駕親徵,他御駕親徵進而引發了國家內部的動亂。
其次,當時的高句麗正處於鼎盛時期,國內政通人和,人才濟濟。
最後,從自然條件上來說,高句麗所處的地理位置,易守難攻。隋朝軍隊要來攻打高句麗,必須要經過長途跋涉,在這漫長的行軍過程當中,必然會損耗一定的軍力。
一、「天時」、「地利」與「人和」:隋王朝三項皆失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自古以來,言戰者必先考慮「天時、地利、人和」。而重看隋朝三徵高句麗之戰,我們不難發現隋王朝忽視了這一思想。
(1)天時與地利:在冷兵器時代,自然因素對戰爭的勝負往往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隋朝時的政治、經濟中心是首都洛陽,洛陽距高句麗的距離大概有一千多餘裡,這給糧食運輸造成困難。平均來看,隋朝每次徵討高句麗的將士都有100萬左右,那麼所需的物資自然及其龐大。
並且隋軍行軍途中大多人煙稀少,很難在當地籌集糧草,必須由隋朝在中原籌集糧草,運輸到前線,這種物資補給方式導致要運輸的軍用物資還不及運輸費用高。
高句麗地理環境優越,易守難攻,國家內部山多谷深,遼河兩岸的平原地區也大多泥濘難行,鴨綠江更是素來被稱為「天險」。
在第一次徵討高句麗時,隋朝大軍在遼水一帶受到了伏擊,隋煬帝命令工部尚書修建浮橋在遼水西岸,不曾想高句麗士兵早已埋伏在此,等到士兵上岸後,受到了高句麗軍隊的伏擊,死者甚多。
關外地區氣候寒冷陰溼,高句麗又兼具海洋地區與遊牧地區的雙重氣候特點,與關中地區有很大的差別。在行軍途中,很多隋朝士兵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狀況,尤其是海軍部隊,在這種氣候條件的作用下,軍隊戰鬥實力急劇下降。
(2)人和:隋王朝徵戰高句麗實屬「師出無名」
在決定徵戰高句麗之前,隋煬帝曾為「出師」找出了各式各樣的理由,然而在這些理由之中具有說服力的並不多。
比如在公元612年,隋煬帝曾下詔聲討高句麗,並羅列出了高句麗所犯下的一系列罪行。在這些罪行之中,有高句麗國王沒有奉詔前往京城朝見隋帝;高句麗政府騷擾隋朝邊境,阻斷了百濟和新羅的朝貢之路;以及高句麗國內政局混亂,民不聊生,隋朝需要以上國之名進行討伐。
不可否認,這些罪名可以成為隋朝出師的理由之一,但是僅僅依靠這些理由就動用百萬軍力進行徵伐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同時,在隋煬帝第一次出兵失敗之後,為了找回顏面,隋煬帝又先後於612、613年連續兩次出兵徵討高句麗。這樣的結果便是隋朝國內民怨沸騰、百姓怨聲載道,進而演變成了一場「不義之戰」,其最終的失敗也是情理之中。
二、繁榮背後的危機:隋朝的內外局勢並不足以支撐這場戰爭
隋朝建立後,中原地區歷經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終於結束,在隋文帝的統治下,隋朝的經濟幾乎已經恢復到了漢朝時的水平。
經濟實力大大提升的同時,國力也得到壯大,隋煬帝時期,周邊的少數民族幾乎都承認了隋朝的統治與隋朝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係,但高句麗此時卻想要擺脫中原王朝的控制,隋煬帝對此十分不滿,認為高句麗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國東北邊境,於是決定出兵高句麗。在他看來強大的中原王朝一定能夠一舉殲滅高句麗小國。但其實此時的隋朝面臨正著內憂外患。
在隋朝內部,隋煬帝下令開通大運河,在大運河成功開通後,他曾多次下揚州「巡視」,這嚴重地損耗了國力。除此以外,為了彰顯中原王朝的富足強大,他曾長期賞賜周邊少數民族,可以說,隋文帝時期積累的財富已經被隋煬帝揮霍殆盡了。為了保證朝廷的正常運轉,他只能加大對百姓的壓榨,提高賦稅。
在第一次徵討高句麗時,隋朝內部已經出現了多起農民起義運動。除此以外,隋煬帝親徵放鬆了對朝內北周貴族的監視,在他出徵期間,北周貴族與朝廷內部的軍閥勢力相互勾結。
在第二次徵討高句麗時,隋軍雖然已經攻破了遼陽,但是國內爆發了楊玄感叛亂,楊廣不得不撤軍回國,在回國路中,被高句麗勢力多次襲擊,損失慘重。
在隋朝外部,各大少數民族政權存在已久,他們的勢力早已根深蒂固,雖然他們迫於局勢,表面上與隋朝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係,但其實這些少數民族政權依然不時侵擾隋朝邊境地區。在中原向高句麗戰區運送補給物資的途中,經常會受到遊牧民族的搶奪。
有些少數民族還與高句麗形成了政治聯盟,共同攻打隋朝大軍,表面上來看,這場戰爭只是隋朝和高句麗之間的戰爭,但其實隋軍要面對的是十餘個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在內憂外患的共同作用下,剛剛建立不久的隋朝,必然無法順利取得戰爭的勝利。
三、軍事上的人才匱乏導致戰術上的決策失誤
隋煬帝對隋朝的國力缺乏明確的認知,表面來看隋朝疆域遼闊,百姓富足。但其實,此時的隋朝早已外強中乾。國內各民族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階級矛盾也日益凸顯。在隋煬帝統治時期,大興土木,百姓們不堪其擾,紛紛起兵造反。
在隋朝建立初期,軍事實力十分強大,軍事活動往往都能取得成功,這是因為在隋朝建立初期,國家內部有很多軍事人才,比如說楊素,高穎。
楊素被稱為隋朝第一名將,曾東徵突厥,南平陳國,為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在軍隊中名望極高,可惜到了隋煬帝徵討高句麗時,他卻去世了。
高穎是隋朝的開國元勳,善計謀,北周時期獻計平定了齊國。他也在這場戰爭前去世。
兩員大將的相繼離世,使隋朝軍隊缺乏指揮者,雖然天子御駕親徵,但軍隊依然沒有真正的凝聚力。
比如,隋煬帝在東徵途中依然不改奢侈浪費,他耗費了極大的財力來彰顯自己的排場。他所下令打造的「六合城」就是為了體現自己的獨特地位,「六合城」雖然極其精巧,但也只能為他提供舒適的住所而已,對於打仗毫無用處。
再者,隋煬帝的作戰策略也存在問題,在出徵前他認為「王者之師,義存則殺」。所以他曾下令,只要敵軍將領投降就不可以擅自攻城。而高句麗軍隊抓住了這個弱點,每當城池陷入危機,就派人到隋朝大營假意投降,等到隋軍停止戰鬥前去請示隋煬帝時,重新與隋軍展開戰爭。如此反覆,使隋朝大軍始終無法攻破遼東城。
等到隋煬帝親自到達遼東城下後,他不僅不反思自己所下達的命令,反而責怪隨軍將士不肯用盡全力攻打城池,這最終導致了軍心渙散,鬥志大減。
四、隋朝對敵情了解甚少,高句麗並非上下離心
與隋朝不同,此時的高句麗正處於發展的鼎盛時期,全國上下一心,政治穩定,朝廷內部人才濟濟,策略得當。
公元504年,長壽王去世,在他死後高句麗開始走向衰落,失去了外交上的主動權。在開皇中期,高句麗統治者害怕隋會像平定陳國那樣出兵高句麗,於是便「治兵積穀,為守據之策」。
在這一策略下,高句麗竟然出現了復興的跡象。國力壯大後,高麗向南用兵侵略了百濟、新羅,勢力逐漸擴大。
高句麗能夠戰勝隋朝,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當時高句麗國內擁有大批優秀的軍事人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泉子遊了,他是當時高句麗最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他曾擔任大的盧,獨攬朝政。在他掌權期間成功化解了,高句麗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他的仁愛贏得了百姓們的擁護支持。在軍事方面,他下令採取逐個擊破的戰略,誘敵深入截斷了隋朝軍隊的物資供給,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總結:
總而言之,隋煬帝三徵高句麗之戰充滿著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在沒有考慮清敵我的狀況之下,盲目的出戰必然是無果而終。
在隋朝以後,歷代統治者再也沒有人敢輕易下令大規模遠徵。中原地區的對外軍事活動也由擴張性戰爭逐漸轉變為防禦性戰爭。同時這場戰爭改變了東亞格局,促進了周邊地區新興政權的形成。
參考資料:
《隋書》
《資治通鑑》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