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徵高句麗:一場看似無懸念的戰爭,隋王朝為何會無果而終?

2020-12-15 騰訊網

公元612年到公元614年,隋煬帝楊廣先後三次徵討高句麗,這三場戰爭前後共投入了三百萬大軍,絕對稱得上是舉全國之力,可最終偌大的中原王朝卻失敗了,隋朝也因為這三場軍事活動,國力受損,迅速的滅亡。

隋朝徵討高句麗失敗的原因,大致要從兩方面看待:

首先,當時的隋朝雖然表面看起來十分強大,但其實早已外強中乾。朝廷當中並沒有能臣名將,這導致隋煬帝必須御駕親徵,他御駕親徵進而引發了國家內部的動亂。

其次,當時的高句麗正處於鼎盛時期,國內政通人和,人才濟濟。

最後,從自然條件上來說,高句麗所處的地理位置,易守難攻。隋朝軍隊要來攻打高句麗,必須要經過長途跋涉,在這漫長的行軍過程當中,必然會損耗一定的軍力。

一、「天時」、「地利」與「人和」:隋王朝三項皆失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自古以來,言戰者必先考慮「天時、地利、人和」。而重看隋朝三徵高句麗之戰,我們不難發現隋王朝忽視了這一思想。

(1)天時與地利:在冷兵器時代,自然因素對戰爭的勝負往往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隋朝時的政治、經濟中心是首都洛陽,洛陽距高句麗的距離大概有一千多餘裡,這給糧食運輸造成困難。平均來看,隋朝每次徵討高句麗的將士都有100萬左右,那麼所需的物資自然及其龐大。

並且隋軍行軍途中大多人煙稀少,很難在當地籌集糧草,必須由隋朝在中原籌集糧草,運輸到前線,這種物資補給方式導致要運輸的軍用物資還不及運輸費用高。

高句麗地理環境優越,易守難攻,國家內部山多谷深,遼河兩岸的平原地區也大多泥濘難行,鴨綠江更是素來被稱為「天險」。

在第一次徵討高句麗時,隋朝大軍在遼水一帶受到了伏擊,隋煬帝命令工部尚書修建浮橋在遼水西岸,不曾想高句麗士兵早已埋伏在此,等到士兵上岸後,受到了高句麗軍隊的伏擊,死者甚多。

關外地區氣候寒冷陰溼,高句麗又兼具海洋地區與遊牧地區的雙重氣候特點,與關中地區有很大的差別。在行軍途中,很多隋朝士兵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狀況,尤其是海軍部隊,在這種氣候條件的作用下,軍隊戰鬥實力急劇下降。

(2)人和:隋王朝徵戰高句麗實屬「師出無名」

在決定徵戰高句麗之前,隋煬帝曾為「出師」找出了各式各樣的理由,然而在這些理由之中具有說服力的並不多。

比如在公元612年,隋煬帝曾下詔聲討高句麗,並羅列出了高句麗所犯下的一系列罪行。在這些罪行之中,有高句麗國王沒有奉詔前往京城朝見隋帝;高句麗政府騷擾隋朝邊境,阻斷了百濟和新羅的朝貢之路;以及高句麗國內政局混亂,民不聊生,隋朝需要以上國之名進行討伐。

不可否認,這些罪名可以成為隋朝出師的理由之一,但是僅僅依靠這些理由就動用百萬軍力進行徵伐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同時,在隋煬帝第一次出兵失敗之後,為了找回顏面,隋煬帝又先後於612、613年連續兩次出兵徵討高句麗。這樣的結果便是隋朝國內民怨沸騰、百姓怨聲載道,進而演變成了一場「不義之戰」,其最終的失敗也是情理之中。

二、繁榮背後的危機:隋朝的內外局勢並不足以支撐這場戰爭

隋朝建立後,中原地區歷經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終於結束,在隋文帝的統治下,隋朝的經濟幾乎已經恢復到了漢朝時的水平。

經濟實力大大提升的同時,國力也得到壯大,隋煬帝時期,周邊的少數民族幾乎都承認了隋朝的統治與隋朝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係,但高句麗此時卻想要擺脫中原王朝的控制,隋煬帝對此十分不滿,認為高句麗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國東北邊境,於是決定出兵高句麗。在他看來強大的中原王朝一定能夠一舉殲滅高句麗小國。但其實此時的隋朝面臨正著內憂外患。

在隋朝內部,隋煬帝下令開通大運河,在大運河成功開通後,他曾多次下揚州「巡視」,這嚴重地損耗了國力。除此以外,為了彰顯中原王朝的富足強大,他曾長期賞賜周邊少數民族,可以說,隋文帝時期積累的財富已經被隋煬帝揮霍殆盡了。為了保證朝廷的正常運轉,他只能加大對百姓的壓榨,提高賦稅。

在第一次徵討高句麗時,隋朝內部已經出現了多起農民起義運動。除此以外,隋煬帝親徵放鬆了對朝內北周貴族的監視,在他出徵期間,北周貴族與朝廷內部的軍閥勢力相互勾結。

在第二次徵討高句麗時,隋軍雖然已經攻破了遼陽,但是國內爆發了楊玄感叛亂,楊廣不得不撤軍回國,在回國路中,被高句麗勢力多次襲擊,損失慘重。

在隋朝外部,各大少數民族政權存在已久,他們的勢力早已根深蒂固,雖然他們迫於局勢,表面上與隋朝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係,但其實這些少數民族政權依然不時侵擾隋朝邊境地區。在中原向高句麗戰區運送補給物資的途中,經常會受到遊牧民族的搶奪。

有些少數民族還與高句麗形成了政治聯盟,共同攻打隋朝大軍,表面上來看,這場戰爭只是隋朝和高句麗之間的戰爭,但其實隋軍要面對的是十餘個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在內憂外患的共同作用下,剛剛建立不久的隋朝,必然無法順利取得戰爭的勝利。

三、軍事上的人才匱乏導致戰術上的決策失誤

隋煬帝對隋朝的國力缺乏明確的認知,表面來看隋朝疆域遼闊,百姓富足。但其實,此時的隋朝早已外強中乾。國內各民族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階級矛盾也日益凸顯。在隋煬帝統治時期,大興土木,百姓們不堪其擾,紛紛起兵造反。

在隋朝建立初期,軍事實力十分強大,軍事活動往往都能取得成功,這是因為在隋朝建立初期,國家內部有很多軍事人才,比如說楊素,高穎。

楊素被稱為隋朝第一名將,曾東徵突厥,南平陳國,為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在軍隊中名望極高,可惜到了隋煬帝徵討高句麗時,他卻去世了。

高穎是隋朝的開國元勳,善計謀,北周時期獻計平定了齊國。他也在這場戰爭前去世。

兩員大將的相繼離世,使隋朝軍隊缺乏指揮者,雖然天子御駕親徵,但軍隊依然沒有真正的凝聚力。

比如,隋煬帝在東徵途中依然不改奢侈浪費,他耗費了極大的財力來彰顯自己的排場。他所下令打造的「六合城」就是為了體現自己的獨特地位,「六合城」雖然極其精巧,但也只能為他提供舒適的住所而已,對於打仗毫無用處。

再者,隋煬帝的作戰策略也存在問題,在出徵前他認為「王者之師,義存則殺」。所以他曾下令,只要敵軍將領投降就不可以擅自攻城。而高句麗軍隊抓住了這個弱點,每當城池陷入危機,就派人到隋朝大營假意投降,等到隋軍停止戰鬥前去請示隋煬帝時,重新與隋軍展開戰爭。如此反覆,使隋朝大軍始終無法攻破遼東城。

等到隋煬帝親自到達遼東城下後,他不僅不反思自己所下達的命令,反而責怪隨軍將士不肯用盡全力攻打城池,這最終導致了軍心渙散,鬥志大減。

四、隋朝對敵情了解甚少,高句麗並非上下離心

與隋朝不同,此時的高句麗正處於發展的鼎盛時期,全國上下一心,政治穩定,朝廷內部人才濟濟,策略得當。

公元504年,長壽王去世,在他死後高句麗開始走向衰落,失去了外交上的主動權。在開皇中期,高句麗統治者害怕隋會像平定陳國那樣出兵高句麗,於是便「治兵積穀,為守據之策」。

在這一策略下,高句麗竟然出現了復興的跡象。國力壯大後,高麗向南用兵侵略了百濟、新羅,勢力逐漸擴大。

高句麗能夠戰勝隋朝,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當時高句麗國內擁有大批優秀的軍事人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泉子遊了,他是當時高句麗最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他曾擔任大的盧,獨攬朝政。在他掌權期間成功化解了,高句麗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他的仁愛贏得了百姓們的擁護支持。在軍事方面,他下令採取逐個擊破的戰略,誘敵深入截斷了隋朝軍隊的物資供給,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總結:

總而言之,隋煬帝三徵高句麗之戰充滿著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在沒有考慮清敵我的狀況之下,盲目的出戰必然是無果而終。

在隋朝以後,歷代統治者再也沒有人敢輕易下令大規模遠徵。中原地區的對外軍事活動也由擴張性戰爭逐漸轉變為防禦性戰爭。同時這場戰爭改變了東亞格局,促進了周邊地區新興政權的形成。

參考資料:

《隋書》

《資治通鑑》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唐滅高句麗之戰略聞:唐太宗為何出兵朝鮮半島?又因何要滅高句麗
    談起高句麗很多讀者都會認為,它是朝鮮半島土生土長的民族,實際上它不僅與現在的朝鮮、韓國毫無瓜葛,而且還曾是我國古代東北地區,一個存續了705年的少數民族政權。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唐朝徵討高句麗,都是民族內部問題而並非對外作戰。
  • 用數據和事實拆解王朝宿命:大隋是怎麼死在第二階段的?
    第一個內容是處理與豪貴的關係,大隋沒有完成。隋文帝開始試水處置關隴貴族,但死得太早,沒來得及。隋煬帝正式處理,但處理的手段竟是發動戰爭,試圖通過徵高句麗來掌握軍隊。但是,出師未捷身先死。第二個內容是處理與知識精英的關係,大隋只算完成了半步。科舉制是最好的手段,但唐以前是豪族社會,而豪族恰恰不認科舉制,認為這有失體面。
  • 隋朝為何要打高句麗,高句麗是個小國!何必徵發百萬大軍打的國破家亡?
    而且高句麗雖然沒有隨著疆域遼闊,那也絕不是所謂的小國,我是真正的東北小霸王。否則隋朝也不會因三徵高句麗而間接導致身死國滅了。 當然,在徵伐高句麗的過程中,隋煬帝楊廣曾三次用兵,最終導致天怒人怨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那麼,為何隋唐兩大帝國一定要傾全國之力幹掉高句麗,甚至身死國滅也在所不惜呢?
  • 遠徵高句麗從隋朝到唐朝,歷經四代皇帝,為何高句麗這麼招人恨?
    高句麗的起源是東北的森林遊牧民族,在南北朝的中原戰亂中趁亂拿下了遼東的一些郡,因為中原文明力量不足才一直沒有處理它。隋朝高句麗問題凸顯,因為對於中原政權來說,陰山燕山以南無天險,遼東被佔據就相當於大門的鑰匙在被人手裡,遊牧民族可以把華北平原當成小金庫,所以與高句麗的作戰是一定會進行的。
  • 韓國申遺高句麗墓葬被拒,中國申請順利通過,兩大原因必須通過
    根據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的考察結果,高句麗符合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六個標準中的五項,事實上韓國從2000年開始,就提出過將高句麗墓葬群申請為世界遺產,但一直沒有得到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而中國2004年卻申遺成功後,為何韓國申遺被拒而中國卻能成功通過呢?
  • 唐太宗徵高句麗之戰,與韓國人眼中唐朝慘敗不同,一戰殲敵十餘萬
    在韓國人眼中,唐太宗徵高句麗之戰是以大唐的大敗而告終。在韓國的歷史劇《帝國的早上》中,高句麗不僅射瞎了唐太宗的眼睛,更是帶兵反攻進入了長安城,最後使得唐太宗向高句麗跪地求饒。然而,在現實中的唐太宗徵高句麗之戰可以說是以唐朝的勝利而告終的。
  • 高麗和高句麗,僅僅一字之差,但兩者究竟有什麼關係?
    當漢王朝強勢,高句麗的表現也會很「乖巧」,但一旦漢王朝被別的事情纏上了無暇顧及東北地區,高句麗就會抓住機會向外擴張。到公元2世紀後,高句麗已控制了以國內城為核心、大致相當於今天吉林省通化、白山兩市及延邊州部分的領土。
  • 高句麗是如何跨過鴨綠江的?
    北部和東北部的扶餘人是高句麗的本家,高句麗本身就是扶餘貴族南逃到渾江流域建立的政權。仇敵在北,而且受到中原王朝的保護,自然也不方便再北上。只有南進鴨綠江和朝鮮半島東北部的山嶺,欺負一下濊貊、沃沮那群「弱雞」部族比較靠譜。
  • 從高句麗到女真,與韓國人都沒半毛錢關係,韓國歷史該從何算起?
    女真的祖先是高句麗,韓國人的祖先是高麗,高句麗和高麗不是一個民族。高句麗與當代南北朝鮮,只是地理上重合了一部分而已,民族,血統,語言,文字,習俗都不一樣,且最後被亡國滅種。類似西夏党項人之於漢人王朝,區別是党項是大宋藩屬,所以西夏是中國領土。而高句麗不是新羅藩國,所以新羅無權繼承高句麗法統。
  • 隋煬帝攻打高句麗(現如今朝鮮半島地區),百萬大軍為何會慘敗?
    和很多在遼東出現的政權不太一樣,高句麗是一個典型的農耕文明,他們還有了自己的文化,通過和中原文明不斷交流,高句麗的實力也是越來越強。隋煬帝對於在東北的這個強敵並不放心,況且高句麗的野心也開始暴露出來,它們就曾經和突厥聯合,試圖主動進攻中原。對於隋煬帝來說,打高句麗是一個證明自己王朝實力的方法。
  • 醒醒吧韓國人,高句麗才不是你們的祖先呢!
    看得我屬實有些發笑,然後我注意到了韓國人吹爆的所謂的他們的歷史巔峰,高句麗。高句麗名將 淵蓋蘇文高句麗,這是一個怎麼樣的民族呢?那這個被韓國人吹到天上去的高句麗人,又是來源於哪裡呢?西漢疆域圖高句麗人作戰英勇,隋唐時期煬帝三徵三敗,留下一路的漢人屍體,直至唐高宗時期才被滅國,這樣一個民族脫胎於中原王朝,也最終回到中原王朝。
  • 就這樣被你徵服:短命王朝的域外軍事行動
    中國歷史上幾個短命王朝的滅亡,一般都與其執意發動大規模域外軍事行動有關。(域外,指離其核心統治區域較遠,根本無能力控制,一般只能採取羈縻手段軟控制)。除了西晉以外,秦、隋、元、民國無不如此。秦朝的滅亡,與其數十萬精銳部隊被秦始皇調離帝國的核心區域,長途跋涉不遠萬裡去徵服南嶺一帶的越人不無關係。較之匈奴,越人並非燃眉之急,其軍事調動能力比騎馬的匈奴差之甚遠,有何必要直入虎穴,擒得虎子?這真是一個謎一樣的操作!結果在楚地暴亂的時候,任囂、趙佗統率的南嶺秦軍一直採取冷眼旁觀的態度,項羽、劉邦等楚國義軍無須顧慮後方,一路北進,終於導致秦軍主力李信、王離、章邯等部在巨鹿之戰被各路義軍包了餃子。
  • 普魯士三次王朝戰爭
    普魯士在抗法戰爭中身先士卒,積極的抵抗拿破崙的徵服,普魯士在資產階級中很有號召力。統一為何由普魯士完成統一德意志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應該以何種方式來完成呢?是通過人民群眾自下而上的革命戰爭,還是進行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呢!
  • 高句麗15萬人來襲,薛仁貴穿白袍迎敵,李世民大喜:這仗穩了
    李世民:確實,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皇帝的戰爭他從軍,至今3年,群雄爭霸,平定了另外數十年,東突厥,吐谷渾高昌,薛延陀等強敵,平定了,唐帝國開拓了萬裡的國土645年,李世民在頭的反對,不顧父母徵高句麗大軍徵東隋煬帝籌措不同,李世民六萬)陸軍一次出動,四萬,水軍馬四萬頭,相當克制高句麗是氣候苦寒,交通不便,因此,太多的領導和軍隊,兵站有可能崩潰
  • 李世民親徵高句麗,擊破敵軍十幾萬人,為何卻主動撤兵?
    唐朝貞觀十八年,唐太宗李世民動員十萬大軍,第二年御駕親徵,對高句麗發動戰爭。在這場戰爭過程中,唐軍多次取得重大勝利,不僅突破高句麗10個城市,還擊敗了10多萬名敵軍,斬首到4萬多級。但是這場戰爭的結果出人意料地在李世民佔優勢的情況下主動撤退,這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未知的事情呢?
  • 高麗、朝鮮、高句麗是一家麼?搞不清楚可是要鬧笑話!
    說起高麗,很多人都會想到歷史上的高句麗和現代的朝鮮半島的朝韓兩國。其實這三者並不是一回事,因為歷史問題,三者有著巨大的區別。那麼高麗、高句麗和朝鮮又是怎麼樣的一種關係呢?王建為自己的新王朝取名為「高麗」。新建立的高麗王朝開啟了半島歷史上有一段穩定、繁榮的歷史時期。中國的科舉制度也在這一時期傳入半島。「高麗太祖首建學校;光宗 以科舉選士,自此文風始興。大抵其法頗用唐制東方文物之盛,擬諸中華。」
  • 商湯滅夏,與其說是內部的王朝更迭,不如說是一場「國際戰爭」
    簡而言之,就是兩個王朝之間的較量。不過,事實有可能不是這樣。商滅夏的過程,因為史料的匱乏,我們很難窺其全貌。只能從《史記·殷本紀》、《孟子·滕文公下》的隻言片語中,了解部分信息。在這些史料中,商滅夏的過程是這樣的:夏朝有一個附屬國,叫做葛國。
  • 日本學者:「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是為何?
    而有日本學者提出了「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的言論,崖山是我國廣東省的一處,這裡曾經經歷了崖山海戰,崖山是宋朝最後的倔強,不過這場戰爭最終以蒙古人獲勝告終,本是一場遵循歷史的朝代更迭,為什麼會被日本人說成「崖山之後無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