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朝鮮、高句麗是一家麼?搞不清楚可是要鬧笑話!

2020-12-23 暮雪賞梅疏見月

說起高麗,很多人都會想到歷史上的高句麗和現代的朝鮮半島的朝韓兩國。其實這三者並不是一回事,因為歷史問題,三者有著巨大的區別。

那麼高麗、高句麗和朝鮮又是怎麼樣的一種關係呢?

朝鮮,對於中國人來說都不陌生,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古代朝鮮和今天的朝鮮完全不是一個意思,就好像古代的「中國」專指中原地區,並不包括中原以外的廣大地區。

今天人們說的朝鮮,通常指公元1392年由朱元璋確定的名稱,而在這之前的朝鮮,則應該稱之為「古朝鮮」。

需要指出的是,「古朝鮮」並非是一個政權,而是一個連續的時代。

從第一個政治實體「朝鮮」出現開始,直到漢武帝設置漢四郡為止,朝鮮半島北部大同江中心流域,雖然經歷了統治集團的嬗替,但「朝鮮」國號並未更改。這就好像我們說「古代中國」的時候,不論是秦漢,還是唐宋,都包括在裡面。

「古朝鮮」包括幾個時代:箕子朝鮮、衛滿朝鮮,以及神話檀君朝鮮。

公元918年6月,大將王建發動政變推翻弓裔自立,935年迫使新羅投降,936年更以8萬大軍消滅後百濟重新統一了半島。王建為自己的新王朝取名為「高麗」。

新建立的高麗王朝開啟了半島歷史上有一段穩定、繁榮的歷史時期。中國的科舉制度也在這一時期傳入半島。

「高麗太祖首建學校;光宗 以科舉選士,自此文風始興。大抵其法頗用唐制東方文物之盛,擬諸中華。」

高句麗,史書中記作「高句驪」,簡稱「句麗」或「句驪」,是公元前1世紀至7世紀時期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代民族。

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故稱高句麗。

高句麗在朝鮮半島確實有地盤,但這並不代表高句麗就是朝鮮的,因為高句麗起源於中國的東北,而絕非朝鮮半島。

在隋朝時期,隋煬帝為了消除高句麗的威脅,特意三次徵討高句麗,幾乎是耗盡全國之力打壓高句麗。

不過也正是這三次打擊,使得高句麗元氣大傷,隋末唐初,高句麗企圖進入中原,但遭到了唐朝的打擊。

所以它調轉槍頭,向朝鮮半島發起進攻,擊敗了新羅和百濟,佔據了不少領土。

由此可見,高句麗曾經佔領了如今的朝鮮半島地區,而高麗和今天的朝鮮、韓國,才算是一家人。

相關焦點

  • 高麗和高句麗,僅僅一字之差,但兩者究竟有什麼關係?
    ▲同緯度下,朝鮮半島的冬季氣溫要比中國華北低不少(顏色越藍表示溫度越低)二、何處來,何處去關於高句麗的起源,各史料記載不一且較為模糊。據推斷,高句麗是扶餘人中的一支,在前1世紀末期於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脫離扶餘人後結合周邊許多部族而形成的。
  • 傻傻分不清,「高句麗」和「高麗」和朝鮮三者之間,到底是啥關係?
    高句麗古國建國於公元前37年,就是西漢元帝建昭二年。最初的建國地點在紇升骨城,就是今天的遼寧桓仁五女山城。高句麗是漢朝的臣屬藩國,受玄菟郡節制。後來高句麗以王險城為都城,就是今天的平壤。高句麗佔據了遼東以及朝鮮半島北部,是漢朝境內的國中之國。
  • 唐滅高句麗之戰略聞:唐太宗為何出兵朝鮮半島?又因何要滅高句麗
    談起高句麗很多讀者都會認為,它是朝鮮半島土生土長的民族,實際上它不僅與現在的朝鮮、韓國毫無瓜葛,而且還曾是我國古代東北地區,一個存續了705年的少數民族政權。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唐朝徵討高句麗,都是民族內部問題而並非對外作戰。
  • 從高句麗到女真,與韓國人都沒半毛錢關係,韓國歷史該從何算起?
    韓國人認為東夷建立的商帝國就是他們的領土,沒想到被周滅了,所以長江以北都是他們的,他們沒搞清楚一件事,他們只是東夷的一支,大部分東夷還是中國之人。其實根本沒有女真這個民族,這是漢族人誤解造成的。原本有滿洲,哈達,輝發,烏拉,葉赫,錫伯,瓜爾佳,完顏等等部落組成的所謂的「諸申」,其實是以漢人為中心對少數民族的蔑稱而已。
  • 3分鐘看懂高句麗、百濟、新羅、高麗、李氏朝鮮,到底是什麼關係
    朝鮮半島自古以來與我國相鄰,有時,它屬於中原王朝或割據政權的勢力範圍之內。有時,它則是獨立出來,成為藩屬國等。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上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而大約公元前1000時,那裡進入了文明社會。漸漸的,古朝鮮、高句麗、百濟、新羅、高麗等政權在這片土地先後建立。
  • 遠徵高句麗從隋朝到唐朝,歷經四代皇帝,為何高句麗這麼招人恨?
    但是從漢朝開始統治者的要求最低起碼是統一南北,然後打壓蒙古,佔據遼東控制東北,零星盤踞西域,控制西藏,和西南,所以高句麗的崛起阻礙了隋朝的戰略部署,這是每個朝代只要大一統必須完成的任務。唐高宗時期專門在春季攻打,迫使高句麗無法春耕,而大唐糧食充足,並不依賴這些軍人種地。這就是大國打小國的辦法,拼消耗。唐不著急一戰勝之,只是通過幾年破壞高句麗春耕,造成對手無糧。
  • 韓國申遺高句麗墓葬被拒,中國申請順利通過,兩大原因必須通過
    ▲高句麗王城遺址高句麗一直都屬於中原王朝的地方政權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國,與今天朝鮮半島的王氏高麗除了名稱相似以外,其主體上根本是兩個不同的政權▲高句麗王城遺址漢元帝建昭二年扶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建國,故稱高句麗。公元5世界以後,高句麗被稱為高麗,君主也被封為高麗王。
  • 關於朝鮮歷史的一點討論
    【管理員】倒行逆施伍子胥 當時高句麗是東亞小強【管理員】倒行逆施伍子胥  百濟聯合了日本【活躍】伊人  那也應該感謝李治啊【管理員】倒行逆施伍子胥  遇事李唐搞遠交近攻聯合了新羅【管理員】倒行逆施伍子胥 滅了高句麗 百濟 打擊了日本【管理員】倒行逆施伍子胥
  • 高句麗是如何跨過鴨綠江的?
    ▲韓國人據考古資料繪製的高句麗人卡通形象,實際上高句麗是中國地方政權,和今天的韓國完全不沾邊西漢時期,漢軍越過鴨綠江,滅掉了當時舊燕國勢力建立的衛氏朝鮮,在遼東和朝鮮半島設立了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四個郡,後合併為玄菟郡和樂浪郡。
  • 位於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
    中國古代東北的扶餘人建立高句麗、百濟,朝鮮本土的辰韓建立新羅,通過兼併小國,最終發展成「三國時代」,又稱「前三國時代」。統一的新羅分裂後形成的是「後三國時代」。朝鮮的三國時代,起始時間公元前57年到公元688年,其實是中國古代的東北少數民族扶餘建立了高句麗和百濟,只有新羅是朝鮮本土三韓勢力中的辰韓所建立。後來高麗史學家把高句麗和百濟歸結為朝鮮史,就和現在的韓國歷史教授說端午節發源於韓國,朱元璋是韓國人一樣的性質。看地圖,能發現三國時代地圖,和現在朝鮮半島地圖明顯不一樣,三國時代並不完全屬於朝鮮本土國家爭鬥的歷史。
  • 隋朝為何要打高句麗,高句麗是個小國!何必徵發百萬大軍打的國破家亡?
    當然,在徵伐高句麗的過程中,隋煬帝楊廣曾三次用兵,最終導致天怒人怨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那麼,為何隋唐兩大帝國一定要傾全國之力幹掉高句麗,甚至身死國滅也在所不惜呢?
  • 箕子朝鮮、三國時代、王李朝鮮、南北分治——朝鮮半島5000年簡史
    中國西漢的燕王盧綰叛逃到匈奴後,其部將衛滿帶領舊部滅掉箕子朝鮮並建立了衛滿朝鮮(位於朝鮮半島北部),只有短短幾十年時間。公元108年,漢武帝派部隊到朝鮮滅了衛滿,在這裡設置了漢四郡,20多年後合併為樂浪郡,直到西晉末年(公元313年)樂浪郡被高句麗吞併,漢四郡被中國統治了200年之久。
  • 韓國英文叫南朝鮮,朝鮮叫北朝鮮,中文為什麼卻叫韓國、朝鮮?
    英語中,韓國的英文名叫做south Korea(南朝鮮),朝鮮的英文名叫做north Korea(北朝鮮)。但是,非常奇怪的是,為啥中文翻譯過來就是韓國和朝鮮呢?公元4世紀,中國東晉十六國時期,中央政府對朝鮮失去了有效的控制,高句麗率先在鴨綠江江畔崛起。隨後高句麗向北方發展,控制了現吉林省南部地區。後在洛東江畔崛起了新羅,在朝鮮半島崛起了百濟,與之前的高句麗並存,稱為朝鮮的「三國」。公元7世紀左右,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完成了朝鮮半島的統一。公元10世紀,新羅大將王建發動政變,建立了「高麗王朝「,並統治至公元14世紀末。
  • 三千裡錦繡河山,中國史書上的有據可查的朝鮮半島3000年正史
    :高句麗、百濟和新羅。多年,隋煬帝繼位後,開始三次大規模的討伐高句麗,但是都遭到失敗,損兵折將,此時的高句麗西面領土已經擴張到現在的遼河一代。唐高宗時期派兵攻滅高句麗和百濟,這一時期日本還出兵幫助百濟,發生中日第一次戰爭,白江口之戰。而後朝鮮半島原高句麗和百濟納入大唐領土,建安東都護府統治高句麗和百濟舊地。「先三國時代結束」,新羅仍舊獨自立國,並不斷蠶食唐朝疆域,逐漸佔據大同江以南地區,按時向中央朝貢。
  • 閒談朝鮮三千裡錦鄉江山
    漢四郡時代的模式一直延續到西晉,西晉中原大亂,居住在中國東北部的扶餘人一部分在中國東北遼東地區和朝鮮北部建立了高句麗國,一部分進入朝鮮南部馬韓地區,與馬韓人融化,並建立了百濟國。高句麗和百濟不斷交戰,高句麗同時還與中原諸侯時不時發生爭鬥,同樣地處朝鮮南部的辰韓金氏便乘壯大,建立了新羅國,從此朝鮮便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也就是朝鮮史上的「三國時代」。
  • 楊廣李世民李治為什麼都要遠徵高麗?
    首先要說隋唐時期遠徵的國家是高句麗,不是高麗,這兩個不是同一個國家,不能混為一談。先說一下高句麗這個國家,它的始祖是朱蒙,關於朱蒙的出生還有一個很玄乎的故事:朱蒙的母親柳花被扶餘人王金娃搶走藏於幽暗的地方,有一天,陽光照進室內,柳花起身躲避,但是陽光不依不饒,於是柳花就在陽光的照耀下懷孕了,她產下一枚卵,一段時間後,一個小男孩破殼而出,這個小男孩就是朱蒙。
  • 高句麗是誰建立的國家?
    漢中期以後,在北部的濊族形成夫餘,南部的貊族形成高句麗,在朝鮮的濊族一部分歸於漢族,而未遷徙者則形成了百濟、新羅。濊貊的語言系統與東胡相同,並且深受殷商文化影響,應該是和箕子曾經在此建立政權有密切的關係。濊貊的後裔「夫餘」在東北建立民族國家,夫餘王城早期在今天的吉林市,後期則在長春農安。夫餘的地域在今天的嫩江下遊和松花江以南地區的松嫩平原南部。
  • 與山東隔海相望的朝鮮半島,歷史上到底和中國是什麼關係?
    「313年,高句麗入侵樂浪郡;314年,高句麗南侵帶方郡」。「公元410年,原東晉管轄之遼東、玄菟郡地域亦為高句麗佔領」。「475年,高句麗大舉南下,攻佔百濟都成漢城」。高句麗剛獨立時疆域僅限於中國境內,首都剛開始在中國吉林集安,後來多次遷移最終定都朝鮮平壤。
  • 高麗早期「漢文字」發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高麗在「漢文字」傳入之前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新羅是一個沒有書面語言的野蠻部落,事實上新羅已經有了自己的語言,官方的法令開始用漢字來表達聲音。然而這個時期的朝鮮半島是在王化不如王化的時候。在高麗時期末,當地學者使用漢式姓氏來命名自己或製造自己的字符。在新羅的早期,這種趨勢還沒有形成。以當時的大宗族(王族和劉頭品貴族)為例,該宗族的絕大多數子女剛剛開始都有漢族姓氏,漢字很少出現,與第一流的中產階級貴族相比,這些名字仍然保留了古代朝鮮語的特徵。例如,高句麗的祖先是朱蒙,因為「扶餘俗語,善射為朱蒙,故以名雲」。這一直持續到新羅的結尾。
  • 6張地圖看完朝鮮半島的歷史演變,李白和韓國還真沒任何關係!
    圖片來自網絡今天,小佛就用6張歷史地圖告訴大家,我們和朝鮮半島在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韓國人要查自己的歷史,真的只有來翻我國的史書。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原本在朝鮮半島的漢四郡被當地豪強控制,並在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權——高句麗,而原來的三韓也已經淹沒在歷史洪流中,取而代之的是新興的新羅(辰韓中的斯盧部統一辰韓後建立的政權)和百濟,朝鮮半島進入了三國時代,這個情況大約持續了三百多年,直到唐王朝的建立,朝鮮半島的情況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