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徵高句麗從隋朝到唐朝,歷經四代皇帝,為何高句麗這麼招人恨?

2021-01-10 東南史官

高句麗的起源是東北的森林遊牧民族,在南北朝的中原戰亂中趁亂拿下了遼東的一些郡,因為中原文明力量不足才一直沒有處理它。隋朝高句麗問題凸顯,因為對於中原政權來說,陰山燕山以南無天險,遼東被佔據就相當於大門的鑰匙在被人手裡,遊牧民族可以把華北平原當成小金庫,所以與高句麗的作戰是一定會進行的。有說法是京杭大運河修建的初衷是運輸兵糧,畢竟古代作戰糧草問題決定部隊動員數,高句麗本質上不是中原農耕文明,可以把它類比為女真、滿族一類的勢力。

高句麗在政治,軍事,經濟,人口,文化等都非常穩定,穩定的獨立國家是可怕的。隋唐是我國大一統時代,而且當時比秦朝一統時的,更為強大的實力。高句麗居隋唐東北方,有大片的接壤區域,對隋唐帝國華北平原地區形成極具威脅的態勢,任何國家政權首先考慮的不是更加強大而是持續發展。煬帝也好太宗也罷,國家實力在當時已知世界首屈一指,但一旦子孫後代國家穩定有變,這個高句麗如芒在背,不堪設想。古代帝王的終極追求是內聖外王,是萬世基業。自己這一代能完成的完成最好的就內聖外王,為民族後代做成的就萬世基業。

高句麗包括後來的渤海國和以前中原面對的主要敵人都不同,後者基本都是遊牧民族,對中原的土地並沒有特別渴望,而高句麗卻是漁獵民族,他們是會耕田的,中原的土地對他們來說相當渴望,社會結構和中原類似。對中原的威脅相當大,發展起來就是養虎為患,事實證明,後期對中原持續造成巨大影響的外族包括契丹,金都是漁獵民族,直至後來的清。東北這是一塊物阜民豐的沃土,不管是打魚的,狩獵的,牧羊的,種田的還是航海的,都喜歡。她有江河湖海,有高山平原。她不太冷也不太熱,四季分明。然而誰擁有她,也是來之不易的。為了她,流幹了多少前人的血,窮盡了多少人的智慧。幾起幾落,幾易其手,創業難,守業更難,不知幾人慨嘆。

中國這個地盤從來都是三股勢決定天下大勢,中原,蒙古高原,東北,歷來都是這三股勢力對抗,從漢朝開始,匈奴滅掉東胡,開始蒙古,東北對抗中原,漢朝經歷過了幾十年的戰爭把匈奴打跑了。到了北魏,由來自東北的鮮卑,統一了北方,柔然控制了蒙古,漢人被壓縮到南方。隨著隋朝建立以新形成新漢人王朝,統一了中原,但是好多鮮卑族漢化的人,在他們認識中,東北應該還是自家的後花園,但是由於高句麗的崛起,東北一部分地區被佔據,在隋朝解決了代替柔然的突厥問題之後,新的問題出現了。

高句麗成為阻礙隋朝稱霸東亞的阻礙中國人都有天下的觀念,什麼是天下,及徵服東亞地區的地盤,三大決定板塊,細數每個朝代,漢朝,佔據了遼東,西域。唐朝短暫統一了東北蒙古西域,宋朝只是統一了中原,從宋朝開始新的地盤加入了西南。但是由蒙古統一了這些地區,明統治過東北,西南西藏,但是並沒有統治過蒙古,西域,到了清朝,完成了人們對於天下的定義,這些地區都被徵服,這才使得統治者失去進取心,禍福相依。

但是從漢朝開始統治者的要求最低起碼是統一南北,然後打壓蒙古,佔據遼東控制東北,零星盤踞西域,控制西藏,和西南,所以高句麗的崛起阻礙了隋朝的戰略部署,這是每個朝代只要大一統必須完成的任務。

唐高宗時期專門在春季攻打,迫使高句麗無法春耕,而大唐糧食充足,並不依賴這些軍人種地。這就是大國打小國的辦法,拼消耗。唐不著急一戰勝之,只是通過幾年破壞高句麗春耕,造成對手無糧。

另外,唐策反百濟和新羅兩國。其中百濟不願合作,被迫去了日本,這就是日本武士的祖先。新羅願意叛變求榮,後來新羅獲得了朝鮮半島控制權,這就是現在思密達的祖先。高句麗貴族最終都被內遷中原,妥善安置,過得不錯,無人再回故土,相當一部分姓高。

隋唐最重要的對外貿易靠的是絲綢之路,跟北亞蠻荒之地充其量也就是邊境開開馬市,高句麗別說威脅絲綢之路就是越過小興安嶺威脅北方馬市都難,既不可能也沒必要。其實打高句麗的理由很簡單,中國任何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都會收拾他,把周邊政權全部打成附屬國或直接統治是統一王朝的習慣。

早在漢朝時期就在朝鮮設置玄菟、樂浪二郡,元明清也均把他收拾了,只不過隋唐時期的高句麗比較強耐得揍,打了很長時間,所以讓吃瓜群眾們誤以為隋唐跟它有什麼深仇大恨非要死磕。

朝鮮半島不是那麼好徵服的,從地圖上看朝鮮半島很小,但是實際上從鴨綠江到釜山的距離和從北京到江淮的距離相當,加上朝鮮半島狹長,多山地,就算擁有強力的騎兵部隊也施展不開(明朝援朝碧蹄館之戰李如松的遼東鐵騎被日本陸軍伏擊),所以想要統一朝鮮半島,比從燕雲南下中原還難,畢竟只要掌握燕雲就可以在華北平原長驅直入。

遼東是華夏故土,徵高句麗就是因為它佔了遼東,所以楊堅、楊廣、李世民、李治四代帝王終滅高句麗,高句麗之於隋唐猶如遼之於宋,與宋比,唐不慫。高句麗人反覆無常,不服教化。除了北方的高句麗,西北的邊境也不太平,兩線作戰必然大量消耗國力,北方的高句麗越過燕雲十六州就能打到中原根基,北方的威脅更大,必須除掉高麗還能安心對付西北。

相關焦點

  • 唐滅高句麗之戰略聞:唐太宗為何出兵朝鮮半島?又因何要滅高句麗
    但事情的轉折卻出現在隋朝,由於隋煬帝炮大喜功以及過於輕敵,所以在三次徵剿高夠力的戰爭中,不僅沒有佔到便宜反而損傷了國力。唐朝攻打高句麗所以唐朝建立之後為了穩定東北邊疆,才會對高句麗發動戰爭。公元643年新羅使臣覲見大皇帝李世民,告知朝鮮半島上的強國百濟,對新羅不宣而戰並攻佔了40多座城池。
  • 隋朝為何要打高句麗,高句麗是個小國!何必徵發百萬大軍打的國破家亡?
    而且高句麗雖然沒有隨著疆域遼闊,那也絕不是所謂的小國,我是真正的東北小霸王。否則隋朝也不會因三徵高句麗而間接導致身死國滅了。 今天的高句麗,最獨特的地方不是受到了蕞爾小國的哄搶,莫名成了韓國這樣的民族的祖宗,而是它從未讓中原王朝如此重視過。 從公元598年隋文帝兵發30萬大軍討伐高句麗開始,到668年唐高宗一舉蕩平東北消滅高句麗,隋唐兩大帝國耗時整整70年,終於將強盛一時的高句麗徹底送入地獄。
  • 隋煬帝攻打高句麗(現如今朝鮮半島地區),百萬大軍為何會慘敗?
    隋朝原本才結束南北亂局不久,按理說他們應該讓民眾好好休息一下,可沒想到,隋煬帝為了自己的野心,把百姓當作牲口一樣使用,這是他最終失敗的主要因素。當然,以隋朝的國力,之前的這些工程還是可以承受的,可真正讓它無法承受的,是隋煬帝開啟的幾次大規模徵伐高句麗的戰事。高句麗很早就已經出現,不過它們真正強勢的時期,還是在隋唐時期。
  • 三徵高句麗:一場看似無懸念的戰爭,隋王朝為何會無果而終?
    公元612年到公元614年,隋煬帝楊廣先後三次徵討高句麗,這三場戰爭前後共投入了三百萬大軍,絕對稱得上是舉全國之力,可最終偌大的中原王朝卻失敗了,隋朝也因為這三場軍事活動,國力受損,迅速的滅亡。
  • 高句麗是如何跨過鴨綠江的?
    綜合自然環境和國際形勢的因素,往鴨綠江方向擴張,比較符合高句麗的發展需要。即便在後來中原地區發生戰亂,高句麗人有機會奪取遼東地區時,其「南進」政策也沒有放棄。高句麗的都城和統治中心,也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一步步地從今日的遼寧轉移到了鴨綠江以南的今朝鮮首都平壤地區。
  • 高麗和高句麗,僅僅一字之差,但兩者究竟有什麼關係?
    當漢王朝強勢,高句麗的表現也會很「乖巧」,但一旦漢王朝被別的事情纏上了無暇顧及東北地區,高句麗就會抓住機會向外擴張。到公元2世紀後,高句麗已控制了以國內城為核心、大致相當於今天吉林省通化、白山兩市及延邊州部分的領土。
  • 高句麗15萬人來襲,薛仁貴穿白袍迎敵,李世民大喜:這仗穩了
    李世民:確實,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皇帝的戰爭他從軍,至今3年,群雄爭霸,平定了另外數十年,東突厥,吐谷渾高昌,薛延陀等強敵,平定了,唐帝國開拓了萬裡的國土645年,李世民在頭的反對,不顧父母徵高句麗大軍徵東隋煬帝籌措不同,李世民六萬)陸軍一次出動,四萬,水軍馬四萬頭,相當克制高句麗是氣候苦寒,交通不便,因此,太多的領導和軍隊,兵站有可能崩潰
  • 高句麗是誰建立的國家?
    「濊」和「貊」的居住地域很廣闊,在東北中南部和朝鮮半島,東到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流域,西到松遼分水嶺,北到嫩江。從西周初到春秋初,「濊」和「貊」混合為一族。漢代設樂浪郡、臨屯郡、玄菟郡、真番郡管轄其地。漢中期以後,在北部的濊族形成夫餘,南部的貊族形成高句麗,在朝鮮的濊族一部分歸於漢族,而未遷徙者則形成了百濟、新羅。
  • 高麗、朝鮮、高句麗是一家麼?搞不清楚可是要鬧笑話!
    說起高麗,很多人都會想到歷史上的高句麗和現代的朝鮮半島的朝韓兩國。其實這三者並不是一回事,因為歷史問題,三者有著巨大的區別。那麼高麗、高句麗和朝鮮又是怎麼樣的一種關係呢?高句麗,史書中記作「高句驪」,簡稱「句麗」或「句驪」,是公元前1世紀至7世紀時期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代民族。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故稱高句麗。
  • 唐太宗徵高句麗之戰,與韓國人眼中唐朝慘敗不同,一戰殲敵十餘萬
    在韓國人眼中,唐太宗徵高句麗之戰是以大唐的大敗而告終。在韓國的歷史劇《帝國的早上》中,高句麗不僅射瞎了唐太宗的眼睛,更是帶兵反攻進入了長安城,最後使得唐太宗向高句麗跪地求饒。然而,在現實中的唐太宗徵高句麗之戰可以說是以唐朝的勝利而告終的。
  • 楊廣李世民李治為什麼都要遠徵高麗?
    首先要說隋唐時期遠徵的國家是高句麗,不是高麗,這兩個不是同一個國家,不能混為一談。先說一下高句麗這個國家,它的始祖是朱蒙,關於朱蒙的出生還有一個很玄乎的故事:朱蒙的母親柳花被扶餘人王金娃搶走藏於幽暗的地方,有一天,陽光照進室內,柳花起身躲避,但是陽光不依不饒,於是柳花就在陽光的照耀下懷孕了,她產下一枚卵,一段時間後,一個小男孩破殼而出,這個小男孩就是朱蒙。
  • 從高句麗到女真,與韓國人都沒半毛錢關係,韓國歷史該從何算起?
    女真是商朝的遺民苗人,6000年以前生活在今新疆伊犁附近,後來到中原的安陽建立商的最後一個都城,商亡後分散到長江流域、東部沿海的山區和東北的長白山松花江一帶。5000多年前基本上都是一族人,後來人口猛增。為了利益,開始拉幫結派,形成部落,互相內鬥,互相兼併。
  • 為什麼隋唐兩朝不惜舉國之力也要滅高句麗?吉林古墓壁畫揭開答案
    但是後來的高句麗不再滿足臣服漢朝,而是想獨立起來,成立了自己的王國。 在我國的隋唐兩朝,每一代的皇帝都有滅掉高句麗的目標,但即使準備的再充分,都沒有滅掉高句麗。一直到了唐高宗時期,才終於完成了滅掉高句麗的大業。 我們不禁感到疑惑,為什麼隋唐兩朝的皇帝寧願付出極大的代價,也要堅持滅掉高句麗呢?
  • 唐太宗李世民親徵高句麗,為啥只帶了10萬兵馬?有兩方面的原因
    公元645李世民親徵高句麗,當時帶了十萬兵馬遠徵;就當時的主客觀條件而言,這個規模是比較合適的。唐太宗李世民親徵高句麗所率領的軍隊並非只有六萬,而是超過十萬。對於李世民遠徵高句麗的軍隊規模,《舊唐書·太宗下》中記錄的比較簡單:「發天下甲士,召募十萬,並趣平壤,以伐高麗。」
  • 醒醒吧韓國人,高句麗才不是你們的祖先呢!
    看得我屬實有些發笑,然後我注意到了韓國人吹爆的所謂的他們的歷史巔峰,高句麗。高句麗名將 淵蓋蘇文高句麗,這是一個怎麼樣的民族呢?那這個被韓國人吹到天上去的高句麗人,又是來源於哪裡呢?西漢疆域圖高句麗人作戰英勇,隋唐時期煬帝三徵三敗,留下一路的漢人屍體,直至唐高宗時期才被滅國,這樣一個民族脫胎於中原王朝,也最終回到中原王朝。
  • 李世民親徵高句麗,擊破敵軍十幾萬人,為何卻主動撤兵?
    唐朝貞觀十八年,唐太宗李世民動員十萬大軍,第二年御駕親徵,對高句麗發動戰爭。在這場戰爭過程中,唐軍多次取得重大勝利,不僅突破高句麗10個城市,還擊敗了10多萬名敵軍,斬首到4萬多級。但是這場戰爭的結果出人意料地在李世民佔優勢的情況下主動撤退,這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未知的事情呢?
  • 韓國:我們曾擊敗隋朝,打退唐朝!中國網友評論卻讓韓國人被打臉
    可以說中國除了晚清時期比較弱小之外,歷史上大多數的時間,中國都是處於亞洲最強,乃至世界最強的位置的,很多人因為隋朝比較短命就誤以為隋朝綜合實力很差,其實不然,隋朝只不過是被好大喜功的隋煬帝給拖垮了,甚至隋煬帝也不能說是昏君,他也有過一些拿得出手的成績,如修大運河,推行科舉制等。
  • 高句麗文物古蹟,留給人類的文化藝術寶庫
    高句麗文物古蹟旅遊勝地位於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國內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貴族墓葬(26座)。高句麗文物古蹟禹山貴族墓高句麗文物古蹟墓碑高句麗王城,王墓和貴族墓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十二個王室墓,二十六個貴族墓,好太王碑和將軍一號墓。
  • 韓國申遺高句麗墓葬被拒,中國申請順利通過,兩大原因必須通過
    根據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的考察結果,高句麗符合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六個標準中的五項,事實上韓國從2000年開始,就提出過將高句麗墓葬群申請為世界遺產,但一直沒有得到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而中國2004年卻申遺成功後,為何韓國申遺被拒而中國卻能成功通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