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親徵高句麗,擊破敵軍十幾萬人,為何卻主動撤兵?

2020-12-17 愛歷史的小李

唐朝貞觀十八年,唐太宗李世民動員十萬大軍,第二年御駕親徵,對高句麗發動戰爭。在這場戰爭過程中,唐軍多次取得重大勝利,不僅突破高句麗10個城市,還擊敗了10多萬名敵軍,斬首到4萬多級。但是這場戰爭的結果出人意料地在李世民佔優勢的情況下主動撤退,這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未知的事情呢?

第一,無法攻破安市城

在李世民的指揮下,唐軍接連攻佔高句麗多個堅固的城市,但他們被安城阻擋了!貞觀19年6月,唐軍抵達安西省附近,首先與高句麗的15萬韓元軍隊展開激戰。在交戰過程中,李世民被親軍震驚,唐軍大獲全勝,斬首2萬級。「毛10萬韓元,光盔甲就領了」。此後,唐軍開始攻擊安西。

但是,城市固體若津湯,容易防守困難的攻擊,唐軍一路嘗試,但仍然無法攻破城市。李世民生氣後揚言要屠殺,進一步堅定了安西守軍的決心。安西戰爭持續到9月,唐軍兩個月來仍然無法突破安西。在長時間的牽制下,唐軍的士氣開始出現問題,還有更嚴重的問題等著李世民!

第二,天氣變冷,物流有困難。

唐軍於貞觀19年4月在柳州城南宣誓並出徵。李世民本來計劃水陸並用速戰速決,一口氣徹底解決高句麗。但是高句麗的防禦措施非常頑強。他們一直在山上築城,艱苦堅持,給黨軍帶來了很大的抵抗,所以黨軍的進軍速度並不快。當時天氣惡劣,而且不能攻破安西,使唐軍的情況雪上加霜。

第一,是天氣問題。進入9月,天氣變冷了。東北地區本來就低於中原氣溫,唐軍完全沒有準備冬天作戰。其次是軍糧問題。唐軍在出徵初期準備了大量的軍糧,但隨著戰爭陷入持久戰,糧食消耗非常大。李世民擅長外援。下達詔書班,回到北方,說:「腰左早冷,超高水凍,司馬呆不了多久,食物就會好了」。

第三,李世民生病,病情嚴重

除了這兩個原因外,李世民在戰爭中病倒,病情非常嚴重,經常被忽視。史書上說,唐軍撤退後,「太宗患惡疾,太子親自吸了,做了幾天的噩耗」。也就是說,李世民在出徵期間身體上出現了惡疾,這種病在古代死亡率很高,很多名人都死於這種疾病。例如,泛症或狄青等。

李世民到達鄭州後,他立即召見裡約熱內盧、媽祖兩位朝廷的重臣。劉勰出來後,哭著對楚梁說。「成體有惡疾,很值得害怕。」可以看出,當時李世民的病很嚴重,甚至還有生命的憂慮。如果李世民不生病,很有可能以他晚年的性格繼續作戰,不會退兵。李世民因為政治上的考慮,一旦軍隊出現問題,可能會影響整個唐朝的政局,所以半個師決定回到朝鮮。

相關焦點

  • 唐太宗李世民親徵高句麗,為啥只帶了10萬兵馬?有兩方面的原因
    公元645李世民親徵高句麗,當時帶了十萬兵馬遠徵;就當時的主客觀條件而言,這個規模是比較合適的。唐太宗李世民親徵高句麗所率領的軍隊並非只有六萬,而是超過十萬。對於李世民遠徵高句麗的軍隊規模,《舊唐書·太宗下》中記錄的比較簡單:「發天下甲士,召募十萬,並趣平壤,以伐高麗。」
  • 高句麗15萬人來襲,薛仁貴穿白袍迎敵,李世民大喜:這仗穩了
    ,莫若食不兵戰,不過,分遣驍雄,其軍隊運折斷,但是旬日,軍用美國的話,一定要,敵軍,欲望是無路,這也不戰而取得的」表明,正義的提議和高李世民的上策相連但是,過分自信的延壽沒有接受他的意見引誘高句麗,首先為了參加阿史那社爾李世民一千是因為率領騎兵掠陣多數,阿史那舍爾卡庫率即兵假退看到這,高句麗人快樂的「唐甜!」
  • 唐太宗徵高句麗之戰,與韓國人眼中唐朝慘敗不同,一戰殲敵十餘萬
    為後來唐高宗滅亡高句麗的戰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大唐貞觀十六年的時候,高句麗的小弟百濟向大唐的藩屬國新羅發動了進攻。這場戰爭中新羅不敵於百濟,向宗主國大唐求援。大唐作為當時最為強大的國家對於自己的藩屬國被欺負的事情自然不能容忍,李世民派出使者前往調停。但是,狂妄的百濟和高句麗拒絕了大唐的調和。
  • 在韓國古裝歷史劇中,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是獨眼形象,這是為何?
    如果非要對李世民的功績進行評價的話,雄才大略英明神武這八個字應該是最適合的。作為天下共尊的「天可汗」,李世民開創了前無古人的豐功偉績,是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而且根據史書記載,李世民的容貌十分威猛,十分符合千古一帝的形象,史書稱其「威容儼肅,百僚進見者,皆失其舉措。」就連跟李世民關係向來很好的房玄齡,在遇到太宗皇帝發怒時,也會被嚇得渾身哆嗦面無人色。
  • 三徵高句麗:一場看似無懸念的戰爭,隋王朝為何會無果而終?
    隋朝徵討高句麗失敗的原因,大致要從兩方面看待: 首先,當時的隋朝雖然表面看起來十分強大,但其實早已外強中乾。朝廷當中並沒有能臣名將,這導致隋煬帝必須御駕親徵,他御駕親徵進而引發了國家內部的動亂。 其次,當時的高句麗正處於鼎盛時期,國內政通人和,人才濟濟。
  • 遠徵高句麗從隋朝到唐朝,歷經四代皇帝,為何高句麗這麼招人恨?
    高句麗的起源是東北的森林遊牧民族,在南北朝的中原戰亂中趁亂拿下了遼東的一些郡,因為中原文明力量不足才一直沒有處理它。隋朝高句麗問題凸顯,因為對於中原政權來說,陰山燕山以南無天險,遼東被佔據就相當於大門的鑰匙在被人手裡,遊牧民族可以把華北平原當成小金庫,所以與高句麗的作戰是一定會進行的。
  • 高句麗是如何跨過鴨綠江的?
    ▲古墓壁畫上的高句麗人扶餘人攝於高句麗人的威勢,主動抱東漢的大腿,讓高句麗不敢對自己動手。高句麗人也參與了這次行動,趁機瓜分了部分公孫家的資產。曹魏滅完公孫家後又忙著去應對吳蜀的挑戰,遼東出現了一個軍力空窗期,高句麗野心膨脹起來,於公元242年集合軍力擊破遼東的西安平地區。事實證明,高句麗人再一次打錯了算盤。曹魏聞之消息震怒:收拾不了吳蜀,我還收拾不了你高句麗?
  • 唐滅高句麗之戰略聞:唐太宗為何出兵朝鮮半島?又因何要滅高句麗
    談起高句麗很多讀者都會認為,它是朝鮮半島土生土長的民族,實際上它不僅與現在的朝鮮、韓國毫無瓜葛,而且還曾是我國古代東北地區,一個存續了705年的少數民族政權。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唐朝徵討高句麗,都是民族內部問題而並非對外作戰。
  • 楊廣李世民李治為什麼都要遠徵高麗?
    中原南北朝時期,高句麗已經成長為當時東北亞地區最強大的王國之一,但是它依舊不滿足,它希望獲得更大的地盤,於是它就聯合當時南朝陳朝,一起對抗北朝的隋朝,它還煞有其事的組成了高句麗、陳、突厥三方大同盟,一起對抗強大的隋朝,然後它順利地引起了隋朝的重視,在南平陳朝,平定突厥後,隋王朝就把兵鋒直指高句麗。
  • 隋朝為何要打高句麗,高句麗是個小國!何必徵發百萬大軍打的國破家亡?
    今天的高句麗,最獨特的地方不是受到了蕞爾小國的哄搶,莫名成了韓國這樣的民族的祖宗,而是它從未讓中原王朝如此重視過。 從公元598年隋文帝兵發30萬大軍討伐高句麗開始,到668年唐高宗一舉蕩平東北消滅高句麗,隋唐兩大帝國耗時整整70年,終於將強盛一時的高句麗徹底送入地獄。
  • 隋煬帝攻打高句麗(現如今朝鮮半島地區),百萬大軍為何會慘敗?
    當然,以隋朝的國力,之前的這些工程還是可以承受的,可真正讓它無法承受的,是隋煬帝開啟的幾次大規模徵伐高句麗的戰事。高句麗很早就已經出現,不過它們真正強勢的時期,還是在隋唐時期。高句麗此時已經佔據遼東,朝鮮半島廣大的疆域,擁有幾十萬的軍隊,數百座城池。
  • 唐太宗李世民28歲登基,在位23年,為何51歲時突然暴斃?
    然而李唐天下大定後,李淵卻立李建成為太子,這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滿。不僅如此,因李世民戰功太大,太子李建成便糾集四弟李元吉處處跟李世民作對。最終公元626年,28歲的李世民在玄武門射殺了李建成及李元吉,並逼迫李淵禪讓帝位,是為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於國內,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可以說路不拾遺,百姓安居樂業。
  •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徵討高麗時,長孫無忌親率萬名精兵負責斷後,將高句麗援軍歸路切斷,並迫降敵軍主帥,為大軍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終貞觀一朝,長孫無忌可謂是位極人臣,不僅是國戚,更是李世民最為依仗的謀臣,要文能文,要武能武,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是長孫無忌在貞觀一朝地位的真實寫照。
  • 李世民是如何滅掉群雄的?他馳騁戰場27個月,親自指揮了4大戰役
    討伐薛舉,決戰淺水原對薛舉父子一戰,李世民主帥親徵,也使他在軍事指揮上得以磨練而日漸成熟。薛舉乃金城郡(今甘肅蘭州)人,大業十三年起兵據郡,擁兵十三萬,自稱楚霸王。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李氏父子進佔長安。次月,薛舉父子便舉十萬兵馬進逼渭水,包圍扶風郡。
  • 率2萬人敢突進700裡打20萬阿拉伯鐵騎,高句麗唐將高仙芝揚威西域
    率2萬人敢突進700裡打20萬阿拉伯鐵騎,高句麗唐將高仙芝揚威西域大唐天寶六年,當時還是行營節度使的高仙芝突出奇兵,擊破了與三次擊敗大唐軍隊的小勃律,以7000兵馬一舉擊潰吐蕃數萬大軍,在婆勒川河畔斬首敵兵5000餘,西域七十二國為之震動,高仙芝一戰封神。
  • 他是唐朝名將,在戰場上被敵軍亂箭射死,李世民卻大罵:咎由自取
    而唐朝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盛世,與很多人的努力都密切相關,比如皇帝李世民,比如大將郭孝恪。但是奇怪的是,李世民卻好像不大喜歡郭孝恪,甚至在他戰死沙場的時候說出「咎由自取」的言論,這是為何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郭孝恪的個人經歷,郭孝恪是唐朝初年的將領,許州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年少時有不同尋常的志向,但是父親與兄長都不太喜歡他,都以為他是無賴。
  • 草原強國要娶大唐公主,李世民:送四種動物做聘禮!該國因此亡國
    eitm騎兵的戰術不同,薛延陀使用步兵非常熟練他們經常騎馬前往戰場,然後無馬廢棄,結陣步戰他們五人一伍一人負責,看馬,四人負責戰鬥騎著馬追擊敵軍,如果同歸於盡,一開始就直接戰死,其財產妻兒都分給其他戰士正是這種破壞式的戰鬥風格,使自己的實力變強的薛延陀,成了草原霸王薛延陀與唐朝的對決中,一如往常的結陣步戰李重派遣功騎兵衝擊敵陣深
  • 錚臣魏徵,死前留下一本小冊子,氣得太宗李世民下令刨墳
    由此可見,太宗李世民與魏徵還真是千古君臣關係融洽的典範。不光如此,李世民感念魏徵的大功,還曾想將女兒衡山公主下嫁給魏徵的兒子。不過,這對堪稱君臣關係的典範很快就破裂了。魏徵下葬沒多久,李世民就下令刨了魏徵的陵墓,還推倒了自己親手書寫的刻碑。為什麼這對君臣友誼的小船這麼快就翻了?這得從魏徵這個人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