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7年,李世民在晉陽鼓動李淵起兵反隋;一年後李淵廢隋恭帝楊侑後稱帝,國號唐。也是從此刻起,李唐參與到群雄逐鹿,開啟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的進程。而之所以李淵能在這麼多割據勢力中脫穎而出,除了關隴集團的暗中幫助外,李世民功不可沒。
這裡有個小插曲,李淵在太原起兵時,曾向李世民承諾如果天下盡在掌握後,將封其為太子。這種諾言讓後者就像打了雞血般徵戰四方,屢立戰功,聲名赫赫,為唐朝的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然而李唐天下大定後,李淵卻立李建成為太子,這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滿。不僅如此,因李世民戰功太大,太子李建成便糾集四弟李元吉處處跟李世民作對。最終公元626年,28歲的李世民在玄武門射殺了李建成及李元吉,並逼迫李淵禪讓帝位,是為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於國內,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可以說路不拾遺,百姓安居樂業。於國外,開拓疆土,攻滅東突厥,徵服高昌(今新疆地區),也被北方遊牧民族尊稱「天可汗」。48歲時還御駕親徵重創高麗句(今東北及朝鮮半島地區),可見其身體非常棒,正當他英姿勃發想要繼續延續大唐盛世之時,51歲卻暴斃含風殿,死因也成為了一種謎團。
李世民暴斃,比較可信也是現在最為盛傳的他是吃了天竺的長生藥中毒而死。
《舊唐書》:那邇娑婆寐,自言壽二百歲,雲有長生之術。太宗深加禮敬,館之於金飈門內。
據記載,貞觀二十二年,王玄策出使天竺(印度)時,適逢天竺內亂,王玄策便參與作戰,最終大勝天竺,俘虜一萬兩千多人,獻給李世民。在這些俘虜中有位方士名叫那羅邇娑婆,他不知道從哪邊聽到李世民想要長生不老的消息,或許為了保命便說,自己已有200歲的高齡了,而且致力於研究長生不老之道,吃了他煉製的丹藥,可將原有的病痛一掃而光,恢復年青時的體能,也就是說他能讓人長生不老。
此時的唐太宗剛剛經歷了一次心靈的創傷,他傾盡心血培養的太子李承乾因為謀反被廢,流放外地。正當他尋找一些精神慰藉的時候,聽到有人可以製作長生藥,自然大喜。唐太宗十分禮敬那羅邇娑婆,然後命令他煉製丹藥。經過幾年的藥材準備工作,在煉製完丹藥後,唐太宗一服用,就直接一命嗚呼了。
《舊唐書》: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晚年重病時,在吃了很多藥都沒有效果的情況下,才開始服用丹藥。其實古代所謂的丹藥,當中的成分都是礦物質,比如硫化汞、氧化汞、氯化汞。這些礦物質原本就有毒性,經過高溫煉製,壓縮成一顆丹藥,結果自然對身體損害極大。所以李世民暴斃因為吃了有毒的丹藥,從道理上來說講得通。
不過話又說回來,據比較可信的記載,唐太宗在病重的時候病急亂投醫,開始食用金石,金石也就是所謂的丹藥,但並沒有說李世民有什麼不適,因此他吃丹藥而暴斃也不能讓人信服。
《資治通鑑》記載:貞觀二十一年正月,高士廉死,李世民往唁,「長孫無忌在士廉喪所,聞上將至,輟哭,迎諫於馬首曰:『陛下餌金石,於方不得臨喪,奈何不為宗廟蒼生自重。」
既然李世民很有可能不是吃丹藥暴斃,那麼可能就是幾方面因素綜合起來產生的:
一、常年徵戰沙場積累的疾病。
上文提到李世民自勸說父親李淵起兵時,開始徵戰南北,即便做皇帝後,依舊為開拓大唐江山而努力。從617年(李淵起兵)年到645年(親徵高句麗),這段時間他常年在外帶兵打仗,打仗便意味著條件十分艱苦,可以預料得到,他經常風餐露宿,飢一頓飽一頓,生活和作息時間沒有規律。而且也經常受傷,所有這些使他的身體受到了嚴重的損傷。
這點我們的功夫巨星李連杰也是,50歲時他患上了甲亢,經常吃藥導致身體發福。此外年輕時他很拼命,脊椎也受過傷。等到年紀大了,因為病痛,不得不處於「隱退」狀態。所以唐太宗年輕的時候看不出來身體上有什麼毛病,但是等到國泰民安,他那根緊繃的弦放鬆後,疾病就自然找上他了,隨著年紀的增大,病情越來越嚴重。
二、為了皇位殺了兄弟,逼父親下臺,這點最主要還是心理作用
李世民跟著李淵打了不少仗,他的光輝漸漸地掩蓋了他的哥哥李建成。其實李建成的實力並不弱,他並不是平庸之輩。後來李建成發現李世民會影響他的利益,所以才有了「玄武門事變」。最終李建成被殺,跟他穿一條褲子的李元吉也一同處死。
作為父親的李淵看到兒子們相殘,內心肯定很悲痛,他對李世民的行為肯定很失望,身體自然也是每況愈下。這時候李世民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逼迫李淵退位。所以這雖然時帝王家的悲哀,但他心裡深處肯定還是對哥哥及弟弟還有父親多多少少充滿了愧疚自責。長期以往,自然也增加了身體負擔。
三、太子李承乾謀反,讓李世民仿佛蒼老了十歲
李世民對嫡出兒子李承乾可謂寄予厚望。年少時李承乾生病,李世民通過減免犯人的罪行為兒子祈福,之後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負責教育李承乾。但他在宮裡看中一名擁有絕色天姿的男藝人,也就是給宮中皇室表演助興的太常樂人,他取名「稱心」。但最終紙包不住火,太宗終於還是知道了,龍顏大怒,下令將稱心處死,李承乾痛不欲生,這件事情也讓父子間產生了隔閡。
此外由於魏王李泰對太子之位也有想法,而且李世民還十分寵愛這個弟弟,導致李承乾感覺自己的東宮位置不穩,於是想暗殺了弟弟李泰,但最終未能成功。之後他便想學李世民做了同樣的事情逼李世民禪讓帝位,結果事情敗露,唐太宗心痛無奈之下,最終將其流放。
這件事對李世民的心靈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因為最喜歡的兒子跟自己兵戎相見,內心的悽涼估計外人是難以體會到的。
四、後宮佳麗太多,就連弟媳婦都不放過
在封建社會,男人好色本無可厚非,更何況是帝王。但兔子還不吃窩邊草,看看李世民都娶了哪些人:比如弟弟齊王李元吉的媳婦楊氏,楊氏還為李世民生了一個兒子叫李明。長孫皇后病逝後,李世民甚至還想立楊妃為皇后,最終被魏徵勸說才作罷。再比如武則天,在她14歲時,因李世民聽說她年輕貌美便將其納入後宮,只可惜兩人一直都沒有孩子,反而武則天後來跟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李治有了很多子女。
長期的享樂,加上白天忙於朝政,身體連軸轉,得不到休息,龍體透支了,自然壽命會銳減,抵抗力也變得很差。因此結合以上幾點,唐太宗暴斃的原因就呼之欲出了。
當然需要指出一點,帝王如果51歲病死也不能算得上是暴斃,因為在古代皇帝的平均年齡並不高,唐太宗活到51歲已經算是「高壽了」,要說短命,比他短命的大有人在!曾經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過封建社會君王的壽命平均值:
《我國歷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夏、商時期18歲;周、秦大約為20歲,漢代22歲,唐代27歲,宋代30歲,清代33歲,民國時期約為35歲。
因此可以說,唐太宗之死應該是吃丹藥為主要因素,加上兒子叛亂,色字頭上一把刀掏空身體等等因素綜合起來導致一代雄主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