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留名的裴矩,為何在隋煬帝時為佞臣,在唐太宗時為敢諫的直臣

2021-01-07 一騎煙塵論古今

一、西域27國交易博覽會的組織者

隋朝大業五年,即公元609年,精力充沛,立志趕超漢武帝的隋煬帝楊廣,雄心勃勃地進行了一次西巡,在(今焉支山)組織了一個西域27國參加的交易博覽會,到場的27國人士都佩著金玉,身著錦緞,焚香奏樂,載歌載舞,又有威武、張掖等地的漢人仕女著盛裝騎大馬到場,整個會場綿延數十裡,場面甚是壯觀絢麗。

隋煬帝楊廣是要通過這次博覽會,顯示大隋朝的強盛,結果也確實達到了讓西域各國驚嘆於隋朝強盛富裕的目的。

這次宏大而壯觀博覽會的實際組織者,是黃門侍郎裴矩。

近1400年以後,一場名為《絲路花雨》的舞劇轟動國內外,這場舞劇藉助敦煌壁畫展現了唐朝絲綢之路的盛況,其中的最後一幕就取材於隋朝裴矩組織的這場27國交易會。

可見,這場27國交易會在絲綢之路上的影響之大。

通過這場交易會,裴矩展現出了自己天才的外交能力和組織能力。可是裴矩更為後世關注的是,他在隋唐兩朝截然相反的表現。

二、大器晚成,首建功勳過不惑

裴矩出身河東裴氏,也就是山西的裴氏,這是自東漢以來的大族。在晉朝時,裴氏家族已經成為皇家緊密依靠的門閥,其地位與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相同,甚至以當時裴氏子弟裴秀在司馬炎身邊的地位,琅琊王氏還無人能及。

裴矩的九世族在晉朝永嘉之亂時沒有渡江南遷,而是逃到了涼州,之後就一直在北方,由前秦而至北魏,之後是北齊。裴矩的父親是北齊的太子舍人,但是很早就死了,他死時,裴矩還在襁褓中。

裴矩的成長,得益於裴氏家族的世家文學傳統,他本人好學而且多智。裴矩看書有特點,就是寬泛而雜,他的記憶力非常好,看書效率很高,又因為看書多而且寬泛,因此他以博學多才出名。

裴矩剛進入仕途時,是北齊北平王司州牧高貞的兵曹從事,也就是負責軍事後勤的秘書,之後地位高了一些,轉為北齊定州刺史高平王高仁英的「文學」,相當於機要秘書。

北齊被北周滅後,作為北齊舊吏的裴矩並不被任用,後來楊堅擔任定州總管時,任用了一批前北齊定州的官員,其中就有裴矩。因為裴矩一直擔任秘書工作,因此楊堅也用裴矩為記室亦即秘書,負責記錄和起草一些章程和發布楊堅的指示。

裴矩為楊堅做秘書做得不錯,楊堅非常高興,後來楊堅建隋,裴矩就做為楊堅的自己人到了長安,成為隋文帝楊堅的內史省給事郎,相當於中書令給事中,還是秘書之職。

裴矩在楊堅身邊並沒有明顯的建樹,因為他的工作,是中規中矩的秘書,只是他的秘書工作做得不錯,因此隋文帝派兒子楊堅伐陳時,又讓他給楊廣做秘書。

隋文帝為了培養楊廣,因此給楊廣伐陳配的文武都是當時隋朝的頂尖人物,其中就有隋文帝第一謀主高熲。楊廣讓裴矩和高熲一同將陳朝的所有圖書典籍全部搬回長安。

若是普通人,也許就是完成了一次圖書搬運工作,可是裴矩卻借著搬運這些典籍,將南朝的山川地理了解了個透徹。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陳朝雖然已經被隋朝所滅,可是叛亂卻此起彼伏。隋平陳的第二年,即公元590年,嶺南的番禺(今廣州)發生叛亂,廣州總管韋洸領兵鎮壓時中箭身亡,而裴矩正好有去嶺南巡查的任務。

話說君子不入險地,一直幹秘書的裴矩有理由折返,可是裴矩卻偏向虎山行。

裴矩向一方面建議隋文帝楊堅立刻平叛,因為這股勢力有正在往北方發展的趨勢,一旦北上和江浙的叛亂勢力會師,局面就會變得不可控,另一方面,他在南康(今贛州)招募了僅僅3千士兵就南下番禺。

從來沒有接觸過南方,也沒有過軍旅經驗的北方人敢毛遂自薦去南方平叛,不是深思熟慮就是輕佻率性。

此時裴矩已經42歲,又久任秘書工作,自然不是輕佻率性,他之所以敢主動去南方平叛,得益於他對平陳時獲得的陳朝典籍的了解,通過他搬回的陳朝典籍,他已經對南方山川瞭然於胸。

這又得益於裴矩天生的記憶力和理解力。

裴矩的嶺南平叛果然獲得成功,他收復了包括廣州在內的二十餘州。

裴矩是隋文帝的人,此時立功,讓隋文帝大大長臉,他對第一謀士高和第一大將楊素說:「韋洸帶2萬兵都不能解決嶺南問題,我還一直以為是兵少的緣故,沒想到裴矩只3千兵就解決了問題。有裴矩這樣的臣子在,我就不用擔憂了。」

由於嶺南之功,楊堅賜給了裴矩聞喜公爵位,後又封他為內史侍郎。

三、除大義,計弱突厥

隋朝時期,對大隋最有威脅的邊患是來自北方的突厥。

北周周宣帝時期,為了和突厥交好,將宗室趙王宇文招之女千金公主嫁給了突厥的沙缽略可汗。到了隋文帝時期,千金公主已經成了隋朝封號的大義公主,而大義公主侍奉的可汗,已經成了都藍可汗。

可是大義公主時刻想報楊堅代周建隋之仇,因此不斷慫恿都藍可汗和隋朝為敵。

車騎將軍長孫晟出使突厥,發現了大義公主的小辮子,即她和身邊奴僕的私通。可是長孫晟並沒有想出解決的辦法,他回來報告楊堅。楊堅的秘書裴矩又積極請戰,他可以出使突厥除掉大義公主。

於是,楊堅再派裴矩出使突厥。

裴矩抵達突厥,先秘密會晤了前可汗沙缽略的兒子突利,以嫁給他大隋公主為條件,讓突利向都藍可汗告發大義公主私通奴僕的問題,並要突利說服都藍殺死大義公主。

突利果然促使都藍殺死了大義公主。

接著,裴矩又挑起突利和都藍可汗的矛盾,使得兩人進行內鬥,結果都藍被殺,實力被大大削弱的突利不得不依附隋朝,之後被隋朝封為啟民可汗。

經過裴矩的經營,突厥由隋朝的心腹之患變成了隋朝最忠心的附屬。

四、天才的外交才能

隋煬帝楊廣時期,雄才大略的楊廣欲建立遠超漢武帝的偉業,因此積極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的張掖開闢市場和西域各國進行互市交易,隋煬帝讓裴矩監管具體事務。

此時裴矩已經是大50歲並朝著60歲奔的人,憑著多年秘書工作的經驗,他知道楊廣遲早會有吞併西域之心,因此他並沒有僅僅完成楊廣交給他的互市任務,而是利用機會了解西域風俗和山川地理,包括西域各國酋長的簡歷以及各國的物產情況,編撰了三卷《西域圖記》獻給隋煬帝。

於是,就有了隋煬帝西巡時,在焉支山下規模龐大,盛況空前的西域27國貿易博覽會。

西域國家自來關係複雜,各方勢力滲透其中,這些國家有的是不共戴天的仇敵,有的面和心不和,再加上文化信仰不同,要一同舉行一場和平而又載歌載舞的盛會,沒有相當的外交才能是做不到的。交易會的巨大成功,使得裴矩被加封為銀青光祿大夫。

五、在楊廣和李世民身邊的判若兩人

隋煬帝楊廣後期,天下大亂,裴矩做為楊廣的親信隨楊廣遊幸江都(今揚州)。

楊廣並不知道,他的生命即將在這裡結束。

可是,楊廣身邊的裴矩卻很清楚楊廣面臨的狀況,因此他開始明哲保身。

裴矩見到所有的官吏,無論大小,他都以禮相待,決不得罪任何人,他讓任何和他打交道的人都感到高興。

面對中原大亂,隋軍節節敗退,而隋煬帝身邊最精銳的10萬驍果軍卻在江都無所事事,而這些驍果軍又都是關中中原子弟,因此人心浮動,都想打回老家去。

裴矩不僅沒有勸楊廣回軍平叛,反而為了討楊廣的高興,給楊廣出了長期呆在江都的主意,給他的驍果軍分配妻室,讓他們安心留在江都。

結果,驍果軍們在江都成家,都紛紛感謝裴矩。而儘管中原和關中已經亂做一團,可是楊廣和他的精銳驍果軍卻在江都待了兩年之久,

這兩年,聰慧的裴矩再也沒有做過任何有建樹的事,對楊廣唯有「悅媚取容而已」。

裴矩的表現,乃是典型的佞臣。

後來宇文化及反叛,當殺氣騰騰的叛軍殺向楊廣所在的皇宮時,遇到上早朝途中的裴矩,叛軍們對這位給了自己家庭,平日對自己和顏悅色的官員非常有好感,因此說:「不關裴黃門的事」便紛紛繞過裴矩殺向皇宮。

裴矩平時的人緣幫助他躲過一劫。後宇文化及親自到來,裴矩又立刻向宇文化及迎拜。

之後宇文化及殺了楊廣,裴矩跟隨宇文化及的部隊一同北上。宇文化及擁立秦王楊俊的兒子楊浩為皇帝,讓裴矩做了尚書右僕射,加光祿大夫,蔡國公。宇文化及被竇建德打敗後,裴矩又擔任了竇建德的尚書右僕射。竇建德被李淵所敗,裴矩又投了李淵。

裴矩在李淵父子麾下,其表現和在隋煬帝楊廣朝廷上完全不同。

李淵建立唐朝後,讓裴矩擔任民部尚書,80歲的裴矩精神十足,毫無衰老跡象,通曉古今,為李淵重用。

唐太宗李世民剛登基,首先做的就是整肅吏治,為此,他秘密派人給各官吏送財物以試探。有一個部門的門令史接受了一匹絹,唐太宗大怒,要殺這個門令史。

這時,在隋煬帝面前表現諂媚的佞臣裴矩突然成了鐵骨錚錚的諫臣,竟然批評至高無上而且剛登基的太宗李世民:「此人受賄是應該殺,可是陛下用物品引導人犯罪,這就是陷害,這不是我朝倡導的導之以德,齊之以禮。」

李世民相貌威武,有股不怒而威的氣勢,在他的面前,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從來都是戰戰兢兢,不敢反對,而且他剛殺了太子登基,身帶殺氣,更無人敢隨便亂說話。裴矩偏偏來揭龍鱗,這大出李世民意料。

李世民不僅不怒反而聞之而喜,他不僅採納了裴矩的建議,而且召集百官說:「裴矩敢不附和我,能向我面諫,這是忠臣,你們如果都能這樣,何愁天下不治?」

此時的裴矩成為李世民身邊敢言者第一人,也正是裴矩的敢言,才有了後來魏徵的敢言。

唐太宗李世民身邊的裴矩,是鐵骨錚錚的忠臣。

六、君明臣直

對裴矩的前後變化,司馬光有精確的評價: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不是他性情有變。如果君主不喜歡聽反對意見,則忠臣會變成佞臣,如果君主樂意聽真話,則佞臣就會成為忠臣。

總結起來是四個字:「君明臣直」。

相關焦點

  • 隋煬帝:頗有個性的「雙面天子」,舉辦了世界最早的萬國博覽會!
    吐谷渾最盛時所控制地區吐谷渾最盛時所控制地區隋煬帝一行,再西行到達長寧谷(今青海省西寧北川)。隋煬帝西巡圖經略西域唐太宗李世民被突厥人稱為「天可汗」,其實隋煬帝楊廣被突厥人稱為「聖人可汗」,由此可見隋煬帝的在邊西域的地位
  • 房玄齡被稱為一代賢相,為何說魏徵是劍走偏鋒?
    他時刻警惕著自己會犯隋煬帝那樣的錯誤,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在朝堂上提起隋煬帝,一次一次又一次地要求大臣們給自己提意見。 「昔關龍逄忠諫而死,朕每痛之。煬帝驕暴而亡,公輩所親見也。公輩常宜為朕思煬帝之亡,朕常為公輩念關龍逄之死,何患君臣不相保乎!」 關龍逄,夏桀時代為相,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死諫君的忠臣。
  • 隋煬帝為何不立楊暕為太子?楊侑作為孫子憑什麼稱帝?
    楊昭去世後,滿朝都把目光投向了同為嫡子的楊暕,隋煬帝本人,也開始為冊立楊暕為太子做準備。只可惜驕縱不法的楊暕,屢屢犯錯,失去了上位的機會。楊暕做過兩件最無腦的事。楊麗華曾經準備給弟弟隋煬帝送一個美女,隋煬帝當時未作表態,於是楊麗華轉手把美女送給了侄子楊暕。楊暕也不問來龍去脈,直接摟著美女忙快活。
  • 皇帝一怒要殺大臣,皇后卻大喜說:恭喜陛下得到直臣
    當時唐太宗李世民想殺一個大臣,卻沒有成功。要知道,唐太宗是馬上打江山的帝王,性烈如火。如果沒有足夠的魄力,又怎麼敢在亂世起兵,最終奪得天下呢?不過,唐太宗這次算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了。要是說唐太宗是性烈如火,那這個大臣,也同樣是代表著至陽至剛,不能曲折。這個大臣就是魏徵。魏徵在效力李世民以前,他的經歷也十分曲折。他曾加入過李密麾下,後來李密投降李唐,魏徵又被竇建德重用。
  • 暴君隋煬帝: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
    從此隋朝統一了西域,在西域設立了河源 (今青海湖南境)、西海(今青海湖西岸)、都善(今新疆羅布泊西南)、且末(今新疆且末)四郡,調罪人為戍卒,開屯田,並運糧供應,以保衛西域的安全,維護國家的統一。 隋煬帝繼位後,肆意向少數民族和外國炫耀自己的富強,企圖使他們畏服。
  • 此國比倭國還小,野心卻極大,連隋煬帝、唐太宗都敗在它的手裡
    此國比日本還小,但野心完全不輸於日本,當年強大的隋朝數次遠徵都未攻下,隋朝還因此亡了國,馳騁天下的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徵,更被一箭射傷,以致年僅五十便亡故。 隋文帝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但是由於陸軍時逢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水軍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死者十之八九。最後,戰爭勉強贏了,但是引起了隋文帝的暴怒。
  • 紀德君:中國古代小說裡的隋煬帝 | 《隋書》專題
    不僅如此,作者還編造了一個受煬帝寵愛的侏儒王義,居然也上書譴責煬帝,罵他「大興西苑,兩至遼東,龍舟逾於萬艘,宮闕遍於天下,兵甲常役百萬,士民窮乎山谷……方今又敗遼師,再幸東土,社稷危於春雪,幹戈遍於四方,生民方入塗炭,官吏猶未敢言……」。那時,宋元瓦舍勾欄中流行的講史,在說到歷史上的無道昏君時,自然也不會放過隋煬帝。
  • 唐太宗李世民28歲登基,在位23年,為何51歲時突然暴斃?
    這裡有個小插曲,李淵在太原起兵時,曾向李世民承諾如果天下盡在掌握後,將封其為太子。這種諾言讓後者就像打了雞血般徵戰四方,屢立戰功,聲名赫赫,為唐朝的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然而李唐天下大定後,李淵卻立李建成為太子,這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滿。不僅如此,因李世民戰功太大,太子李建成便糾集四弟李元吉處處跟李世民作對。
  • 唐相李義府為何被時人稱為「李貓」?笑裡藏刀說的是他嗎?
    李義府為何被稱為李貓?為何敢在唐高宗面前如此猖狂恣肆?李義府在這場君臣鬥之後結果如何? 這段文字與其所作所為正好相反,以至史書引用時直接譏諷:「李義府當時正極盡諂媚之能事取悅太子,這番話卻恰似出自剛正不阿的賢臣之口!令人齒冷!」 憑藉乖貓一般馴順與忠誠,李義府大獲太子父子的讚賞,獲得錦緞四十匹的特殊貢獻獎,及參與編纂《晉書》的特殊榮譽。唐太宗病逝後,遺命元舅長孫無忌輔政。
  • 隋煬帝「楊廣」就像一面鏡子,時時刻刻提醒著唐太宗「李世民」
    說到唐太宗李世民,單論武功,秦皇漢武稍遜一籌,若論文治,文景也難比擬。然而,李世民有如此成就, 最該感謝的,或許不是凌煙閣上那二十四人,而是他表叔楊廣。楊廣是誰?楊廣就是人稱隋唐第一敗家子隋煬帝。▲ 在他繼位之前,隋朝可是當時已知世界最強大,最富足的國家,可是他只用短短14年間,就敗光父親留下的美好江山。你說楊廣昏庸無能?那倒也不是。
  • 吳王李恪一度為李世民賞識,差點當接班人,為何後來沒有當成皇帝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王莽袁世凱汪精衛們要是早死了,大家說不定更是扼腕嘆息。 如果是一個血統論者,李恪血統絕對是最高貴的,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也就是說他外公和爸爸都是皇帝。 但是因為這個緣故,李恪在宮裡的地位並不高,也不是那麼受李世民待見。為什麼呢,因為李唐王朝的江山就是從隋煬帝那裡奪過來的,屬於敵我矛盾。
  • 隋煬帝是個帥哥?為保持形象被縊身亡?魏徵在《隋書》中誇讚楊廣
    隋煬帝自認為長得帥,臨死時還要注意形象,楊廣:別用刀劍魏徵在《隋書》中,誇讚隋煬帝是個帥哥,楊廣為保持形象被縊身亡隋朝作為我國古代第三個大一統朝代,它結束了三國二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局面,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是有很大的功勞的
  • 唐朝武力為何強,看唐太宗對這幾位蕃將的態度,就懂了!
    【唐朝武力為何強,看唐太宗對這幾位蕃將的態度,就懂了!】繁榮強大、開拓疆域的唐代前期,為適應對外、對內用兵的需要,廣泛引進周邊少數民族的軍事人才,培養造就了一批勇敢善戰的蕃將,在統一中國 、防禦入侵的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武則天的老公—雄才大略的高宗李治
    李治是個擅於隱藏的人,當他的兄弟們都在爭搶太子位時,他知道弒兄逼父的父親最反感此事,便一直沒參與過競爭。這樣也使長孫無忌以為李治無能,得到了支持,登上帝位。李治之才略,次見於其廢長孫無忌及其黨羽。削弱關隴門閥勢力,便要培育為他所用的心腹,扶持一批寒門子弟。李治之才略,還見於其使大唐重新拿回東亞霸主的地位,消滅高句麗。
  • 90後美女作家雎裡夫人作品《佞臣》榮獲時閱優秀作品獎
    近日,90後美女作家雎裡夫人創作的作品《佞臣》從吾裡文化旗下的時閱文學網分賽區中脫穎而出,與《聚光燈下,請微笑》、《餘生太長,你好難忘》、《烽火連城,督軍夫人下堂妻》等作品共同獲得獲得「2017首屆大神之路創作大賽」時閱分賽區優秀作品獎。該文講述了罪臣莫項的孫女改名換姓為秦殷,欲為祖父洗刷冤屈而參加科舉,歷經重重劫難後終於入京為官。
  • 從心所欲不逾矩,取榮當世不以讒,留名後世不以慘。誰是漢武帝時最...
    聖人七十如此,但漢武帝時有一人,聰明絕頂,年少之時,便達到如此境界。此人便是司馬相如。 是諷諫?誰也不知道。聯想到武帝四方巡遊、求仙問道荒唐之事,相如之賦似有鼓動嫌疑。但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武帝天資如此聰慧,行奢靡荒唐之事,主要原因恐為修身不謹,若將責任歸因於幾篇文章,似乎過於牽強。
  • 隋煬帝與關隴集團的暗戰,三大奇招沒有奏效,卻葬送了隋朝的國運
    說起隋唐歷史,我想很多人第一反應想到的並不是隋煬帝或唐太宗,而是李世民手下的一員猛將——秦瓊秦叔寶,受影視和文學作品的影響,多數人都會崇拜個人英雄主義而罔顧真正的歷史,在絕對的主角面前,任何站在其對立面的人物都將成為絕對的反派,而隋煬帝就是這樣的一個反派——昏君。
  • 當張九齡遇上「佞臣騎術」
    縱上所述得出結論有二:一曰:馬背上的佞臣比落馬的忠臣「騎術」好;二曰:想活得好做佞臣,想死後好做忠臣!這雖然不是我們想要的結論,但世事如此!佞臣不同於貪官,落馬的貪官多為佞臣的替罪羊,所以比貪官更可恨的是佞臣!有些佞臣之所以永不落馬是因為他們精通「騎術」。你看那在官場上馬蹄急馳,春風得意的人哪個不是深諳「騎術」之人,然而比之佞臣之「騎術」仍有千裡之遙。
  • 在韓國古裝歷史劇中,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是獨眼形象,這是為何?
    歷史上能夠稱得上是「千古一帝」的皇帝並不多,唐太宗李世民毫無疑問就是其中之一。自跟隨父親李淵晉陽起兵之後,整個唐朝的疆土幾乎都是李世民一人打下來的,他先後領兵平定薛仁杲、竇建德、劉武周、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因為李世民的功勞實在太高封無可封,最後李淵也不得以拜其為天策上將,封秦王。
  • 1300歲的「日本國寶」,連天皇都用不起,卻被隋煬帝當柴燒
    沉香木一經燃燒便飄起了異香,島民大為詫異,連忙撲滅火焰,並將這段沉木獻給了日本朝廷。後來經過日本貴族的推動,香道便與花道、茶道一同成為了日本的傳統文化。至今在日本東大寺內還保存著一段非常名貴的黃熟香木——蘭奢待。這是日本奈良時代的重要文物之一,日本人非常驕傲地將它稱之為天下第一名香,視之為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