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無時不刻不在處理兩大關係:與自己、與外界。與自己相處得好的人,不管外界如何評他、看他,他自巋然不動,自得其樂。與外界相處得好的人,外界視他,總覺得友好善良,與人同樂。
人與自己關係的全部,是外在與內心。人與自己相處重在「從心所欲」。若內心屈從於身體,不管緣由名利或者責任,都是身不由己,不為自己而活,不覺瀟灑快活。如朱由校,癖愛木工卻不得不當皇帝,政務惱人,還留下千古罵名。但若「從心所欲」而肆意妄為,又必定妨礙人與外界關係。如漢武帝,自己倒是「從心所欲」了,別人卻遭了殃,同樣不可取。故人與外界相處重在互不妨害,最低要求「不逾矩」。
若兩大關係都處理得很好,則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孔子自言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聖人七十如此,但漢武帝時有一人,聰明絕頂,年少之時,便達到如此境界。此人便是司馬相如。
劇照,圖片來自網絡
司馬相如其人:
司馬相如字長卿,蜀郡成都人。少時好讀書,學擊劍,名犬子,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此人喜好文章辭賦,不慕榮華富貴。景帝時為武騎常侍(侍衛官,秩六百石,從皇帝車駕遊獵,李廣也曾任過此職),非其內心之所好。鄒陽、枚乘等文章遊說之士從梁王來朝,司馬相如見而好之,於是因病求免,客遊梁國,與諸侯遊士居。
禾刀平贊:相如喜好文章辭賦,因此放棄京職,客居諸侯。對比:剛直名臣汲黯,只願留京,視外調為流放。武帝拜為淮陽太守,汲黯長跪,不受印綬,詔書數下,不得已而從,涕泣而別。司馬相如,窮,卻好文不慕榮華富貴,從心之所欲,自求流放,瀟灑之人。
數年,梁王死,相如歸,家貧無以自業,故友臨邛(今邛崍)令王吉相召,相如前往,住旅舍。王吉每日拜訪,畢恭畢敬,欲使臨邛富豪皆知相如。相如稱病不見,謝絕美意。一縣之令,尊一庶民,果然驚動富豪卓王孫、程鄭等,欲一睹風採。於是卓王孫設宴,賓客百數,請相如、臨邛令。相如稱病不往,令不敢食,至旅舍邀相如。相如不得已而往,既至,一坐盡傾。
禾刀平贊:富豪設宴,高朋滿座。窮困不能自振之庶民司馬相如至,眾人皆為其傾倒,可見其風採之朗然照人。相如先前謝絕好友尊己之美意,其後稱病不至豪門之盛宴,富貴非其所願,不因生計而折己之志,有孟子所謂「貧賤不能移」的大丈夫風度。
宴席之中,相如鼓琴,遇知音卓文君。相如「以琴心挑之」,妙音傳情,令文君傾心,當夜私奔成都,至相如之家,家徒四壁(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與馳歸成都。家徒四壁立)。其後,二人俱至臨邛,賣車騎,開酒舍,文君當壚,相如滌器,夫唱婦隨,自得其樂。卓王孫臉上無光,閉門不出。
禾刀平贊:知音難求。貧窮不是不敢愛的理由。《司馬相如列傳》此段記載,簡練乾脆但文辭極佳,將相如瀟灑豁達完全寫出。人如相如,即使沒有傳世文章,作為一個平凡人,也足以讓人傾慕。
劇照,圖片來自網絡
恰逢武帝喜好文辭,讀《子虛賦》而大讚,恨不能與作者同時。內官楊得意言,此賦作者為司馬相如,未死。武帝召見,於是相如再次入朝為官。相如入朝,醉心文學,對於國家政務,則「未嘗肯與公卿國家之事,常稱疾閒居,不慕官爵」。
禾刀平贊:上對天子、下對土豪,司馬相如均不折身事人,其人生觀始終如一:從心所欲,快意人生。相比於東方朔等,為取榮華富貴信口大論國家政治,格調高出許多。
司馬相如其文:
初讀《子虛賦》、《上林賦》,一半的字不認識。拜讀數次,大致弄清楚司馬相如想要描寫什麼:諸侯、天子狩獵之盛況。
相如之賦,特點在於鋪陳羅列:寫景則草木禽獸依次鋪陳,有如畫家作畫,畫中之物皆有筆墨色彩;敘事則一情一態序列記述,有如演員演戲,一顰一笑皆呈現眼前。讀者讀其文,若身臨其境。又,其所記述,為諸侯、天子之事,故特意誇張使之恢弘,故讀其文,不僅使人身臨其境,而且心潮澎湃。史載武帝讀其《大人賦》,大悅,飄飄有陵雲氣遊天地之閒意。
(拋去言過其實的瑕疵,相如以繪畫方式創作文章,語文老師可以研究研究,輔導作文很有借鑑意義。)
蜀地出文豪。西漢另一文豪,同為蜀人的揚雄認為,司馬相如之賦,雖意在諷諫君主,勿行奢靡、勿要求仙,但鼓動之辭百倍於諷諫之辭(勸百風一),並且文末才說到重點(曲終奏雅),常常是適得其反。非但沒有制止君主,反而使其躍躍欲試。賦這種文學形式,特點在於故意誇張(文過其實謂之賦)。司馬相如之賦,雖文辭秀麗,但沒有什麼實際用處(文麗用寡,長卿也)。
司馬相如作賦之心,是鼓動?是諷諫?誰也不知道。聯想到武帝四方巡遊、求仙問道荒唐之事,相如之賦似有鼓動嫌疑。但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武帝天資如此聰慧,行奢靡荒唐之事,主要原因恐為修身不謹,若將責任歸因於幾篇文章,似乎過於牽強。
司馬相如遺作:
讀司馬相如之傳,越讀越覺其聰明絕頂。在武帝之朝為官,特別是大官近臣,絕不是什麼好事,相反,常有性命之憂。武帝聰明任性而又嚴苛暴虐,十三任丞相六人不得善果。甚者,公孫賀被拜為丞相,頓首涕泣長跪不起,不敢受印綬(公孫賀後來也被誅殺了)。因文章出眾而做官之人,嚴助、朱買臣、吾丘壽王、主父偃等,相繼被殺。求仙問道之方士,文成、五利、公孫卿等,大多被誅。
司馬相如病重之時,武帝言:「司馬相如病重了,快去他家,把文章全部帶回來。快去!去晚了就被別人拿走了。」可見武帝愛其才。使者前去,相如已死,家無遺書。使者遺憾,問其妻,其妻言:「長卿未死時,著有一卷書,說,如果天子使者前來求書,把它獻上。」
使者帶回其書,奏於天子。其辭,勸封禪。封禪為古代帝王最高大典,千古聖君,於太平盛世方敢行此大典。武帝好大喜功,封禪一事,恐怕正是其心中所想。
圖片來自網絡
禾刀平贊: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從心所欲者瀟灑。
司馬相如之一生,從心所欲不逾矩,取榮當世不以讒,留名後世不以慘。恐怕是漢武帝時,最聰慧的人了。
讀者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