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如何做到的

2021-02-19 華靈子的推薦和分享

華靈子 2019-1-18

孔子享年72歲。曰:「十五致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不逾矩,被後人視為非常高的境界。

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如何做到的?我的理解,一來,是孔子在學周易後,不固化,曉變通,想通了,心順暢。二來是元神在場,統帥生命,仁在,遠勝於超我死板的教條式的命令式的自我管理,不致於激起被壓抑東西的叛逆,對抗,否則會逾矩,三來,元神能量灌注到整個意識和潛意識界,增進自己療愈,心,欲都變得有神性品質,也就能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若未很好療愈終會逾矩,四來,老了,欲的能量大大減弱了。

孔子享年72歲,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感覺,是某一時期的感覺,真正做到,需經歷幾十年考驗,要是幾十年都做到,那就神化生命了。

老子,莊子寡慾,心中無矩,沒有超我條條框框的人為規矩,也就不存在逾矩,不逾矩。

備註:

元神是中國的一大特色。元神是指與生俱來的稟受於先天的神氣,與出生後,逐漸產生的後天心智有著本質的區別。從心理學來說,元神、識神是古人對自身心力的充分肯定,與西方古代文化個人卑微、崇拜、依賴外在上帝有本質的不同。

西方超個人心理學,認為世界不同文化,用不同詞語表達內在最高智慧,元神、自性、基督等等,是同一種東西。(能力有限,本文沒整合道家文化,只是借用元神一詞,與自性同義)

我把內在心靈歸結為下圖,認為一切內在能量源自元神,元神默默供給內在各方能量。

【推薦文章】

深入體會元神和自我

神性源於人性,人順應內在神性

【原創】內在天人合一,超意識和意識融合

超意識和意識彼此敞開,感受彼此的存在,能量流動

龍: 華人充沛生命力的肯定和激發

寶藏元神,豐盛富足

中國元神,識神是心力的充分肯定,有潛力的文化基點

發掘自身強大的陰陽能量

真實自己的情緒和思緒

相關焦點

  • 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樣的老來之境,心還是如此溫暖而自如。古人認為「內不順莫如舜,外不順莫如孔子」。人生的遭際內外可以大不順,心靈被苦難燻烤的結果卻可以不是滿目瘡痍而是如寶石愈磨愈光華。這裡面的訣竅在哪裡?「從心所欲不逾矩」揭示了生命的自由和人世的規則在這位文化老者的身上獲得了高度的統一性。其對生命意義的啟發有三:首先是祛除了一切對生命試圖神秘化和完美化的虛幻。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何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呢?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篇》,所謂「從心所欲」,說的就是,要以一顆真心做人,順從自己的心意和愛好,做一個真實坦率,無所偽飾的灑脫之人;所謂「不逾矩」,指的是堅守自己的底線,遵循法理人心,遵循倫理良知,再瀟灑也不能損害他人或者社會的利益。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就是強調,人要順心而為,這並非是做思想上的奴隸,而是明心見性,順乎自然。
  • 從心所欲,方能逾矩
    孔子的《論語為政篇》對中國人的影響可謂深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幾乎成為了包括我在內的中國人處事自省的價值坐標,但關於古稀之年的七十,夫子說了一句「從心所欲不逾矩」,大概的意思是說,老人可以由著性子做點事兒
  •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你做到了麼?
    《論語》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人生的至高境界
    大學畢業時,馬老師在我的畢業留言上留了一句贈言: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那時候似懂非懂。心裡嘀咕:一個人既能夠活得從心所欲,又能夠與社會和諧相處,哪能呢?年歲漸長,映照先哲孔子所提點的每一個人生階段,確實有大智慧:「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歲,一個人成家立業,從社會來看,真正獨立了。
  • 從心所欲不逾矩,取榮當世不以讒,留名後世不以慘。誰是漢武帝時最...
    人生在世,無時不刻不在處理兩大關係:與自己、與外界。與自己相處得好的人,不管外界如何評他、看他,他自巋然不動,自得其樂。與外界相處得好的人,外界視他,總覺得友好善良,與人同樂。 人與自己關係的全部,是外在與內心。人與自己相處重在「從心所欲」。
  • 股市交易的最高境界,一定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交易的最高境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中的第4章。 這是偉大的孔子自述其人生思想境界進階過程。
  •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中老年人,生理成熟並不等於心理成熟
    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心理不健康的人跟原生家庭有關。如果父母關係緊張,父母的教育缺失,兒童的心理就會畸形生長,或者永遠長不大,總像個孩子一樣。心理不成熟有以下幾點特徵:01 缺乏安全感,內心深處總是處於恐懼當中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或者父母經常吵架的孩子內心深處總是害怕被拋棄,或者總是擔心家庭破裂,自己失去爸爸或者媽媽,因此內心總是處於恐懼之中,缺乏安全感。
  • 從心所欲不逾矩,有為有畏「套中人「|「經典重讀作文
    現代孔乙己的可悲狀態:1.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不會學以致用;2.只認為自己得那一套理論是對的,不與時俱進,卻天天念叨人心不古。3.好吃懶做,四體不勤,什麼都不會做。4.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屑於放下身子從基層、從小事做起。5.不懂如何與別人交流與相處,只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小圈子。
  • 論語學習之十四:從心所欲
    「從心所欲不逾矩」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孔子說這話代表他在七十歲以前如果從心所欲的話,偶爾難免有可能違背規矩,代表人的心的確是有問題,捉摸不定的,所以我們學儒家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儒家從來沒有把人的心看做本善的。
  • 從心所欲不逾矩 《葉水林書法集》觀後
    他是「老三屆」那一代,當年因為能寫會畫而被看中,指定他不去黑龍江依蘭上山下鄉,留下來為社會畫宣傳畫和電影廣告等等。繼而被錄用為「美工」,有了一份工作,靠畫畫來養家餬口。「美工」的全稱是美術工作者,那時的美術家協會叫美術工作者協會,所以「美工」其實就是專業美術師。他一幹就是八年,直至高考恢復。那時,他動手能力很強,與書畫相關的事,他什麼都做。
  • 修養的最高境界:個性表達「不逾矩」
    遇到我說話傷人,她不僅不計較,還溫言相勸,從旁疏導。高中時,玉兒和我不在一個班。失去了「庇護」,也逼迫我想明白——這個世界不是以我的心意來運轉的,如果想和同學們好好相處,自己要學著大方、熱情、開朗、包容,而且不要總去惹別人不悅——說話刻薄這個毛病逐漸改了不少。最後徹底被糾正還是工作之後,確切地說,是從商之後——說話不合適,客戶不買帳,立刻走人。
  • 從心之慫,所欲不逾
    老實人固然容易被人欺負,但那些欺負人的人又何嘗不被別人欺負呢?唯自欺而欺人,然後被人欺,欺來欺去,最後還不是自欺欺人?慫,從心,從聲,讀若悚。是個形聲字,心是它的形旁,從是它的聲旁。可從它的字形結構和意思來看,我倒寧願把它看成一個會意字。從心為慫,慫只是外在的表現,只是看起來慫,但內在卻是如靈龜般趨吉避兇,悠遊自在。
  •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附:年齡稱謂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裡想像成一群四十來歲官運亨通的小老爺們,整天若無其事接待著一個個來自弱勢群體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內心精明了得,遊戲規則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呵呵,這個比喻來的有點噱頭,但好理解「行權」重要性,行權者不惑也。現在該知道當官的多在哪個年齡段了吧。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嗎?這麼說不是很唯心?
  • 七日談 · 從心所欲不逾矩,有這麼難?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視頻製作 解說 曹欣宇近日,一唐姓男子在上海街頭實線變道後被交警攔停。本來這只是再尋常不過的違章行為,誰知唐某不僅不配合執法,反而將交警撞倒後逃逸。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被抓獲後,作為中國公民的唐某竟辯稱自己是外國人,認不出警察,也不熟悉中國的法律。違章了還敢撞交警,被抓了還敢說自己不是中國人,就這行為這智商,你說你是中國人我們都覺得跟著丟臉。再說了,誰告訴你不是中國人就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肆意胡來的?不好使!
  • 中融人眼中的信託文化:從心所欲,不逾矩
    味道之一:「從心所欲」是合規之心,合規經營才能穩固行業發展 我理解的信託業的合規,一是堅決擁護黨的領導,二是堅決服從政府監管,落實監管政策,三是嚴格按照信託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履職盡責,穩步提升合規管控管理水平。
  • 你做到了嗎?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是夫子自道的為學次序和應達到的境界。三十歲的時候能夠道德人格「確有所立,不退不轉」而言行能夠「約之以禮」了。「四十而不惑」是接著「三十而立」而言的。
  •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注釋】①有:同「又」,古人在和整數和小一位的數字之間習慣用「有」字,而不用「又」字。「十有五」即「十五」,古人十五歲為入學的年齡。②立:自立。③不惑:不迷惑。④天命:上天的意志,也指受上天主宰的人的命運。⑤耳順:耳朵通順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