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國比倭國還小,野心卻極大,連隋煬帝、唐太宗都敗在它的手裡

2020-12-26 騰訊網

中華五千年,領先世界五千年,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強國,但是,總有那麼一些小國家,不自量力,挑釁天朝威嚴,高麗就是其中之一。此國比日本還小,但野心完全不輸於日本,當年強大的隋朝數次遠徵都未攻下,隋朝還因此亡了國,馳騁天下的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徵,更被一箭射傷,以致年僅五十便亡故。

當年,周武王分封諸侯,殷商賢臣箕子,因不肯臣事周朝, 去了遼東,武王隨即把這塊地封給了他,就是如今的朝鮮國是也。

公元前37年,扶餘人朱蒙在此建立高句麗政權。在高句麗的鼎盛時期,其勢力範圍包括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魏晉南北朝,中國長期分裂和戰亂激起了高句麗擴張的野心。隋朝建立後,統一全國,高句麗卻依然不死心。

598年,高句麗因不肯向隋朝納貢,聯合靺鞨騎兵萬餘偷襲遼西。隋文帝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但是由於陸軍時逢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水軍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死者十之八九。最後,戰爭勉強贏了,但是引起了隋文帝的暴怒。

公元612年,隋煬帝「勿遺子孫憂」,正式御駕親徵,並向天下發出徵討高句麗檄文,「高麗小丑,迷昏不恭,崇聚勃碣之間,薦食遼東之境。」

隋朝總共對高句麗發動四次徵戰,導致數百萬人喪生,引起國內人民對隋煬帝的強烈不滿,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唐朝建立後,高句麗對於繼起的唐朝仍然敵視。 631年,高句麗開始在遼東建千裡長城以防止唐朝的進攻,並與突厥聯盟。唐太宗李世民則以高句麗據有的「遼東」為「舊中國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決心將對高句麗的徵伐作為中國統一戰爭的最後部分,但是唐對高句麗的進攻起初很不成功,在無數次的戰役中失守戰略要點。在擊敗高句麗的盟友突厥後,唐與新羅聯盟,最終徵服高麗,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

在朝鮮歷史中,李世民在遠徵高麗,被將軍淵蓋蘇文射瞎了一隻眼睛,不久就病死了。

相關焦點

  • 隋唐皇帝稱「天子」,倭國國君稱「天弟」,日本與中國的面子之爭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後漢書·東夷列傳》當時的日本存在三十多個大小的國家相互攻伐,倭奴國就是其中之一,由於它的有利地理位置,所以率先來到了洛陽進行朝貢。
  • 日本人的野心有多大?一千年前的一封國書,差點讓隋煬帝踏平日本!
    然而,日本這個國家不似「巴鐵」,它全方位學習中國深層次的東西,終極目的卻了為了馬踏中原、徵服世界,為什麼蜷縮於島國的日本人,膽敢有如此野心勃勃的妄念?其實,在一千多年前的日本早已動過了這個歪念頭,而當時勃然大怒的隋煬帝差點因為一封國書踏平日本,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今天就從中日交往、遣隋國書事件等角度來專門探討下這個問題。
  • 大唐朝的艦船外交,嚇死當時天皇,倭國反而送上大筆財物賠禮道歉
    ,高句麗反而聯手百濟、薛延陀汗國要抗衡唐朝,於是李世民下定決心對高句麗用兵, 貞觀朝絕非前朝隋煬帝時期可比,唐太宗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向遼東進軍, 唐太宗說:「煬帝無道,徵遼東時,人們打斷自己的手足來躲避出徵與徭役。
  • 隋煬帝「楊廣」就像一面鏡子,時時刻刻提醒著唐太宗「李世民」
    說到唐太宗李世民,單論武功,秦皇漢武稍遜一籌,若論文治,文景也難比擬。然而,李世民有如此成就, 最該感謝的,或許不是凌煙閣上那二十四人,而是他表叔楊廣。楊廣是誰?楊廣就是人稱隋唐第一敗家子隋煬帝。▲ 在他繼位之前,隋朝可是當時已知世界最強大,最富足的國家,可是他只用短短14年間,就敗光父親留下的美好江山。你說楊廣昏庸無能?那倒也不是。
  • 日本人的野心有多大?一封14字國書,氣得隋煬帝差點出兵踏平日本
    熟悉歷史的朋友會知道,日本本身是沒有什麼歷史和文明的,甚至「日本民族」都是由古代中原人、長江下遊的吳越人、馬來人等混合而來,他們逐漸遷移到日本生活,才繁衍了下來。而一個國家想要長久發展,最重要的便是文化的延續。
  • 絲路留名的裴矩,為何在隋煬帝時為佞臣,在唐太宗時為敢諫的直臣
    一、西域27國交易博覽會的組織者隋朝大業五年,即公元609年,精力充沛,立志趕超漢武帝的隋煬帝楊廣,雄心勃勃地進行了一次西巡,在(今焉支山)組織了一個西域27國參加的交易博覽會,到場的27國人士都佩著金玉,身著錦緞,焚香奏樂,載歌載舞,又有威武、張掖等地的漢人仕女著盛裝騎大馬到場,整個會場綿延數十裡,場面甚是壯觀絢麗。
  • 日本用「倭國」這個名字用了700年,明白其含義後立馬改名
    但眾所周知的是:日本原本並不叫這個名字,它的原名叫「倭」,是中國(漢朝)賜予的,且延續了很長時間,直到後來,日本才改名日本。這中間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故事?日本為何要改名呢?接下來,筆俠就給大家說道說道。我國秦朝以前,日本還處在歷史的開端,也就是說:以前是沒有歷史的,都是神話。原始日本島人過著漁獵、採集的生活,還處在新石器時代。
  • 古代管日本叫「倭國」,為何後來又改為「日本」?有何歷史淵源?
    關於國家稱號,很多時候我們在稱呼其他國家時用的都是簡稱,原因無他,因為方便。  比如俄羅斯,全稱是俄羅斯聯邦;比如美國,全稱是美利堅合眾國;又比如英國,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那麼,日本呢?總不可能是簡短的兩個字。關於此稍後再議。我們首先來聊一聊「日本」的由來。  日本曾經叫「倭國」,為何後來改為「日本」?這兩個字有何深意?
  • 1300歲的「日本國寶」,連天皇都用不起,卻被隋煬帝當柴燒
    在古代,沉香是一種非常名貴的香料,在我國和日本的傳統文化中都備受香道愛好者青睞,其價值不菲,因此使用者都是非富即貴。日本傳統文化深受中國唐朝文化影響,由此衍生出日本獨特的民族文化。在日本的傳統藝術中,雅道非常具有特色,它主要是由茶道、花道和香道組成。日本香道大約起源於六世紀,由唐朝傳入。
  • 隋煬帝的蕭皇后一生被6個男人佔有?連一代聖君李世民也不能免俗,鍾愛年長他30歲的紅顏禍水?
    東漢後期,第二次小冰河期帶來了連續的饑荒、瘟疫,以及綿延數百年的社會大動蕩。這種社會動蕩的直接結果是朝廷失去對社會資源和人口的控制,為了自保,有勢力的家族在各地建立起了地方自治性的「國中國」。這就是形成於東漢後期,一直延續到宋代之前的門閥和士族,呈半割據狀態,他們的勢力強大到什麼程度呢?無論朝代如何更迭,主要的一些門閥士族一直屹立不倒。
  • 標註日本島是「倭國」
    我國從古代開始,就已經和日本有很深的淵源,不過那時候日本還不叫日本,而是倭奴國。在範曄撰寫的《後漢書》中,就記載有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予印綬」。倭奴國是日本九州沿海一帶的部部落小國,漢光武帝還曾授予刻有「漢委倭奴國」的金印,而這一金印在十八世紀的時候,出土於日本博多灣志賀島。這一段記載,以及出土的金印都證實了,早在公元57年,也就是漢代的時候,日本就已經與我們有了關聯。但我們都知道,近代史上,日本對我國保有著很大的野心,數次對我國發動侵略戰爭。
  • 戰爭與外交:唐太宗用最小的代價,平定薛延陀的秘訣
    它原本生活在西突厥境內,隋朝時期,泥撅處羅可汗苛察多忌,屢殺鐵勒諸部酋長,薛延陀酋長乙失缽和契苾酋長哥楞不甘忍受暴政,於是領導鐵勒人脫離了泥撅處羅可汗的統治,前者佔據燕末山,稱號野咥可汗;後者佔據貪汗山,稱號易勿真莫賀可汗,同時向泥撅處羅可汗發起了挑戰。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泥撅處羅可汗入朝後,射匱可汗成為西突厥可汗。
  • 秦始皇的傳國璽丟在誰手裡了?
    相傳,秦始皇令人取藍田玉製作了一方傳國璽,上有丞相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寓意君權天授,國祚綿長。此後,傳國玉璽被視作王朝正統合法的信物,是後世帝王們夢寐以求的國寶。 秦朝敗亡、子嬰獻城投降,傳國璽到了漢高祖劉邦手上。西漢末年,王莽篡權,自封為帝。可當時傳國璽在太后王政君處保管。
  • 隋煬帝:頗有個性的「雙面天子」,舉辦了世界最早的萬國博覽會!
    京杭大運河示意圖隋煬帝還西徵吐谷渾,破其國,維持邊陲安定。對於西域,他也是格外關注。扁都口海拔高,氣候不定,隋煬帝一行6月來到扁都口,本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結果突降暴雪,氣溫驟降,一行人準備不足,下到士兵上到后妃皆有感染風寒而死者。
  • 隋煬帝是個帥哥?為保持形象被縊身亡?魏徵在《隋書》中誇讚楊廣
    隋煬帝自認為長得帥,臨死時還要注意形象,楊廣:別用刀劍魏徵在《隋書》中,誇讚隋煬帝是個帥哥,楊廣為保持形象被縊身亡隋朝作為我國古代第三個大一統朝代,它結束了三國二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局面,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是有很大的功勞的
  • 海外學者怎麼看唐太宗
    通過一系列大的戰役,它的疆域甚至超過漢朝。唐朝在中亞建立了中國的宗主權,並在朝鮮的平壤,越南的河內等設有長住官都護府。當時世界上,只有中東的穆斯林阿拉伯人的帝國能與之匹敵。由於唐太宗的豐功偉績,一個不可預知的中國,一個英雄史詩的中國,在令人驚奇的亞洲出現了……現在漢族人徵服了遊牧部落,並改寫了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著的文明史。
  • 隋煬帝攻打高句麗(現如今朝鮮半島地區),百萬大軍為何會慘敗?
    隋朝原本才結束南北亂局不久,按理說他們應該讓民眾好好休息一下,可沒想到,隋煬帝為了自己的野心,把百姓當作牲口一樣使用,這是他最終失敗的主要因素。當然,以隋朝的國力,之前的這些工程還是可以承受的,可真正讓它無法承受的,是隋煬帝開啟的幾次大規模徵伐高句麗的戰事。高句麗很早就已經出現,不過它們真正強勢的時期,還是在隋唐時期。
  • 唐朝史官一字誤千年,隋煬帝:我太冤了
    歷史上但凡千古一帝,都頗有爭議,比如秦始皇,比如唐太宗,比如隋煬帝。多數人認為,隋煬帝是有名的暴君,可與桀紂並論。隋煬帝一生創造了很多奇蹟,但卻被世人抹黑。其實,人們抹黑的是他的人,而不是他的功績,人們總喜歡把東西割裂開來,一邊享用著隋煬帝的功績,一邊又罵他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