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外交:唐太宗用最小的代價,平定薛延陀的秘訣

2020-12-21 私房大歷史

唐太宗時期,漠南和漠北先後存在過兩個實力強勁的遊牧民族政權,前一個是東突厥,後一個是薛延陀。東突厥頡利可汗因在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剛即位時大舉進犯長安,和唐太宗在便橋結盟而廣為人知。貞觀初年,東突厥在天災和人禍的雙重作用下走向瓦解,唐太宗抓住戰機,在貞觀三年(629年)冬天出兵東突厥,並在貞觀四年(630年)春天取得完勝,俘虜頡利可汗,一舉平定了東突厥。

薛延陀作為後起之秀,既是瓦解東突厥的重要力量,也是東突厥滅亡後的最大受益者。

薛延陀汗國之忽興

薛延陀是鐵勒諸部中的一部,也是鐵勒諸部中戰鬥力最強的一部。它原本生活在西突厥境內,隋朝時期,泥撅處羅可汗苛察多忌,屢殺鐵勒諸部酋長,薛延陀酋長乙失缽和契苾酋長哥楞不甘忍受暴政,於是領導鐵勒人脫離了泥撅處羅可汗的統治,前者佔據燕末山,稱號野咥可汗;後者佔據貪汗山,稱號易勿真莫賀可汗,同時向泥撅處羅可汗發起了挑戰。

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泥撅處羅可汗入朝後,射匱可汗成為西突厥可汗。射匱可汗採取各種措施復興西突厥,薛延陀酋長乙失缽和契苾酋長哥楞迫於形勢,遂放棄可汗的稱號,臣服於射匱可汗。不久,鐵勒人發生分裂,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僕骨、白霫等部落東附東突厥始畢可汗,薛延陀等部落留在了西突厥。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西突厥再次發生內亂,乙失缽的孫子夷男率領薛延陀部東附頡利可汗,至此,鐵勒諸部經過十七年的分裂後,再次匯聚一國。

不過,匯聚一國的鐵勒人並沒有迎來安定的生活。貞觀元年(627年),大雪肆虐漠南、漠北,羊馬多死,突厥人因此元氣大傷,頡利可汗為彌補自己的損失,加倍壓榨東突厥境內的各民族,鐵勒諸部自然也在其中。頡利可汗的暴政激起了鐵勒諸部的反抗,一年後,鐵勒諸部在薛延陀酋長夷男的領導下起兵反抗頡利可汗,大敗頡利可汗的侄子突利可汗,成功脫離頡利可汗的統治。又一年後,唐太宗派喬師望遠赴漠北,冊封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從此,夷男名正言順地成為鐵勒人的領袖。

東突厥和西突厥的疆域圖

唐太宗拉攏夷男,冊封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意在分化瓦解東突厥境內的各股勢力,以削弱頡利可汗的實力。實際上,被夷男擊敗的突利可汗也是唐太宗拉攏的對象。當唐太宗還是秦王時,就有意拉攏突利可汗了。武德七年(624年),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聯合進攻唐朝的豳州,還是秦王的唐太宗觀察到突利可汗和頡利可汗政見不合,便在陣前使用反間計,和突利可汗結拜為異姓兄弟,疏遠了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的關係。

突利可汗是始畢可汗的兒子,東突厥習慣實行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始畢可汗死後,突利可汗由於年幼無緣汗位,他的兩個叔叔處羅可汗、頡利可汗因此相繼成為可汗。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一個統治西部,一個統治東部,權力不相上下。突利可汗進攻夷男失敗後,頡利可汗藉機囚禁突利可汗,削弱突利可汗的權力,以加強自己的權威,這就激怒了突利可汗,於是,突利可汗和頡利可汗在東突厥已經衰弱的情況下爆發了內戰。貞觀三年(629年),突利可汗被頡利可汗擊敗,被迫向唐太宗求援,唐太宗以和突利可汗有盟約在先為由,派遣軍隊接應突利可汗,突利可汗於是投奔唐朝。

真珠毗伽可汗和突利可汗接連背叛,致使東突厥分崩離析,這就徹底削弱了頡利可汗的實力。貞觀三年(629年)冬天,唐太宗以李靖、李世勣、李道宗等人為大將,正式出兵北伐東突厥。貞觀四年(630年)春天,李靖以摧枯拉朽之勢連敗頡利可汗,最後在陰山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成功滅亡了東突厥,為唐太宗洗刷了便橋之盟的恥辱。

東突厥滅亡後,一部分民眾投降真珠毗伽可汗,一部分民眾進入西域,還有十幾萬民眾投降了唐朝。唐太宗把這十幾萬突厥民眾安置在朔方後,漠南和漠北成了無主之地,真珠毗伽可汗於是趁機佔領漠南和漠北,擁兵二十萬,讓兩個兒子大度設、突利失分將之,號南、北部,成為新一代草原霸主。

薛延陀汗國之忽滅

薛延陀能迅速成為草原霸主,離不開唐太宗的扶持,真珠毗伽可汗因此對唐太宗感恩戴德。真珠毗伽可汗在七年的時間裡八次派使者入朝,既加深了自己和唐朝的聯繫,也凸顯了自己在草原各部的領導地位。

這時,真珠毗伽可汗的逐漸強大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唐太宗二十一歲時(大業十三年,617年)就跟隨父親唐高祖在晉陽起兵,二十二歲(武德元年,618年)平定薛仁杲,二十四(武德三年,620年)平定劉武周,二十五歲(武德四年,621年)平定竇建德和王世充,二十六歲(武德五年,622年)平定劉黑闥,二十八歲(武德七年,624年)在豳州與突利可汗結盟,離間突利可汗和頡利可汗的關係,再加上他和太子李建成長期明爭暗鬥,當他在三十歲那年(武德九年,626年)繼位時,早已是一個戰爭經驗極其豐富,政治鬥爭經驗也極其豐富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了。唐太宗敏銳地知覺告訴他,如果放任真珠毗伽可汗繼續發展,真珠毗伽可汗必定是下一個頡利可汗。

貞觀十年(636年),唐太宗對真珠毗伽可汗的態度開始發生轉變,他不再讓真珠毗伽可汗獨自統治漠南和漠北,而是又冊封真珠毗伽可汗的兩個兒子大度設和突利失為小可汗,使薛延陀汗國形成了三個可汗共存的局面。三年後,唐太宗進一步加強對薛延陀的防範,任命突厥人阿史那思摩為乙彌泥孰俟利苾可汗,讓阿史那思摩率領頡利可汗的舊部返回漠南,以牽制真珠毗伽可汗。

唐太宗的影視劇形象

然而阿史那思摩畏懼真珠毗伽可汗的強大,遲遲不敢出塞到漠南。唐太宗見狀,便直接派人告誡真珠毗伽可汗道:「延陀受命在前,長於突厥,舉磧以北,延陀主之;其南,突厥保之。各守而境,無相鈔犯,有負約,我自以兵誅之。」唐太宗的命令冰冷而強硬,真珠毗伽可汗不得不乖乖就範,在貞觀十五年(641年)把漠南的土地讓給了阿史那思摩。

不過,真珠毗伽可汗只是口服,並未心服。不久,真珠毗伽可汗利用唐太宗巡行洛陽,即將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的時機,派大度設領兵二十萬進攻漠南。阿史那思摩一觸即潰,被迫放棄漠南,逃回朔州,向唐太宗求援,唐太宗當即以張儉、李世勣、李大亮等人為大將迎擊薛延陀。唐太宗命令諸將不準著急交戰,而是等薛延陀馬疲北返時才發起進攻。

真珠毗伽可汗本以為唐朝邊境會因唐太宗封禪而防守空虛,卻沒想到唐太宗那麼快就派出了軍隊,他隨即轉變態度,派使者面見唐太宗,請求與阿史那思摩談和,唐太宗當著使者的面,直接而冰冷地回絕了真珠毗伽可汗。唐朝和薛延陀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大度設亦憑藉雄厚的兵力對阿史那思摩緊追不捨,派人登上長城,對沒有追上的阿史那思摩痛罵了一番。這時,李世勣領兵將至,大度設趕緊撤軍,李世勣見招拆招,率軍截住了大度設的退路,大度設無可奈何,只好在諾真水列陣,等待著薛延陀和唐軍決戰的到來。

李世勣的影視劇形象(也就是徐茂公)

薛延陀雖是遊牧民族,卻重視步兵,以步戰見長,在和突厥人的戰鬥中,薛延陀用步兵克制騎兵,屢戰屢勝,如今故技重施,也想以此擊敗唐軍。對唐軍來說,步戰是他們的基本技能,一如遊牧民族天生就擅長騎兵作戰,李世勣和薛延陀經過初次交戰後,就知道了薛延陀軍隊的弱點。李世勣先派步兵打亂薛延陀的陣型,然後派騎兵控制薛延陀的戰馬,讓薛延陀戰不能戰,退不能退,最終,唐軍大勝,取得斬首數千級的戰績。大度設率領殘兵敗將倉皇北撤後,恰逢漠北下大雪,又損失了十分之八的兵力。

真珠毗伽可汗偷雞不成蝕把米,不僅元氣大傷,還喪失了在草原諸部中的權威,為挽回顏面,他向唐朝提出了和親。唐太宗知道,他一旦答應真珠毗伽可汗,真珠毗伽可汗便會利用唐朝公主重建自己的權威,於是,他斷然拒絕了。當然,真珠毗伽可汗並沒有放棄,他就像追求心儀的對象那樣,第二年又提出了和親,並給唐太宗加倍獻出馬、牛、羊等,以表示誠意。唐太宗見狀,爽快答應了真珠毗伽可汗,許諾把新興公主嫁給真珠毗伽可汗,並表示自己會親自到靈州操辦這樁婚事。

真珠毗伽可汗欣喜若狂,生怕唐太宗反悔,貞觀十七年(643年),他按照唐太宗提出的條件,拼命搜刮草原各部的牲畜,把成群結隊的牲畜趕往靈州,途中因水草缺乏,牲畜多死,還比約定的時間延遲了幾天。這時,唐太宗忽然改口,又拒絕了真珠毗伽可汗的和親。實際上,唐太宗壓根就不想與真珠毗伽可汗和親,他只是通過這件事離間薛延陀和草原各部的關係而已。真珠毗伽可汗白忙一場,不僅顏面盡失,還得罪了草原各部,致使自己在草原各部的威望再次降低,從此,他不敢再挑釁唐太宗,重新做起了乖乖男。

唐朝士兵的復原形象

貞觀十九年(645年),真珠毗伽可汗去世,薛延陀發生內亂,其嫡子拔灼殺死庶子曳莽,自立為頡利俱利失薛沙多彌可汗。多彌可汗為樹立個人權威,殺死父親在位時期的貴臣,任用自己的親信執政,同時向唐朝發起挑釁,以樹立戰功,當他得知唐軍有備後,又放棄了自己的計劃。

多彌可汗的內外舉措加劇了薛延陀和草原各部的矛盾,貞觀二十年(646年),回紇、僕骨、同羅等鐵勒諸部紛紛脫離多彌可汗的統治,對薛延陀人發動了戰爭。唐太宗亦趁機出兵薛延陀汗國,唐軍在薛延陀汗國東境擊敗薛延陀人後,薛延陀汗國登時大亂,多彌可汗率領宗族和親信倉皇逃竄,旋即全部被回紇人殺害。

隨後,薛延陀人擁立真珠毗伽可汗的侄子咄摩支為伊特勿失可汗。伊特勿失可汗眼見情勢危急,只好向唐太宗求和,請求退保鬱督軍山,唐太宗於是派李世勣領兵安撫伊特勿失可汗,同時對李世勣下令道:「降則撫之,叛則擊之。」當李世勣抵達鬱督軍山後,伊特勿失可汗又生抗拒之心,他佯裝乞降,實則欲戰,但伊特勿失可汗的小計倆終究逃不過沙場老將李世勣的法眼,李世勣當機立斷,縱兵進攻薛延陀人,斬首五千多級,俘虜三萬人,滅亡了薛延陀汗國。其後,唐軍乘勝進攻鐵勒諸部,徹底平定了漠北。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在漠北豪無障礙地設立六府七州,任命鐵勒諸部的酋長為長官,對漠北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統治。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實現對漠北的直接治理,相較於漢武帝北伐匈奴和魏太武帝北伐柔然,唐太宗徵服漠北所耗費的時間和兵力都是最少的。究其原因,唐太宗除了使用戰爭手段外,還使用了外交手段。唐太宗對東突厥和薛延陀內部的各股勢力實行分化瓦解的政策,讓東突厥和薛延陀不戰自亂,當東突厥和薛延陀發生內亂後,唐太宗方才出兵,以最小的代價取得了最大的勝利。

回紇人的壁畫形象

唐朝在中國歷史上,以不修築長城著稱。修築長城的本質是消極防禦,無論是秦始皇和漢武帝北伐匈奴,還是魏太武帝北伐柔然,縱然他們對遊牧民族取得了戰略優勢,最後還是收縮邊境防線,主動放棄了對漠北的統治。而唐太宗把自己年輕時平定群雄的戰爭經驗運用到新的戰場上,放棄傳統的消極的守邊政策,把進攻作為防守,通過發動戰爭、軍事威懾、離間敵人等多種手段,達到離散遊牧民族的目的。當遊牧民族離散後,他們便陷入互相對立的局面,對唐朝的威脅也就減輕了,唐太宗對四五分裂的遊牧民族是和還是戰,便掌握了主動權。故而,唐太宗軍事上一連串的勝利,不僅僅是唐朝綜合國力強大的體現,也是唐太宗政治軍事鬥爭手段靈活多變且實用有效的體現。

相關焦點

  • 唐朝武力為何強,看唐太宗對這幾位蕃將的態度,就懂了!
    在奪取長安及平定割據勢力薛舉、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的作戰中,史大奈功績卓著,授左武衛大將軍、豐州都督,封竇國公。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靺鞨酋長突地稽來唐朝貢,授燕州總管,隨秦王李世民平定劉黑闥,以戰功封耆國公;他又率部打敗割據者高開道引來的突厥兵,晉升為右衛將軍,賜姓李。
  • 在韓國古裝歷史劇中,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是獨眼形象,這是為何?
    歷史上能夠稱得上是「千古一帝」的皇帝並不多,唐太宗李世民毫無疑問就是其中之一。自跟隨父親李淵晉陽起兵之後,整個唐朝的疆土幾乎都是李世民一人打下來的,他先後領兵平定薛仁杲、竇建德、劉武周、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因為李世民的功勞實在太高封無可封,最後李淵也不得以拜其為天策上將,封秦王。
  • 《全面戰爭三國》1.4帝國外交怎麼玩 帝國外交功能玩法技巧攻略
    導 讀 全面戰爭三國1.4版帝國外交功能怎麼玩?
  • 「名人百科」盛世明君演繹美輪美奐的歷史——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用了二十多年時間,就鑄造了大唐帝國的輝煌,他和他身邊那些男人和女人們共同演繹了那段美輪美奐的歷史。他雖然貴為天子,卻情同凡人;他享受了成功的快樂,也承受了失落的苦澀;他有射落「天狼」的絕世武功,更能克勤克儉、文治天下;他本性剛烈,卻又柔情似水;他得到了幸運,卻又失去了他最不想失去的;他主宰了歷史,又被命運主宰;他有歡情,他有悲歌。
  • 唐太宗的「另一面」——掩蓋在史書之後的真實
    學界對於本課題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呂思勉的《隋唐五代史》;黃永年的《唐太宗李世民》與《唐史十二講》;胡如雷的《李世民傳》;袁英光、王界雲的《唐太宗傳》;英國學者崔瑞德的《劍橋中國隋唐史》等;論文有美國學者瑞特(Arthur F.Wright)的《唐太宗——其人及其角色》;陳尚君《唐太宗的另一面》;徐慶全《一代明主唐太宗的另一面》等,這些文章對唐太宗的評價,觀點基本一致。
  • 全面戰爭三國:為什麼玩家老是陷入中期崩盤?戰略規劃是破局關鍵
    遊戲中期破產的原因中期為什麼會崩潰,無非是兩個原因,一個是經濟崩潰,一個是軍事外交崩潰,這兩個原因常常又是相互影響,互為表裡。經濟崩潰很容易理解,在三國全面戰爭中,一旦每月的支出超過收入,就會陷入破產。
  • 打打停停、代價高昂的戰爭,使葡萄牙掙脫西班牙束縛,獲得獨立
    借著西班牙陷入戰爭的時機,葡萄牙人發起了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活動,並開啟了與西班牙的戰爭。一、 衝突的爆發和葡萄牙獨立1641年初,西班牙面臨著與法國的戰爭以及加泰隆尼亞和葡萄牙的叛亂。西班牙為了能夠保持住自己在主戰場的優勢,因此希望能在鎮壓葡萄牙起義的戰爭中迅速地取得勝利,於是立即向葡萄牙邊境派遣了7個團。
  • 美國的外交政策更像是一種行為藝術
    川普政府顯然認為,刺殺外國官員是實施其外交政策的合法手段(assassinating foreign officials is a legitimate tool of foreign policy),而戰爭罪犯卻被奉為英雄人物(這裡指美國海豹突擊隊員加拉格爾被指控在伊拉克服役期間犯下戰爭罪,他曾在伊拉克街區用機槍進行無差別射擊、持刀刺死一名受傷的未成年「伊斯蘭國
  • 海外學者怎麼看唐太宗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春洲】提及中國歷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從助父太原起兵,平定各路諸侯,再到定鼎長安,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就貞觀之治。他三徵高麗,抗擊東突厥,平定吐谷渾,統一高昌,是華夏一家的「天可汗」,為唐朝世界性帝國的締造奠定了基礎。
  • 錫金是南亞的山地小國,為什麼印度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吞併錫金呢?
    錫金是南亞的山地小國,於1975年4月被印度吞併,印度吞併錫金,屬於典型的弱肉強食,錫金重要的戰略地位是印度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吞併這個小國家的主要原因。印度吞併錫金也非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目的,而是經過了長遠的謀劃和滲透,印度吞併錫金又是在美蘇爭霸這一冷戰時期,實際上吞併錫金只是印度稱霸南亞的一部分,然而,吞併錫金對印度的大國策略又是最重要的,正是通過吞併錫金,印度達到了控制不丹和尼泊爾的目的,並把影響力擴大到緬甸。
  • 探秘:唐太宗李世民最愛的女人
    探秘唐太宗李世民最愛的女人說到唐太宗李世民,我們可能會想到一代明君,弒君殺父,貞觀之治這些成語,他在治國之上的確有著出色的才能,但是今天我們不聊他的政治,只聊一下他的感情。而且他身邊的女人也是個頂個的厲害,比如說長孫皇后,武則天,楊貴妃這些人,那麼這麼多的女人究竟哪一個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真愛呢?我們首先來說,歷史上最出名的武則天。大家都知道武則天是經歷過三代帝王的,而且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他曾經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老婆,後來就成為了李世民兒子的皇后。
  • 唐太宗徵高句麗之戰,與韓國人眼中唐朝慘敗不同,一戰殲敵十餘萬
    在韓國人眼中,唐太宗徵高句麗之戰是以大唐的大敗而告終。在韓國的歷史劇《帝國的早上》中,高句麗不僅射瞎了唐太宗的眼睛,更是帶兵反攻進入了長安城,最後使得唐太宗向高句麗跪地求饒。然而,在現實中的唐太宗徵高句麗之戰可以說是以唐朝的勝利而告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