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時期,漠南和漠北先後存在過兩個實力強勁的遊牧民族政權,前一個是東突厥,後一個是薛延陀。東突厥頡利可汗因在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剛即位時大舉進犯長安,和唐太宗在便橋結盟而廣為人知。貞觀初年,東突厥在天災和人禍的雙重作用下走向瓦解,唐太宗抓住戰機,在貞觀三年(629年)冬天出兵東突厥,並在貞觀四年(630年)春天取得完勝,俘虜頡利可汗,一舉平定了東突厥。
薛延陀作為後起之秀,既是瓦解東突厥的重要力量,也是東突厥滅亡後的最大受益者。
薛延陀汗國之忽興
薛延陀是鐵勒諸部中的一部,也是鐵勒諸部中戰鬥力最強的一部。它原本生活在西突厥境內,隋朝時期,泥撅處羅可汗苛察多忌,屢殺鐵勒諸部酋長,薛延陀酋長乙失缽和契苾酋長哥楞不甘忍受暴政,於是領導鐵勒人脫離了泥撅處羅可汗的統治,前者佔據燕末山,稱號野咥可汗;後者佔據貪汗山,稱號易勿真莫賀可汗,同時向泥撅處羅可汗發起了挑戰。
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泥撅處羅可汗入朝後,射匱可汗成為西突厥可汗。射匱可汗採取各種措施復興西突厥,薛延陀酋長乙失缽和契苾酋長哥楞迫於形勢,遂放棄可汗的稱號,臣服於射匱可汗。不久,鐵勒人發生分裂,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僕骨、白霫等部落東附東突厥始畢可汗,薛延陀等部落留在了西突厥。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西突厥再次發生內亂,乙失缽的孫子夷男率領薛延陀部東附頡利可汗,至此,鐵勒諸部經過十七年的分裂後,再次匯聚一國。
不過,匯聚一國的鐵勒人並沒有迎來安定的生活。貞觀元年(627年),大雪肆虐漠南、漠北,羊馬多死,突厥人因此元氣大傷,頡利可汗為彌補自己的損失,加倍壓榨東突厥境內的各民族,鐵勒諸部自然也在其中。頡利可汗的暴政激起了鐵勒諸部的反抗,一年後,鐵勒諸部在薛延陀酋長夷男的領導下起兵反抗頡利可汗,大敗頡利可汗的侄子突利可汗,成功脫離頡利可汗的統治。又一年後,唐太宗派喬師望遠赴漠北,冊封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從此,夷男名正言順地成為鐵勒人的領袖。
唐太宗拉攏夷男,冊封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意在分化瓦解東突厥境內的各股勢力,以削弱頡利可汗的實力。實際上,被夷男擊敗的突利可汗也是唐太宗拉攏的對象。當唐太宗還是秦王時,就有意拉攏突利可汗了。武德七年(624年),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聯合進攻唐朝的豳州,還是秦王的唐太宗觀察到突利可汗和頡利可汗政見不合,便在陣前使用反間計,和突利可汗結拜為異姓兄弟,疏遠了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的關係。
突利可汗是始畢可汗的兒子,東突厥習慣實行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始畢可汗死後,突利可汗由於年幼無緣汗位,他的兩個叔叔處羅可汗、頡利可汗因此相繼成為可汗。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一個統治西部,一個統治東部,權力不相上下。突利可汗進攻夷男失敗後,頡利可汗藉機囚禁突利可汗,削弱突利可汗的權力,以加強自己的權威,這就激怒了突利可汗,於是,突利可汗和頡利可汗在東突厥已經衰弱的情況下爆發了內戰。貞觀三年(629年),突利可汗被頡利可汗擊敗,被迫向唐太宗求援,唐太宗以和突利可汗有盟約在先為由,派遣軍隊接應突利可汗,突利可汗於是投奔唐朝。
真珠毗伽可汗和突利可汗接連背叛,致使東突厥分崩離析,這就徹底削弱了頡利可汗的實力。貞觀三年(629年)冬天,唐太宗以李靖、李世勣、李道宗等人為大將,正式出兵北伐東突厥。貞觀四年(630年)春天,李靖以摧枯拉朽之勢連敗頡利可汗,最後在陰山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成功滅亡了東突厥,為唐太宗洗刷了便橋之盟的恥辱。
東突厥滅亡後,一部分民眾投降真珠毗伽可汗,一部分民眾進入西域,還有十幾萬民眾投降了唐朝。唐太宗把這十幾萬突厥民眾安置在朔方後,漠南和漠北成了無主之地,真珠毗伽可汗於是趁機佔領漠南和漠北,擁兵二十萬,讓兩個兒子大度設、突利失分將之,號南、北部,成為新一代草原霸主。
薛延陀汗國之忽滅
薛延陀能迅速成為草原霸主,離不開唐太宗的扶持,真珠毗伽可汗因此對唐太宗感恩戴德。真珠毗伽可汗在七年的時間裡八次派使者入朝,既加深了自己和唐朝的聯繫,也凸顯了自己在草原各部的領導地位。
這時,真珠毗伽可汗的逐漸強大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唐太宗二十一歲時(大業十三年,617年)就跟隨父親唐高祖在晉陽起兵,二十二歲(武德元年,618年)平定薛仁杲,二十四(武德三年,620年)平定劉武周,二十五歲(武德四年,621年)平定竇建德和王世充,二十六歲(武德五年,622年)平定劉黑闥,二十八歲(武德七年,624年)在豳州與突利可汗結盟,離間突利可汗和頡利可汗的關係,再加上他和太子李建成長期明爭暗鬥,當他在三十歲那年(武德九年,626年)繼位時,早已是一個戰爭經驗極其豐富,政治鬥爭經驗也極其豐富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了。唐太宗敏銳地知覺告訴他,如果放任真珠毗伽可汗繼續發展,真珠毗伽可汗必定是下一個頡利可汗。
貞觀十年(636年),唐太宗對真珠毗伽可汗的態度開始發生轉變,他不再讓真珠毗伽可汗獨自統治漠南和漠北,而是又冊封真珠毗伽可汗的兩個兒子大度設和突利失為小可汗,使薛延陀汗國形成了三個可汗共存的局面。三年後,唐太宗進一步加強對薛延陀的防範,任命突厥人阿史那思摩為乙彌泥孰俟利苾可汗,讓阿史那思摩率領頡利可汗的舊部返回漠南,以牽制真珠毗伽可汗。
然而阿史那思摩畏懼真珠毗伽可汗的強大,遲遲不敢出塞到漠南。唐太宗見狀,便直接派人告誡真珠毗伽可汗道:「延陀受命在前,長於突厥,舉磧以北,延陀主之;其南,突厥保之。各守而境,無相鈔犯,有負約,我自以兵誅之。」唐太宗的命令冰冷而強硬,真珠毗伽可汗不得不乖乖就範,在貞觀十五年(641年)把漠南的土地讓給了阿史那思摩。
不過,真珠毗伽可汗只是口服,並未心服。不久,真珠毗伽可汗利用唐太宗巡行洛陽,即將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的時機,派大度設領兵二十萬進攻漠南。阿史那思摩一觸即潰,被迫放棄漠南,逃回朔州,向唐太宗求援,唐太宗當即以張儉、李世勣、李大亮等人為大將迎擊薛延陀。唐太宗命令諸將不準著急交戰,而是等薛延陀馬疲北返時才發起進攻。
真珠毗伽可汗本以為唐朝邊境會因唐太宗封禪而防守空虛,卻沒想到唐太宗那麼快就派出了軍隊,他隨即轉變態度,派使者面見唐太宗,請求與阿史那思摩談和,唐太宗當著使者的面,直接而冰冷地回絕了真珠毗伽可汗。唐朝和薛延陀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大度設亦憑藉雄厚的兵力對阿史那思摩緊追不捨,派人登上長城,對沒有追上的阿史那思摩痛罵了一番。這時,李世勣領兵將至,大度設趕緊撤軍,李世勣見招拆招,率軍截住了大度設的退路,大度設無可奈何,只好在諾真水列陣,等待著薛延陀和唐軍決戰的到來。
薛延陀雖是遊牧民族,卻重視步兵,以步戰見長,在和突厥人的戰鬥中,薛延陀用步兵克制騎兵,屢戰屢勝,如今故技重施,也想以此擊敗唐軍。對唐軍來說,步戰是他們的基本技能,一如遊牧民族天生就擅長騎兵作戰,李世勣和薛延陀經過初次交戰後,就知道了薛延陀軍隊的弱點。李世勣先派步兵打亂薛延陀的陣型,然後派騎兵控制薛延陀的戰馬,讓薛延陀戰不能戰,退不能退,最終,唐軍大勝,取得斬首數千級的戰績。大度設率領殘兵敗將倉皇北撤後,恰逢漠北下大雪,又損失了十分之八的兵力。
真珠毗伽可汗偷雞不成蝕把米,不僅元氣大傷,還喪失了在草原諸部中的權威,為挽回顏面,他向唐朝提出了和親。唐太宗知道,他一旦答應真珠毗伽可汗,真珠毗伽可汗便會利用唐朝公主重建自己的權威,於是,他斷然拒絕了。當然,真珠毗伽可汗並沒有放棄,他就像追求心儀的對象那樣,第二年又提出了和親,並給唐太宗加倍獻出馬、牛、羊等,以表示誠意。唐太宗見狀,爽快答應了真珠毗伽可汗,許諾把新興公主嫁給真珠毗伽可汗,並表示自己會親自到靈州操辦這樁婚事。
真珠毗伽可汗欣喜若狂,生怕唐太宗反悔,貞觀十七年(643年),他按照唐太宗提出的條件,拼命搜刮草原各部的牲畜,把成群結隊的牲畜趕往靈州,途中因水草缺乏,牲畜多死,還比約定的時間延遲了幾天。這時,唐太宗忽然改口,又拒絕了真珠毗伽可汗的和親。實際上,唐太宗壓根就不想與真珠毗伽可汗和親,他只是通過這件事離間薛延陀和草原各部的關係而已。真珠毗伽可汗白忙一場,不僅顏面盡失,還得罪了草原各部,致使自己在草原各部的威望再次降低,從此,他不敢再挑釁唐太宗,重新做起了乖乖男。
貞觀十九年(645年),真珠毗伽可汗去世,薛延陀發生內亂,其嫡子拔灼殺死庶子曳莽,自立為頡利俱利失薛沙多彌可汗。多彌可汗為樹立個人權威,殺死父親在位時期的貴臣,任用自己的親信執政,同時向唐朝發起挑釁,以樹立戰功,當他得知唐軍有備後,又放棄了自己的計劃。
多彌可汗的內外舉措加劇了薛延陀和草原各部的矛盾,貞觀二十年(646年),回紇、僕骨、同羅等鐵勒諸部紛紛脫離多彌可汗的統治,對薛延陀人發動了戰爭。唐太宗亦趁機出兵薛延陀汗國,唐軍在薛延陀汗國東境擊敗薛延陀人後,薛延陀汗國登時大亂,多彌可汗率領宗族和親信倉皇逃竄,旋即全部被回紇人殺害。
隨後,薛延陀人擁立真珠毗伽可汗的侄子咄摩支為伊特勿失可汗。伊特勿失可汗眼見情勢危急,只好向唐太宗求和,請求退保鬱督軍山,唐太宗於是派李世勣領兵安撫伊特勿失可汗,同時對李世勣下令道:「降則撫之,叛則擊之。」當李世勣抵達鬱督軍山後,伊特勿失可汗又生抗拒之心,他佯裝乞降,實則欲戰,但伊特勿失可汗的小計倆終究逃不過沙場老將李世勣的法眼,李世勣當機立斷,縱兵進攻薛延陀人,斬首五千多級,俘虜三萬人,滅亡了薛延陀汗國。其後,唐軍乘勝進攻鐵勒諸部,徹底平定了漠北。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在漠北豪無障礙地設立六府七州,任命鐵勒諸部的酋長為長官,對漠北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統治。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實現對漠北的直接治理,相較於漢武帝北伐匈奴和魏太武帝北伐柔然,唐太宗徵服漠北所耗費的時間和兵力都是最少的。究其原因,唐太宗除了使用戰爭手段外,還使用了外交手段。唐太宗對東突厥和薛延陀內部的各股勢力實行分化瓦解的政策,讓東突厥和薛延陀不戰自亂,當東突厥和薛延陀發生內亂後,唐太宗方才出兵,以最小的代價取得了最大的勝利。
唐朝在中國歷史上,以不修築長城著稱。修築長城的本質是消極防禦,無論是秦始皇和漢武帝北伐匈奴,還是魏太武帝北伐柔然,縱然他們對遊牧民族取得了戰略優勢,最後還是收縮邊境防線,主動放棄了對漠北的統治。而唐太宗把自己年輕時平定群雄的戰爭經驗運用到新的戰場上,放棄傳統的消極的守邊政策,把進攻作為防守,通過發動戰爭、軍事威懾、離間敵人等多種手段,達到離散遊牧民族的目的。當遊牧民族離散後,他們便陷入互相對立的局面,對唐朝的威脅也就減輕了,唐太宗對四五分裂的遊牧民族是和還是戰,便掌握了主動權。故而,唐太宗軍事上一連串的勝利,不僅僅是唐朝綜合國力強大的體現,也是唐太宗政治軍事鬥爭手段靈活多變且實用有效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