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但凡千古一帝,都頗有爭議,比如秦始皇,比如唐太宗,比如隋煬帝。多數人認為,隋煬帝是有名的暴君,可與桀紂並論。隋煬帝一生創造了很多奇蹟,但卻被世人抹黑。其實,人們抹黑的是他的人,而不是他的功績,人們總喜歡把東西割裂開來,一邊享用著隋煬帝的功績,一邊又罵他不是人。但是,秉承存在即合理的原則,隋煬帝到底是怎麼被抹黑的?
從隋煬帝的諡號說起,後朝人修前朝史,這是必然現象
隋煬帝被大家叫了上千年,但人家自己起的諡號不叫這個,而是世祖明皇帝,這是楊廣的孫子楊侗所取。隋末時期,隋煬帝出逃江南,楊侗在洛陽被擁立為皇帝,得知隋煬帝死後,為其追諡為隋明帝。
「煬」,則是唐朝李淵政權給楊廣加的諡號。根據《諡法》解釋,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
隨著楊侗和王世充政權的失敗,明皇帝的諡號也淡出了人們視線,唐朝更不會承認它的合法性。隋煬帝的暴君稱號,是唐朝對隋朝政治的全盤否定,也是對隋煬帝一生的失真概括,但它卻被我們後人誤打誤撞的延續至今。
隋煬帝在當時是否真的不得民心?
對於隋末唐初的這段歷史,多數人的印象是:民不聊生。隋煬帝一徵高句麗,民反;二徵高句麗,官反(楊玄感);三徵高句麗,官民皆反。如此看來,他是多麼的不得民心!
但是仔細觀察,除了被吞併的一些小型農民割據勢力,剩下的李密、竇建德、王世充,哪一個不把隋煬帝奉為正主?在群雄割據期間,有不少郡承、太守都誓死保衛大隋基業。隋煬帝被宇文化及弒殺後,身邊大將均揭竿而起,與宇文化及勢不兩立。遠在千裡之外的英雄豪傑,各個義憤填膺,大哭不已,全都表示自己是隋臣,都要為隋煬帝報仇雪恨,就連李淵也掉了幾個眼淚瓣兒。
雖然這裡面有政治作秀成分,但是他們對隋煬帝的感情也說明了,隋煬帝不差。作為對比,秦二世死的時候,也和隋末政局很像,但是你看到有人為他哭泣,替他不平的嗎?大家還不是說造反就造反,一點沒給秦始皇留面子由此說明,隋煬帝至少在上層建築裡,是被認可的明君。
隋煬帝的作為雖然被上層階級認可,但是民眾確是受害者,不得民心終究失去天下
現在大家知道隋煬帝被抹黑,是唐朝作為,但是最後為此蓋棺定論的,確是他自己——隋煬帝不得民心。現代史學多數人認為,隋煬帝修建大運河,不單單是為了貪圖享樂,更是千古功業;隋煬帝徵討高句麗,不是窮兵黷武,更是收復山河、開拓市場的政治遠見,要不然唐朝也不會「步其後塵」,在高句麗上猛下功夫;隋煬帝西巡突厥,不是耀武揚威,更是消除邊關隱患,打通國內經濟貿易。
但是,他所構想的種種,都需要在短時間內大量的人力財力支持。偉大的夢想是要一步步實現的,隋煬帝操之過急,導致百姓生靈塗炭。自古失民心的帝王都不會有好下場,這是隋煬帝最不該犯的錯誤,也因為這個,他的功績也埋沒在民怨之中了。
最後引用楊侗的一句話總結隋煬帝其人:「智周寰海,萬物鹹受其賜,道濟天下,百姓用而不知」,或許這才是對楊廣一生最真實的評價。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